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鴻
山東省新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山東新泰 271219
糖尿病在臨床具有較高發(fā)病率,是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患病率處于持續(xù)迅速增長狀態(tài)[1]。若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未得到有效控制,可造成血管、重要臟器及神經等慢性損傷,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冠心病的發(fā)生風險[2-3]。相關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并發(fā)冠心病概率較正常人明顯更高,同時冠心病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因此,針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需盡早進行有效治療。目前,介入治療術是臨床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主要方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風險低、效果確切等優(yōu)勢,但術后仍然需要繼續(xù)控制危險因素、服用藥物治療,防止血糖水平異常波動影響預后[5]。該次研究選取該院2021 年1—12 月收治的60 例行介入治療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展開分析,評估胰島素泵強化降糖療法應用價值?,F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60 例行介入治療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案差異性原則分為對比組、研究組,各30 例。對比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3~75 歲,平均(59.33±10.29)歲;病程1~6 年,平均(3.56±1.02)年;體質指數20.3~26.7 kg/m2,平均(23.68±1.12)kg/m2。研究組中男17 例、女13例;年齡45~75 歲,平均(60.09±10.32)歲;病程1~7 年,平均(3.78±1.11)年;體質指數20.5~26.9 kg/m2,平均(23.59±1.08)kg/m2。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開展。
納入標準:①同時符合糖尿病、冠心病診斷指南與標準;②具有介入治療指征、耐受性;③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研究內容,簽訂知情同意書;④思維正常,認知清晰,具備一定交流、配合能力。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免疫系統(tǒng)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者;②近期內服用過相關降糖藥者;③對研究使用藥物存在過敏史、禁忌證者;④伴有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⑤認知、語言、精神以及智力障礙等,不能合作者;⑥中途脫落、退出觀察者。
兩組均給予飲食干預、擴張血管藥等基礎治療措施,在此基礎下采用下述治療方案:
對比組給予常規(guī)胰島素注射治療:于早、晚餐前30 min,取30R 注射諾和靈[國藥準字J20 050011;規(guī)格:3 mL∶300 U(筆芯)]進行皮下注射,共治療2 周。
研究組采取胰島素泵強化降糖療法:取0.4~0.6 U/(kg·d) 門冬胰島素注射液 [國藥準字J20 100123;規(guī)格:3 mL∶300 U(筆芯)]進行皮下注射,治療期間依據血糖變化酌情調整注射劑量,共治療2 周。
1.3.1 血糖水平比較 于治療后,使用血糖儀監(jiān)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PG)水平,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監(jiān)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
1.3.2 血糖波動值比較 于治療后,統(tǒng)計記錄全天血糖波動標準差(SDBG)、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動幅度(LAGE)數值。
1.3.3 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于治療后,采集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血清內皮脂肪酶(EL)、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FPG、2 hPG、HbA1c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s)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SDBG、MAGE、LAGE 數值均顯著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波動值比較[(±s),mmol/L]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波動值比較[(±s),mmol/L]
治療后,研究組hs-CRP、EL、Hcy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s)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已成為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被列入世界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6-7]。冠心病作為糖尿病的最常見合并癥,發(fā)生率約在72%左右,當兩種疾病同時發(fā)生,可形成惡性循環(huán),危險性更大,且病死率更高,早期有效治療意義重大[8-9]。目前,對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實施介入治療術,可撐開病變血管,重建冠狀動脈血運,及時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率[10]。但介入治療術并未從根本上改善與緩解導致血管狹窄、閉塞原因,若術后動脈粥樣硬化無法得到良好遏制,仍然可能發(fā)生心絞痛等不良心血管事件[11-13]。因此,臨床需重視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血糖控制,減緩動脈粥樣硬化進程。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血糖水平、血糖波動值以及血清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比組(P<0.05)。表明胰島素泵強化降糖療法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確切。分析原因為胰島素泵強化降糖療法是根據人體胰島素分泌規(guī)律使用胰島素泵進行治療,而門冬胰島素屬于人工胰島素的一種,藥物活性和天然胰島素相似,藥物作用機制主要在于結合脂肪、肌細胞胰島素,可以有效提升機體對于葡萄糖的攝取率,進而抑制葡萄糖從肝臟中釋放,充分發(fā)揮降糖作用。在采用胰島素泵強化降糖療法期間,結合患者飲食、運動等情況合理調整門冬胰島素胰島素注入量,可促使血糖水平處于正常范圍、穩(wěn)定狀態(tài)[14-16]。hs-CRP 可有效反映機體炎癥情況,EL 是促進粥樣硬化的關鍵因子,若以上指標水平升高,提示冠心病病情進一步加重,而當患者機體血糖水平得到良好控制,動脈粥樣硬化、機體炎癥反應等可被有效抑制,hs-CRP、EL、Hcy 等指標水平也能夠獲得顯著改善,進而實現緩解冠心病病情嚴重程度,改善預后目的[17-18]。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患者中采用胰島素泵強化降糖療法,可幫助更好控制血糖水平、血糖波動值以及hs-CRP 等血清指標水平,因此,胰島素泵強化降糖療法可作為推薦方案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介入治療術后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