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李紫衍,倪 浩
(南京農業(yè)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江蘇 南京210095)
社會問題研究的理論邏輯,必須與其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相適應,鄰避研究的勃興正是因應時代發(fā)展需求的產物。早在20世紀中期,西方國家對因鐵路設施建設的興起而引發(fā)設施選址對環(huán)境產生影響這一問題進行了持續(xù)關注,后逐漸拓展到針對在具有負外部性的公共設施建設過程中所爆發(fā)的沖突及其治理的論爭。隨著環(huán)境問題日益顯現,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在研究社區(qū)(居民)反對某些基礎設施選址與建設過程中提出了“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在我家后院)這一概念(中文中的“鄰避”即是根據其首字母縮寫“NIMBY”的音與意翻譯而來)[1]。隨后,很多西方國家掀起了“別建在我后院”的公民環(huán)境抗爭運動,以鄰避為主題的研究逐漸成為學界的重要論題,也成為社會公眾、實踐部門關注的焦點話題。西方學界的鄰避研究多聚焦于鄰避緣起、鄰避機理、理論構建、政策分析、治理模式等方面,呈現出多學科視域、多樣化議題、多元化方法的研究態(tài)勢。這些域外研究成果為中國學界的鄰避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經驗借鑒與學術啟示。
為了回應鄰避的實踐困境對理論研究的新要求,回顧與梳理中國學界鄰避研究熱點與總體趨勢非常必要。盡管部分學者對鄰避沖突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但文獻綜述中描述性研究偏多,多停留于對鄰避治理概況或地方經驗的回顧和介紹層面,定量文獻統(tǒng)計的綜述研究較少。一般來說,描述性研究很難對中國鄰避理論與實踐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而文獻計量方法可凸顯文獻的外部特征,可運用數學與統(tǒng)計學描述、評價和預測研究現狀與發(fā)展趨勢。
因此,筆者以CNKI(核心期刊、CSSCI)為數據來源,選取2007-2020年中國鄰避研究領域中的470篇相關論文為樣本,利用文獻計量學及知識網絡分析工具,通過關鍵詞聚類與關鍵詞時區(qū)視圖,呈現中國鄰避研究的發(fā)文分布、演進路徑、研究領域、熱點主題與演化動態(tài)等,繪制近10年中國鄰避研究的知識圖譜,揭示基于共詞分析的研究熱點和發(fā)展趨勢等,并在總結和分析現有研究不足基礎上提出未來的研究進路,以期為我國鄰避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礎性知識支撐與經驗參考。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CNKI),檢索時間為2021年7月3日。獲取數據時,將檢索主題設置為“鄰避”,利用“高級檢索”,將期刊來源限定為北大核心、CSSCI期刊,選取時間段為2007-2020年,共獲得數據共556條。根據研究目標,將不符合檢索要求的論文人工剔除。為了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參考價值,通過CiteSpace軟件對檢索結果進行了甄別、篩選與整理,最終獲取有效文獻470篇(文獻獲取時間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本研究使用的科學知識圖譜工具是Excel、CiteSpace軟件,采用5.7.R5(64bit)W版CiteSpace軟件,選取CNKI數據分析模塊,時間跨度為2007-2020年,時間切片(year per slice)為1,閾值設置為前50;同時采用Pathfinder方式對結果進行裁剪,運用最短路徑的計算方法繪制共現圖譜并生成相關參考信息,運用文獻計量方法進行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本研究立足于文獻時空分布、研究者、共詞分析與共現關鍵詞聚類、主要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通過關鍵詞共現分析與聚類分析,生成關鍵詞時空(timezone view)知識圖譜、聚類(clusters)知識圖譜、突變詞(burst)列表等。通過這些關鍵信息,再現我國鄰避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特點和現狀,藉此分析該研究的前沿動態(tài)與發(fā)展趨勢,為我國鄰避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礎性知識支撐與經驗參考。
使用Excel對2007-2020年中國知網“鄰避”主題研究歷年論文數量及占比進行統(tǒng)計,如圖1所示。盡管我國學界對鄰避研究的時間并不長,但仍可根據各年度發(fā)文量,將其劃分為萌芽醞釀、爆發(fā)增長、平穩(wěn)發(fā)展三個階段。
圖1 2007—2020年CNKI鄰避主題研究論文歷年數量及占比
第一階段:萌芽醞釀(2007-2012年)。該時期各年度發(fā)文量處于低谷,累計發(fā)文占比僅為6.2%,說明我國學者對鄰避問題的關注度較低。我國學界關于鄰避研究的首篇學術文獻是何艷玲在《公共管理研究》(2006)上發(fā)表的《“鄰避沖突”及其解決:基于一次城市集體抗爭的分析》一文。由于該刊是學術輯刊,故未將其納入分析樣本。
第二階段:爆發(fā)增長(2013-2016年)。從2013年開始,發(fā)文量呈現爆發(fā)式增長。這也與因垃圾焚燒廠等鄰避設施選址問題而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現實情況密切相關,我國學者、各研究機構對該問題的關注度逐漸提升。
第三階段:平穩(wěn)發(fā)展(2017-至今)。鄰避主題研究發(fā)文量在2017年達到峰值(75篇),其后每年發(fā)文量雖有小幅回落,但仍保持較高水平,處于平穩(wěn)發(fā)展階段。
筆者對刊載鄰避主題論文的不同期刊刊載量進行了統(tǒng)計,在此摘錄刊載量大于10篇的期刊名稱,如表1所示。
表1 刊載量大于10篇的期刊
《中國行政管理》中的鄰避研究論文大多刊載于“公共安全”專欄,以鄰避問題的發(fā)生機理及其治理為主要研究對象。刊載于《領導科學》上的鄰避研究論文大多從領導、決策層面對鄰避現象進行研究。我國的鄰避問題本就是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凸顯的,因此《城市問題》《城市發(fā)展研究》《城市規(guī)劃》《現代城市研究》等期刊上的文章更側重于對鄰避問題的消解及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d于《甘肅行政學院學報》上的論文則對其政策變遷、風險治理等方面關注較多。
利用CiteSpace軟件對鄰避研究相關學者的合作網絡進行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學者合作網絡
若學者或機構發(fā)文數量越多,則字體(font值)越大;若學者之間存在聯(lián)系,則圖中兩者之間就會出現連線,連線顏色越深,表明聯(lián)系越緊密。從學者發(fā)文數量看,胡象明(14篇)、譚爽(14篇)、童星(13篇)、王佃利(11篇)、張樂(11篇)等學者均發(fā)表了數量可觀的高質量論文,是國內鄰避研究的領軍人物。從學者的合作程度看,童星與張樂、譚爽、胡象明等學者之間存在密切合作關系,但學者之間的合作連線仍較少,說明目前我國鄰避研究尚未形成聯(lián)系緊密的研究網絡,研究力量較為分散。
表2統(tǒng)計了鄰避研究中被引用次數位列前10的文獻,這10篇文獻或可被視為2007-2020年鄰避研究的重要源流。鄰避研究的最高被引論文為陶鵬、童星聯(lián)合發(fā)表于《南京社會科學》上的《鄰避型群體性事件及其治理》一文。該文構建了“預期損失-不確定性”的分析框架,將鄰避型事件分為“污染類”等四種亞類型[2]。被引次數位于第二的是《“中國式”鄰避沖突:基于事件的分析》。該文通過對美景花園變成電站事件的分析,總結了我國鄰避沖突的特征,并提出了“制度緩解”的解決路徑[3]。
被引次數位列前10的文獻分別立足于風險社會、參與式治理、公共政策過程等多種研究視角,研究內容涉及鄰避及其相關概念界定、形成機理、治理對策等多方面,涵蓋了我國鄰避研究的主要問題。
表2 中國知網“鄰避”主題被引用文獻統(tǒng)計(前10)
續(xù)表
從研究方法看,主要有規(guī)范研究與實證研究。規(guī)范研究是指一種以價值問題為核心關注點,以解讀和詮釋文本為主要表現形式,通過嚴謹的邏輯推理來回答某個學科的基本問題乃至人生與世界的“大問題”的研究路徑[4]。實證研究是指通過觀察、實驗和調查等方式獲取關于研究對象的相對公正、客觀的資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事物本質屬性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方法。筆者按照規(guī)范研究、實證研究的劃分標準,將470篇論文采用的具體研究方法分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定量研究三種方法。
統(tǒng)計結果顯示(表3、表4),定性研究方法在我國鄰避研究中仍屬主流研究方法,占78.5%。從資料收集方式來看,使用二手資料進行研究的占40%以上,主要包括已經公開的統(tǒng)計數據、報刊新聞、新媒體(如QQ、微信、微博)數據等。
表3 2007—2020年我國鄰避研究論文研究方法
表4 2007-2020年我國鄰避研究論文資料收集方式
通過關鍵詞時空知識圖譜,鄰避研究主題隨時間的演變路徑及相互影響可以得到更清晰的展示。圖3中“+”圖標越大,則關鍵詞出現頻次越多,少于8次的未在圖中顯示,連線的灰度變化對應實踐中從早期到近期的變化。鄰避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出現于研究中早期,同時沿承性非常強,其研究脈絡可分為兩個時期:
圖3 2007-2020年國內鄰避研究發(fā)展脈絡時空知識圖譜
從2007年至2012年,是基礎研究時期。這一時期文獻總量較少,但首次出現的“鄰避沖突”“公眾參與”“治理”等關鍵詞一直是研究熱點。該階段研究主要圍繞鄰避及其相關概念的引介和鄰避設施負外部性導致的鄰避沖突展開討論,多從傳統(tǒng)經濟學框架出發(fā)并基于成本-收益的角度提出對策建議[5-6]。
從2013至今,是發(fā)展轉變時期。這一時期的研究關注點不斷拓展,由對鄰避沖突本身的關注逐漸向由鄰避引發(fā)的環(huán)境群體性事件遷移[7],著重對城市化進程中鄰避治理的公眾參與進行了討論[8],對鄰避風險認知[9]等主題的研究有所拓展。這一時期的研究范式從經濟學范式逐漸轉向公共管理學范式。這個時期更加重視環(huán)境正義[10]、空間正義[11]以及公共治理和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公眾參與方式、參與程度[12]等問題。
關鍵詞突發(fā)性(burst)檢測進一步展示了鄰避研究的發(fā)展脈絡與演進路徑。就研究對象而言,“垃圾焚燒發(fā)電廠”“鄰避項目”等關鍵詞突現,表明鄰避問題的研究緊扣現實。同時,兩者突現時間不同,一方面顯示學者的研究對象從垃圾焚燒發(fā)電廠不斷拓展,另一方面也顯示我國尚未探索出一種合適的應對方式,現實中鄰避沖突依舊存在。就主題演化而言,自研究中期起,“風險溝通”“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等主題突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主題從鄰避問題本身逐漸向治理的民主化、科學化方向發(fā)展。這與黨的十九大對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要求不謀而合。見圖4。
圖4 鄰避研究的關鍵詞突現時間排序
以關鍵詞為依據進行聚類,使用對數似然比算法,即Log-Likelihood Ratio(LLR),運行得到16個聚類的共詞圖譜(圖5):網絡節(jié)點N=350;連線E=459;聚類模塊值Modularity Q=0.8752,Q值大于0.3,說明聚類結構顯著;單一性系數Mean Silhouette=0.9208,S值大于0.5,說明網絡同質化程度高,共詞圖譜聚類合理。為了避免遺漏國內鄰避研究的主要內容,結合運行頁面關鍵詞聚類,將我國鄰避研究主要分為四類研究內容,如表5所示。
表5 2007—2020年國內鄰避研究領域聚類標識
圖5 2007—2020年國內鄰避研究網絡圖譜
1. 城市化進程中鄰避沖突成因及其演化研究
該研究主題始終被學界熱烈討論,是鄰避研究中的經典議題。國內學者對鄰避及其相關核心概念的界定、鄰避沖突的特征和成因進行了深入探討。鄰避沖突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垃圾焚燒發(fā)電廠、PX項目、養(yǎng)老院等公共設施建設遭到公眾抵制,甚至進一步發(fā)酵、升級為群體性事件,即產生鄰避效應。從鄰避設施的性質看,其具有的“負外部性、風險潛在性、非自愿承擔性和規(guī)避高成本性等特征”[13]是導致鄰避沖突的重要原因。研究伊始,學者大多從經濟學視角出發(fā),關注利益分配層面的沖突成因,之后有學者將視角拓展至心理學、管理學、政治學等領域,以便從更深層次挖掘鄰避沖突的生成機理。
2. 鄰避問題中公眾參與意義及途徑研究
在該聚類研究中,學者們更為關注民主政治領域,對鄰避問題中公眾參與的意義及途徑有諸多討論。由于公眾以消極群體性事件形式參與到鄰避設施選址過程中,因而理論界更多是從法律和經濟等角度對鄰避沖突產生的原因進行闡釋,忽略了公民本身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就鄰避問題而言,公民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在公民性視域中,“公民性”的三大要素即“認知”“技能”“道德”分別是鄰避沖突形成的基礎、理性化發(fā)展的支撐與化解的關鍵[14]。有學者認為其核心在于“利益相關者達成理性的公共價值共識”[15]。就鄰避決策中的公眾參與而言,公眾常識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常常被專家的權威遮蔽。當公眾常識挑戰(zhàn)專家科學知識時,并非是要消解科學知識的效用,而是希望產生于具體情境的公眾常識能夠彌補抽象的科學知識在公共決策中的不足。因此不少學者提出,在鄰避決策實踐中,應該將公眾參與鄰避設施選址的時機前置[16]。
對于如何逐漸改變無公眾參與以及在政府封閉決策模式下引入公眾參與的“半公眾參與決策模式”的象征性參與現狀[17],將其真正推向實質性參與發(fā)展方向這一問題,合法化、常態(tài)化并制度化公眾實質性參與是關鍵所在[18]。有學者提出參與式的協(xié)同治理模式[19]。還有學者進一步提出“融合式青年政治參與”模式,即利用青年自身的特點,發(fā)揮其在公眾中的聚集作用,將“私民”們組織起來,以此達到參與主體、參與目標及參與方式融合的目的[20]。另有學者提出協(xié)商民主的概念,呼吁摒棄政府傳統(tǒng)的單維管制,實現公民與政府的協(xié)商共治[21],從鄰避設施選址的協(xié)商式民意調查開始,促進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雙向溝通,提示公民重視公共利益,提高公民參與的有效性[22],形成上下共治的格局。
3. 風險社會視域下的鄰避研究
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提出的風險社會概念,為鄰避研究注入新的研究動力,如何規(guī)制鄰避設施帶來的風險逐步成為研究重點之一。鄰避設施不僅帶來了潛在的環(huán)境風險,更潛伏著由于政府與民眾風險感知差異所引起的社會穩(wěn)定風險。因為信息不對稱、政府前期封閉式決策、政府公信力不足、鄰避設施運營不佳等客觀因素都在無形中擴大了公眾對潛在環(huán)境風險的主觀感知[23]。社交媒體更是因其對公眾“個人化的表達”動員而引發(fā)了“連結性行動”,助推了鄰避運動的發(fā)生、傳播及其演變[24]。當公眾的環(huán)境權益需求無法訴諸制度化的表達,就會導致非制度化的公眾行動轉向[25]。如果政府能夠做到信息公開化、決策民主化,并且媒體能夠及時對鄰避知識進行普及,可在一定程度消解公眾的風險感知差異[26];反之,政府“信息失衡、回應失靈、強干預、政策妥協(xié)”等問題只會導致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流失與消解,同時也會不斷放大公眾風險感知差異[27]。除此之外,公眾的個人利益感知、公共利益感知,對建設單位的信任程度、自愿程度、公平程度的判斷以及對網絡官方宣傳的采信度等都對其風險感知程度有影響[28]。學界依據這些風險感知影響因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其中,呂書鵬提出一種“風險-利益”的感知差異決策框架,并根據這兩個維度的不同感知水平提出了相應的破解策略[29]。
4. 政府治理過程中的鄰避效應消解策略研究
“一鬧就?!薄耙霍[就遷”作為以往的政府回應策略,并不能在根本上解決鄰避問題。近幾年政府在實踐過程中也逐漸摸索出了更為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目前學界關于鄰避效應的治理研究主要從五個角度出發(fā):
一是提高工程建設規(guī)范性,從源頭上把控、防范環(huán)境風險,以此降低周圍居民和公眾對鄰避設施的抵制程度[30];二是從空間正義角度協(xié)調、平衡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差異性,以此弱化公眾的鄰避情結[31];三是從環(huán)境保護角度出發(fā),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經濟,建設睦鄰友好的鄰避設施[32];四是從網絡輿情角度出發(fā),政府要想做好輿情監(jiān)控與引導,勢必要從轉變政府職能入手,增強對民眾的回應力度[33];五是從公共政策角度出發(fā),提倡從“凝聚閉合”走向“有序參與”以及“多元化參與”的協(xié)同治理[34]。其中,從治理及政策角度出發(fā)的應對策略研究歷史最長,研究內容也最為豐富。
筆者基于2007-2020年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中的470篇鄰避研究相關文獻,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和Excel軟件,分析我國鄰避研究的開展情況,研究發(fā)現:
第一,就發(fā)文態(tài)勢與研究載體而言,我國鄰避研究自2013年開始逐漸為學界重視,鄰避現象及其治理至今保持較高關注度,說明鄰避問題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學術討論中都已成為學界與相關部門的焦點話題。從研究學者而言,目前童星、胡象明、譚爽、張樂、王佃利、陳寶勝等學者對鄰避問題十分關注,但他們之間尚未建立起密切的學術合作關系。就刊載期刊而言,《中國行政管理》《領導科學》《城市問題》《現代城市研究》等期刊對我國鄰避問題關注較多。就最高被引文獻時間分布而言,各階段均有高被引文獻出現,并未集中于某一階段,說明我國鄰避研究伴隨中國工業(yè)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一直與時俱進,并未囿于某一時期的研究結果而止步不前。就研究方法來看,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要遠多于定量研究,同時使用二手資料的文獻幾乎占據半壁江山,說明鄰避研究方法使用上亟待創(chuàng)新和突破。
第二,就研究內容與研究視角而言,我國鄰避研究主要集中于鄰避的產生機理及其治理研究,且更側重于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及解決,理論構建部分稍顯薄弱。除了基礎的經濟學“成本-利益”的鄰避研究,還涌現了基于公眾參與、風險社會、公共政策等視角的鄰避治理研究。上述四者為鄰避研究的主流研究內容及主流視角。在研究發(fā)展過程中,學界也對環(huán)境保護、空間正義、網絡輿情等內容予以關注,但相關文章并不豐富。從目前的鄰避研究來看,對中國式鄰避的概念界定和生成機理構建已完成,但研究內容及視角較為集中,因此學界應嘗試從更多視角分析鄰避問題,以構建中國本土化的鄰避理論。
第三,就發(fā)展脈絡與研究趨勢而言,我國鄰避研究發(fā)展時間總體上比較短,在21世紀初相關研究文獻才零星出現,直到2013年該方面的研究才開始逐漸被學界重視。在西方國家,早在20世紀中期開始大規(guī)模鐵路建設時,人們就持續(xù)關注公共設施選址對環(huán)境的影響,并演化為針對鄰避設施的社會沖突[35]。對于我國的鄰避研究,根據研究主題的時空排列,可以將其大致分為基礎研究階段和發(fā)展轉變階段:基礎研究階段歷時較短,研究主題集中在鄰避設施帶來的鄰避效應及鄰避補償上;發(fā)展轉變階段歷時相對較長,至今已經拓展出公眾參與、風險認知、政府回應、選址決策等研究主題。這些研究總體上都圍繞鄰避沖突、鄰避事件等現實問題展開。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的深入推進,鄰避設施所引發(fā)的鄰避效應、鄰避沖突等問題必然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因而亟待學界、相關部門予以破解;同時也提示我國的鄰避研究應始終圍繞中國現代化社會治理的現實需求展開。
根據目前我國鄰避研究所呈現的特點,未來研究應致力于以下幾方面:
1. 研究視角上應更加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
鄰避問題不是一個單純的環(huán)境問題,其影響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然而就目前關于如何解決鄰避沖突問題而言,現有鄰避研究中從管理學、經濟學、法律、心理學等社會科學角度進行闡釋的文獻占大多數。顯然,破解垃圾焚燒站、造紙廠、化工廠、殯葬場等選址所引致的社會沖突問題,更需要從鄰避設施的技術提升、鄰避設施的科學布局等方面考慮,而鄰避設施的技術提升、鄰避設施的科學布局等需要工程學、建筑學等工程科技類、建筑科技類學科的積極參與。因此,未來鄰避研究的研究視角應更加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只有積極整合各學科知識并將其運用到鄰避研究中,才能更好地建構有效消解鄰避效應的正確模式。
2. 研究內容上應更加豐富現有的研究主題
目前學界對某些研究內容的關注明顯不足,如上文已經提及的對鄰避問題成因及治理研究的關注較多,但對鄰避事件的演化過程等問題關注較少。盡管已有部分文獻通過構建演化博弈模型等方式對鄰避問題的演化過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但對于構建成熟的鄰避理論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現有研究內容關注的重點偏重于城市中出現的養(yǎng)老設施、高鐵修建、垃圾焚燒、PX項目建設等造成的鄰避問題,對鄉(xiāng)村地區(qū)存在的鄰避問題研究較少。誠然,我國鄉(xiāng)村地區(qū)在進行發(fā)展規(guī)劃時,某些具有負外部性特征的污水、垃圾處理的公共設施建設亦會引發(fā)鄰避效應,但因其影響范圍較小而未引發(fā)廣泛關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要求切實落實鄉(xiāng)村社會文明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而鄉(xiāng)村地區(qū)的鄰避問題是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應當糾正當前鄰避研究存在的偏重于城市的傾向,應在后續(xù)學術研究中重視鄉(xiāng)村的鄰避問題。
3. 研究方法上應更加重視研究過程的規(guī)范化與研究工具的多元化
從學術研究的一般過程來看,只有做到研究過程的規(guī)范化以及使用研究工具的多元化,才能更好地構建本土化的鄰避理論。就當前我國鄰避研究現狀來看,定性研究方法在我國鄰避研究中仍屬主流研究方法,占78.5%,呈現一種以定性研究為主的態(tài)勢。誠然,鄰避研究的現實應用性特征主要體現為能夠切實解決好公共設施建設的鄰避效應問題,這需要研究者能夠深入鄰避問題的發(fā)生現場,真正描述鄰避運動的實際過程,做好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數據的精細化處理,努力使用第一手資料進行研究,以防事件失真而影響研究效果。令人欣慰的是,隨著科技及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以計算機數據處理為分析手段的方法被逐步應用到研究中,在鄰避研究領域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未來的鄰避研究應充分利用實驗模擬、大數據分析等方法,進一步提高我國鄰避研究水平。
總之,伴隨中國工業(yè)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近年來的鄰避現象及其治理已經成為社會公眾、相關部門與學術界的焦點話題,我國鄰避研究經過10余年的發(fā)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與國外相關研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體現在理論構建方面。因此,學界的后續(xù)研究需要立足中國的現實問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鄰避理論體系,包括機理解釋、過程演變及沖突治理等,為更好地緩解本土鄰避沖突貢獻力量,并為應對世界性的鄰避難題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