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越 廖 磊
(1.西華大學計劃財務處;2.西華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9)
高校學生資助在保障學生教育權利、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彰顯教育公平價值等方面發(fā)揮著重大作用[1]。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斷完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高校學生資助資金已連續(xù)14年保持快速增長[2]。以四川省為例,2020年,中央財政共計下達高等教育學生資助專項轉移支付預算資金182428萬元,省級財政對應安排資金29607萬元,為約54.22萬人次高校學生(含本??茖W生和研究生)提供了經濟資助[3]。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指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是優(yōu)化財政資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的關鍵舉措?!?2018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全面推進學生資助精準化”“切實發(fā)揮學生資助育人功效”“努力提升學生資助科學化水平”[4]。2019年,財政部、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fā)《學生資助資金管理辦法》指出“各級財政、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按照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按規(guī)定科學合理設定績效目標,對照績效目標做好績效監(jiān)控、績效評價,強化績效結果運用,做好信息公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5]。綜上,針對學生資助專項資金展開績效評價意義重大且勢在必行。目前,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單一,通用的項目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難以滿足高校精準資助的落實需求,難以評價資助育人的實際效果,使資助資金績效評價工作易于形式化,難以促進專項資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也使科學評價資助資金績效成為當前高校學生工作和財務工作的重要課題。
《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803號——行政事業(yè)單位》要求各單位“利用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和優(yōu)化管理會計工作流程,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促進業(yè)務系統和財務系統的有機融合”。應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能夠有效實現部門戰(zhàn)略和績效目標的融合,采用多種績效評價工具,能夠增強績效評價的科學性、可行性和評價結果的應用性[6]。在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背景下,借鑒管理會計的工具方法有助于科學評價各類專項資金使用效益,對此,學者們已展開了較為豐富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選擇合適的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對高校各類專項資金績效評價進行案例研究;二是對包括資助專項在內的各類專項資金績效評價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優(yōu)化路徑。部分學者針對學生資助類項目績效評價進行了研究。呂幸豐等[7]認為,資助類項目績效評價除了要選擇科學系統、易操作的指標外,還應重點關注“公平性”指標。白華和徐英[8]指出,資助評價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而應體現高校資助育人這一根本目的。查方勇[9]指出,在評價資助質量時,受助學生的發(fā)展情況最為重要。楊峰和曲紹衛(wèi)[10]在對全國省屬高校研究生資助管理績效評估進行實證研究中發(fā)現,由于缺少貸款制度教育,受助學生的貸款責任感和使命感較低。綜上,目前少有學者應用平衡計分卡和層次分析法對資助類項目進行績效評價,這也是本文的價值所在。
高校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的目的在于幫助管理者發(fā)現資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引導高校將資助績效目標有效納入自身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努力提升學校資助管理水平,將資助經費的社會效益發(fā)揮至最大。
隨著預算績效管理的全面實施,高校專項經費績效評價方法不斷豐富,目前使用較多的有平衡計分卡法、數據包絡法和層次分析法等。使用數據包絡法需要獲得項目投入與產出的相關精確數據,通過計算投出產出比評價資金使用效益,但由于學生資助經費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難以精準評估,因此該法不適用于資助經費績效評價。平衡計分卡理論是由羅伯特?卡普蘭和戴維?諾頓[11]于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一種績效評價體系,被普遍應用于企業(yè)等主體的績效管理。有學者認為,平衡計分卡理論為企業(yè)、高校等提供了將戰(zhàn)略方案轉化為行動方案的思維模式,從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等4個維度將發(fā)展戰(zhàn)略、使命轉化為具體的操作層面,形成可實施、可考核的具體目標和評價指標[12]。平衡計分卡的優(yōu)勢在于突破了傳統以財務量度為主的績效評價模式,將組織戰(zhàn)略轉變?yōu)樾袆覽13],為績效評價提供了一個較為綜合全面的視角,可以避免管理者追求短期目標而忽視企業(yè)戰(zhàn)略目標。將平衡計分卡應用于資助項目績效評價,能夠有效體現高校學生資助的長期目標,通過財務與非財務指標、學生和家長以及學生資助工作管理流程和隊伍成長建設等指標的綜合視角,改善當前“重資金使用進度、輕資金使用效益”的績效考核傾向。綜上,本文擬主要依據平衡計分卡法(BSC)進行高校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篩選。
在確定指標權重時,鑒于指標體系中既有定量指標又有定性指標,且難以對眾多高校各具特色的定性指標進行科學合理的量化處理,因此本文放棄了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等,選取了層次分析法(AHP)對指標進行賦值,以最終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
本文擬基于平衡計分卡理論構建高校學生資助資金績效評價指標,從資金管理水平(財務維度)、滿意度水平(客戶維度)、內部管理水平(內部運營維度)和學習成長水平(學習與成長維度)四個維度對高校資助資金使用績效進行評估,同時通過多渠道采集下級指標以保證指標選擇的客觀性和全面性。
依據平衡記分卡原理同時考慮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目標和內容,本文最終確定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的四個一級指標,即資金管理水平、滿意度水平、內部管理水平、學習與成長水平。其中,資金管理水平指標主要評價學生資助經費的撥付、使用等管理情況;滿意度水平主要評價與資助經費相關的利益各方的滿意程度;內部管理水平主要評價與資助工作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建設、信息系統建設以及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等;學習與成長水平主要評價與資助相關的學工人員隊伍建設和能力提升等。
上述一級指標主要明確了資助資金評價的四大方面,為了更好地對應資助工作的多重目標,同時有效提升績效評價的真實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我們需要將這些一級指標作進一步分解和細化,形成二級明細指標。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渠道采集確定二級指標:一是借鑒高校其他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研究成果,依據平衡計分卡框架歸納出部分通用型關鍵評價指標;二是對6所四川省屬高校的資助中心工作人員進行訪談,掌握高校資助工作的實際情況,明確為達到資助目標所需實施的具體工作,進而設定具體指標并與一級指標進行有效對應;三是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相關主體和客體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真實需求和關注重點,確定影響資助效果的主要因素,最終依據這些因素形成二級指標。
綜上,本文最終確定了高校學生資助資金績效評價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詳見表1。
表1 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基于BSC原理確定的績效評價指標具有分層交錯的特點,且含有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因此本文選擇使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績效評價指標的權重。層次分析法本身是一種決策分析方法,通過把總目標分解成數個具體指標,再對每個具體指標進行權重打分,從而評判出對總目標最關鍵的影響因素,并對這些因素投入更多資源以促進總目標的實現[14]。在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時,需要多個專家對指標進行評分,再利用軟件運算得出結果,這個過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觀因素對指標權重的影響,從而增強結果的客觀性。但是,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時,指標不能設置過多,否則會因為相關指標評分矛盾而影響對比矩陣一致性檢驗的結果。
筆者利用所在工作單位的學工平臺邀請了6所四川省屬高校的資助中心工作人員、學院老師和財務人員等共16名(詳見表2),采取問卷、面談和電話訪談等形式請他們依照標度區(qū)間為1至9的判斷尺度(詳見表3)比較兩兩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得出一級指標的對比矩陣(詳見表4)。
表2 專家結構描述
表3 指標間相對重要性判斷尺度
表4 中間層與目標層的對比矩陣
得到對比矩陣后,我們使用Excel計算一級指標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此處對計算公式及過程不再贅述。本文通過計算得出了中間層的4個指標(即一級指標)對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的權重,按大小順序排列后分別為滿意度水平(0.6080)、內部管理水平(0.1709)、資金管理水平(0.1461)和學習與成長水平(0.0750),經過計算最大特征根λmax和隨機一致性比率CR值,得出CR< 0.1,表明該對比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從上述權重大小可以看出,學生及其他資助資金相關利益方的滿意度是資助資金績效評價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是資助工作相關管理情況,再次是資金管理水平,最后是與資助相關的工作人員的學習和成長水平。
按照相同的流程和方法計算方案層(C層)14個指標對其所屬中間層(B層)的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過程及結果詳見表5、表6、表7和表8。
表5 方案層與資金管理水平的對比矩陣
表6 方案層與滿意度水平的對比矩陣
表7 方案層與內部管理水平的對比矩陣
表8 方案層與學習與成長水平的對比矩陣
表5顯示,資金執(zhí)行進度、資金到位及時率、資金管理合法合規(guī)等三項指標對資金管理水平(B1)的權重分別為0.2599、0.3275和0.4126。表5說明,三項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相差不大,其中,資金管理合法合規(guī)最為重要,資金到位率次之,資金執(zhí)行進度最次。
表6顯示,實際受助效果、學生在校滿意度、學生畢業(yè)后對社會的反哺意愿和學生家庭滿意度四項指標對滿意度水平(B2)的權重分別為0.3854、0.1422、0.3854和0.0870。表6說明,受助學生的實際受助效果和學生畢業(yè)后對社會的反哺意愿兩個指標對滿意度水平評價最為重要,體現了資助育人的落腳點和最終目標,其次是學生在校滿意度,最次為家庭滿意度。
表7顯示,資助制度及流程等文件的制定、資助評選體系建設情況、資助工作內部控制和資助工作信息化建設情況等四項指標對內部管理水平(B3)的權重分別為0.0964、0.3018、0.1622和0.4396。表7說明,資助評選體系建設情況和資助信息化建設情況對內部管理水平評價更為重要,其次是資助工作內部控制情況,再次是資助制度及流程等文件的制定。
表8顯示,學工隊伍建設情況、學工人員能力提升情況、學工人員職業(yè)前景等三項指標對學習與成長水平(B4)的權重分別為0.3196、0.5584和0.1220,可見學工人員能力提升情況對學習與成長水平評價最為重要,其次是學工隊伍建設情況,再次是學工人員職業(yè)前景。
確定了方案層指標相對于所屬中間層指標的相對權重后,本文進行了指標層次總排序,即列出方案層的14個指標對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的綜合權重,結果詳見表9。
表9 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綜合權重表
本文基于平衡計分卡原理,結合學生資助工作的政策目標和實際內容,為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設置了4個維度共14個二級指標,然后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層級指標的相對權重,最后構建出較為科學全面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顯示,滿意度水平(B2)對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具有最大影響(權重為0.6080),滿意度水平下的實際受助效果和學生畢業(yè)后對社會的反哺意愿兩個指標對滿意度水平評價又最為重要,充分體現了高校資助資金資助育人的目標和精準資助的原則。
本文的研究為高校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提供了有益參考,同時也提醒高校應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1)深入把握學生受助實際效果(C4指標的綜合權重為0.2343),加強對受助學生在校期間發(fā)展情況的跟蹤。受助期間,學校應重點關注學生使用資助金的情況、困難學生的解困狀況和受助學生的學業(yè)提升情況等,落實資助效果,同時為不斷改進學生資助工作和跟蹤受助學生在校期間發(fā)展情況提供數據支撐。
(2)切實發(fā)揮資助育人功效,注重學生畢業(yè)后反哺社會的意愿培養(yǎng)和能力提升(C6指標的綜合權重為0.2343)。資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學生思政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一方面要提供經濟上的支持讓學生能夠正常完成學業(yè),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視資助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和感恩教育[15]。學??梢酝ㄟ^多渠道采用多方式提升資助育人效果,如:在專業(yè)教育培養(yǎng)中強化德育,提升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讓他們在受到資助的同時產生感恩之心,進而產生反哺社會的意愿并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資助和育人的良性循環(huán);應用新媒體、新技術等手段積極展現受助學生的故事,擴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影響力,通過“多幫多帶”擴大學生對學生的引導力度。
(3)努力提升資助工作信息化水平(C11指標的綜合權重為0.0751),將信息化嵌入資助評選體系(C9指標的綜合權重為0.0516),使資助工作精準、高效。本文的調查顯示,受助學生的滿意度主要取決于資助對其困難程度的改善和資助過程的公平性,為此,學校應加大信息化平臺建設力度,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收入、消費等情況,提升資助學生認定的準確度。其次,學校在選擇資助對象時,要注意對學生的實際困難和需求進行綜合評估,避免過于注重單一指標從而降低資助評選的公平性。再次,高校應通過信息系統對評選流程進行優(yōu)化和固化,強化資助工作的流程監(jiān)管和內部控制,這也是提升資助精準度的有效路徑。
(4)強化資助資金管理(C3指標的綜合權重為0.0603)。資金管理的合規(guī)合法性是資助經費目標達成的前提和保障。學校財務部門除了保證資金及時到位,嚴控資金使用范圍,保證資金及時發(fā)放等外,在資金管理方面還應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如密切與銀行合作,通過“銀校直連”等項目提升畢業(yè)生還貸質量,建立精準資助、催繳追繳、精準還貸的管理新機制等。同時,學校還應從道德認知、遵守誠信的價值取向方面加強對學生的貸款制度教育[15]。
(5)加強學工隊伍的建設,提升學生資助工作的專業(yè)化水平(C12指標的綜合權重為0.0419)。高校學生群體構成較為復雜,精準資助的難度較高,為切實發(fā)揮資助效果,學校要定期對輔導員和資助中心工作人員等進行培訓,同時鼓勵他們參加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相關會議和培訓,使他們既能有效借鑒其他單位的實際工作經驗,又能加強自身理論學習,有效提升工作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心理輔導是當今學生工作者的必備技能,通過定期對困難學生進行心理關懷,可以有效提升困難學生的自信心,強化資助育人成效。
本文以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為研究背景,通過構建高校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新審視了學生資助工作的目標和內容,為高校資助資金管理提供了依據。由于高校學生群體的復雜性、高校所在地經濟水平的差異性等等,各高校在運用指標體系進行資助資金績效評價時,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調整。此外,筆者認為,后續(xù)研究可以從縱向研究績效水平提升、橫向比較同類型高校學生資助管理水平、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以提升評價質量等諸多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