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彤
(清華大學 人文學院,北京 100084)
近年出土的《楊漢公墓志》,全稱《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戶部尚書、使持節(jié)、鄆州諸軍事、守鄆州刺史,充天平軍節(jié)度,鄆、曹、濮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御史大夫、上柱國,弘農(nóng)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弘農(nóng)楊公墓志銘并序》,題署撰者:“正議大夫守尚書刑部侍郎上柱國賜紫金魚袋鄭薰撰”[1][2]178-181。該志與楊漢公妻及繼室的墓志——《鄭本柔志》《韋媛墓志》都引起了學界關注。楊漢公屬弘農(nóng)華陰楊氏大族靖恭一坊,楊漢公兄楊汝士、楊虞卿都是牛李黨爭的重要人物,在中晚唐政壇和文壇影響較大。關于楊漢公事跡,兩《唐書》有傳(1)參見《舊唐書》卷176、《新唐書》卷175。,近年出土的多方楊氏家族墓志為楊氏家族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材料。
目前《楊漢公墓志》的相關研究文章有李獻奇、周錚的《唐楊漢公及妻鄭本柔繼室韋媛墓志綜考》[3],以考釋墓志內(nèi)容為主。陳尚君在探討墓志寫作時,特別提出了《楊漢公墓志》的傳記筆法[4]15-16。另外,胡可先《新出石刻與唐代文學家族研究》一書的第四章專門介紹楊氏家族,其中也以《楊漢公墓志》為中心,對楊漢公的文學家世、文學成就、士族婚姻、仕宦經(jīng)歷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考論[5],對前人研究做了補充。目前學界對《楊漢公墓志》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聚焦墓志文學性,考察墓志的敘事及抒情模式等方面,尚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胡可先曾言:“墓志銘是一種特殊的傳記文學,與一般的傳記文學相比,具有獨特的文體屬性和社會屬性。就文體屬性而言,它是傳記體散文和頌贊體銘文緊密融合的一種傳記文學體式;就社會屬性而言,舉凡政治、經(jīng)濟、文化、學術、宗教、藝術、家族、婚姻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6]中唐以后,碑志文寫作興盛。從文體的角度看,墓志“是程式化的敘述文,要在一篇文章中交代死者的家世仕歷、品行建樹、死期后事及家人的悼念追思,志文要寫得準確簡明而得體、言辭感人而真切,即一篇文章中應包含敘事、議論、抒情三方面內(nèi)容”[4]17。聚焦墓志的“文體屬性”,關注其“敘事、議論、抒情三方面內(nèi)容”,正是中晚唐墓志研究需要深化的方向。唐前期墓志極少署撰者名,自武后朝始,署撰者名的墓志逐漸增多,玄宗以后大多數(shù)墓志均署撰者姓名,并存在撰者與喪家親屬合一的趨勢。撰者與墓志墓主的關系愈加緊密,志文也愈加受到撰者身份、立場、情感等個性化因素的影響?!稐顫h公墓志》在墓主親屬撰文的特殊墓志語境下,其人物塑造、歷史事件敘事模式以及抒情方式,在中晚唐墓志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本文以此為著眼點,討論《楊漢公墓志》在傳統(tǒng)的“尚實”追求與個性化敘事和抒情策略之間的文本特點。
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墓志銘》中歸納了墓志的內(nèi)容和用途:“蓋于葬時述其人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壽年、卒葬年月,與其子孫之大略,勒石加蓋,埋于壙前三尺之地,以為異時陵谷變遷之防,而謂之志銘。其用意深遠,而于古意無害也?!盵7]墓志為防“陵谷變遷”,刊刻于石,以便后人辨認,尋找墓穴,“石”的載體也使后人難以改篡。趙明誠在《金石錄》原序中即言:
《詩》《書》以后,君臣行事之跡悉載于史,雖是非褒貶出于秉筆者私意,或失其實。然至于善惡大跡,有不可誣,而又傳說既久,理當依據(jù)。若夫歲月、地理、官爵、世次,以金石刻考之,其抵牾十常三四。蓋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無失,而刻辭當時所立,可信不疑。[8]
由是觀之,墓志文“當時所立”的文體特征和石質(zhì)載體,使其在“歲月、地理、官爵、世次”方面,有著“實錄”的要求,也存在“當時所立”的可信度。然而,墓志文體的起源流變、“頌德”等文體功能,使其在撰寫過程中不免摻入虛浮之辭,出現(xiàn)“失實”的情況。墓志這一文體,從誕生伊始,就在“虛實之間”尋覓著微妙的平衡。
墓志的產(chǎn)生與古代喪葬制度相關,其起源流變、文體功能也受到碑、誄、銘等相近文體的影響。我們不妨從先唐經(jīng)典文論中對于此類文體的論述稍作追溯。曹丕《典論·論文》云:“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闭J為銘誄應追求“尚實”的風格。陸機《文賦》云:“碑披文以相質(zhì),誄纏綿而凄愴。”盡管對碑、誄進行了文體分辨,卻都強調(diào)二者的文采修飾和情感融匯。劉勰《文心雕龍·誄碑》曰:“詳夫誄之為制,蓋選言錄行,傳體而頌文,榮始而哀終。論其人也,曖乎若可覿;道其哀也,凄焉如可傷。此其旨也。……夫?qū)俦w,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序盛德,必見清風之華;昭紀鴻懿,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也?!币环矫鎻娬{(diào)誄、碑要生動記述逝者生平經(jīng)歷和真實表達作者情感,需要依賴作者的“史才”而追求“實”;另一方面,既然誄碑要“榮始哀終”“標序盛德”“昭紀鴻懿”,則難免會有“虛”的夸飾成分。自漢末至南北朝時期,碑誄墓志寫作之“虛美”之辭俯拾即是,嚴重者謂之“諛墓”。盡管墓志有“尚實”的要求,并有石這樣利于存真的載體,卻終難免虛飾之弊。
對六朝的“諛墓”之風,唐人也有清醒的認識。李璋在《唐范陽盧氏夫人墓志銘》論說:“大凡為文為志,記述淑美,莫不盛揚平昔之事,以虞陵谷之變,俾后人睹之而瞻敬。其有不臻夫德稱者,亦必模寫前規(guī),以圖遠大。至天下人視文而疑者過半,蓋不以實然故絕。”[9]2388杜甫《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亦云:“甫以世之錄行跡示將來者多矣,大抵家人賄賂,詞客阿諛,真?zhèn)伟俣?,波瀾一揆。”[10]唐人重新重視對碑文墓志一類文體的“尚實”要求,同時,撰者與墓主的關系也逐漸變得緊密,親屬撰志的現(xiàn)象逐漸增多。唐代以前的墓志,多請托他人撰寫,本來是以為征信,以此避免自撰或親屬撰文可能產(chǎn)生的自諛寵親之嫌。但請托撰文導致撰者對墓主并不熟悉,也需要依靠其他資料撰寫,這就導致了墓志文體和內(nèi)容的程式化現(xiàn)象。同時,受人所托總有人情的制約和重金的壓力,事實上也不利于寫“實”。蔡邕、韓愈等人都受到過“諛墓受金”的指責。在這樣的條件下,志于“實錄”的家屬撰志在細節(jié)上更為可信,也無人情之束縛。如開元十二年(724)《大唐故泅州司馬叔苗善物墓志銘》由墓主之侄撰寫,志文云:“夫碑志者,紀其德行,族乎功業(yè),俗多以文詞藻飾,遂使道失其真。家叔狀能,愿存實錄?!帐癁殂??!盵9]1401咸通十一年(870)《唐故光州刺史李播府君博陵崔夫人墓志銘》由墓主之侄李贍撰寫,志文云:“贍屠烈痛深,泣紀遺懿,備究直書,故不敢請詞文士?!盵9]2447都是明確為求“實錄”“直書”而避免請托的親屬撰文之例。
在這種觀念和風氣的影響下,中古時期的墓志銘撰者呈現(xiàn)出與喪家親屬結(jié)合的特點。結(jié)合楊漢公家族的三方墓志來看,撰者均為親屬?!稐顫h公墓志》的撰者鄭薰是其妻弟,《鄭本柔墓志》撰者為其夫楊漢公,楊漢公繼室《韋媛墓志》撰者為其子楊篆。
在《楊漢公墓志》中,作為親屬的撰者,出現(xiàn)在志文的開篇和結(jié)尾部分中,抒發(fā)哀情的同時,說明撰者身份和撰志原因。楊向奎在《唐代墓志義例研究》中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撰者自我表白”[11]68,這是盛唐之后墓志中常見的現(xiàn)象。不過,“撰者的自我表白”似乎更強調(diào)“情感”層次的真實;而一些撰者在敘述自己與墓主的關系時,通常強調(diào)客觀的“非其不能為文”的理由,強調(diào)自己與墓主的關系與交往是他能夠敘述墓主本事的“在場證明”。在墓志文中,這類情況可謂之撰者的“在場”。如《楊漢公墓志》載:
余于尚書楊公見之矣。……將葬,其孤思顯、籌、范等號痛崩擗,收涕告于其舅薰曰:“先公之盛德大業(yè),布于寰中,然莫如舅知之備。流美萬祀,愿假刀札?!庇鄬嵞茉斨洸蛔?,非敢以文。
這里通過撰者的“在場”可以揭示鄭薰與楊漢公的關系,也可以使讀者知曉撰志過程。撰者在志文中表明撰志原因時,往往強調(diào)自己與墓主的關系得到了其他親友的認可,具備撰寫志文的身份和條件——即鄭薰所言“莫如舅知之備”。這其實是撰者在證實他所記述事件的真實性,在暗示自己“實能詳之”,而非夸飾其詞。親屬撰文可以通過回憶尋找素材,同時,這一層親屬關系,也為撰者表達哀悼情感提供了可信的條件。由是可見,撰者對自身親屬身份的強調(diào),無論對“尚實”的普遍性追求還是對哀悼之情的個性化呈露,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調(diào)和了墓志寫作“虛”與“實”之間的張力。
前文提到的《文心雕龍·誄碑》,認為“史才”是誄碑一類文體書寫所必須借助的才能?!笆凡拧钡倪\用,逸出了修史的原初范圍,向其他文體泛濫。到了唐代,人們對“史才”的理解更加活泛通達。錢鍾書《談藝錄》引李肇《國史補》:“沈既濟撰《枕中記》,莊生寓言之類。韓愈撰《毛穎傳》,其文尤高,不下史遷。二篇真良史才也?!盵12]《枕中記》《毛穎傳》皆是小說家言,卻被稱為“真良史才”,可見這里的“史才”無關乎事件的真實與否,而主要體現(xiàn)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敘事能力上。具有良好“史才”的小說,其精湛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力和敘事能力使文章富有“真實感”,碑志類的文體也可通過“論其人也,曖乎若可覿;道其哀也,凄焉如可傷”的方式增強其真實性。于是,這種源于向“史”靠近的對“實”的重視,反而又強化了對“文”的要求。在中晚唐墓志中,撰者除了通過自己的“在場”申明,強調(diào)所言可信之外,還有意識地脫離程式化的墓志寫法,試圖關注墓主的個性特征,選取那些最能凸顯墓主個性特征的典型事跡以塑造墓主形象,使墓志文逐漸向“史傳”靠攏。這正是唐人對“史才”的理解在墓志寫作上的體現(xiàn)?!稐顫h公墓志》即通過斷案、修史、遇險、訴冤等幾件大事的選取和深入細節(jié)的敘事,把楊漢公的聰穎、果敢、重情重義描繪得淋漓盡致。
墓主有代表性事件的選擇,必然是撰者價值取向的體現(xiàn)?!稐顫h公墓志》的撰者鄭薰忠君近乎愚,他最為欽佩顏真卿。一次他主持科考,因?qū)︻佌媲溆赂抑伊业某缇?,竟將一位顏姓考生誤認成顏真卿的后代,而將其錄為狀元,以至于被笑為“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13]88?!度莆摹愤€收有鄭薰《移顏魯公詩記》[14],文中亦特別強調(diào)顏真卿“貞鯁”的特點。鄭薰對顏真卿忠貞骨鯁的激賞,在《楊漢公墓志》中,則表現(xiàn)為他對楊漢公的勇毅剛烈精神的凸顯及相關事跡的選取:
李公素剛直,尤憎惡宦者,不能容之。監(jiān)軍使積怨,因構扇軍中兇輩作亂。李公與僚佐登城樓避其鋒,賊勢益凌熾。公執(zhí)李公之手,誓以同死。俄而賊刃中李公之臂。公猶換其手而執(zhí)之。公之豎鑾鈴號于公曰:“相公臂斷矣,不可執(zhí)也,不如逃而免之?!惫豢伞b従戎?,乃用力抱公,投于女墻之外,遂折左足。及歸京師,呻痛羸臥,每親交會話,唯以不與李公同死為恨,未嘗言及折足事。
李絳為東都留守時,曾辟署楊漢公為東都留守幕,一年后李絳調(diào)任華州刺史,楊漢公又跟隨李絳任職華州防御判官,二人在共事的過程中交誼非淺。后來楊漢公為興元軍倅時亦曾與李絳并肩作戰(zhàn),楊漢公臂傷不以為懼,足折不以為憾,唯以不同李絳死而憾恨。這樣的事跡和人格自然值得鄭薰大書特書。
《楊漢公墓志》志文表現(xiàn)出很強的敘事才能,這與撰者本人的才華是分不開的。楊漢公墓志的撰者鄭薰,《新唐書》有傳,傅璇琮先生《唐翰林學士傳論》有過詳細的介紹[15]。據(jù)傅璇琮先生考證,明陶宗儀《古刻叢鈔》著錄有《張公洞壁記》,即是楊漢公、鄭薰合題。其時在唐文宗大和四五年(830、831)間。之后鄭薰又與許渾、鄭谷、薛能等詩人文士有過交游。唐宣宗大中七年(853),鄭薰升任禮部侍郎。鄭處誨撰《授鄭薰禮部侍郎制》贊其才曰:“文諧騷雅,鼓吹前言,譽洽搢紳,領袖時輩?!B中詞科,亟升清貫;持橐列金華之侍,揮毫擅紫闥之工?!边@一文才應用于墓志寫作上,《楊漢公墓志》的文筆自然出類拔萃。從文辭上看,《楊漢公墓志》可說是一篇生動的公案小說:
京兆尹始見公,謂之曰:“聞名久矣,何相見之晚也?”且曰:“邑中有滯獄,假公之平心高見,為我鞫之。”到縣領獄,則邑民煞妻事。初邑民之妻以歲首歸省其父母,逾期不返。邑民疑之。及歸,醉而殺之。夜奔告于里尹曰:“妻風恙,自以刃斷其喉死矣?!崩镆鼒?zhí)之詣縣,桎梏而鞫焉。訊問百端,妻自刑無疑者。而妻之父母冤之,哭訴不已。四年,獄不決。公既領事,即時客系,而去其械,間數(shù)日,引問曰:“死者首何指?”曰:“東。”又數(shù)日,引問曰:“自刑者刃之靶何向?”曰:“南。”又數(shù)日,引問曰:“死者仰耶?覆耶?”曰:“仰?!庇謹?shù)日,引問曰:“死者所用之手左耶?右耶?”曰:“右?!奔丛懼唬骸笆莿t果非自刑也。如爾之說,即刃靶當在北矣?!泵襁殿^曰:“死罪,實某煞之,不敢隱?!彼煲跃擢z,正其刑名焉。
這一段描寫通過具體的事件和對話,展現(xiàn)了楊漢公的斷案能力,其故事性與趣味性不遜于傳奇筆記。
此外,《楊漢公墓志》常通過他人的贊語表現(xiàn)其才華才干,如:
廿九,登進士第,時故相國韋公貫之主貢士,以鯁直公稱。謂人曰:“楊生之清規(guī)懿行,又有《夢魯賦》之環(huán)麗,宜其首選,屈居三人之下,非至公也。”
崔群為華州刺史代李絳時,也對楊漢公很是贊賞:
李公入拜大兵部,故相國崔公群替守華下,喜曰:“吾真得楊侍御矣。”又署舊職。府移宣城,以禮部員外郎副團練使。三州之重事一以委之。公亦修竭心力,用酬所遇。崔公當代賢相,匡贊清直之外,尤以文雅風流自處,一觴一詠,莫有儔比。唯公能對之。以此益厚。
崔群是中唐時期的文學家,他對楊漢公的贊賞一方面反映了楊漢公事功上的才干出眾,一方面可見楊漢公也頗有“文雅風流”上的才華。
墓志雖為實用文體,但也有抒情的追求。前文已論,親友的撰文有利于撰者的情感傾訴。楊氏墓志撰者在記敘楊漢公“薨于宣教坊之私第”的完整一生后,開始運用抒情和倒敘加以贊論:
嗚呼哀哉!公在家稱其孝悌,取友尚于信實。虔州府君與崔行檢善,行檢沒,公深虔州之□,養(yǎng)其子,立其家,至于成人。公與故翰林學士路公群有深契,路公病累月,公躬親省視,備其醫(yī)藥。路公之沒,□公親臨之,始終無恨焉。斯可謂士林之仁人,朝右之耆德。且又天付濟活之才,而不登三事,豈命也夫!
撰者行文并未按照時間順序按部就班記敘,而是打破了敘事結(jié)構,凸顯行文個性。楊漢公“在家稱其孝悌,取友尚于信實”的個性通過具體的事例表現(xiàn)出來。這樣一個于公有才干,于私有情義的形象便躍然石上了。
墓志一般分為志和銘兩部分,志主事、銘主贊。撰者的贊論主要體現(xiàn)在銘文上。銘文最初為整齊四言,有相對固定的程式,即按照時間先后提到族出、履歷、卒葬等信息,最后加以哀悼感嘆。這種結(jié)構嚴整的銘文是墓志銘文的正體,是六朝至唐初墓志銘創(chuàng)作的典型格式。但中唐以后,墓志銘的寫作有了多元發(fā)展。楊向奎指出,中唐以后銘文的族出、行治書寫呈現(xiàn)出消退的趨勢,對序文的依賴也有所減弱[11]153-156?!稐顫h公墓志》即是如此:
這一銘文感嘆生死、抒發(fā)哀思、頌贊墓主,很難從銘文中看出具體的事跡。從體裁上看,鄭薰選擇了更便于抒情的騷體銘文。而且在“唐代墓志銘文中,四言銘文由始至終都占著主導地位?!敝撂颇}體銘文所占比例也沒有超過三分之一”[11]163的大背景下,對騷體銘文的選擇,特別體現(xiàn)出撰者鄭薰的行文個性。
除了抒情方面的個性展現(xiàn),撰者的個性,還暗藏在歷史敘事中所隱含的政治立場。敘事是一種話語形式,其對歷史的再現(xiàn)本身就包含了敘事者的立場和闡釋。如海登·懷特所言:“敘事描繪出作為其初級指涉物的總體事件,并且把這些事件轉(zhuǎn)變成意義樣式的暗示,這里的意義是任何對作為事實的事件所作的字面再現(xiàn)都永遠不能產(chǎn)生出來的?!盵16]63在墓志中,事件的記錄自然是“真實的”而非“虛構的”,但“意義樣式的暗示”卻可能曖昧不清。作為埋幽之物的墓志與作為公共文本下的史書畢竟不同,墓志的撰者對事件的選取往往包含源于個人立場的“暗示”,而這種“暗示”——借用海登·懷特的概念叫作“比喻因素”——恰恰是歷史敘事的重要部分。并且,“在對敘事的分析中忽略比喻性因素,遺漏的將不僅僅是它的諷喻方面,而且還包括編年史借以轉(zhuǎn)變?yōu)閿⑹碌恼Z言的述行方面?!盵16]67因此有必要從墓志的書寫中發(fā)掘撰者的立場和闡釋。
楊漢公屬于弘農(nóng)華陰楊氏靖恭一坊,這一系自楊漢公父楊寧起數(shù)代文教興盛。楊漢公有二兄一弟,長兄為楊汝士、次兄為楊虞卿、弟為楊魯士,都以文學著名。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卷13:“汝士兄弟四人,共有二十七子,三十六孫,其間多知名者。”[17]楊汝士、楊虞卿與白居易等詩人唱和交游頗多,楊汝士的文采甚至一度使“元、白覽之失色”[13]32?!缎绿茣に囄闹尽份d楊漢公曾參與《穆宗實錄》的編撰[18]1472。楊氏家族的文學傳統(tǒng)和文化教育根基深厚,這種傳統(tǒng)和教育也為楊氏家族的仕宦和文學交游奠定了基礎,很多楊門進士都在晚唐的政治舞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非但弘農(nóng)楊氏是名門望族,與楊氏有婚姻關系的家族同樣貴為名門:楊漢公曾祖母京兆杜氏、前夫人滎陽鄭氏、繼室京兆韋氏都是唐朝望族。楊漢公子楊籌妻鄭氏也屬于滎陽鄭氏,實為其“內(nèi)妹”?!多嵄救崮怪尽酚蓷顫h公撰寫,從墓志中可見楊漢公對鄭本柔家室族望的重視:
夫人諱本柔,字本柔,滎陽人也。清白繼代,禮法傳家,時稱德門,望冠他族?!蛉顺霾┝甏奘?,外祖鵬,鄜坊殿中侍御史,以清直稱。夫人從母故工部尚書裴公佶之夫人,愛隆諸甥,情若己子,夫人將展覲禮,忽彫蕣華,大漸之時,此恨尤切。[2]132-133
楊漢公之所以如此重視妻室的族望,是因為唐代的科舉、仕宦、黨援、交游都與婚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楊漢公家族與名門望族(如鄭氏、韋氏、杜氏、崔氏)等聯(lián)姻的狀況可以想見,楊氏在中晚唐政壇文壇的地位,必然會受到婚姻結(jié)構和士族集團的影響。
楊氏家族成員楊嗣復、楊虞卿、楊漢公等都是牛黨重要成員,同楊氏有姻親關系的鄭氏自然也不例外?!杜f唐書》載:“右丞鄭薰,令狐之黨也,摭畋舊事覆奏。不放入省,畋復出為從事?!盵19]4630-4631楊漢公為牛黨要人,其內(nèi)弟鄭薰亦為牛黨中人。他們的選擇和遭際,都因為姻親關系牽連到了黨派斗爭中,由此構成了晚唐復雜的政局。與楊氏家族結(jié)為姻親的重要文學家如白居易,正是楊漢公妹婿?!杜f唐書·白居易傳》載:“楊穎士、楊虞卿與宗閔善,居易妻,穎士從父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懼以黨人見斥。”[19]4354正因一層姻親關系,無心黨爭的白居易也會“愈不自安,懼以黨人見斥”,可見黨爭株連之酷。
事實上,楊漢公即因親緣關系受到黨爭牽連?!稐顫h公墓志》即載楊虞卿貶虔州的史實:
是時鄭注以奸詐惑亂文宗皇帝,用事□禁中。公仲兄虔州府君時為京兆尹,顯不附會。注因中以危法。帝怒,將必煞之,系御史府。公泥首跣足,與諸子侄撾登聞鼓訴冤,備奏鄭注奸詐狀,文宗稍悟。虔州府君翌日自御史獄貶虔州司馬,公友愛之效也。
“公仲兄虔州府君”指楊虞卿。《舊唐書·楊虞卿傳》與《楊漢公墓志》可互參:
(大和)九年四月,拜京兆尹。其年六月,京師訛言鄭注為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密旨捕小兒無算。民間相告語,扁鎖小兒甚密,街肆忷忷。上聞之不悅,鄭頗不自安。御史大夫李固言素嫉虞卿朋黨,乃奏曰:“臣昨窮問其由,此語出于京兆尹從人,因此扇于都下?!鄙吓?,即令收虞卿下獄。虞卿弟漢公并男知進等八人自系,撾鼓訴冤,詔虞卿歸私第。翌日,貶虔州司馬,在貶虔州司戶,卒于貶所。[19]4363
志文借此褒楊漢公“友愛”兄弟,同時也表達了撰者的立場態(tài)度。李商隱曾為此作《哭虔州楊侍郎虞卿》詩,詩中借對楊虞卿的同情也抒發(fā)己怨。后人又借此判定李商隱時屬牛黨之人。如錢龍?zhí)柙唬骸坝^義山此詩,其與虞卿情好篤厚,則亦宗閔之黨也?!盵20]對楊虞卿、楊漢公表示同情的詩人,都不免被算作牛黨。而鄭薰本就是牛黨之人,又屬于楊漢公親屬,自然會在史實的記錄中對楊漢公加以同情與褒獎。
如果說楊虞卿被貶事件的敘述具有明顯的牛黨立場,那么下面一段記錄則頗顯隱晦:
長慶初,段相文昌與故相國蕭公俛諭事穆宗之前,段曲而辯,蕭公拂衣謝病去,除同州刺史。聞其風者,懦夫有立志。當時修起居注者,段之黨也,詭其詞而挫蕭公焉。公及此見之,嘆曰:“吁!賢相之美,其可誣乎!予不正之,是無用史筆也?!庇谑侵刈⑹捁论E,人到于今稱之。
這段記載可與《舊唐書·蕭俛傳》互參。根據(jù)《蕭俛傳》[19]4477的記載,穆宗命議宰相時,令狐楚推薦了蕭俛。當時令狐楚為西川節(jié)度使,王播賄賂宦官寵臣,求取宰相之位,而宰相段文昌又從中幫助他。眼看王播的目的就要達到了,穆宗還沒有醒悟,蕭俛三次上奏請求罷相。由于穆宗不從,蕭俛辭相。而楊漢公“重注蕭公事跡”,顯然是一個剛直有骨氣的朝臣。撰者暗藏褒楊漢公貶段文昌之意,在中晚唐牛李黨爭的背景下,撰者的記錄正暗含了一種政治立場?!杜f唐書·錢徽傳》記載:
長慶元年,(徽)為禮部侍郎。時宰相段文昌出鎮(zhèn)蜀川。文昌好學,尤喜圖書古畫。故刑部侍郎楊憑兄弟,以文學知名,家多書畫,鐘、王、張、鄭之跡在《書斷》《畫品》者,兼而有之。憑子渾之求進,盡以家藏書畫獻文昌,求致進士第。文昌將發(fā),面托錢徽,繼以私書保薦。翰林學士李紳亦托舉子周漢賓于徽。及榜出,渾之、漢賓皆不中選。李宗閔與元稹素相厚善。初稹以直道譴逐久之,及得還朝,大改前志。由逕以徼進達,宗閔亦急于進取,二人遂有嫌隙。楊汝士與徽有舊。是歲,宗閔子婿蘇巢及汝士季弟殷士俱及第。故文昌、李紳大怒。文昌赴鎮(zhèn)。辭日,內(nèi)殿面奏,言徽所放進士鄭朗等十四人,皆子弟藝薄,不當在選中。穆宗以其事訪于學士元稹、李紳,二人對與文昌同。遂命中書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誥白居易,于子亭重試,內(nèi)出題目《孤竹管賦》《鳥散余花落》詩,而十人不中選……尋貶徽為江州刺史,中書舍人李宗閔劍州刺史,右補闕楊汝士開江令。[19]4383-4384
根據(jù)這段記錄,段文昌、李紳因自己保薦的人落選進士而生私忿,面奏穆宗所試不公,由此引發(fā)重試。重試之后,原錄取的十余人全部落選,錢徽被貶。這次科場案,可以看做是以段文昌為代表的李黨對進士科子弟居多的牛黨的打壓。錢徽與楊漢公兄楊汝士、楊虞卿關系頗密,且楊漢公父親的墓志銘,正是錢徽所撰[9]2024。當年落選之人中,就有楊漢公的弟弟楊魯士[21]。當時楊魯士本名楊殷士,后更名為楊魯士,于寶歷元年(825)再次及第。另一落選之人盧公亮的墓志為殷堯藩所撰?!稐罨I墓志》中記載了楊氏家族與詩人殷堯藩的密切關系:“元和中,有殷堯藩由進士科歷柱下史,從君伯氏游,善章句于五七言,往往流于群,唱雅有遺,君詩其大略曰‘假如不共兒童戲爭,肯長將筆硯親自爾’。”(2)該志近年出土于西安曲江繆寨村楊籌墓。志石近方形,邊長58~60.5厘米,厚9厘米。志文楷書,40行,滿行38字,計1376字。參見張小麗、趙晶、王小朋、穆毅勃、李西海、張濤、李書鎮(zhèn)、劉小勇、姚衛(wèi)群、劉聰娥、張蕊俠、張紅倉、高博、朱連華、邰紫琳《西安曲江繆家寨唐代楊籌墓發(fā)掘簡報》,載于《文物》2016年第7期??梢娍脊俸吐溥x之人均與楊氏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都是中晚唐時期牛黨的重要成員。殷堯藩為盧公亮撰志時言:“錢公與時之內(nèi)庭臣不協(xié),誣以選第與奪先定?!盵22]所謂“內(nèi)廷臣”,實是李德裕等人。科場案發(fā)生時,楊汝士本與他們無涉,但因其與錢徽交好,其弟楊魯士也受到了牽連。作為楊漢公妻弟和牛黨中人的鄭薰,自然要在志文中傾向于楊氏,而對段文昌踩上一腳。
在政治事件的敘述中,真相并不簡單。因為上述正史的史料來源極有可能就是《穆宗實錄》,而《穆宗實錄》編纂者中就有楊漢公。牛黨是最終黨爭的勝利者,他們掌握了科場案的話語權。楊氏家族重視科第,楊漢公兄弟不僅都是進士出身,在舉場影響也頗大。《唐摭言》云:“太和中,蘇景胤、張元夫為翰林主人,楊汝士與弟虞卿及漢公,尤為文林表式。故后進相謂曰:‘欲入舉場,先問蘇張;蘇張猶可,三楊殺我?!盵13]75事實上,對科場案起到?jīng)Q定性影響的并非李黨,而是穆宗有意為之。據(jù)查屏球先生考證,這次復試根本是穆宗要整治科舉家族獨占進士科的局面,本質(zhì)上是“代表皇室權力的‘內(nèi)廷臣’與主考官之間的矛盾”[23]。當時楊氏、盧氏等家學傳統(tǒng)深厚的士族進士連出,勢力廣大,招致了穆宗的不滿。史書所記有很多關于楊汝士、楊虞卿、楊漢公兄弟把持科場的材料。從穆宗長慶四年(824)到敬宗寶歷二年(826),李宗閔、楊嗣復接連知貢舉,大力獎拔門生,將科舉視為拉攏人才的工具和政治斗爭的手段。文宗太和年間,牛黨也繼續(xù)干預科舉考試。《舊唐書·楊虞卿傳》:“虞卿性柔佞,能阿附權幸以為奸利。每歲銓曹貢部,為舉選人馳走取科第,占員闕,無不得其所欲,升沉取舍,出其唇吻。而李宗閔待之如骨肉,以能朋比唱和,故時號黨魁?!盵19]4356《舊唐書·武宗紀》:“帝曰:我比聞楊虞卿兄弟朋比貴勢妨平人道路。昨楊知至鄭樸之徒并令落下,抑其太甚耳。”[19]602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說:“用科舉座主門生及同門等關系,勾結(jié)朋黨,互相援助,如楊于陵、嗣復及楊虞卿、汝士等,一門父子兄弟俱以進士起家,致身通顯?!盵24]可以說,段文昌的舉報正好幫了穆宗一個忙。撰者鄭薰未必不能看清這一點,但在志文中,他還是不忘對段文昌予以貶低。
再看蕭俛其人,也不能在官場朋黨中獨善其身。在《舊唐書》中,蕭俛與令狐楚、牛僧孺同列傳?!傲詈c皇甫镈、蕭俛同年登進士第”,皇甫镈得幸,就薦舉令狐楚、蕭俛同為翰林學士?;矢﹂D當宰相后,又援引令狐楚為宰相、蕭俛為御史中丞。接著皇甫镈、令狐楚又一起力薦蕭俛,“自是顧眄日隆”[19]4470、4476。穆宗即位,因令狐楚的推薦,蕭俛被拜為宰相。此時皇甫镈因奸邪被貶,且將殺之,經(jīng)蕭營救,免去死罪??梢娫谥型硖普种校茈y不被黨派左右,獨善其身。鄭薰借蕭俛而褒楊抑段,也不單純是對楊漢公“史筆”的贊頌。鄭薰在唐宣宗朝頗受重視,曾撰有《內(nèi)侍省監(jiān)楚國公仇士良神道碑》。仇士良其人是宦官,而唐武宗時李德裕所代表的李黨得勢,仇士良因受李德裕抑制,卒后尚被“詔削官爵,籍其家”[18]5875。但對于一反前朝之政的宣宗來講,為仇士良撰寫神道碑正合適。鄭薰一方面強調(diào)“恐惶直敘,不敢虛美”,一方面美化甘露事變仇士良誅殺所謂叛黨官員的行徑。鄭薰的碑文對仇士良的溢美幾與時論相悖,不能不說受到黨派立場的影響。在《楊漢公墓志》“史”的敘事中,同樣也會存在牛黨立場下的話語“暗示”:牛黨的人都剛直有骨,李黨的人都奸詐詭曲。因此,即便是真實事件的再現(xiàn),也會受到撰者立場的影響而存在獨特的敘事方式。
綜上所述,中晚唐的墓志融合了常用文體的多種要素,記敘、議論、抒情因素兼?zhèn)洹R酝哪怪狙芯砍3Vτ谔骄磕怪舅从车臅r代風氣和社會文化,而相對忽略了撰者的“個性”。其實,撰者的觀念情感、行文風格和政治立場等個性因素,往往最能影響墓志的寫法。撰者鄭薰較高的文學才能,使《楊漢公墓志》具有“史傳”色彩?!稐顫h公墓志》穿插了不少對話和事跡的生動再現(xiàn),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墓志具有實錄的功能,撰者也自覺追求“尚實”,但撰者所帶有的主觀立場和個性化的行文特點,又使墓志蒙上一層“虛”的色彩,從而可以將墓志的內(nèi)容看做一種處于“虛實之間”的歷史敘事。這提醒讀者,從撰者的立場和志文的表述上可以尋覓歷史的蛛絲馬跡,但對史料的分析卻應當慎重。讀者需要將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對讀,在文學性的敘事過程中發(fā)掘歷史事件中的“比喻性因素”,并進一步探究背后的社會根源和影響因素。這樣來看,《楊漢公墓志》就不僅僅是對楊漢公本人的傳記,更反映了中晚唐復雜的黨派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