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卿 蓋鈞偉 姚世杰
1 天津市職業(yè)病防治院外科 (天津 300011)
2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泌尿外科 (天津 300192)
內容提要: 目的:分析F12李遜微創(chuàng)腎鏡聯(lián)合EMS氣壓彈道系統(tǒng)治療代膀胱結石臨床應用效果。方法:應用自制F30號經皮通道,F(xiàn)12李遜微創(chuàng)腎鏡聯(lián)合EMS氣壓彈道系統(tǒng)治療1例代膀胱多發(fā)巨大結石,并結合文獻報道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結果:手術成功清除了代膀胱內多發(fā)巨大結石,術后3d拔出經皮通道引流管,傷口生長良好,無漏尿。結論:對于代膀胱內多發(fā)巨大結石患者,經皮大通道李遜微創(chuàng)腎鏡聯(lián)合EMS氣壓彈道系統(tǒng)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手段,避免了開放手術所帶來的副損傷,術后患者預后良好。
尿流改道術為膀胱全切術后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帶來較大的便利,是當前泌尿外科較為先進的手術操作方式。目前,尿流改道手術主要包括非可控性尿流改道術(輸尿管皮膚造瘺術、回腸膀胱術)、可控性尿流改道術等。其中,可控性尿流改道術盡管手術較為復雜、難度大,但其術后護理較前者較為簡便,隨著腹腔鏡、機器人等先進醫(yī)療器械的開發(fā)與應用,該術式的手術操作已趨于微創(chuàng)化,為患者帶來更多方便和益處。代膀胱結石是該術式的遠期并發(fā)癥之一,近年來對于解決該并發(fā)癥的手術方法亦受到學者們的高度重視。本院應用F12李遜微創(chuàng)腎鏡聯(lián)合EMS氣壓彈道系統(tǒng)通過經皮造瘺途徑成功解決回結腸代膀胱術后多發(fā)巨大膀胱結石1例,現(xiàn)將相關資料與經驗介紹如下。
納入2021年2月22日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泌尿外科住院患者1例,男,71歲。該患者曾于12年前外院因“膀胱惡性腫瘤”接受膀胱全切+尿流改道術(結腸儲尿囊縮窄末端回腸式流出道)。本次入院前2年,于外院因“代膀胱結石”曾先后2次行經流出道鈥激光碎石手術,代膀胱內結石未能清除。該患者住院后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腹腔右側多發(fā)致密影”,核心處計算機體層值達到1256HU(見圖1、圖2)。
圖1.術前泌尿系平片影像可見4 個高密度類圓形的結石影像
圖2.術前腹部計算機體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顯示儲尿囊擴張,其內可見高密度結石影(CT 值:約1600HU)
擬行經流出道超聲碎石術。
手術初始,應用F18標準腎鏡經流出道觀察,發(fā)現(xiàn)儲尿囊內存在大量尿液和腸液分泌物,并10余枚大小不等圓形表面光滑的結石,其中大結石有4塊,直徑約6~7cm。初始經流出道,應用EMS超聲系統(tǒng)碎石,發(fā)現(xiàn)結石質地較硬,超聲碎石效率緩慢,改行經皮入路。右側腹超聲定位,選擇結石堆積部位作為穿刺點,F(xiàn)18腎穿刺針經皮穿刺進入儲尿囊,以金屬擴張器逐步擴張,置入自制F30號工作通道鞘,應用F12李遜微創(chuàng)腎鏡,改行EMS氣壓彈道系統(tǒng),將結石擊打成5~10mm碎塊,自經皮通道沖出體外。
術中將連接1000mL生理鹽水溶液(高度50cm)的輸血器,連接流出道內無菌引流管,逆行沖洗儲尿囊;另置一套沖洗管路(高度50cm)連接F12李遜微創(chuàng)腎鏡沖洗通道,李遜微創(chuàng)腎鏡去鏡鞘置入經皮通道,利用李遜微創(chuàng)腎鏡與經皮通道的間隙,控制代膀胱內壓力,防止壓力升高。
儲尿囊內結石處理完畢后,先后經流出道和經皮通道觀察代膀胱,未發(fā)現(xiàn)結石殘留,退鏡自造瘺口處留置硅膠引流管,流出道留置導尿管(術后結石標本見圖3)。
圖3.術后收集的結石標本
術后泌尿系平片復查,并對術中清除的結石成分進行分析。觀察手術療效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記錄術后拔管時間、出院時間。
術后泌尿系平片復查可見造瘺口引流管,流出道引流管,未見結石殘留(見圖4),術后3d拔出經皮通道引流管,傷口生長良好,無漏尿,予出院。出院后結石分析提示“碳酸磷灰石(50%)+磷酸銨鎂(10%)+尿酸銨(40%)”。
圖4.術后泌尿系平片影像(注:A.可見造瘺口引流管;B.流出道引流管)
尿流改道術后代膀胱或儲尿囊結石,是尿路改道術后的遠期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生率達12%~52.5%[1,2]。代膀胱結石的成因不明,但是目前研究證實,其與長期自我導尿等導致的尿路感染、代膀胱過度擴張和貯存尿液引流不暢導致的尿液滯留,移植胃腸道分泌黏液的滯留,尿流改道術后代膀胱對尿液的重吸收導致的相關代謝性改變,外源性物質(主要是不可吸收性縫線和吻合釘)等有關,同時這些因素之間也是互為促進的關系[1,3,4]。
代膀胱結石成分,文獻報道主要包括有感染性結石、金屬縫合釘、縫線等[1,5-8]。Christopher等[2]報道稱,80%的尿流改道術后患者至少有三種不同類型結石的風險因素(低枸櫞酸血癥、高尿鈣、高草酸尿和高尿酸尿)。因此不難得出結論,代膀胱結石成分,除異物成分外與正?;颊呦嘟?,但其余正常患者相比有更容易形成結石的內環(huán)境。
體外振波碎石是泌尿系統(tǒng)結石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對于代膀胱結石的處理,該方法的使用則受到限制,一是代膀胱壁的損傷,二是治療的高失敗率,故而臨床應用較少[2]。
對于結石負荷低的患者,可以選擇經流出道進行操作[9]。但對于巨大或多發(fā)代膀胱結石病例,既往多是個案報道,并選擇開放手術途徑[1,3,10-13]。開放手術的損傷大,由于尿道重建術后的解剖異常、術后瘢痕組織出血等,加重手術復雜性;同時會出現(xiàn)諸多并發(fā)癥:傷口感染、儲尿囊容量減少、結石復發(fā)等[1,10]。另外,文獻報道發(fā)現(xiàn),巨大代膀胱結石出現(xiàn)的時間多在膀胱切除術后3年之后,此時患者相對更高齡,大型傷口對患者的術后恢復也是一個挑戰(zhàn)[1,14]。上述情況均會對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學者們對該并發(fā)癥的重視,該類結石的治療方法,亦在不斷的進步。由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逐漸向微創(chuàng)手術進行轉變。
多位學者的研究證實經皮途徑腸膀胱碎石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15,16]。目前中國最新版《中國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019版)》[17]推薦,體積較大的儲尿囊結石可采用經皮儲尿囊穿刺建立通道碎石。但目前相關的文獻較少。
David等[18]和Lam等[19]將腹腔鏡取標本裝置應用到腸代膀胱結石的處理中。首先通過可控膀胱流出道或經尿道置入膀胱鏡,在膀胱鏡的監(jiān)視下,經皮置入10mm的trocar,將腹腔鏡標本收集袋自trocar通道內置入代膀胱內,直視下將結石收集于標本袋內,再進行相關地操作。David等介紹稱,直徑在2~3cm的單發(fā)或多發(fā)結石,無需碎石,結石收集后直接取出;而Lam等對于無法直接取出的結石,則是在結石收集在標本袋后,退出trocar,并將F30 Amplatz腎擴張鞘沿經皮通道導入收集袋內,在收集袋內進行碎石操作,從而不會對腸代膀胱壁造成任何損傷。
國內學者的文獻報道,建立經皮碎石通道的口徑多是F20-24號[13,14]。而Loeb等[20]曾介紹將穿刺通道擴張至F30號,應用氣壓彈道碎石機處理結石,并輔助以吸引器,以便快速排出代膀胱內結石碎片。
在該患者手術的過程中,作者發(fā)現(xiàn)經皮腎穿刺套裝(庫里艾特公司)(圖5)可以提供F20工作通道,金屬擴張器的工作通道達F22號,而經皮腎穿刺套裝(庫里艾特公司)中腎盂造瘺管的保護套,具有質地硬且管壁薄的特點,對其進行裁剪成為通道鞘后可以起到支撐的通道功效,并提供F30的工作通道,且李遜微創(chuàng)腎鏡與該通道內壁間的腔隙較大(圖6)。
圖5.庫里艾特穿刺套裝
圖6.自制大通道與金屬通道對比
運用較大的工作通道+氣壓彈道碎石,對于手術提供了很大的便捷。①結石多發(fā),直徑巨大且質地硬,氣壓彈道碎石可以很好的兼顧碎石能量與碎石速率。將結石擊打成稍大的碎片,經大管徑的通道即可被沖出體外,而無需如腎集合系統(tǒng)、輸尿管內的結石,過于粉末化,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時間。②代膀胱內腸道分泌物的滯留影響了視野,而微創(chuàng)碎石手術需保證清晰的視野,這是一個難點。運用“雙通道沖洗+經皮大通道”的工作環(huán)境,則可以很好的兼顧清晰的手術視野,和防止代膀胱內壓力升高導致的副損傷。利用去鞘李遜微創(chuàng)腎鏡與管腔的間隙作為減壓通道,間隙越大沖刷的效果越充分,不會造成液體滯留,避免了代膀胱內的壓力升高。該患者術中、術后亦沒有觀察到代膀胱損傷的相關癥狀(尿液外滲、肉眼血尿等)。③處理后的結石碎塊可以經大管徑的經皮通道沖出體外,無需額外的結石吸引裝置。④儲尿囊具有低壓、大容量的特性,操作空間大,相對產生腔壁副損傷小。⑤盡管工作通道管徑較大,但較開放手術相比亦屬于微創(chuàng)操作,同時術后證實患者傷口生長良好,未出現(xiàn)漏尿情況。
綜上所述,代膀胱結石,特別是巨大結石的病例,應用F12李遜微創(chuàng)腎鏡聯(lián)合EMS氣壓彈道系統(tǒng)經皮途徑大通道聯(lián)合沖擊波碎石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殘石率低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臨床應用價值較高。但由于本文系個案,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觀察,以進一步明確重復性。
作者聲明:本文系學術型研究,與任何醫(yī)藥企業(yè)均無利益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