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清
《羅摩衍那》被稱為“最初的詩”“眾詩中之最優(yōu)秀者”,內(nèi)容豐富,氣勢恢宏。老撾史詩《帕拉帕拉姆》取材于《羅摩衍那》,不管是人物設(shè)置還是情節(jié)上都受到《羅摩衍那》的極大影響,是在不斷吸收融合原著的過程中進行的再創(chuàng)作。兩部史詩作品都塑造了許多經(jīng)典難忘的人物形象,其中《羅摩衍那》女主人公悉多和《帕拉帕拉姆》女主人公悉達的形象最為感人和生動,她們有著相似的身份、性格和命運,都出身高貴,是古代女子的道德模范,同時也是封建社會倫理道德和傳統(tǒng)習(xí)俗的維護者。她們都在追求忠貞愛情中經(jīng)歷了人生的苦難,受到懷疑和屈辱,她們的人生經(jīng)歷和結(jié)局雖然不同,但都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
《羅摩衍那》以羅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歡離合為主線,講述羅摩與悉多從相愛相隨到猜忌別離的故事。《羅摩衍那》中的悉多是彌提羅高貴的公主,“她的母親是大地,父親是遮那竭王”,她美麗出眾,吸引了眾多追求者,包括羅摩和十首魔王羅波那,最后在比武招親中嫁給了武藝超群、折斷神弓的羅摩,與羅摩一起回到阿瑜陀國。當羅摩為維護父親的榮譽,決定到森林里去流放時,作為羅摩的妻子,悉多“不要王位和王國,不要天堂的歡樂”,義無反顧地跟隨羅摩一起流放,經(jīng)歷了諸多艱險。后來被十首魔王劫到楞伽城。為了讓悉多嫁給他,十首魔王向她展示自己的富有,并用花言巧語誘惑,但忠貞的悉多絕不妥協(xié),發(fā)誓永遠忠于羅摩。通過這些情節(jié)可以看到悉多完美的形象,不僅有著高貴的地位、美麗的相貌,還擁有賢良淑德的品格,尤其是對自身清白的維護和對愛情的忠貞。
《帕拉帕拉姆》由《羅摩衍那》改編而來,故事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與《羅摩衍那》大體相似,以講述佛祖的一個前生帕拉姆和妻子悉達的悲劇愛情為主。《帕拉帕拉姆》中的悉達和悉多一樣,是高貴的公主,父親是昭拉西王,她的美名傳揚四海,各國的王子都慕名前來求親。悉達在父親的安排下與舉起神弓的帕拉姆成親。成親后回到王城的悉達命運與悉多極其相似,在帕拉姆選擇維護父親的名譽,自愿到森林里流放12年時,她也追隨丈夫一起到森林中。在去往森林的路途中,悉達表現(xiàn)得堅韌耐苦,即使樹枝掛亂了她的頭發(fā),荊棘鉤破了她的衣裳,手臂被劃出了斑斑血跡,她也從未放棄,一直堅持跟隨在丈夫身邊。在森林中,悉達被十頭魔王哈帕那算劫持想要娶她,不管十頭魔王用怎樣的花言巧語誘惑她,悉達都不為所動,周身燃燒著仇恨的烈火,讓十頭魔王無法接近她。
無論是悉多還是悉達,她們都代表了古代印度和老撾婦女的完美形象,她們高貴、美麗、忠貞、堅韌。未嫁前,她們美麗動人并且身份尊貴,出嫁后,她們也是一位好妻子。愿意與丈夫同甘共苦,誓死維護自己的清白與婚姻。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悉多和悉達都是古代封建社會品德優(yōu)秀的女子。
《羅摩衍那》中的悉多縱為高貴的公主,但也始終遵循“未嫁從父、出嫁從夫”的倫理綱常。她先是“服從”父親比試招親的規(guī)矩,嫁給了拉斷神弓的羅摩。然后是服從丈夫羅摩,當羅摩選擇到森林中流放時,她不顧一切地跟隨;當十首魔王羅波那以金銀財寶引誘她時,她誓死不從,忠于羅摩;當羅摩第一次讓她自證清白時,她選擇服從,跳火自明;當羅摩第二次懷疑,并狠心拋棄懷孕的她時,她悲痛欲絕,但并無怨言,只是向丈夫的弟弟羅什曼那訴說自己的悲傷和無助;十幾年后,當悉多被召回皇宮,多疑的羅摩要她在大庭廣眾之下再次證明自己的清白時,她沒有選擇反抗或者離開丈夫,依然選擇服從,但無法自證的她只好跳入大地母親的懷抱,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貞潔。悉多的一生,不管是最初聽從父親的安排嫁給羅摩,還是面對羅摩一次次要她自證清白的要求,她都選擇了妥協(xié)和服從。
和悉多一樣,悉達也是聽從父親比武招親的安排,嫁給了拉斷神弓的帕拉姆。后來是服從丈夫帕拉姆,在丈夫被流放時,她選擇追隨丈夫;當十頭魔王哈帕那算花言巧語誘惑她時,她沒有屈從,一心只等待丈夫來救她,即使是再回到條件艱苦的森林中,她也愿意跟隨丈夫;當帕拉姆將她救出卻懷疑她貞潔,要她自證清白時,她也沒有怨言和憤怒,而是義無反顧地跳進熊熊大火中證明她的清白;當帕拉姆第二次懷疑悉達的貞潔,并下令要處死她時,她內(nèi)心縱有無盡的冤屈、無辜和恥辱,但在解釋得不到信任后,還是只有服從。她請求丈夫的寬容體諒,讓她繼續(xù)留在身邊,為他端茶倒水來贖罪,在她的心中,丈夫就是自己的一切,是生命的中心。但可憐的悉達并沒有得到同情,幸而被丈夫的弟弟放走逃往森林,并在森林中獨自生下兩個兒子;多年以后,帕拉姆在森林中找到悉達和兩個兒子,請求悉達原諒和寬恕他。面對丈夫的請求,悉達再次妥協(xié)和服從了,她不愿給丈夫增添憂煩,不愿看到父子痛苦的離別,無論何時悉達都在為丈夫和兒子考慮,把他們當成自己最重要的人。
悉多和悉達服從父親和丈夫、不反抗不斗爭的性格和最終的命運,是當時廣大女子生活和命運的真實寫照。深刻反映出封建倫理制度對古代女子的約束和嚴格要求,而她們最終也成為倫理道德和綱常秩序的維護者。
悉多和悉達的悲劇命運始于隨丈夫一起流放,在森林中被魔王劫走。當羅摩把悉多從十首魔王手中救出后,對她遭受的苦難一字不提,卻懷疑她的貞操。悉多投火自證清白后,羅摩卻說他不是懷疑悉多,只是想在大庭廣眾之下證明她的潔白而已。同樣的,在帕拉姆救出悉達后,他對悉達雖有熱情和疼愛,但也夾雜男性的狐疑。他說他相信悉達如過去一樣的純潔,可就怕別人難以置信,希望悉達用高尚的行為平定流言蜚語,消除大家的不安和疑惑。善良的悉達心如針刺,卻只能用烈火來證明自己。本是受苦受難的她們被救之后得到的不是丈夫的愛護和心疼,而是毫無根據(jù)的懷疑,他們曾經(jīng)的感情和信任終抵不過丈夫的懷疑和世俗的眼光。悲哀的是用生命自證的清白并沒有徹底打消羅摩和帕拉姆的疑心,懷疑的種子已經(jīng)深埋在他們心中,這才有了之后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懷疑。羅摩在風(fēng)聞有人懷疑悉多不貞時,不加任何調(diào)查,就決定遺棄悉多,完全不愿相信自己的妻子。而可憐的悉達也再一次受到丈夫的懷疑,悉達在侍女的請求下捏了一個十頭魔王的泥人,帕拉姆看到后便認為悉達心里仍然偷偷眷戀著十頭王,他完全不聽解釋,把悉達所有的辯解都看作是謊話,面對悉達的求情認錯,他也無動于衷。因為這時的帕拉姆猜疑心變得更重,他在內(nèi)心已經(jīng)認定悉達是個不忠之人,無論悉達怎么解釋和認錯,丈夫都不會相信她。
悉多和悉達的悲劇命運始于被劫,悲于不被信任,無論是熊熊烈火還是大地母親的懷抱,都洗脫不了丈夫?qū)ψ约旱膽岩?,本該被愛護和心疼的人卻成了被懷疑屈辱的對象。不管她們怎樣努力都無法自證清白,因為懷疑的種子已經(jīng)生根發(fā)芽,并不斷地長大,所有的證明都無法去除這顆種子,這也是她們逃不過的不幸命運。
擁有美貌和賢良品德的女子本該得到愛惜和尊重,然而善良的悉多和悉達在陪丈夫流放途中因美貌被劫持。在身體遭受磨難的同時,讓她們更痛苦的是來自丈夫的不信任,已經(jīng)自證清白的她們還是被丈夫 無情地拋棄。面對丈夫,她們與眾多女子一樣沒有反抗和憤怒,她們的身份教養(yǎng)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讓她們沒有反抗之力,她們能做的只有祈求天神和大地母親的保佑,接受和容忍所發(fā)生的一切。而深究她們之所以接受和容忍這些不公和屈辱,是整個封建社會下龐大的倫理道德制度迫使的。在充滿對女性不公的社會氛圍下,她們已經(jīng)麻木和習(xí)慣了。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是她們對自己人生的認識,存在已久的各種封建倫理制度讓她們沒有追求自由和自我價值的觀念。所以在面對丈夫的懷疑和屈辱時,她們無從選擇,只能默默接受,因為在她們的心里沒有任何反抗丈夫的思想。封建倫理制度在規(guī)范女性道德品質(zhì)和行為的時候,更多的是限制和壓迫女性的自由,如果悉多和悉達能夠勇于反抗和自主選擇人生,那她們也不會有如此悲劇的命運。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文化的進步,古代封建倫理制度被廢除,新思想新觀念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女性地位得到不斷提高。在現(xiàn)代社會,古板嚴苛的倫理制度已經(jīng)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合理公平的新秩序。新時期的女性不再處于被動地位,或受到不合理的倫理制度限制,而是有自己的主張和理想,能夠自由地支配自己的人生。是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改變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不公和約束,讓像悉多和悉達這樣命運悲慘的女性得到救助和改變,讓那些對女性不公的規(guī)則徹底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