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飛躍大渡河》為例"/>
◎陳銘 韓再紅
我國當代紅色音樂史詩《長征組歌》是對肖華將軍的《長征組詩》進行譜曲完成的,可以說《長征組歌》就是帶入音樂的《長征組詩》。肖華將軍按照長征的歷史進程,從極其復雜的斗爭生活中,選取了12個最概括的典型事件,完成了組詩的整體結構,即:《告別》《突破封鎖線》《進遵義》《入云南》《飛躍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到吳起鎮(zhèn)》《祝捷》《報喜》《大會師》《會師獻禮》《誓師抗日》。而本文選取的是其中第五首《飛躍大渡河》。
1965年初,戰(zhàn)友文工團的晨耕、生茂、遇秋和唐訶,按照上級指示為肖華同志的《長征組詩》譜曲。四位同志創(chuàng)作采取分工合作。由生茂、晨耕、唐訶譜寫旋律,遇秋編寫擅長的多聲部合唱、器樂譜,起草和討論齊頭并進。在音樂素材的選擇上,創(chuàng)作原則是寫出老百姓聽的歌,創(chuàng)作手法不能過于西洋化,要讓老百姓聽懂才能感動,所以大膽運用地方民歌的特點,中西結合。
作品《飛躍大渡河》取材自紅軍長征途中的真實歷史事件,該作品通過緊張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急切緊迫地行軍場面贊揚著紅軍戰(zhàn)士的英雄事跡。該作品層次豐富,具有敘事性、戰(zhàn)斗性、贊頌性等特點。曲調吸收了四川船工號子素材,使整首樂曲靈活敏捷,節(jié)奏感強,旋律中充滿力量感,在樂曲結尾處贊歌體出現(xiàn),大調式寬廣明亮的色彩風格贊揚著飛奪瀘定橋的勇士。
1935年5月,紅軍戰(zhàn)士因四渡赤水之戰(zhàn)爭取得時間上的優(yōu)勢,一舉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省境內。中央紅軍決策繼續(xù)北上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地區(qū)發(fā)展。北上大渡河要通過彝族區(qū),但當時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關系十分緊張,國民黨方面認為紅軍根本無法通過彝族區(qū);后經(jīng)時任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與彝族果基家支頭人小葉丹在當?shù)匾秃E越Y為親兄弟,史稱“彝海結盟”,彝族兄弟幫助紅軍迅速過境,奪取大渡河邊安順場。到達安順場發(fā)現(xiàn),河邊僅一帆孤舟,紅軍只有派出十八勇士共乘一舟,打倒對岸一個營的兵力,成功占領安順場。
安順場邊水流湍急,渡河工具又少,而敵人此刻也醒悟過來,重新組織起包圍圈。毛主席立即指示紅軍沿河北上,飛奪瀘定橋。紅四軍團一天一夜急行軍二百四十里抵達瀘定橋并立刻投入戰(zhàn)斗。敵人將橋上木板盡數(shù)拆除。只剩下13根鐵索凌空懸架,22名勇士攀鐵索而上,一舉擊潰對岸守軍,紅軍飛躍大渡河!
全曲共181個小節(jié),共由兩個部分組成,樂曲結構完整,A樂段較B樂段相比結構大了很多,使得二部曲式結構失衡,具有中國傳統(tǒng)樂曲結構特點。整首樂曲節(jié)拍統(tǒng)一,通篇使用具有進行曲特點的四二拍,使得整首樂曲靈活敏捷,節(jié)奏感強。整首歌曲速度較快,生動描繪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戰(zhàn)斗場景,B樂段放慢速度,拉寬線條,使用頌歌體贊揚英勇紅軍。歌曲演唱形式為混聲合唱、齊唱、混聲合唱。歌曲調性為傳統(tǒng)五聲性六聲調式,以d羽調式作為主調,在B樂段處轉為C宮調式。曲式結構圖示如表1所示。
表1 曲式結構圖
《飛躍大渡河》是《長征組歌》聲樂套曲中的第五首,該作品采取一句一景的創(chuàng)作方式,運用高度凝練的詩詞化語言、波瀾壯闊的曲調描繪出紅軍長征中的幾件標志性事件。
歌曲開始是一段氣氛緊張、節(jié)奏急促的引子,通過密集的音符排列描繪出大渡河的洶涌澎湃。緊接著是充滿力量、沸騰明亮的號子聲響起,通過不同聲部的共同演繹,在我們面前出現(xiàn)了一只孤舟,紅軍戰(zhàn)士正奮力與驚濤駭浪搏擊著,一步步逼近河的對岸,醞釀著一場驚心動魄的決戰(zhàn)。
此處引子部分的開聲屬于歌唱中的“激起”一類,加上極富特點的前倚音,需要將船工號子高亢透亮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雖然演唱船工號子時的隨意性較強,且字詞大多并不蘊含實際意義,但我們仍需要嚴謹?shù)膽B(tài)度去演唱,咬字吐字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針對號子中的“咳”字,此處我們可以將“咳”字拆開看,此字根據(jù)聲母韻母組合可分為“h、ai”,其中“h”為聲母,“ai”為韻母,該字在歸韻到韻母時,不能完全將聲母所拋棄,軟腭抬起的同時氣息稍有沖擊力,在韻母基礎上將聲母再次強調,保證咬字吐字的清晰準確。“咳”為開口音,較適合比較迅速強烈的演唱,容易獲得清晰明亮的音色。
還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起音之前決不能由于音的高度而緊張,保持住呼吸的狀態(tài),丹田發(fā)力,用嘆氣的感覺去發(fā)聲,高音低唱、低音高唱。前倚音是展現(xiàn)旋律特點所在,所以尤其要處理好裝飾音與音符之間的關系。引子部分,我們可將“咳”字的字頭部分“h”用倚音來演唱,字尾“ai”使用旋律音符演唱。需要注意的是,字頭部分不能咬得太強,倚音本就是裝飾性質,不能將歌曲本身的旋律所掩蓋。所以在演唱時字頭一帶而過,咬清楚聲母的音節(jié)即可,而后迅速將韻母唱出并強于倚音部分。需要注意在演唱中時刻保持高位置的共鳴,不可因滑音聲音位置便下落到口腔之中,造成音色干癟,要保持聲音的流暢與美感,聲音在激烈號子中依然有著優(yōu)美的線條,音色自然不做作。
整首歌曲旋律創(chuàng)作中使用了大量的切分音的節(jié)奏型,切分音的重音一般為時值較長的音符,所以切分音的開頭音并不能唱得太強,而應是在“湍、峭”等字上咬得更重些,增加歌曲緊迫感與危機感。
進入A樂段極有特點的女聲伴唱部分。男聲承擔歌曲主旋律部分,女聲通過變奏與添加襯詞的手法,起到了類似于伴唱的形式,豐富了作品層次。在這一部分的演唱中,聲部之間配合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男聲演唱時要做到既突出又不掩蓋其他聲部,旋律線條要清晰。女聲作為輔助聲部就不能太過奪目,音量上比主旋律稍弱些,保持應有的音樂即可。這一部分進行中再次出現(xiàn)了熟悉的川江號子風格襯詞“喲”,同樣是川江號子,此處出現(xiàn)的川江號子風格明顯區(qū)別于引子部分川江號子風格。引子部分演唱的號子更像是出發(fā)前的準備,紅軍戰(zhàn)士在孤舟前觀察河流情況與敵情,號子伴著滔滔不絕的江水拍打著岸邊的礁石,暗流涌動,泛起巨大的浪花,紅軍戰(zhàn)士們在輕舟上觀察最佳路徑,在起伏的浪花中向對岸前進。而此處的號子則更像是紅軍戰(zhàn)士正與驚濤駭浪搏擊的場面,有人指揮前進,有人穩(wěn)定航向,其他人在奮力劃槳,他們喊著整齊劃一的號子前進。
一段男高音齊唱,戰(zhàn)斗幕布正式拉開。此處男聲演唱速度是稍慢的,鏗鏘有力地描述安順場邊的激烈戰(zhàn)斗。樂曲在男聲獨唱四小節(jié)后逐漸加速直至回歸原速,女聲迎勢而起加入其中,將戰(zhàn)爭場面生動地展現(xiàn)在眼前。戰(zhàn)況膠著時,川江號子再次劃破天幕,不斷推動著情緒的發(fā)展與進化。男高聲部用結實明亮的聲線演唱川江號子,猶如沖鋒陷陣時催人奮進的沖鋒號,令人熱血沸騰一往無前?!皶円辜娉潭偎?,猛打窮追奪瀘定”在號子的推動下更加傳神,夜晚下條條火龍在漆黑的山路上快速游動,向著祖國原野不斷前行。
該部分演唱對于聲部之間的配合要求極高,在練習階段需要慢練、分聲部練習。在獲得統(tǒng)一的速度、情緒、音色、節(jié)奏等諸要素后再合練。音量配比方面,主旋律聲部要保持磅礴氣勢,不能因為急迫的速度失去咬字吐字的清晰。男高的號子需要突出但不能太過強勢,而是應配合主旋律的發(fā)展,起到相互襯托的作用。使得聽眾只感受到一種整體均衡的渾厚力量,而不是某個聲部或個人的存在。
A樂段結尾處突慢處理,自然流暢承接了B樂段的進入。大調式特有的寬廣明亮的音色,深情地贊揚著鐵索橋上的無畏勇士。B樂段演唱需要適度放慢,此時戰(zhàn)斗已經(jīng)結束,紅軍戰(zhàn)士已安然渡過大渡河,我們使用頌歌體樂曲來贊揚勇士,大量的連音處理需要連綿不斷的氣息支撐。B樂段的演唱可借鑒吸收西方宗教合唱使用的唱法:“高位、直聲、輕聲、靠前”更有利于情感表達。樂段中有兩處男聲與女聲之間的配合,女聲在演唱“風、名”二字時,男聲伴唱豐富作品結構。此處女聲需要演唱出連音的綿長與力度,不能整體呼吸破壞音樂進行;男聲在四拍中仍要唱出旋律的輕重緩急,快而不強,強而不炸,以不超過女聲音量、強弱為宜,烘托情緒不斷積累聚集,等待著最后的釋放。
作品最后一句落在“名”字上,時值足有十三拍,但歌曲速度很快。在“英”字處標有“自由延長”符號,我們可在“英”字的后半拍唱完后給予合唱團員氣口,再去演唱作品的結束音。
在樂曲前期的案頭工作時,指揮者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親身體驗樂譜,即彈、唱,此處可使用鋼琴進行學習。首先熟練掌握各聲部的音樂旋律,其次彈奏其中一聲部,唱另一聲部,以此類推最后將所有聲部同時反應在鋼琴與演唱上,在腦海中能夠形成準確的內部聽覺,構建出清晰的縱向和聲關系。第二步要分析作品,要充分了解創(chuàng)作者的構思與意圖,指揮要將自己隱藏在作品之后。通過曲式結構圖、速度力度變化、調式調性分析、理解歌詞內容、明確音樂走向等等,安排指揮的幅度與力度,確定整首作品的處理原則與方式。
合唱作品《飛躍大渡河》A樂段使用了快節(jié)奏的方式去展現(xiàn)船工號子的特色,B樂段使用了頌歌體來贊揚英勇紅軍,整首樂曲速度對比強烈,適合使用指揮中“快合慢分”原則進行分析。引子部分連接人聲時的音型十分緊湊,急促連綿的音樂需要指揮對于譜面了熟于心,在合唱進入前兩小節(jié)時,就需做出準備動作,并精準地揮出氣口(即預示拍)保證各聲部開聲、演唱速度、演唱情緒統(tǒng)一與準確。此處歌曲速度雖較快,但筆者認為指揮的揮拍并不需要使用合拍揮法;在樂曲開頭部分如果輕易使用合拍,容易造成拍點混亂,預示信息傳達不及時等情況出現(xiàn);且該樂曲開頭情緒激昂、節(jié)奏迅捷,需要指揮充滿激情,預示出情感速度,而此時從容不迫的合拍打法便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帶動合唱團的情緒狀態(tài)、傳達迅捷有力的速度力度。
引子部分船工號子結束后一段間奏連接A樂段,指揮在間奏的指揮動作要多些力量感,將歌唱狀態(tài)自然保持到A樂段。A樂段應盡量避免頻繁使用四二拍一小節(jié)兩拍的擊拍頻率,造成指揮圖式的單調與繁雜。我們可采用“快合慢分”的方式,根據(jù)四二拍指揮圖示,改為一小節(jié)一拍點的方式,將每小節(jié)重拍打出即可,即表現(xiàn)音樂的基本律動,在指揮觀感上也更加簡約節(jié)省,減輕合唱團員視覺的壓力,減少節(jié)拍圖示帶來的干擾,使得合唱團員能夠主動投入到歌曲之中。
旋律進入A樂段女聲伴唱部分,此處指揮應設計好聲部之間的聲音比重,主旋律聲部并不是一味地強,女聲川江號子出現(xiàn)時,主旋律聲部應稍弱些與之呼應,突出作品的層次感,獲得均衡立體的和諧之聲。此處指揮可使用左右手分工的方式將主副旋律聲部區(qū)別開,例如左手負責女聲、右手負責男聲,右手在保證基本拍點的情況下,手位與眼神多關注女聲聲部,尤其當女聲號子出現(xiàn)時,表情多些俏皮感,指揮圖式上增加跳躍感,右手稍向下壓,示意男聲演唱力度稍弱些,襯托出女聲的號子特色。
指揮在B樂段要做的工作同樣很多,在B樂段開始處給予團員一個清晰的呼吸,提前預示旋律所需要的流動感,提示合唱聲音位置,左右手分工給予男聲、女聲聲部準確進入,及時調整聲部之間聲音配比,合理調動聲音強弱對比等等。B樂段與A樂段在樂曲速度上對比強烈,情緒也從之前的激烈急迫轉為歌頌抒情,雖然基礎節(jié)拍并未發(fā)生變化,但筆者認為此處四四拍的圖式相較于四二拍,更能體現(xiàn)出頌歌體的磅礴氣勢。樂曲最后的結束音,合唱團不可因保持時值便丟失聲音位置與強度,指揮在此處應激勵合唱團員,使用循環(huán)式呼吸法,積極調動情緒。以一往無前的氣勢將全場氣氛帶入高潮,并提前預示,干脆利落的收束。這時伴奏織體并未結束,指揮需在收束合唱的同時給予伴奏聲部預示,將最后的伴奏尾聲完整結束。
長征是人類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它標志著偉大的中國人民在一次次的艱難困苦面前,迸發(fā)出的偉大的生機與活力;更標志著中國共產(chǎn)黨從弱小走向成熟,帶領著千千萬萬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 人民奮起反抗,讓飽受艱辛的中國重新奮起。通過學習排練合唱作品《飛躍大渡河》,我們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合唱團的整體歌唱水平、獲得豐富的排練演出經(jīng)驗、提升聲部之間的默契;更是深刻地學習了長征精神,體會長征留給后人的啟示。作為一名合唱指揮專業(yè)的學生,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通過合唱將長征精神傳播給更多的人,以蓬勃向上、不屈不撓的態(tài)度面對屬于自己的新長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