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蕊,程 玲,劉寶宏,李紅芹,何麗英
(1.紅河州植檢植保站,云南 蒙自 661199;2.石屏縣植保植檢站,云南 石屏 662200)
楊梅褐斑病,是一種由真菌危害楊梅引起的病變,該病菌屬子囊菌亞門、腔菌綱、座囊菌目、座囊菌科,主要危害楊梅葉片。初期在葉面上出現針頭大小的紫紅色小點,之后逐漸擴大為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中央呈淺紅褐色或灰白色,邊緣褐色,直徑4~8 mm。后期在病斑中央長出黑色小點,為病菌子囊果。當葉片上病斑較多時,導致病葉干枯脫落,發(fā)病嚴重時全樹葉片落光,僅剩禿枝,直接影響樹勢、產量和品質[1-2]。文章介紹6%井岡嘧苷素水劑進行楊梅褐斑病防治的田間藥效試驗,探討其最有效的使用劑量和使用方法。
試驗藥劑:6%井岡嘧苷素水劑,浙江省桐廬匯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市購);
對照藥劑:33.5%喹啉酮水劑,杭州良益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市購)。
試驗作物為楊梅,種植年限16年,防治對象褐斑病。
本試驗在紅河州石屏縣異龍鎮(zhèn)高沖水庫旁楊梅園進行,該園歷年有褐斑病發(fā)生,海拔高度1450 m,陡坡山地,紅壤土,土壤肥力中等,施用肥料為復合肥750 kg·hm-2+腐熟農家肥1500 kg·hm-2,混合施用于根部四周。土壤通透性好,種植密度600株·hm-2,試驗時間為楊梅采摘后,第2次修枝打杈期。
試驗共設5個處理(表1),4次重復,小區(qū)面積32 m2。
表1 供試藥劑試驗設計
2019年11月3日、11月10日和11月17日分別施藥3次,每次間隔7 d,11月22—24日小雨。此時楊梅生育期為采摘后,第2次修枝打杈期。試驗使用西班牙產“沒得比”16型背負式噴霧器。用水量為750 L·hm-2。
為保證試驗的獨立性,沒有施用其它病蟲害防治藥劑。
2019年11月3日施藥前調查基數,第2次施藥后7 d病情穩(wěn)定后即2019年11月17日調查藥效1次,第3次施藥后7 d病情穩(wěn)定后即2019年11月24日調查第2次藥效,共調查3次。
每個小區(qū)5點取樣調查共360株,按病株程度分級,記錄各級病株數。試驗過程中觀察有無藥害現象。
分級方法:0級,無病斑;1級,植株個別葉片發(fā)??;3級,植株1/3以下葉片有病斑;5級,植株1/3~1/2葉片有病斑;7級,植株幾乎所有葉片都有病斑;9級,植株全部葉片霉爛幾乎無綠色部分。
藥效計算方法:
式中:PT0—藥劑處理區(qū)藥前病情指數;CK20—空白對照區(qū)藥前病情指數;PT1—藥劑處理區(qū)藥后病情指數;CK21—空白對照區(qū)藥后病情指數。
所獲結果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tǒng)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通過3次調查,施藥后各處理均未發(fā)現藥害癥狀,可以判斷在供試劑量內,6%井岡嘧苷素水劑對供試作物安全,對楊梅生長無不良影響。
從表2可見,6%井岡嘧苷素水劑和33.5%喹啉酮水劑對楊梅褐斑病防治效果均超過80%,其中6%井岡嘧苷素水劑3750 mL·hm-2(處理A)防效最好,達94%。6%井岡嘧苷素水劑1500 mL·hm-2(處理C)、6%井岡嘧苷素水劑1875 mL·hm-2(處理B)、33.5%喹啉酮水劑500 g·hm-2(處理D)三者間差異不顯著,但與6%井岡嘧苷素水劑3750 mL·hm-2處理間防效差異顯著。因此,對楊梅褐斑病防治的推薦用藥劑量為3750 mL·hm-2。
表2 各處理防效分析
楊梅作為一種常見水果,不僅深受大眾喜愛,而且還具有藥用價值,有養(yǎng)胃健脾功效[2]。此外,楊梅樹還可以有效制止水土流失,是保持生態(tài)的理想樹種[3]。據農業(yè)部門統(tǒng)計,紅河州常年種植楊梅8866.67 hm2,產量13.1萬t,產值20.4億元,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生態(tài)價值。但楊梅在種植過程中也會遇到各類病害,如癌腫病、褐斑病、干枯病等,上述病害都會嚴重影響楊梅的生長,如防治不當,對種植農戶和紅河州楊梅產業(yè)的發(fā)展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加強栽培管理措施,多施優(yōu)質有機肥和鉀肥,增強樹體抗逆性,及時清除園內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減少越冬病源,在4—5月楊梅褐斑病發(fā)病初期采用噴淋法施藥進行防治,間隔7 d左右連續(xù)噴藥3次,采果后再噴1~2次,可起到良好的楊梅褐斑病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