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方
(韓國又石大學造景學院,韓國 全州 55338;河北工程大學,河北 邯鄲 056038;河北省智慧水利重點實驗室,河北 邯鄲 056038)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將水利放在9大網絡設施建設的首位,可見國家對水利的重視程度[1]。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對于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也逐漸增加。在傳統水利工程中,僅滿足防洪排澇等以安全為主的工程措施已經遠不能滿足新時代群眾對城市河流的需求。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為主要發(fā)展目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和順應自然成為主要發(fā)展方向[2]。在這種形勢下,河道生態(tài)治理從傳統的源頭治理向水環(huán)境及周邊環(huán)境綜合治理轉變,并由單因素治理向整體多因素綜合治理轉變[3]。近年來國際上有較多城市河流修復的成功案例,如德國的萊茵河、新加坡的加冷河、韓國首爾市的清溪川等[4]。本文以韓國首爾市的清溪川為例,探討在傳統與現代、生態(tài)與人文結合下的現代城市河流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工程,對于城市河道設計具有良好的借鑒作用。
清溪川是流經韓國首爾市中心的一條河流,全長10.84km,寬66m,總流域面積59.82km2。河流自西向東流入中浪川,然后流入漢江。
歷史上的清溪川是一條具有城市公共性質的自然河流。這里會不定時地舉辦一些集市、燈節(jié)等大眾參與活動[5]。1934年漢城(后更名為首爾)被定為國都,清溪川作為一條城市內河兼具了城市下水道系統的一部分[6]。1950年朝鮮戰(zhàn)爭之后,大量難民聚集在此,這里已逐漸成為貧困人口聚集的棚戶區(qū)。日益嚴峻的環(huán)境導致河岸疾病肆虐,成為韓國首爾市死亡率最高的地區(qū)之一。因此,1958年政府開始對清溪川進行填埋工程,并且在1967—1984年陸續(xù)修建了高架路和進行下水管道的鋪設[7],如圖1所示。這種情況持續(xù)到2003年,首爾市政府啟動了河川修復工程:拆除高架道路,消除安全隱患;重新挖掘河道,美化河流空間;建設特色橋梁,恢復歷史風貌;修筑河床保水引水,分流河道保證水質。河川修復工程總耗時2年3個月,于2005年9月對游人開放,現已成為韓國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
圖1 改造前的清溪川地區(qū)
通過恢復河道、污水治理、濱水區(qū)重塑等措施,將一條人與自然結合、歷史與現代對話的河流重現,為當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圖2所示。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不僅增加了河道內的生物多樣性,還改善了周邊小氣候,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增強了空氣的流通性,也大幅度減輕了噪音及大氣污染[8]。
圖2 改造后的清溪川地區(qū)及周邊商業(yè)
韓國城市建設的快速發(fā)展主要是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的[9]。清溪川被掩埋后,其各種河流功能也逐漸被廢棄,與南山和北岳的山脈協調性和歷史統一性也被破壞。
大量民眾聚集在河道兩側,普遍環(huán)保意識不高,生活垃圾及工業(yè)廢水等直接排入河道。清溪川被大量垃圾和污泥所覆蓋,散發(fā)著惡臭的河流也造成了健康隱患,一度成為首爾死亡率最高的地區(qū)。因此韓國政府將其第一次覆蓋,直到1978年被完全填埋。這時已經成為交通主干道之下的暗渠,兩側成為了商業(yè)中心。至此為止,清溪川僅保留了地名,在城市表面已沒有河流的痕跡[10]。
首爾市存在大城市共有的交通擁堵問題,因此韓國政府在清溪川地區(qū)修建了一座高架路。高架路為雙線軌道,主要承載城市東西方向的車流,以緩解交通壓力。時任首爾市長李明博在項目啟動之初遭到公民和民間團體反對[11]。
雖然修建高架路暫時解決了城市交通問題,但因為噪音和大氣污染,且住宅及周圍建筑沒有進行統一規(guī)劃,無法取得一個令周邊居民滿意的景觀效果,也導致清溪川地區(qū)逐漸衰落。
由于河道被填埋使其斷流,水體無法與外界發(fā)生交換成為死水[12]。水環(huán)境及生態(tài)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致使水體發(fā)臭,水與生物的共生現象已經消失。
清溪川的發(fā)展可以概括為“開放的城市內河、硬化的排污暗渠、高架的城市道路、修復的城市河流”等4個階段,體現了“從經濟增長到與自然共生”的現代城市發(fā)展理念,因此被譽為21世紀城市生態(tài)革命的真正開端[13]。具體的措施及啟示有以下4個方面。
首先開挖河道,對其進行疏通清淤,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時增加污水處理系統,從源頭解決排污問題,如圖3所示。
圖3 復原工程的現場
其次,進行水源補給。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以漢江水作為主要的補給水源,第二部分雨水與地下水作為備用水源,第三部分采用了再生水(污水廠的深度凈化水)。
最后,在河道流域設計了大量的人工濕地以及水生植物,保持了穩(wěn)定而持久的水生態(tài)環(huán)境[14]。由此可見,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的前提條件是控制內源基礎設施建設和外部截流,人工凈化可作為階段性處理措施,生態(tài)修復作為必要手段,采用中水作為城市河道的主要來源。河流的水資源供給不足,應該積極提高中水的利用率,通過提高污水處理的升級改造等措施,保證城市河流水資源補給的同時也提高水環(huán)境質量。
韓國政府通過倡導公眾參與,多個渠道征求民眾意見。通過有效的反饋機制及時與政府決策相結合,避免投入更多的治理資金。通過對首爾市中心區(qū)域進行交通疏導,建立更加合理的交通動線;增加首爾市的公共交通數量,倡議綠色出行等措施,使修復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因此,城市河道綜合治理需要從策劃到完工全階段,建立并健全公眾參與機制。政府邀請行業(yè)專家、企業(yè)團體及普通民眾等各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保證居民的知情權和建議監(jiān)督權,讓城市居民成為社會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將清溪川按照不同的設計理念分別進行工程修復,分別是自然景觀河流、生態(tài)河流和文化河流。首先將筆直的河道恢復為自然蜿蜒河道,以近自然的方式搭配植物品種[15],如圖4所示。
圖4 復原的生態(tài)河道
河流的恢復同樣重視生物棲息地的營造。通過搭建人工濕地增加生物多樣性,為鳥類提供生態(tài)海岸丘陵作為食物來源和休息場所,并提供魚類通道作為繁殖和避難功能。該段階梯式河道,既能承受200年一遇的洪水,又能滿足人們親水性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修復的主要原則,體現了城市河流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性化修復理念[16]。然而我國的城市河流在進行修復過程中往往只是注重了單一功能的改進。為了防洪安全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河道護岸進行混凝土硬化等方式,不僅破壞了河道的生物多樣性,也讓人類與河水無法進行交流。因此城市河道綜合治理需要處理好居民與河流的關系,除還原蜿蜒自然的河道外,還要通過一些動植物的引入,搭建人與水和諧共處的場景。
清溪川生態(tài)景觀修復中還挖掘了城市文脈,提煉了場地歷史,比如保留和恢復了“廣通橋”,如圖5所示,復原了“浣衣角”。在河道兩側墻壁上還建有巨大的壁畫墻“正祖班次圖”,起到了傳統文化遺產宣傳的作用。
圖5 保持原貌的廣通橋
將大量的親水平臺與沿河帶狀節(jié)點串聯,并配合河道兩岸的歷史文化復現和現代文化點綴,如圖6所示,讓來往的游人產生互動意愿,實現了濱水景觀的空間滲透和游人群體的互動交流。因此,城市河道綜合治理需要尊重城市歷史,挖掘城市文化,在有限的空間內將歷史文化與人類活動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豐富有趣及多樣性的親水空間。
圖6 墻上的壁畫及舉辦的河燈節(jié)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城市河流的綜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道硬化、水質污染、景色單一、親水性差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已經成為大多數現代城市河流的主要問題。本文結合韓國清溪川的河道修復工程,分析其在歷史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出現的問題,通過多種渠道凈水補水、民眾參與、景觀修復和文化融入等措施,初步探索符合生態(tài)文明城市發(fā)展的水環(huán)境治理思路,對于現階段水利建設及河道治理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河道修復過程中需要公眾參與,及時就政府決策進行溝通,如通過政府制定有關政策提高群眾參與度,采取網絡和社會媒體對主管部門進行社會監(jiān)督等途徑。如何聯合社會各界力量進行參與并協調,也是當今城市水利工程建設的一大難題,需要通過多方努力共同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