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靜
音樂類院校均開設《和聲學》這門課程,為的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具有高度責任感和事業(yè)心,合格的音樂專門人才。不但要設置合理、科學的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體系,課程建設及改革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和聲學》作為一門音樂理論重要的課程,是各類音樂專業(yè)、師范類院校的主干課程、核心課程,對學生完整的課程鏈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利用對本課程的研究,合理構建新型課堂,進行課程建設,并提出可復制、可借鑒的方案,助力內蒙古自治區(qū)、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事業(yè),是十分必要的。
《和聲學》是從事音樂教育工作以及演唱、演奏等與音樂相關的學習、研究所必須具備的專業(yè)知識,在音樂專業(yè)學生的課程體系中十分重要,通過對這門重要的工具學科系統(tǒng)的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運用傳統(tǒng)功能和聲學的理論,提高音樂素養(yǎng)、進行音樂實踐活動。《和聲學》是地方高校師范類音樂專業(yè)必修課程,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和聲學》以先開課程《樂理》為基礎,與平行課程《視唱練耳》相互配合,并為后續(xù)《曲式與作品分析》《即興伴奏》等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對近年內蒙古自治區(qū)以及國內幾所學?!逗吐晫W》課程教學方面情況的調研,發(fā)現:
1.現階段關于《和聲學》的教材、著作較多,地方高校多用的教材有:思波索賓《和聲學教程》;金克日·鐵紅《基礎和聲學》;楊通八《初級和聲教程》。包頭師范學院近十年一直使用的教材是楊通八的《初級和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這本教材最大的優(yōu)點是將“鍵盤和聲”納入了每個章節(jié),進行講解及技能實操指導。對于地方高校的師范類專業(yè)學生來說,特別實用,不僅提前對學生的鍵盤和聲理念、實踐進行了教育培訓,而且對后續(xù)師范技能類課程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2.現階段大部分地方高?!逗吐晫W》課程的授課地點為:普通教室+鋼琴,或者多媒體教室+鋼琴。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現階段學院教師也分為兩種授課教師,有的教師習慣“普通教室+鋼琴”進行授課,更習慣于運用黑板及粉筆進行現場授課教學;有的教師則利用“多媒體教室+鋼琴”,運用各種多媒體軟件以及學校線上課程提供的應用進行教學。
3.現階段《和聲學》等音樂理論課程的授課形式,基本延續(xù)了傳統(tǒng)線下課堂教學方式,即:黑板(多媒體設備)+面授+學生提交紙質作業(yè)。大部分授課流程為備課—課堂授課—課堂檢驗—課后作業(yè)—課后總結。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部分教師除了要求學生提供手寫紙質版作業(yè),還會要求學生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來完成部分作業(yè)及測驗,達到考核多樣化、增加學生相關技能訓練的目的。
4.現階段對于“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教學”,或者地方高校線上、線下音樂類課程建設以及線上、線下音樂理論課程模式構建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搜索,成果大部分為英語、思政、管理等非音樂類課程改革研究,極少量的如《網絡環(huán)境下音樂欣賞課研究性教學》《網絡環(huán)境下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的改革與探索》的研究方向是賞析類課程基于“在線”課程存在的問題及課程教、學等主體關系的研究。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音樂理論課程一直在進行教學改革,包含《視唱練耳》課程基于中小學音樂師資需求下的課程內容及授課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鋼琴即興伴奏》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從教學設計、課程內容、融合線上MOOC資源進行教學改革;《歐洲音樂史》通過本校教師課程講解視頻錄制建設內蒙古自治區(qū)一流線上課程的教學研究。
5.“《和聲學》教學改革”研究大部分為課程內容、評價方式、教學方法改革,現狀及對策研究或將課程放置在“專業(yè)認證”背景下對其進行多角度的改革探討。其中《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和聲學教學模式改革探究》《高師和聲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等對和聲教學的模式、評價等進行探討的這類成果最多。包含“高師《和聲學》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研究”的教學模式、內容、評價等方面的綜合教學改革研究。以包頭師范學院為例,《和聲學》課程早期一直在進行教學設計、考核方式、過程性評價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改革,但是缺乏線上、線下混合模式課程構建的研究,國內平臺MOOC資源雖然很多,但是大部分并不適用于我校的教學目標及學生基礎,所以意義不大,急需建立適合于自己的《和聲學》教育教學、互動平臺來完成課程建設。
新型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和聲學》課程構建,主要有下面三個內容:
脫離原有單純的線下教師授課形式,建立混合式授課課堂,從: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進行三位一體化的立體設計,搭建教學授課平臺:
在我校“超星·學習通”課程平臺支持下,建立課程網絡課堂,搭建資源平臺。為學生的前置性學習提供資源保障。
在網絡課堂及平臺中,上傳、發(fā)布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參考書目、以及課程要求、任務測驗要求等一系列教學參考及課程學習的輔助性資料及通知,從課程未正式開始就使學生對課程內容、課時安排要求、學習方法、考核方式等等與本課程有關的問題有一個基本了解。
與網絡課堂同步,結合多媒體視、聽設備對本學年教學任務班級進行線上、線下同步的面授教學。實施進行全程監(jiān)測,從不同觀測點進行梳理、總結,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并總結,結合線下面授教學情況為項目研究提供多維度的輔助。
同時上傳、更新各章節(jié)、各周教案以及部分重、難點的課程內容、相關知識點的講解小視頻(3—5分鐘)等,隨著課程的講授逐步開放,不但便于學生前置性學習以及課后復習,加強每一章節(jié)的教學效果。課程在線下面授課堂中,運用混合式課堂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等設備,通過“教、學、聽、唱、彈”多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把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合理融入初中音樂教材所需曲目,突出師范性。積極開發(fā)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理解、掌握音樂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最終實現本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還對有興趣進行本門課程學習的所有同學開放,鼓勵進行自學。
課程資源平臺還提供教師、學生交流互動區(qū)域,教師可以在此區(qū)域發(fā)布個別重點、難點內容的分析及提示,學生也可以自由發(fā)帖進行學習方法、學習難點、學習經驗等相關問題的探討。
課后檢測、自測交流平臺系統(tǒng)資源提供:課后在課程資源平臺提供學習自測評價題庫,包含理論基礎、和弦寫作、四部和聲寫作、和聲分析、鍵盤和聲寫作等小測驗,對照學習章節(jié)或內容,學生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章節(jié)選擇進行自我評測,達到自檢目的。教師不但可以通過學生上傳的課堂筆記、課后作業(yè)等來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也可以利用題庫系統(tǒng)發(fā)布考試、測驗等任務來檢驗學生的章節(jié)或階段性學習效果,還可以通過自學章節(jié)的自主學習、小組匯報、PBL、課堂展示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檢驗學生學習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師范類技能的實踐能力。
網絡課堂資料庫為學生提供詳細的資料體系來了解課程內容、計劃、考核以及課程、學科知識體系等延展內容等相關情況,為學生了解本課程提供資源。
網絡課堂及平臺為學生提供課程必選內容與課程自選內容相結合的課程學習文本及視頻,方便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以便于學生帶著問題來面授課堂聽課。
網絡課堂及平臺中建設測驗、考試題庫,留言交流區(qū),作品討論區(qū)等,為學生的自檢、自測,學習交流提供服務,學生隨時可以進行的自檢、自測,以便于學生及時了解自身課程的實時效果。
學生帶著問題來面授課堂上課,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內容講解及線下的實踐訓練指導。音樂理論課程中的多門課程學習均需要大量的實踐,而在教師指導下的實踐無疑是最有效的。
1.利用網絡環(huán)境及資源平臺建立“線上+線下”雙軌的“作業(yè)批改”“實訓指導”“錯誤示例”等,加強學生、教師的實時互動及學習交流。
2.優(yōu)化傳統(tǒng)的線下手寫版作業(yè),新增虛擬仿真作業(yè)類別。在網絡環(huán)境及資源平臺輔助下,為學生提供“overture”“sibeilius”等打譜軟件進行實踐訓練,既增加學生專業(yè)技能,又能使學生完成作業(yè)后,馬上聽到作品的音響效果,不用再花費時間、精力、金錢找合唱團及樂隊排練作品,大大提升學習熱情,有助于學生的相互交流及自我改進。
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學?!笆奈濉币?guī)劃的指導下,為進一步推進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以學生為本”“持續(xù)發(fā)展”“著力打造學生技能”的背景下,基于深入的調研考察,結合高校教育教學基本規(guī)律,對線上、線下音樂理論課程教學方式構建進行深入研究,以《和聲學》課程為例,進行新教學模式構建,并爭取輻射其他相關音樂理論課程,以期為更多的學習者打造一個方便、有效的學習、交流平臺,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改革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