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亞軍
紫砂陶刻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主要分為三種藝術形態(tài),第一是以自身刻畫為主;第二是與紫砂器相輔相成無分主次;第三便是紫砂器的附庸,專為點綴紫砂器而存在。從紫砂陶刻的發(fā)展來看,最古老的陶刻作品肯定是依附于紫砂器而誕生的,因為最初的陶刻僅僅只是紫砂器眾多裝飾手段的其中之一,沒有紫砂器作為載體,陶刻本身是沒有任何獨立的意義的。與紫砂器同時存在的陶刻主要存在于紫砂藝術發(fā)展的中期,在紫砂作品上留銘刻款在當時成為一種風尚,陶刻與紫砂器相得益彰,此時兩者互為表里,缺少了任何一方都沒有辦法提升另一方的藝術魅力。最后便是以自身為主創(chuàng)作的陶刻,這是紫砂陶刻發(fā)展必然所出現(xiàn)的情況,是一門獨立的藝術成熟的標志,當代紫砂陶刻正處于陶刻藝術的成熟期,眾多門類的紫砂陶刻作品正如雨后春筍一般誕生,陶刻作品《八方筆筒》亦是其中之一。
作品《八方筆筒》在紫砂八方筆筒上刻繪山水,八面通轉通觀,畫面連續(xù)不斷,創(chuàng)作了一幅精美的山水畫,這件作品不單畫面精美,對于意境的渲染亦有獨到之處,八方筆筒每一個面對于刻畫都有所限制,不能如畫布一般任意展布,需要在方寸之間設計好整個山水景物的構圖,需要刻畫出和諧美好的協(xié)調比例,其精準的把握較之筆墨山水猶有過之,而這件作品最終所呈現(xiàn)出來的亦是與器形整體相互協(xié)調的完美效果,讓山水之意境、陶刻之美都顯露無疑。
作品《八方筆筒》的創(chuàng)作要拋開傳統(tǒng)山水畫的構圖思維,在不同的面構筑連續(xù)且連貫的畫面,并非是單純地在平面上進行構圖,平面構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畫面有著明顯的邊界,無論畫中之景如何延伸,最終總會到達這條邊界,傳統(tǒng)的水墨山水用黑白兩色來進行創(chuàng)作,為了規(guī)避這種界限感,會刻意地將畫布的兩側留空,以無限留白的形式將畫面延伸出去,而在作品《八方筆筒》上這一點卻是無法做到,刻畫要在筆筒的八個面上不斷延續(xù),人們在欣賞這件作品上的畫面時,顯然要環(huán)繞筆筒一周,這就使得筆筒上刻畫的畫面可以向左右無限延伸,沒有邊界,此時畫面的連貫性顯然要比延伸意境更加重要,左右的邊界可以填充進更多的內容,所刻畫的山水畫也可以真正做到綿延不絕,因為只要刻畫沒有明顯的中斷,那么就會形成通轉通觀的效果,且從任何一個面去欣賞,都能獲得一幅完全不同的山水畫。
如此在這件作品上刻畫出的山水就避免了單一面刻畫所帶來的千篇一律,八方八面,而人的視角一次僅僅只能讀到三面,這就可以在同一件作品上欣賞到多種山水畫面,且這些畫面還是連貫的。在這樣的山水刻畫中,傳統(tǒng)的水墨畫中的留白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需要在橫向構圖中體現(xiàn),而要在縱向中體現(xiàn),上為天,下為水,水天一色,筆筒上下兩端正應了二元之天地,是非常符合中國傳統(tǒng)美術邏輯的,在這件作品中,刻畫的山水自成天地,如同轉輪一般播放著四季輪轉的景色,在作品《八方筆筒》的山水畫面構思中,這便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用四種不同的山水景色來演繹四季變化,將四時之景通過緊密而連續(xù)的畫面來加以呈現(xiàn),這就比單純的通轉山水更進一步,其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以及從單純的筆筒通轉本身,延伸到時光輪回,四時之景的刻畫不僅讓刻畫本身生動了起來,也從立意和表現(xiàn)上使作品整體的藝術氣息拔高一層。
從作品《八方筆筒》可以看出,圍繞著筆筒周身的陶刻創(chuàng)作并不僅僅是表面內容的填充,欣賞這樣的作品也并非是通轉一周的刻畫內容,而是刻畫內容本身的意境帶有這通轉通觀之意,而時光輪回是整個世界運行的哲理,是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并引發(fā)自身獨特感悟的情景內容。
結語:從中國的傳統(tǒng)山水畫中可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美術講究布局,講究意境之美,紫砂陶刻在紫砂器上重現(xiàn)山水畫之風,并不單單要從技法上發(fā)掘畫面的表現(xiàn),更應順應主題的意蘊以及創(chuàng)作的立意,從更高的維度來考慮主題表達的完整性、多面性,在傳統(tǒng)的世界習慣和審美觀念的框架內去探索更多更有意趣的表達方式,這便是在方寸之間盡情展示自身的陶刻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