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宇航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著名,它始于五代,盛于宋、元,衰于明代,結束于清代,復興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保護中華傳統(tǒng)工藝,1957年周恩來總理指示“要恢復青瓷生產”)。龍泉青瓷將燒制技術與藝術表現完美結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龍泉青瓷“吸取了北方汝窯和南方越窯的優(yōu)點,在‘官窯’和‘民窯’兩個不同體系下不斷發(fā)展”,無論是泥料、釉料的配制,還是成型、裝飾、燒成技術,都是龍泉陶瓷匠人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傳承、發(fā)揚、光大。本文僅就多年來學習、研究、創(chuàng)作龍泉青瓷的過程中獲得的感悟,淺談龍泉青瓷之造型藝術。
龍泉青瓷屬純手工藝品,器型都以手工制作完成,其成型技藝多樣。
1.圓器成型采用輪制法
將揉好的粘土放在拉坯機上,利用機器的旋轉和手的力量將粘土拉成所需的形狀(它其實是通過旋轉產生的慣性,利用運動的向心力和離心力,發(fā)揮泥土的基本塑性和力性,逐步形成內空的造型),然后用細線將拉好的坯胎割下來,放到料板上晾干,再修坯(將晾得半干的坯胎放在輪盤上進行旋削修整),使坯胎達到器型的標準(形態(tài)精準、表面光滑、厚薄適度)。
2.方器成型采用鑲接法
先將泥料打成泥片,然后根據預設的器型(形態(tài)、尺寸)制作樣板,并依樣板將泥片裁切成所需的組件,再用脂泥將裁切好的組件粘貼、鑲接成型,然后將成型的坯胎放到料板上晾干,再修坯,使坯胎表面光滑無鑲接痕跡。
3.異形器采用捏塑成型法
根據預設器物的形態(tài),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借助簡單工具,徒手塑造器物。
4.泥條盤制法
此技藝可塑造圓型器,也可塑造異形器
5.模具成型(制作多件相同作品時采用)
成型技藝有兩種:一是注漿,二是印模。
注漿成型是把泥漿注入模具中,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形成一定厚度的坯體而成型。
“印模成型是當代龍泉青瓷大批量生產的一種重要方法,目前印模成型分為壓坯成型和滾壓成型兩種。壓坯成型是利用旋轉的石膏模具與上下運動的樣板刀擠壓來實現成型;滾壓成型是利用現代滾壓機滾頭與滾筒相互旋轉擠壓泥料,并使其沿石膏模具內壁自下而上運動而成型?!?/p>
6.當代龍泉青瓷的制瓷藝人還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突破龍泉青瓷只有純白胎、朱砂胎、黑胎傳統(tǒng),借鑒始于唐代、興于宋代的絞胎瓷的成型方法制作瓷胎。
絞胎瓷的成型工藝是利用不同色調的坯土料分別制成坯泥,并把不同色調的坯泥搟成板塊,相互疊合,再進行絞揉、切片、拼接、貼合、擠壓,制作成型。絞胎瓷屬胎裝飾,紋由胎生,花紋在制胎時預設形成,不飾雕琢。
龍泉青瓷的造型藝術從宋代開始便形成自己的風格。
北宋、南宋的龍泉青瓷,造型皆小巧、精致、規(guī)整。產品以日用器為主,也有仿古代器,器型豐富多樣。常見的基本造型有碗、盤、杯、壺、瓶、罐、盆、碟、盞、爐、燈、尊、洗、筆筒、鬲、觚、琮等。
元代,由于草原民族的審美情趣與漢人不同,龍泉青瓷的造型藝術與宋代截然不同,其器型最顯著的變化是由小巧精致變得高大粗糙,常見的基本造型有碗、盤、杯、盆、瓶、壺、觚、高足杯(元人最喜愛的器形)、將軍罐、貫耳瓶、鬲式爐等
陸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明代,龍泉青瓷的造型藝術延續(xù)了元代的風格,常見的基本造型有碗、盤、杯、壺、罐、瓶、爐、硯、盒、硯屏、燭臺、凳等。
當代龍泉青瓷集實用性和藝術性于一體,迎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器型極為豐富,無所不有。
1.《南宋龍泉窯青釉瓜棱瓶》
通高16厘米,撇口、長頸、溜肩、鼓腹、圈足外侈。
此器為四方菱形,采用了龍泉青瓷典型的自體裝飾造型技藝,通體作瓜棱式,有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感,造型纖巧精致。
通體施粉青釉,釉色隨縱向凹凸,弧線由深至淺漸變,最凹處釉厚而色深,最凸處釉薄而現白胎。這種由自體裝飾造型技藝完成的純釉裝飾,人們俗稱“出筋”,由龍泉窯自創(chuàng)。
2.《元代龍泉窯青釉露胎貼云龍紋大盤》
口徑43.2厘米, 鋬沿、弧壁、淺圈足內斂,造型規(guī)整精美。
口沿處露胎裝飾的朵花和內底處露胎裝飾的云龍戲珠紋以模印技法完成,內壁釉下滿飾的波濤紋以刻技完成。與青色釉面對比,紅褐色的露胎紋飾更加奪目。
以模印塑造裝飾紋飾,采用露胎技法裝飾瓷器,由龍泉窯自創(chuàng)。
3.《明代龍泉窯青釉童子戲蓮碗》
通高6.8厘米,囗徑17.8厘米,足徑8.6厘米,菱花囗(折沿微上翹)、腹壁較直、底部圓弧狀折收、圈足寬矮。
內壁腹部刻纏枝蓮紋,內底刻折枝蓮紋,外壁近口沿處刻回紋,腹部刻纏枝花紋,以捏塑技法塑造的童子戲蓮飾件堆貼于內底和內壁。裝上水,童子戲蓮的情景活靈活現。
本人師從浙江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劉小東,熟諳手拉坯成型技法、傳統(tǒng)裝飾手法、上釉及燒窯等一整套燒制龍泉青瓷的祖?zhèn)骷妓?。?chuàng)作理念——藝術當隨時代,作品需反映時代風貌;藝術要有根基,作品需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
1.《青釉海上絲綢之路罐》
設計思想:
(1)主題選擇——2013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fā)展?!坝焉啤?、互惠、共生、堅韌”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對于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于中國與世界更深層次的互動,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極其重要的當代意義。
(2)造型構思——以罐(“罐”與“官”諧音,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是興旺門庭的吉祥物)為載體,簡約器形。
(3)裝飾構思——直述主題,簡單明了。
(4)整體藝術效果——罐身采用傳統(tǒng)器型,不飾任何紋飾;罐蓋設計為筒式,蓋內底堆貼捏塑蓬船,內壁口沿處和外壁刻海浪紋;通體施青釉。
這件作品的特色是反映了“藝術當隨時代”思想,抓住了時代最強音,傳遞了正能量。
2.《仿青銅器青釉四羊方尊》
青銅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時期,是盛酒器和禮器。宋代以后盛行瓷尊,用于盛酒或做宮廷陳設用器。南宋時期龍泉窯已開始燒制青瓷尊。
本人創(chuàng)作的《仿青銅器青釉四羊方尊》以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商代晚期青銅器四羊方尊》為原型,根據當代人的審美情趣進行了改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商代晚期青銅器四羊方尊》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有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
本人創(chuàng)作的《仿青銅器青釉四羊方尊》,尊的中部貼塑卷角羊,羊頭、羊頸伸出器外,羊身、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四面正中點刻劃卷角羊頭;四面上部刻劃簡約蕉葉紋和夔紋。
選擇以尊為創(chuàng)作主題,一是為了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二是為了繼承龍泉青瓷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