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梅,石 鋼
(重慶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江北區(qū)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重慶 400020)
秋水仙堿是從秋水仙屬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得到的一種生物堿,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痛風,同時也有一定的抗腫瘤、抗纖維化作用[1]。秋水仙堿的副作用較大,一般認為秋水仙堿的劑量在0.5 ~0.8 mg/kg 之間對人體有毒性,劑量高于0.8 mg/kg 可產生致命的毒性[2]。秋水仙堿中毒患者常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由于目前針對秋水仙堿中毒尚無特效的解毒劑,也無特殊的治療手段,因此患者的死亡率較高。本文回顧分析了2 例我院收治的致死量秋水仙堿中毒患者,其中救治成功1 例,死亡1 例,并查閱相關文獻,總結2 例患者的病情特點及救治過程,為秋水仙堿中毒的救治提供臨床診療經驗。
患者男,24 歲,2021 年3 月23 日14:20 入院。該患者因自殺于入院前19+ 小時口服秋水仙堿150片(0.5 mg/ 片),共服藥75 mg(約1.07 mg/kg)。服藥后7+ 小時于外院洗胃,因個人原因拒絕進一步住院治療。服藥后19+ 小時來我院就診,訴腹部持續(xù)性絞痛,陣發(fā)性加重,伴腹脹、口干、乏力、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液及少量鮮血,解黃色不成形大便多次,收治入院。其既往史無特殊。入院查體:體溫:36.8℃,心率:115 次/min,呼吸頻率:20 次/min,收縮壓:143 mmHg,舒張壓:104 mmHg。該患者較為煩躁,精神差,心肺查體無異常,腹軟,上腹部壓痛,無反跳痛,無肌緊張,腸鳴音活躍。輔助檢查:急診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WBC)計數:22.85×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T):83%;血糖:7.1 mmol/L;血氣分析:血液酸堿度(pH):7.46,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CO2):27 mmHg,動脈血氧分壓(PO2):84 mmHg,血乳酸(LAC):4.7 mmol/L,碳酸氫根(HCO3-):19.2 mmol/L。全腹CT 平掃提示:部分升結腸、橫結腸、空腸局部腸壁水腫伴周圍滲出性改變。入院后予以深靜脈置管、血液濾過、床旁血液凈化、抑酸、保肝、補液、抗感染、輸血漿、維持器官功能及酸堿平衡等治療。該患者于服藥后37+小時(3 月24 日8:29)腹痛緩解,但一直無尿,三系細胞下降,發(fā)生骨髓抑制,并逐漸出現多器官(心、肝、腎)功能障礙。其于服藥后46+小時(3 月24 日17:50)心率下降至43 次/min,血壓下降至70 mmHg/50 mmHg,大動脈搏動消失,血氧飽和度測不出,予以心肺復蘇、氣管插管、有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通氣、反復腎上腺素推注、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多巴胺維持血壓等治療。經治療其心率恢復至116 次/min,血壓維持在138 mmHg/80 mmHg 左右,大動脈搏動恢復。但其肝酶、心肌酶急劇升高,凝血功能明顯異常,并出現嚴重的酸堿代謝紊亂。該患者于服藥后54+小時(3 月25 日1:20)心率再次下降至46 次/min,大動脈搏動消失,血壓測不出,予以搶救后心率恢復至92 次/min,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在120 mmHg/70 mmHg 左右。該患者于服藥后72+小時(3 月25 日19:26)心率再次下降至30 次/min,平均動脈壓為40 mmHg,經積極搶救其心率仍呈進行性下降,血壓測不出,于服藥后73+小時死亡。其部分臨床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病例一入院后不同時間點的部分臨床檢驗結果
患 者 男,23 歲,2021 年3 月30 日10:05 入院。該患者因自殺于入院前1 h 服用秋水仙堿140片(1 mg/ 片),共服藥140 mg(約2.15 mg/kg)。服藥后0.5 h 感腹痛不適,到我院急診洗胃治療,后收治入院。其既往史無特殊。入院查體:體溫:36.5℃,心率:98 次/min,呼吸頻率:21 次/min,收縮壓:137 mmHg,舒張壓:83 mmHg。其神志清楚,心肺查體無異常,腹軟,上腹部壓痛,無反跳痛,腸鳴音5 次/min。入院后予以洗胃、甘露醇導瀉、抑酸、保肝、水化、血液凈化、輸注冷沉淀、輸血漿、多器官功能支持、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等治療。經治療其生命體征相對平穩(wěn),無明顯內環(huán)境紊亂,有肝功能指標及凝血功能指標一過性異常,腎功能基本正常,無明顯心肌受損、骨髓抑制、呼吸功能障礙表現,于服藥后10 d 好轉出院。其部分臨床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病例二入院后不同時間點的部分臨床檢驗結果
本病案中2 例患者的共同點是:均為青年男性,均服用了致死劑量的秋水仙堿(>0.8 mg/kg),均有明顯的胃腸道反應,入院后均予以洗胃、血液凈化、輸血漿、多器官功能支持、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及對癥支持等治療。2 例患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服藥至洗胃的時間。一般來說大量服用秋水仙堿后洗胃的時間越早越好?!都毙灾卸镜脑\斷與治療專家共識意見》建議在服藥后1 h 內洗胃[3]。病例一在服藥7+ 小時后洗胃,服藥19+ 小時后住院治療,很快進展為多器官功能障礙,病情呈進行性加重,并出現嚴重的心肌損傷及持續(xù)發(fā)作性心率下降、血壓下降,經多次反復搶救無效,最終死亡。病例二在服藥0.5 h 后即到我院急診洗胃,住院期間其有一過性凝血功能障礙及輕度肝功能異常表現,未出現明顯的心、肺、腎功能障礙及骨髓抑制,后好轉出院。
秋水仙堿是細胞有絲分裂毒素,毒性大,中毒后可引起腹痛、腹瀉、消化道大出血、肝腎功能障礙、呼吸衰竭、骨髓抑制、致畸、脫發(fā)、皮疹、酸堿平衡代謝紊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休克、死亡等臨床表現[4]。還有報道指出,秋水仙堿中毒可引起四肢肌肉壓痛、心肌酶升高,肌電圖檢查提示神經脫髓鞘伴軸索損害[5]。岑祥瑩等[6]報道了1 例秋水仙堿中毒繼發(fā)視網膜病變病例,其視網膜病變主要表現為視網膜出血及炎癥。研究指出,秋水仙堿致命的毒性作用發(fā)生在心臟,多數大劑量秋水仙堿中毒患者最終死于心律失常和循環(huán)衰竭[7]。本病案中病例一反復出現的心率、血壓下降考慮為秋水仙堿的心臟毒性作用所致。秋水仙堿中毒的典型臨床表現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8]。1)服藥后24 h 內以消化道癥狀為主,如腹痛、腹瀉、嘔吐等,并出現WBC、C 反應蛋白(CRP)等炎癥指標升高。2)服藥后24 ~72 h出現骨髓抑制,致三系細胞減少、多器官功能障礙、嚴重的酸堿平衡紊亂等。本病案中病例一服用大劑量秋水仙堿37+小時后復查血常規(guī)提示WBC、PLT 呈進行性下降,同時出現肝、腎、心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凝血功能異常及酸堿平衡紊亂。多數患者死于這個階段,若能平安度過這一時期,一般在第7 天~第10 天可逐漸開始恢復。3)消化道癥狀減輕,肝腎功能逐漸好轉,WBC 明顯回升及出現嚴重脫發(fā)。一般認為脫發(fā)是秋水仙堿中毒患者病情好轉的表現,不需要特殊治療。
目前臨床上尚無治療秋水仙堿中毒的特效藥,對此類患者的治療多以對癥支持、穩(wěn)定內環(huán)境治療為主,強調早期、個體化、綜合治療。對秋水仙堿中毒患者進行血液凈化治療的意義目前尚存在一定爭議,部分文獻認為血液凈化治療無明顯效果,但臨床上大部分秋水仙堿中毒患者仍在接受該治療。國外相關研究在一項豬模型實驗中,發(fā)現應用秋水仙堿特異性抗原結合片段可使血液濾過有很好的療效[9]。但國內目前尚無相關報道。除此以外,活性炭吸附對清除秋水仙堿有很好的療效。周江等[10]采用“白+ 黑(蒙脫石散+活性炭)”行全胃腸洗消聯合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成功救治了1 例服藥時間>6 h、服藥劑量為0.5 mg/kg 的秋水仙堿中毒患者。一般認為秋水仙堿的劑量>0.8 mg/kg 是致命的,但也有研究[11]發(fā)現了僅口服7 mg 秋水仙堿就死亡的病例和服用60 mg 秋水仙堿仍存活的病例。可見,秋水仙堿中毒劑量與患者的預后之間可能無必然聯系。口服不同劑量秋水仙堿后的轉歸,與患者的機體綜合素質、是否有基礎疾病、服藥至就診的時間、治療方案的選擇等多方面有關。臨床上治療秋水仙堿中毒的關鍵在于早期清除患者體內的藥物,同時保護其重要器官的功能,維持其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
秋水仙堿的副作用較多,不能忽視,臨床醫(yī)師在選用秋水仙堿時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個體化用藥,并及時停藥,避免出現過量用藥及長期服藥的情況。另外,在用藥期間應定期觀察患者有無胃腸道反應,定期監(jiān)測其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指標等,一旦發(fā)現患者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須立即停藥。若患者不慎服用了過量的秋水仙堿,應立即對其進行洗胃、導瀉等治療,越早治療的效果越好,患者的生存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