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難
“過得七月半,便是鐵羅漢”,這是明代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俗語,足見炎夏酷暑在古人心目中之可怕。夏日雖然酷熱難耐,但喜歡風(fēng)雅和閑適的宋人卻有不少消夏的方式。
由于天氣炎熱,納涼成了人們的追求。納涼大多只能在夜里,詩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納涼詩。楊萬里喜歡以皎潔的月光為伴,清輝孤影,來到濃密的樹蔭下,婆娑的竹林中,聽著夏夜里悅耳的蟲鳴聲,夜深氣清,盡管沒有涼風(fēng)送爽,但是悶熱的暑氣頓時消失,于是他吟道:“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fēng)。”(《夏夜追涼》)
人們不僅在夜里納涼,也想尋找一些消夏之地。有詩為證:“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保ㄇ赜^《納涼》)詩中連用“攜”“來”“追”三個動詞,表達了詩人在炎炎夏日中迫切尋找一處納涼勝地的急切心情。
風(fēng)雅的宋朝文人對消夏之地是十分講究的。楊萬里說池邊、橋畔、河岸瀕臨水面,氣溫要低些,自然是乘涼的好去處,如果水面上還有綻放的荷花,則又給乘涼增添了幾分雅趣。楊萬里的《暮熱游荷池上五首》其三,寫了詩人在荷花池畔納涼的情景,詩曰:“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fēng)。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蹦纤文┠暝娙苏嫔矫裣矚g找山中的一處涼亭避暑,其《山亭避暑》寫道:“怕礙清風(fēng)入,叮嚀莫下簾。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趨炎。竹色水千頃,松聲風(fēng)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傷廉?!碧K東坡喜歡在水邊納涼,亦留有“自清涼無汗,水殿風(fēng)來暗香滿”的名句。陸游喜歡在河堤柳蔭處乘涼,還樂于躲進綠樹蔥蘢的山中避暑,其《六七月之交山中涼甚》詩云:“城市方炎熱,村墟乃爾涼。拂窗桐葉下,繞舍稻花香?!弊哌M山中,仿佛就走出了炎夏,走入了一方清涼世界。
夏日的寺廟也是消夏的好去處。古樹參天,晨鐘暮鼓,一進入其中便猶如隔絕了暑熱一般。大詩人梅堯臣有一首題為《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覺寺避暑》的詩,其中說道:“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中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城鎮(zhèn)赤日如烤,而山中則清風(fēng)繞屋,禪房內(nèi)花木蔥蘢,長廊曲徑幽深。詩人來到妙覺寺避暑品茗,自然樂而忘返。
夏日正午,一切安寧而美好,午睡,也是消夏的一大雅趣。蘇舜欽《夏意》說:“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dāng)午,夢覺流鶯時一聲?!毙≡河纳罴澎o,詩人躺在竹席上,渾身清涼;窗外的石榴花盛開,透過垂掛的竹簾,映紅了虛堂。濃密的樹蔭隔斷了暑氣,正午時分,一覺醒來,耳邊傳來黃鶯斷續(xù)的啼唱聲。詩中出現(xiàn)的意象如竹席、石榴花、鶯啼雖都是夏日的景物,但句句透露出清爽之意。
清代金廷標繪《蓮塘納涼圖》
弈棋也是中國古代文人的風(fēng)雅技藝。在夏日悠長的光景中,下棋是正合時宜、最能消磨時光的娛樂活動。南宋理學(xué)家張九成《夏日即事》曰:“萱草榴花照眼明,楸枰水閣晚風(fēng)清。蕭然終日無人到,簾外時聞下子聲。”
蔡確則喜歡躺在自家竹床石枕之上,以書催眠消夏。他在《夏日登車蓋亭》中寫道:“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宛然成獨笑,數(shù)聲漁笛在滄浪?!?/p>
“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彼未娜说南难湃?,無不因時、因地、因人而自得其樂,充滿了享受和飄逸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