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然
1.俄羅斯歲月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俄裔美籍小說家、文體家、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被公認的20世紀最杰出的小說家和文體家之一。1899年4月23日,納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一個富裕而顯赫的貴族家庭。納博科夫的父親是一名自由派律師、政治家和記者,與他的母親共育有五個兒子。
在他十歲到十五歲之間,他幾乎讀遍了英、俄、法三國語言的文學巨著。
六歲時,一位法國女教師住進了他的家,帶他領略了法國小說。年紀不大的時候,就第一次閱讀了福樓拜那部經典通奸小說《包法利夫人》。十一歲那年,小納博科夫結束了家庭教師的教育,進入俄國自由派貴族開設的丹尼謝夫學校學習。
2.從俄羅斯到歐羅巴
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fā)。納博科夫的世界土崩瓦解。1919年在紅軍的一次圍剿中,他們全家乘坐一艘名叫“希望號”的輪船逃往希臘雅典,開始了漫長的國外流亡生活。
在英國,納博科夫和弟弟被送進著名學府劍橋大學讀書,起初靠變賣母親的首飾作為經濟來源。后來得到了獎學金。
劍橋畢業(yè)后,他回到寄居柏林的家中,在四個月中出版了四本書,不久即在當時激烈的文壇上嶄露頭角。二十四歲時,他在一次舞會上邂逅了維拉·斯羅寧,她后來也成了他的妻子,他一生中最愛的人。
1937年,由于維拉的猶太人身份,納博科夫一家不得不流亡到巴黎。盡管他在僑民中十分著名,但法國當局卻拒絕發(fā)給他工作證,全家生活在貧困的邊緣。此間,他完成了最好的兩部小說《饋贈 》和《塞巴斯蒂安爵士正傳》。在德國占領法國的前夕,他全家得到一個猶太人救濟團體的幫助,買到了兩張救援船上的廉價票前往紐約,他們的兒子狄米特里一手拉著父親一手牽著母親登上了前往美國的船只,從此,他們的憂慮煙消云散。
3.初到美國
1945年,納博科夫和家人在紐約登岸,來到新大陸給他的生活帶來了轉機。
由于他缺乏高級學歷,當他初到美國時,他只好以講師職位作為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他英文作品的大量問世,欣賞他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他后來到了康乃爾大學任職副教授。他不僅講授俄國文學中的高級閱讀課和高級專題課,同時還開設了一門英文課:歐洲的小說大師。
在康奈爾度過的歲月也是納博科夫的多產時期。他的《洛麗塔》也就此完成。1958年春季學期結束后,《洛麗塔》使他突然富裕起來。
在納博科夫早期,他曾就說過想創(chuàng)作一部反映社會倫理的小說。在其來到美國之前,《洛麗塔》的種子已經萌芽,但是使這一題材徹底得以實現(xiàn)的正是美國和美洲大陸。美國的生活和經歷為《洛麗塔》的成長提供了地理背景,有地方和時代特色的人物,小說第二部分的發(fā)展線以及完全不同的結局。
美國現(xiàn)實生活還為納博科夫描寫洛麗塔與成年男子同居的大膽舉動提供了活生生的事實案例。在這一過程中,納博科夫格外關注各種故事、性犯罪案件以及謀殺案的新聞報道,還把有些案件的大致情形記錄下來,甚至有些幾乎被原封不動地引入《洛麗塔》中。
《洛麗塔》從問世就帶著很大的爭議。1954年,小說完稿后,納博科夫將稿子依次給紐約四家出版社。但在當時,描寫性愛的書在美國是禁止的,尤其是納博科夫描寫的還是禁忌之戀。這些出版社的編輯不知所措,有的雖已洞察出小說的文學價值,但卻知道它不會被清教徒式的社會大眾所接受。納博科夫只得將《洛麗塔》拿到了法國,這個極具包容性的地方,在一家情色出版社出版。一經出版,立即引起了轟動。美國英國加拿大也都爭相出版,風行了整個西方世界。
但出版后,對小說的爭議一直不斷,英國當局要求法國政府加以查禁。小說在英美等國面世后,英國內閣曾專門為此召集會議。進行辯論,不過沒有發(fā)布禁售的命令。當時,相當一部分讀者和評論界人士都認為《洛麗塔》當歸入色情淫書之列。
當然,也有無數(shù)讀者涌進書店,爭相購買,先睹為快。許多批評家為小說所取得的成就而歡呼。英國著名小說家雷厄姆·格林稱《洛麗塔》是1955年三部最佳小說之一。
而如今,文學與道德彼此間的糾結已經消失?!堵妍愃芬衍Q身于現(xiàn)代世界文學經典之列。
《洛麗塔》有譯者又將它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這一句來源于蘇軾對其好友張先80歲娶下18歲小妾的調侃。蘇軾為張先做下詩賦“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眱扇艘粋€白發(fā)蒼蒼如梨花,一個嬌艷欲滴似海棠。譯者為洛麗塔選用這句詩作為書名,也別有一番諷刺意味,可見其對書中戀童癖的心理帶有抵觸情緒。
美國精神協(xié)會對戀童癖的定義是對青春期前的孩子反復表現(xiàn)出性的興趣,如存在持久的性意圖,進行性幻想,迫切的性要求,有性喚醒以及與孩子發(fā)生性行為。毫無偏差,小說主人公亨伯特具有與之完全相符的特征。
1.亨伯特幻想中的洛麗塔
亨伯特始終認為,洛麗塔是個小妖精,是她在勾引自己。缺乏來自家庭的良好管教,洛麗塔確實染上了許多不良習慣。小時,即與查理偷嘗禁果,她思想上對應守的規(guī)矩的逾越與蔑視,也為她后來受到亨伯特的第一次侵害埋下禍根。同時,洛麗塔自己也是對亨伯特保留著愛的,童年缺少的父愛,使得她對亨伯特產生一種微妙的戀父情結。
而亨伯特將這種情結擴大化了,他認為“要是我吻了她,她也不會拒絕,她是愿意的。”可事實并不是這樣,洛麗塔對于亨伯特的嘗試性行為其實是很惶恐不安并感到反感的。在最后,他自己也清楚:“令我著魔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創(chuàng)造、另一個想象出來的洛麗塔,也許比洛麗塔更真實,沒有意志、知覺,缺乏真正的生命。”
事實正是如此,在夏洛特死后,在他終于如愿能與洛麗塔相處后,他以自己的意念一直奴役著洛麗塔。他喜歡的是那個有著少女身軀,但卻臣服于他的洛麗塔。他喜歡的,還是幻想中的洛麗塔,并認為她就是那個自己幻想中的洛麗塔。
2.亨伯特的雙重人格
亨伯特本身出身于貴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對道德的認知是很深刻的,并且在遇到洛麗塔之前也在克制自己。在安娜貝兒死后,他意識到了自己對女童的變態(tài)的迷戀,但他竭力隱藏自己這種不正當?shù)南敕ǎ耘c當時上層的成熟女性保持關系為手段。從亨伯特的內心他是深諳道德底線的,并且也在努力地不要逾越,他不是一個毫無克制的人。
但他之前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在遇到洛麗塔后,就徹底摧毀了。他不擇手段地接近洛麗塔。甚至與洛麗塔的母親夏洛特結婚,只是為了留在洛麗塔身邊。
在帶著洛麗塔出走的路上,亨伯特企圖通過安眠藥讓洛麗塔沉睡,以便自己能近距離欣賞洛麗塔。此時的亨伯特還沒有占有她的想法。在洛麗塔與他玩了那出游戲后,他開始與洛麗塔的真正不倫之戀。并且越發(fā)展到后,這段戀愛關系越是畸形。
但是,從文本中可以看出的是,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愛不完全是肉體上。或者說,對洛麗塔肉體的占有,他并沒有多大興趣。他所迷戀的,是那個來自童年未完成的殘缺遺憾的夢。
奎爾蒂在小說中一直以一個謎蒙不可見,出現(xiàn)就自帶陰影的形象存在著,一直到小說末尾,亨伯特槍殺他時,才得以完全的顯現(xiàn)。奎爾蒂從他的名字開始,就是“邪惡、罪惡”的象征。他是洛麗塔從十歲開始就迷戀的一個作家,他對洛麗塔與亨伯特的逃亡了如指掌,并在其中點撥洛麗塔,他使洛麗塔認識到了她與亨伯特之間扭曲的戀愛關系。但奎爾蒂在讓洛麗塔清醒后,又引誘她投入自己的懷抱,在玩夠之后,又將她拋棄。
在亨伯特得知奎爾蒂讓洛麗塔出演情色電影并拋棄她后,他將奎爾蒂殺死了。亨伯特厭惡奎爾蒂,厭惡到極點。除了他對洛麗塔的傷害,更是因為他知道,他與奎爾蒂有共通的地方,他們都迷戀女童。亨伯特殺死了奎爾蒂,更是殺死了自己精神中最骯臟齷齪的一面。
洛麗塔是一個生于美國、長于美國的“時尚”女孩,她父親去世早,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具有很叛逆的性格。洛麗塔是眾多美國小女孩的縮影,尤其是在亨伯特帶著她環(huán)美旅行中,她的性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在性方面還是其他方面。
洛麗塔表現(xiàn)出的行為總是我行我素,好像一個壞透頂?shù)呐ⅲ媸啦还???墒峭粋€內心充滿不安感,受過深深傷害的人,越會表現(xiàn)出外表的頑強與無所謂。她受不了與亨伯特變態(tài)的關系,她不顧一切地逃跑,可是最終確仍被奎爾蒂玩弄拋棄。最終洛麗塔認清了,她選擇與一個老實的人結婚,平穩(wěn)地度過自己的余生??墒亲罱K卻難產而死。洛麗塔十七歲短暫的人生經歷了實在太多畸形心理下的折磨。
安娜貝兒是一個比亨伯特小幾個月的孩子,她聰明伶俐、天真無邪,做著那個時候其他小孩子做的事情。她懷有一顆善良的心,幼小動物的軟弱無力引起她同樣強烈的痛苦。安娜貝兒與亨伯特相愛,而不是像亨伯特對洛麗塔那樣,一方癡迷地愛著另一方。另外,安娜貝兒是一個有理想的小女孩,她想到亞洲一個鬧饑荒的國家當一名護士。雖然文本中對安娜貝兒的描寫很少,但她是與洛麗塔完全不同的女孩。
如果說奎爾蒂是亨伯特完全陰暗面的剝離,那么安娜貝兒則是洛麗塔美好面抽離出來的人物。亨伯特愛的就是這樣的安娜貝兒,同時亨伯特想象中的洛麗塔也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安娜貝兒模樣的女孩。
在作者的自述中,他說到《洛麗塔》不是一本描寫性的小說,也不是一本講道德小說。但從這本小說中,我們看到了社會中的種種不為大眾所知的現(xiàn)象。讓人感受到道德與愛情之間,人性與親情之間艱難抉擇的無奈與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