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惠英
(北京市昌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心血管病科,北京 102200)
冠心病是心內科的常見病,是指因冠狀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病變,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的一種心臟病。此病患者的主要癥狀為心絞痛。慢性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發(fā)展的終末階段。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受損較為嚴重,其生活質量下降明顯。臨床上在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時不僅要致力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還要延緩和防止其心肌重構[1]。目前西醫(yī)對此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抗心絞痛、強心、擴張血管、調脂等治療。中醫(yī)學認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為痰濕阻滯、氣滯血瘀、正氣虧虛、水飲內停等,應從扶助正氣、溫化水飲等方面著手進行治療[2]。本文主要是探討用加味小青龍湯治療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選 擇2018 年2 月 至2020 年2 月 我 院 收 治的80 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各項臨床診療資料真實、完整、有效;對治療的依從性和配合度良好;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其他嚴重的原發(fā)性疾?。淮嬖趪乐氐母文I功能不全;存在溝通障礙或合并有精神疾?。活A計的生存期<2 個月;臨床資料不全;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不能配合治療;中途退出本研究或存在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的因素。按照隨機抽樣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0)和研究組(n=40)。在對照組40 例患者中,有男性23 例(占57.50%),女性17 例(占42.50%);其年齡為42 ~79 歲,平均年齡為(61.40±9.66)歲;其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為1 ~12 年,平均病程為(5.87±2.45)年;其中,心功能分級為2 級、3級、4 級的患者分別有10 例(占25.00%)、20 例(占50.00%)、10 例(占25.00%)。在研究組40例患者中,有男性24 例(占60.00%),女性16例(占40.00%);其年齡為41 ~78 歲,平均年齡為(60.66±9.44)歲;其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為2 ~13 年,平均病程為(5.69±2.37)年;其中,心功能分級為2 級、3 級、4 級的患者分別有12 例(占30.00%)、21 例(占52.50%)、7 例(占17.50%)。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照研究。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抗心絞痛、擴張冠狀動脈、調脂、利尿、控制血壓等治療,使用的藥物有單硝酸異山梨酯片、厄貝沙坦片、阿托伐他汀鈣片、呋塞米片、螺內酯片等,連續(xù)治療1 個月。在此基礎上,用加味小青龍湯對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加味小青龍湯的組方是:麻黃、人參、白芍、桂枝(去皮)各9 g,干姜、半夏、五味子各6 g,細辛3 g,炙甘草10 g。中藥飲片由我院的中藥房提供,采用煎藥機統(tǒng)一煎煮,每天服1 劑(2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分別于早餐和晚餐后服用),連續(xù)治療1 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用顯效、緩解、無效評估患者的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 級。緩解:治療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控制,臨床癥狀有所緩解,心功能改善1 級。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控制,臨床癥狀無緩解,心功能無改善。(緩解例數(shù)+ 顯效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 總有效率。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和腦鈉肽(BNP)的水平及心功能指標。本研究采用中醫(yī)癥狀量化分級標準對患者的中醫(yī)證候進行評價,主證有心悸、氣短、氣喘、咳嗽、咳痰、胸悶,各主證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 分、2 分、4 分、6 分;次證有口干、腹脹、尿少、浮腫、失眠,各次證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 分、1 分、2 分、3 分。主證和次證相加的總分為51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病情越嚴重。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左室收縮末期容積和左室射血分數(shù)。采用超聲心動圖對患者的各項心功能指標進行檢測,檢測所用的儀器為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將超聲探頭的頻率設為2.0 ~2.5 MHz,在患者入院時、治療半個月后、治療1 個月后各檢查一次。
用SPSS 19.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如中醫(yī)證候積分、血清hs-CRP、BNP的水平、心功能指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如治療的總有效率)用% 表示,用χ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50%(其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緩解、無效的患者分別有30例、9 例、1 例),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2.50%(其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緩解、無效的患者分別有13 例、20 例、7 例),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00,P=0.02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清hs-CRP、BNP 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平均的 中 醫(yī) 證 候 積 分 為(12.85±2.88) 分, 對 照組患者平均的中醫(yī)證候積分為(18.06±2.93)分, 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020,P<0.001);研究組患者血清hs-CRP 的平均水平為(3.08±0.50)mg/L,對照組患者血清hs-CRP的平均水平為(6.03±0.61)mg/L,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654,P<0.001);研究組患者血清BNP 的平均水平為(72.16±35.37)pg/L, 對照組患者血清BNP 的平均水平為(88.76±35.82)pg/L,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86,P=0.040)。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清hs-CRP、BNP 水平的比較(± s )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及血清hs-CRP、BNP 水平的比較(± s )
組別中醫(yī)證候積分(分) 血清hs-CRP(mg/L) 血清BNP(p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0) 33.79±5.32 18.06±2.93 9.72±1.43 6.03±0.61 390.44±45.28 88.76±35.82研究組(n=40) 34.34±5.97 12.85±2.88 9.25±1.39 3.08±0.50 400.19±32.09 72.16±35.37 t 值 0.435 8.020 1.649 23.654 1.111 2.086 P 值 0.664 <0.001 0.103 <0.001 0.270 0.04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左室收縮末期容積、左室射血分數(shù)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平均的左室舒張末期容積為(123.55±20.40)v/mL,對照組患者平均的左室舒張末期容積為(156.44±15.55)v/mL, 二 者 相 比 差 異 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109,P<0.001);研究組患者平均的左室收縮末期容積為(60.33±11.22)v/mL,對照組患者平均的左室收縮末期容積為(80.33±10.55)v/mL,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213,P<0.001);研究組患者平均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為(55.22±4.77)%,對照組患者平均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為(45.99±5.33)%,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161,P<0.001)。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的比較(± 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的比較(± s)
組別左室舒張末期容積(v/mL) 左室收縮末期容積(v/mL) 左室射血分數(shù)(%)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0) 184.55±28.44 156.44±15.55 99.71±35.71 80.33±10.55 32.66±12.33 45.99±5.33研究組(n=40) 185.41±35.71 123.55±20.40 99.41±34.61 60.33±11.22 33.11±9.66 55.22±4.77 t 值 0.119 8.109 0.038 8.213 0.181 8.161 P 值 0.905 <0.001 0.969 <0.001 0.856 <0.001
冠心病是一種缺血性心臟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此病患者隨著病程的延長及病情的進展,心肌結構和功能會隨之改變,導致心室的泵血、充盈功能下降,最終可發(fā)展為慢性心力衰竭。目前臨床上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主要是進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其進行西醫(yī)治療所用的藥物主要有硝酸酯類藥物、調脂藥、血管擴張劑、利尿劑、強心劑等[3]。中醫(yī)學認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屬于“胸痹”“真心痛”的范疇,其病位在心,病理機制為氣陽兩虛、痰濕阻滯、氣滯血瘀,治療時應以平衡臟腑陰陽、活血化瘀、祛濕除痹為主[4]。小青龍湯是中醫(yī)常用的解表劑,具有解表、溫陽、化飲的功效?,F(xiàn)代研究表明,小青龍湯對肺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均有確切的療效[5]。小青龍湯在《傷寒雜病論》中主治傷寒表不解、溢飲、咳逆倚息不得臥諸證。本研究所用的加味小青龍湯中,麻黃、桂枝為君藥,可發(fā)汗解表、利水消腫;干姜、細辛、人參、半夏為臣藥,其中干姜、細辛可化痰祛痰、溫中散寒、溫肺化飲,人參可大補元氣,半夏可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白芍、五味子為佐藥,可起到收斂作用;炙甘草為使藥,可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共奏扶助正氣、溫化水飲、祛濕除痹之功[6]。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其血清hs-CRP、BNP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左室收縮末期容積均小于對照組患者,左室射血分數(shù)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李兆鈺等[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用加味小青龍湯對其進行治療能提高其臨床療效,改善其心功能和血清hs-CRP、BNP 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