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田園牧歌圖景"/>
◎劉懿瑩
田園牧歌世界即林中世界,它往往呈現(xiàn)出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夢幻色彩,同腐敗的現(xiàn)實世界相對比,流淌著別樣的詩意。在理想的田園牧歌世界里,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和情感是愛。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愛是社會性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友情、尊重、忠誠;而在年輕人的生活中,愛則大多時候表現(xiàn)為性愛,某男子無論地位高低,都能與某個女子結為夫妻。
從更廣闊的文化史和文學史角度看,這樣的田園牧歌世界,其原型是古希臘神話和牧歌中描寫的阿卡迪亞(阿卡迪亞,通常指的是人間天堂和樂土。牧神潘的領地,古希臘詩人用它來表現(xiàn)牧羊人在村野和自然中的淳樸生活,歌詠愛情和死亡,但原本,阿卡迪亞是希臘伯羅尼撒半島的一處地名)。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作品《牧歌》是牧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它以阿卡迪亞為原型創(chuàng)造了理想化的樂土,并預言了一個新黃金時代的到來。維吉爾為牧歌定了型,也為這樣一種詩歌類型定了型,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文藝復興這一時期,牧歌就出現(xiàn)了繁榮局面,英國詩人斯賓塞、德萊頓、錫德尼、彌爾頓等,都以牧歌體裁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作品。同時,其他詩人也不僅限于用牧歌文體描繪阿卡迪亞,而是將牧歌元素抽離出來,應用到各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中,來描寫與現(xiàn)實世界對立的另一個世界。它通常以鄉(xiāng)野、自然風景為特色,是淳樸、自然、寧靜的,而與之相對立的城市生活則是物欲、復雜、敗壞的。這樣一種二元對立的模式,極大滿足了詩人逃避現(xiàn)實、追尋樂土的理想,而莎士比亞的喜劇就屬于這一類。
《仲夏夜之夢》是莎士比亞早期創(chuàng)作的十部喜劇之一,它以愛情為主題,基本圍繞以下四條線索展開,分別是:雅典公爵忒修斯和阿瑪宗女王希波呂忒在籌辦婚禮、仙主奧布朗和仙后提泰妮婭先爭執(zhí)后和好、赫米婭與拉山德配對以及海麗娜與狄米特律斯最終相愛配對。其中,赫米婭與拉山德、海麗娜與狄米特律斯的愛情,反映出了人文主義的愛情理想,也從側面映襯出莎士比亞在其戲劇中對兩性的規(guī)劃和關于身份僭越的反對??v覽整部劇目,可以感受到愛情的挫折經(jīng)歷加速了主人公的成熟,使他們更加認清自我、更加熱愛生活、忠于婚姻、對社會盡忠職守,也正是因此,她們都得以重獲新生。其實,無論天上人間,國王和平民都有一樣的七情六欲,都向往愛情的自由和幸福,也都在勇敢追愛。
田園牧歌圖景在《仲夏夜之夢》中的功能是作為與現(xiàn)實世界相對立的理想世界,作為人物潛在本能、欲望的召喚者。四個年輕人在田園牧歌世界中所經(jīng)歷的奇遇和激蕩,讓他們第一次發(fā)現(xiàn)和面對自己的本我,開始真正成熟起來:他們重新思考了友誼和愛情的本質,愿意去承擔婚姻和社會的責任。在田園牧歌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比較切換中,本我與超我、理性與情感、社會規(guī)范與個體自由得到了平衡。其承載的愛情、詩意與歡樂也使讀者獲得藝術欣賞與陶醉。
其實,除了《仲夏夜之夢》,莎士比亞在其他喜劇中,也常借助這種田園牧歌圖景來抒發(fā)情懷,渲染明朗、樂觀的氣氛,同時,也表達了對大自然中純樸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之情,《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的溫莎林苑以及《皆大歡喜》中的亞登森林等等,都是其體現(xiàn)的代表。
雖然《威尼斯商人》這部作品的主旋律是愛情——“愛戰(zhàn)勝一切”“愛征服一切”,但在當今全球化時代,受到文學研究中興起的解構主義和后殖民主義大潮的影響,人們對文化的理解漸趨多元,《威尼斯商人》中所隱含的經(jīng)濟、種族、法律等問題也不斷引起關注。
《威尼斯商人》圍繞巴薩尼奧與鮑西婭這條愛情主線,羅蘭佐與杰西卡、葛萊西安諾與尼莉莎兩條愛情支線展開,這三對佳偶縱然經(jīng)歷波折,但都終成眷屬、皆大歡喜。值得一提的是,鮑西婭是莎士比亞刻畫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色彩濃郁的新女性中最出色的一個,她美麗真誠、慷慨仁慈,性格中主動、聰明、張揚的一面,與其持重、保守、傳統(tǒng)的思想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在劇中,莎士比亞將愛描寫成征服一切的力量,而這種愛,主要是異性之間的男歡女愛,可是,莎士比亞并不排斥同性友誼,因為同性友誼也是愛的力量的一種,這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即歌頌愛情和友誼;另外,莎士比亞的婚戀觀的本質,是人文主義理想和基督教道德折中的產(chǎn)物,是前衛(wèi)與保守的融合。
在貴族青年羅蘭佐和夏洛克的女兒杰西卡這對戀人的故事中,杰西卡因其父親是猶太人而倍感恥辱,第二幕的三、四場,二人鴻雁傳書,為私奔做足準備,且杰西卡打算和戀人私奔后皈依基督教;同時羅蘭佐深愛著杰西卡,如約帶著兩個朋友趁夜色接走杰西卡,杰西卡席卷了父親的金銀財寶,同羅蘭佐登船離去。后來,兩人受邀來到貝爾蒙特(虛構的地名,詞意是美麗的山,是鮑西婭府宅所在地。),即《威尼斯商人》劇作中的田園牧歌世界,是和資本主義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城市威尼斯相互對照的存在。某個晚上,羅蘭佐、杰西卡用古希臘、古羅馬的愛情故事表白,反映出他們是一對有相當人文修養(yǎng)、真正情投意合的戀人。這發(fā)生在貝爾蒙特的一切,賦予了理想世界以無限美好,也帶給讀者以無限遐想。相較于發(fā)生在大城市威尼斯中的經(jīng)濟糾紛、種族沖突等亂象,貝爾蒙特這一田園牧歌圖景充滿了寧靜祥和、溫柔浪漫,甚至帶有烏托邦的想象,反禁欲主義思想和宗教平等觀念在田園牧歌世界中得到釋放,羅蘭佐和杰西卡的愛情也更顯熱烈、勇敢、真誠。
威尼斯因深入歐亞非交會的絕佳地理位置,資本主義萌芽極早,經(jīng)濟獲得大發(fā)展,文化也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便形成大繁榮,因此,威尼斯除了居住著信仰基督教的意大利人之外,還是亞非異教民族的棲身之地。在《威尼斯商人》中,就有四位異族人:非洲黑人摩洛哥親王、猶太人夏洛克及其女兒杰西卡、夏洛克的朋友杜柏爾。
在中世紀英國,迫害猶太人的行動此起彼伏,莎士比亞將夏洛克寫成大反派,和猶太人在歐洲受歧視、遭迫害的宗教歷史傳統(tǒng)密切相關,但是,正是全社會加之于猶太人身上的敵視,讓夏洛克深受其害,他的訴求是民族平等,但在當時的背景下,無異于癡人說夢。事實上,莎士比亞代表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人為像夏洛克一樣的猶太人指出了一條免遭迫害的所謂“光明大道”,即放棄猶太教信仰,改信基督教。2004年上映的電影版《威尼斯商人》,其與原作內容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將原作中本就存在的種族歧視、宗教沖突明朗化,并對猶太商人夏洛克寄予了深切同情,同時對基督教世界抱有更多批評。
民族和宗教受到太多歷史與社會因素的影響,不同民族、種族之間產(chǎn)生的沖突太難避免,在《威尼斯商人》一劇中,種族沖突歧視的問題并沒有直接涉及田園牧歌圖景,但由于一出戲劇是作為一個整體呈現(xiàn)在讀者和觀眾面前的,所以作為欣賞者的我們,是否可以合理想象田園牧歌圖景下的宗教生活?所謂田園牧歌圖景,置身其中時,必然是拋卻雜念、回歸內心、真實且真誠的,這里的人們選其所選、愛其所愛,不必受到束縛與限制,理想化的愛情、生活、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繁榮該是在極少矛盾下便能夠應運而生的。
以《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兩部作品為例劇,管窺莎士比亞的田園主題戲劇與戲劇中的田園牧歌圖景,我們看到了一個善與惡、人與自然、理想與現(xiàn)實融合統(tǒng)一的田園世界。人們常說,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用舊瓶裝新酒”,在因襲中創(chuàng)新,不受僵化教條的束縛,他對傳統(tǒng)的豐富和發(fā)展,賦予其作品獨一無二的詩意印記,人文主義思想、反禁欲主義被充分展現(xiàn),田園牧歌圖景下的理想世界也在暗示讀者:遂心所愿,任何新奇之事都有可能發(fā)生,任何美好的事情都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