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建 春 汪 小 梅 陳 道 平
(1.重慶師范大學 審計處;2.重慶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1331)
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不僅需要高質量的物質生活,同時也開始追求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消費,文化消費升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據2019年中國旅游研究院在大陸31個省份開展調查問卷的報告結果顯示,文化消費已成為居民消費升級的一個突出表現,同時也將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提高居民文化消費水平,不僅有利于擴大內需,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更有利于調整居民消費結構、增強居民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切實提高居民滿足感、獲得感。但近年來,我國文化消費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文化消費受積蓄擠壓,消費支出增速整體滯后于經濟和收入的增長速度,農村文化消費發(fā)展滯緩、文化消費體制管理落后等,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文化消費支出。故擴大文化消費市場,吸引廣大消費者進行文化消費已成為新時期的重要任務。
文化和旅游部出臺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對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做出整體規(guī)劃和部署,力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更加廣泛、發(fā)展水平和質量明顯提升、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日漸多樣化、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水平穩(wěn)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一方面有利于活躍文化消費市場、創(chuàng)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態(tài),打造文化消費新模式,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和產品服務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實現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質量建設的目標。那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對文化消費支出是否有影響?是促進還是抑制?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探索分析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在雙循環(huán)背景下,文化消費的重要性愈加凸顯,探索分析文化消費的驅動因素,對進一步刺激文化消費有重要意義?;诖?,學界對此展開了相關研究,顧江等人從產業(yè)集聚和科技創(chuàng)新視角出發(fā),指出科技的進一步發(fā)展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形式,產業(yè)集聚降低了相關文化企業(yè)的生產成本,從而對居民進行文化消費產生重要影響[1]。姜寧從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給的視角出發(fā),研究影響長三角地區(qū)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結論表明,文化傳播、文化產出、居民收入情況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都能夠刺激居民進行文化消費[2]。王文姬等人指出數字普惠金融會影響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同時對農村文化消費的拉動作用要優(yōu)于城鎮(zhèn)[3]。曹祎遐以中國大陸電影消費市場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發(fā)現,文化娛樂產品價格、數量和質量對文化娛樂消費支出有明顯影響[4]。
蔣淑媛等人以消費心理學和行為學為理論依據,對小鎮(zhèn)青年的文化消費行為和心理變化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小鎮(zhèn)青年的文化消費由傳統(tǒng)的低廉消費逐漸向高雅消費、興趣消費轉變,同時消費行為也從被動消費變?yōu)橹鲃酉M[5]。葉繼紅對江蘇省部分農民工的文化消費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指出農民工的文化消費存在文化消費支出占比低、文化娛樂方式單一、公共文化活動參與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利用頻率低等問題[6]。栗蕊蕊指出大學生文化消費呈現出碎片化、多元化、流行化的趨勢,文化消費活動集中在動漫文化、粉絲文化、游戲文化、短視頻文化等領域,對傳統(tǒng)的、經典的、先進的文化關注較少[7]。高健指出文化消費在當代大學生消費支出中占重要地位,文化消費支出與大學生生活費成正比,同時大學生的文化消費行為易受學生性別、同伴、網絡媒體和家庭觀念的影響[8]。
一些學者分別從文化基礎設施、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政府財政支出等角度出發(fā),來探討文化消費與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例如有學者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消費之間的關系展開了研究,學者樊興菊利用倍差法模型構建對照組,研究有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和無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對文化消費的影響,結果表明,文化基礎設施的完善能夠營造一種獨特的文化場景、氣氛,從而刺激居民文化消費需求[9]。曾燕萍研究指出,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持續(xù)增加并沒有促進居民文化消費,設施投入與文化消費之間存在錯位現象[10]。一部分學者從產品供給角度來探討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是怎樣影響文化消費的,如閆平指出,公共文化供給能夠促進文化消費理念的形成,豐富文化產品的形式和優(yōu)化文化消費心理,進而引導居民進行文化消費[11]。還有一部分學者從政府公共文化支出角度來探討對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曾燕萍指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支出對城市居民進行文化消費存在顯著的擠入效應,而對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的刺激效果不明顯[10]。
梳理相關研究不難發(fā)現,在文化消費方面,不少學者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已展開探討分析,對不同群體的文化消費習慣、消費特點作了刻畫。在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消費的關系方面,也產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相應不足。已有文獻大多數集中在研究文化消費的影響因素,其影響因素集中在居民收入、政府財政投入等方面。也有少部分文獻從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角度來研究對文化消費的影響,但這部分學者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衡量都是選取一些單一指標。如文化基礎設施,公共文化投入等,這些指標并不能全面衡量公共文化服務的發(fā)展水平。本文擬研究內容與以往不同在于:一是依據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內涵,從文化基礎設施供給、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數量、政府財政投入、公共活動四個維度12個指標,構建評價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綜合指標體系,更加全面的衡量了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水平;二是運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來研究公共文化服務對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同時采用分位數回歸法可以分析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不同文化消費支出的異型性影響。
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導,提供文化基礎設施、文化活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從而滿足居民群眾基本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務打造了公共文化空間、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而推動居民進行文化消費。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文化消費支出的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公共文化服務有利于推動文化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促進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拓寬和延伸,從而刺激居民文化消費需求[12]。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單純的看電視、聽音樂等私性文化生活并不能滿足絕大部分人的生活需要,參與一定數量的公共文化活動對人們社會交往和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是居民參與娛樂、社交等公共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動美術館、科技館、話劇院、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數量的增長和范圍的廣泛覆蓋,從而形成更多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營造良好的文化活動氛圍,進而吸引居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刺激文化消費。
公共文化服務會影響居民的文化消費心理,從而影響居民的文化消費習慣。消費心理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過程中形成一種會對消費行為產生影響的心理活動,是影響消費者進行決策消費的重要因素[13]。文化消費心理與物質消費心理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區(qū)別,物質消費心理的變化主要受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而影響文化消費心理的主要因素是特定的文化消費習慣,消費習慣的是消費者在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方面能夠促進優(yōu)秀健康文化的傳播,抵制消極片面的文化,另一方面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居民的文化素養(yǎng)和鑒賞能力,從而正確引導居民的文化消費心理,培育良好文化消費習慣,并提升文化消費水平。
公共文化服務能夠帶動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培育新的文化消費熱點。一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培養(yǎng)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隊伍來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內容和形式,文化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同樣也需要專業(yè)文化產業(yè)人才隊伍的投入,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過程中培養(yǎng)的人才資源,能夠為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人才儲備資源,從而減少文化產業(yè)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14]。二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發(fā)展離不開政府財政的資金支持,地方財政公共文化服務資金投入數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該地對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視程度,地方財政資金投入數量越多,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環(huán)境越有利。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見圖1。
圖1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文化消費支出的作用機理圖
依據公共文化服務的概念內涵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對創(chuàng)建高質量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的相關要求和標準,并借鑒參考學界現有的研究成果[15][16][17][18],基于全面性、科學性和數據可獲取性等原則,本文從文化基礎設施、文化產品、政府投入、公共文化活動四個層面的12個指標來構建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綜合評價體系,見表1。
2011—2019年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相關指標數據主要來自《中國文化文物統(tǒng)計年鑒》和《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yè)統(tǒng)計年鑒》。首先利用熵值法來確定對應指標的權重,見表1,并基于相應權重,利用線性加權法得到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評價體系的綜合得分,見表2。因為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評價體系中的部分指標在量綱以及數量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故為了降低相關差異對評價結果的影響,需要對相關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公式如下。
表1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評價體系及其指標權重
表2 2011—2019年31個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水平
從整體趨勢來看,在2011年到2019年這段時期內,除個別年份外,絕大多數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呈逐年提升趨勢。2011年排名前三名的省份分別是四川(0.507)、廣東(0.458)、江蘇(0.43),位列后三位的省份分別是西藏(0.023)、青海(0.074)、寧夏(0.084)。2019年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列前三位的省份分別是山東(0.735)、四川(0.679)、浙江(0.638),排名靠后的多為西部地區(qū)省份。經過近十年的發(fā)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排名前三位的省份雖發(fā)生了變化,但絕大多數仍然屬于東部沿海地區(qū),排名靠后的省份多為西部地區(qū)。通過對指標數據進行分析,東部地區(qū)的文化基礎設施、文化產品等指標有明顯優(yōu)勢,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程度較高,文化事業(yè)費投入金額大,對應的文化產業(yè)鏈、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能夠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自然就水漲船高,而西部地區(qū)整體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較弱,在財政資金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水平等方面都落后于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因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也落后于東部地區(qū)。
文章實證部分利用固定效應模型來研究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的影響,從而構建如下模型:
consuit=α+β1lnpcsit+βiXit+αi+λt+εit
(1)
其中,i表示的各行政區(qū),t代表時間;consu為被解釋變量,表示居民文化消費支出;pcs為核心解釋變量,表示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水平;αi表示地區(qū)固定效應;λ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X表示控制變量,包含城鎮(zhèn)化水平、家庭撫養(yǎng)比、產業(yè)結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水平等指標。
本文選取2011—2019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qū)域(不含港、澳、臺地區(qū))的面板數據,相關指標數據來源于國家統(tǒng)計局、國研網和《中國人口和就業(yè)統(tǒng)計年鑒》等。其中,對于部分名義數據指標均以2011年為基期的GDP平減指數進行調整,消除通貨膨脹對其影響,與美元有關的數據以當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進行換算,其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見表3。
表3 各變量含義及描述性統(tǒng)計
1.被解釋變量:居民文化消費支出(consu)。本文旨在研究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的影響,因此文章的被解釋變量是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文化消費是一個交叉概念,同時涉及經濟和文化兩個領域,主要是指消費者為了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要,從而購買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種經濟行為,主要包括文化娛樂、教育、體育健身等方面的消費。結合相關學者[19]的研究成果和文化消費的內涵,文章用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作為衡量文化消費水平的指標,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包括文化娛樂產品支出、文娛服務支出、教育費用支出,其中文化娛樂產品支出主要包括文娛家電、音像制品、體育器材等,文娛服務主要包括旅行費用、文化娛樂活動費用等,教育費用支出主要有培訓班費、托幼費等。
2.解釋變量:公共文化服務水平(pcs)。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是由政府提供文化產品、文化設施、文化活動等,來滿足居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在上文理論機理分析部分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文化消費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探討,并借助熵值法和綜合評價法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進行了測量。
為避免出現遺漏變量,進而引發(fā)模型內生性問題,文章借鑒部分文獻資料,在實證部分引入城鎮(zhèn)化水平(urban)、受教育水平(edu)、家庭撫養(yǎng)比(bri)、產業(yè)結構(ins)、文化市場主體(man)和開放程度(open)這七個控制變量。其中城鎮(zhèn)化水平用各省份城鎮(zhèn)化率來衡量,受教育水平用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表示,家庭撫養(yǎng)比為老人撫養(yǎng)比與少兒撫養(yǎng)比之和,產業(yè)結構為第三產業(yè)增加值與地區(qū)生產總值的比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水平用文化市場經營機構數量來表示,開放程度為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占地區(qū)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比重。
本文依次采用混合OLS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來驗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的實際影響。表4報告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的估計結果,其中模型1、3、5是未引入控制標量的回歸結果,模型2、4、6是引入控制變量后的回歸結果。同時對面板數據進行F檢驗發(fā)現固定效應模型優(yōu)于混合OLS模型,LM檢驗得到P值為0.0000,說明隨機效應模型也優(yōu)于混合OLS模型,對數據進行hausman檢驗發(fā)現,P值為0.0000,表明拒絕隨機效應模型的原假設,接受固定效應模型,因此本文主要根據固定效應模型的結果來進行解釋。
表4 面板數據模型估計結果
在核心解釋變量方面,模型3表示在未引入控制變量的情況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影響的回歸結果,其估計系數為1.634,顯著為正,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模型表示在引入多個控制變量后,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估計系數仍然為正,且也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表明無論引入控制標量與否,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確實是影響居民文化消費意愿的重要因素,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確實可對居民文化消費產生明顯的提振作用,這與學者曾燕萍的研究結論有一定偏差。根據相關理論研究,主要原因如下:文化消費作為一種體驗式、情境式消費,與食品消費、衣著消費等其他類型的消費有明顯差別,其更加需要特定的消費場景和消費氛圍。如產業(yè)和服務供給不足,服務水平質量不高,刺激消費的氛圍就無法營造,進而抑制文化消費。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高,一是加快推進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guī)劃文化基礎設施分布,營造文化消費環(huán)境,覆蓋更廣的消費群體;二是豐富了文化服務和產品形式,有利于滿足居民高質量、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三是政府加大公共文化事業(yè)資金投入,有利于撬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該領域,催生民辦文化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文化產業(yè)鏈;四是有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從業(yè)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良好的消費體驗;五是為人民群眾傳播文化作品搭建了平臺,降低了文化作品準入門檻,激發(fā)居民文化創(chuàng)作積極性,從而增強了文化產品服務對居民的吸引力,刺激其文化消費欲望。
在控制變量方面,受教育程度(edu)系數為正,說明受教育程度對居民文化消費能起促進作用。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能夠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消費習慣和文化鑒賞力,從而影響人們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數量、質量和方向,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群體對文教娛樂等有利于提高身心素質的產品需求越高,受教育水平較低的群體往往以消費生活必需品為主。因此,受教育水平越高的消費者其文化消費意愿和水平就越強。產業(yè)結構(ins)的估計系數為1.436,與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呈正相關,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隨著地區(qū)產業(yè)結構的不斷優(yōu)化,第三產業(yè)的比重持續(xù)增加,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速度逐步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優(yōu)化,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明顯增強。因此只有產業(yè)結構不斷升級調整,建立健全文化產業(yè)鏈,才能更好地適應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變化,才能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滿足居民高質量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城鎮(zhèn)化水平(urban)的估計系數為-1.526,與居民文化消費支出負相關且在10%水平上顯著,這可能是因為在城鎮(zhèn)化的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增加了對城市住房的有效需求,從而推動房價上漲,居民購房支出或租房房租增加,擠兌了文化消費支出 。家庭撫養(yǎng)比(bri)與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呈正相關,但并不顯著,表明一方面隨著老人撫養(yǎng)比的提高,年輕人用于老人醫(yī)療方面的支出增加,從而降低了文化消費支出;另一方面,在少兒教育方面,年輕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文化教育和文化素養(yǎng),進而增加文化消費支出,所以家庭撫養(yǎng)比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并不顯著。文化市場主體(man)與文化消費負相關,但并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一方面文化市場經營機構數量增加,會豐富文化市場的產品和數量,進而刺激文化消費。然而文化市場主體在經營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效應,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品質低廉、創(chuàng)新性不夠,與居民高質量的文化需求相違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文化消費支出。
1.替換核心解釋變量。本文選用人均公共圖書冊數來作為替代變量。李少慧利用人均公共圖書冊數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衡量指標[20],雖然人均公共圖書冊數不能夠全面地衡量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夠體現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同時其相關數據也容易獲取,故選用人均公共圖書冊數這個指標來替代核心解釋變量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來做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見表5的第2列。
2.分地區(qū)回歸。由于各省份經濟發(fā)展水平、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水平、文化產業(yè)扶持政策等存在明顯差異,可預見不同區(qū)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文化消費支出的影響不一樣,故本部分將選取的31個省份劃分為3大地區(qū):東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其劃分依據參照國家統(tǒng)計局的劃分標準,其回歸結果見表5的第3、4、5列。
3.內生性檢驗。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與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息息相關,居民文化消費支出越高的地方,說明地區(qū)的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程度也較高,文化產業(yè)鏈布局日趨完善,文化產業(yè)配套基礎設施相對較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也就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換言之,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也有可能對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水平產生影響,導致解釋變量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與被解釋變量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此關系的存在可能會影響本文預估結果。另外,考慮到居民消費偏好、居民主觀幸福感等一些非觀測變量可能會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產生影響,雙向因果關系和非觀測因素一定程度上會引發(fā)內生性問題,因此本文選用核心解釋變量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滯后一階變量作為工具變量,選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的工具變量法對模型進行估計,結果見表5第6列。
表5 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和內生性檢驗結果
表5列出了穩(wěn)健性檢驗估計結果、分地區(qū)的回歸結果和內生性檢驗的結果,第2列是人均公共圖書冊數作為核心解釋變量的結果,其系數估計值為正值,且在10%的水平下顯著;第3、4、5列分別是東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西部地區(qū)的回歸結果,系數分別為1.144、5.436和1.220,系數估計值顯著為正,且東部地區(qū)在5%水平上顯著,中部地區(qū)在1%水平上顯著。
第6列是兩階段最小二乘法的結果,實證結果顯示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系數仍然為正,并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的檢驗,說明在考慮了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后,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仍然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綜合以上實證結果充分說明,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的影響是正向的,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利于居民增加文化消費支出,本文得到的結論是穩(wěn)健可靠的。
4.分位數回歸。不管是固定效應模型、混合OLS模型還是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都是利用均值回歸的思想,加之涉及到變量分布對經濟問題的解釋力存在差異,因此采用分位數回歸方法考慮在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不同分布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文化消費支出的影響,估計結果見表6。
從表6可以看出,首先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0.1、0.25、0.5、0.75和0.9五個分位點上的回歸系數皆為正,這說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可以明顯促進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增加。其次從顯著性來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低分位點0.1、0.25、0.5處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在分位點0.75處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在高分點0.9處未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這意味著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的影響在低分布狀態(tài)比高分布狀態(tài)更為顯著。從回歸系數的值來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的影響呈現出明顯的正“U”曲線關系,即對于文化消費支出較低的地區(qū)來說,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能夠顯著影響居民文化消費,對文化消費支出中等的地區(qū)來說,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會影響居民文化消費支出。
表6 分位數回歸結果
在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的背景下,文化消費已成為擴大內需的新引擎,研究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對擴大內需、增加居民文化消費有重要影響。本文從理論上厘清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的影響機制,并以2011年至2019年的省級面板相關數據為基礎,借助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和面板分位數回歸模型來探究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與文化消費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發(fā)現:1.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與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這表明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公共文化活動、公共文化產品和財政支出等要素確實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確是激發(fā)居民文化消費意愿的重要因素,并且這一結論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更核心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后,該結論依然成立。2.由于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差異性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地區(qū)差異,東部和西部地區(qū)的效果更明顯。3.受教育水平、產業(yè)結構等因素均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有明顯促進作用,城鎮(zhèn)化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起抑制作用。
針對實證研究的結果,要提高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更應該考慮到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文化消費支出的促進作用。故應加快推進以高質量建設為目標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更好地發(fā)揮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的刺激作用。本文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對居民文化消費的重要作用,對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文化產業(yè)鏈、繁榮文化市場、豐富文化業(yè)態(tài)、壯大文化消費和營造公共文化服務氛圍有現實意義。綜上所述,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議:1.加快推進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優(yōu)化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布局,推進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文化站等文化基礎設施落地使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向農村傾斜,并提供免費開放服務,為群眾提供優(yōu)質、良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創(chuàng)設文化消費氛圍,引導居民進行文化消費。2.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探索分析不同消費群體的文化需求,融入人民群眾喜聞樂道的地方特色文化,摸索創(chuàng)建具有地域特征的公共文化設施項目,主動謀劃一批以居民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接地氣、創(chuàng)意性強的文化項目。3.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文藝匯演、體育競賽、書畫攝影、征文朗誦等多姿多彩的文體活動,進一步繁榮群眾文化生活,活躍群眾文化消費意識,刺激文化消費需求。4.充分考慮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精準地供應不同層次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尤其要重視為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居民和農村居民提供均等的、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而擴大文化消費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