葉林燕, 鐘慧琳, 樊翌明, 黎兆軍
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皮膚科,廣東 湛江 524000
過敏性皮膚病是皮膚科常見病,包括接觸性皮炎、濕疹、唇炎、面部皮炎等,可發(fā)生在各個年齡段。其病因復雜,臨床表現多樣,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變應原是其發(fā)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斑貼試驗是診斷接觸性皮炎的金標準,對這些疾病的防治起重要作用[2]。為了解本地區(qū)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的變應原特征,本文分析了 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科門診就診的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的斑貼試驗結果。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皮膚科門診行斑貼試驗的883例過敏性皮膚病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390例,平均年齡(44.43±19.26)歲;女 493例,平均年齡(33.98±14.76)歲;年齡2~96歲,其中<18歲89例,18~45歲484例,46~59歲195例,>59歲115例。臨床診斷疾病包括:濕疹368例、接觸性皮炎331例、唇炎44例、面部皮炎36例、蕁麻疹31例、激素依賴性皮炎16例、其它57例。
斑貼試驗禁忌癥:①在接觸性皮炎急性期或存在大面積皮損、痤瘡、毛囊炎;②測試部位有痤瘡、毛囊炎、癤腫、瘢痕、色素及潰瘍、糜爛等皮損;③近2周內系統使用過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④1周內測試部位局部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等;⑤1周內測試部位暴露于紫外線下;⑥ 3 d 內系統使用過抗組胺藥物;⑦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⑧無行為控制能力者或不能保證斑貼試驗條件者。
采用敏可貼試驗試劑盒(安徽潤敏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所檢測變應原包括:重鉻酸鉀、對苯二胺、對苯類混合物、卡松CG、氯化鈷、硫酸鎳、松香、芳香混合物、甲醛、溴硝丙二醇、乙二胺、硫柳汞、巰基苯丙噻唑、卡巴混合物、橡膠混合物、夸特15、對叔丁基苯酚甲醛樹脂、N-環(huán)已基硫酞內酯、氫醌、環(huán)氧樹脂,共20種原料物質。
斑貼試驗由專人按說明書操作及判讀結果,將斑貼芯室貼敷在患者雙側上背部,用膠帶密封,并做好標記,48 h自行去除,72 h來門診判讀結果。操作前對患者詳細說明斑貼試驗意義和可能出現的反應,囑斑貼試驗過程中,局部皮膚要保持干燥,不宜洗澡,不做易出汗活動,避免斑貼脫落或移位,不要搔抓試驗部位。如試驗處感到極度燒灼或劇癢,需馬上去除斑貼,并及時就診。
根據國際接觸性皮炎研究組(international contact dermatitis research group,ICDRG)推薦的標準判讀結果[3],對受試部位皮膚進行結果判定,陰性(-):皮膚無變化;可疑(±)反應:僅有微弱紅斑;弱陽性(+)反應:紅斑、浸潤,可有少量丘疹;強陽性(++)反應:紅斑、浸潤、丘疹、水皰;極強陽性(+++)反應:紅斑、浸潤明顯,出現水皰、大皰,反應超出受試區(qū)。陽性率=(弱陽性+強陽性+極強陽性)例數/受試者例數×100%。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不同性別、年齡段及不同疾病中的陽性率差異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883例患者中,751例(85.05%)出現至少1種變應原陽性。751例斑貼陽性患者中,1種、2種、3種、4種、≥5種變應原陽性者分別為265例(35.29%)、214例(28.50%)、143例(19.04%)、60例(7.99%)、69例(9.19%)。前6位變應原依次為硫酸鎳、重鉻酸鉀、硫柳汞、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夸特15 (表1)。
表1 883例過敏性皮膚病患者斑貼試驗結果 (例)Table 1 Patch test results of 883 patients with allergic skin diseases (Case)
<18歲、18~45歲、46~59歲、>59歲組斑貼試驗陽性率分別為68.54%(61/89)、86.16%(417/484)、89.23%(174/195)、86.09%(99/1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22.33,P<0.01)。不同年齡組前6位變應原見表2。18~45歲和46~59歲組硫酸鎳陽性率高于<18歲組(2值分別為12.16、10.94,均P<0.01),46~59歲組重鉻酸鉀陽性率高于<18歲組(2=7.47,P=0.006),18~45歲組硫柳汞陽性率高于>59歲組(2=10.28,P=0.001),18~45歲組卡巴混合物陽性率高于<18歲組(2=7.50,P=0.006),>59歲組夸特15陽性率高于18~45歲組(2=12.06,P<0.01)。
表2 各年齡組前6位變應原陽性率情況 [例(%)]Table 2 Positive rate of the top six allergens in each age group [Case(%)]
883例過敏性皮膚病患者中,共診斷15種疾病。在前5位疾病中,濕疹、接觸性皮炎、唇炎、面部皮炎、蕁麻疹患者斑貼試驗陽性率分別為85.60%(315/368)、84.89%(281/331)、86.36%(38/44)、77.78%(28/36)、74.19%(23/31),5種病種之間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4.26,P=0.372)。
本研究采用20種變應原檢測883例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發(fā)現患者對1種或多種變應原的總陽性率為85.05%,此結果高于其他斑貼試劑盒的報道[4-7]。岳紅紅等[8]、溫志華等[9]采用40種變應原敏可貼,發(fā)現特警隊員、南京地區(qū)面部濕疹患者陽性率分別為52.25%和75.7%,明顯低于本結果。提示斑貼試驗陽性率可能與納入病種、地區(qū)、氣候條件、生活習慣、斑貼試劑盒選擇差異有關。本文結果顯示,64.71%患者出現2種及以上變應原陽性,說明多數過敏性皮膚病患者存在多價過敏,從而導致病程遷延、反復。
硫酸鎳、重鉻酸鉀、硫柳汞、甲醛、對苯二胺、香料混合物等由于廣泛存在于各類物品中或尚無低致敏性替代物,一直有較高的斑貼試驗陽性率[10-11]。本研究中前6位變應原分別為硫酸鎳、重鉻酸鉀、硫柳汞、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夸特15,其中前4位陽性率均高于15%,這些變應原仍然是目前過敏性皮膚病最常見變應原,此結果與既往國內報道[12]基本相符。這些物質大致分布在金屬材料、涂料顏料、消毒劑、防腐劑、日用品增香劑等方面。樊國彪等[13]分析我國167篇斑貼試驗文獻,發(fā)現硫酸鎳是最常見變應原。鎳廣泛存在于工作、生活環(huán)境中,如不銹鋼、耳環(huán)、手表、紐扣、拉鏈、器械、電池、電鍍鎳合金、硬幣、假牙、鑰匙、剃刀、眼鏡框、廚房廚具,其中假牙、宮內節(jié)育器等金屬醫(yī)療器材植入易被忽視[14]。劉玲玲等[15]報道8例由鎳所致系統性接觸性皮炎,1例是在皮膚致敏狀態(tài)下由植入體內不銹鋼釘引起,其余7例系局部皮膚反復接觸導致濕疹樣損害。若過敏性皮膚病治療效果欠佳或遷延不愈、病情反復,臨床應考慮系統性接觸性皮炎的可能,需詳細追問接觸史或手術史,以免漏診、延誤病情[16]。
本研究中不同性別患者斑貼試驗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前6位變應原在兩性之間有所差異,其中男性重鉻酸鉀和硫柳汞陽性率均明顯高于女性(P<0.05)。重鉻酸鉀廣泛存在于水泥、皮革上光液、紡織染料、電鍍、漂白劑、地板蠟、鞋油、油漆、膠水、眼影膏、文身顏料等[10,17],而硫柳汞常見于疫苗防腐劑、皮膚黏膜消毒劑、眼藥水、隱形眼鏡液中[18-19]。男性在日常生活及工作環(huán)境中更易接觸上述物質,導致過敏性皮膚病發(fā)生。
本研究發(fā)現>18歲患者斑貼試驗陽性率均高于<18歲,其中18~45歲和46~59歲組硫酸鎳陽性率顯著高于<18歲組,18~45歲組卡巴混合物陽性率及46~59歲組重鉻酸鉀陽性率也均高于<18歲組,18~45歲組硫柳汞陽性率高于>59歲組,而18~45歲組夸特15陽性率低于>59歲組。分析原因為<18歲患者多為學生人群,日常接觸物質種類較單一;而18~45歲和46~59歲患者為家庭和社會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更多地接觸金屬材料、水泥、紡織染料、油漆、橡膠制品、殺蟲劑、疫苗防腐劑、化妝品等物品導致相應變應原陽性率更高??涮?5作為防腐劑,主要用于各種洗護用品中[20],>59歲組中陽性率較高可能與機體免疫力低下、皮膚薄弱、不恰當洗護等因素相關。
綜上所述,斑貼試驗是確定外源性變應原最常用方法之一,陽性結果可能是現有皮膚病的病因或者加重因素。本文斑貼試驗結果顯示硫酸鎳、重鉻酸鉀、硫柳汞、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夸特15是本地區(qū)過敏性皮膚病的主要變應原。然而,由于目前斑貼試驗變應原種類有限,陰性結果不能完全排除其他變應原[11]。無論變應原是否為現有皮膚病的原因,都應指導患者在生活中盡量避免接觸含有陽性變應原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