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徐應錦?唐孝祥
摘要:廣州三元宮是嶺南地區(qū)歷史最悠久的宮觀遺產(chǎn)之一,是研究嶺南道觀園林審美文化的重要線索。在分析其空間形成文化背景和社會條件的基礎上,結(jié)合風景園林美學和風景園林史學的相關理論研究發(fā)現(xiàn),三元宮的環(huán)境格局、建筑布局和空間序列融匯了道家美學思想,呈現(xiàn)“藏風得水、道法自然”的格局特征。其借助中國傳統(tǒng)園林有無相生、步移景異的創(chuàng)作手法,營造出“時空一體、漸入佳境”景觀特點,并融匯嶺南文化中務實致用、尋樂享閑思想,形成“兼容世俗、追求真趣”的文化特色。
關鍵詞:風景園林美學;廣州三元宮;空間格局;景觀營造;文化意蘊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2)03-0058-06
投稿日期:2021-10-10
修回日期:2021-12-16
Abstract: Guangzhou Sanyuan Palace is one of the oldest palace heritages in Lingnan. It is an important clue for studying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Lingnan Taoist garden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its space formation, the research combines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istory. It is foun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attern, architectural layout and spatial sequence of the Sanyuan Palace integrate the Taoist aesthetic ideas, presenting the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ing to landscape environment and following nature”. With the help of the creative techniqu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such as “the interaction of being and nothingness and varying sceneries with changing view-points”, the landscape features of “integrating time and space and entering a higher realm of aesthetics” are created. It integrates the pragmatic and practical ideas of Lingnan culture and the idea of pursing pleasure and leisure, and form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compatible with the common customs and the spirits to pursue nature”.
Key words:Aesthe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uangzhou Sanyuan Palace; Spatial patter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ultural implication
嶺南道觀園林承載了中國道家文化、嶺南世俗文化與地域園林文化,是我國風景園林美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古代嶺南相對獨立的政治環(huán)境和背依五嶺、面朝南海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出嶺南道觀園林獨樹一幟的審美文化特征[1~2]。廣州道教名勝三元宮歷史悠久,據(jù)《重修斗姥殿碑記》 載:“粵秀山三元宮,古越崗院也,六朝已有之,至明萬歷而更其名?!睎|晉南海郡太守鮑靚始建的越崗院(318年)是三元宮的前身,其女鮑姑與葛洪夫妻二人在此修道行醫(yī),明代萬歷年間重修后主祀三元大帝,并更其今名。三元宮積淀了1 700余年的道家文化思想,歷史上修建次數(shù)之多難以詳計,幾度“山圖可按,屋宇全非”破毀傾壞①,又幾度復現(xiàn)“輝煌金碧,聿觀厥成”宏大壯麗②。僅清代乾隆四十五年至六十年間(1780—1785年),就進行了3次大規(guī)模的重修和擴建,奠定了其從清代迄今的規(guī)模,成為嶺南地區(qū)歷史久遠及規(guī)模雄偉的全真教叢林宮觀[3] 。
目前有關道觀園林的研究多集中在北方[4],嶺南地區(qū)的研究相對滯后,已有研究多注重道教歷史思想和建筑形制,如對三元宮的研究多集中于歷史文化視角下宮觀的變遷[5~6]和醫(yī)學視角下道醫(yī)的傳承等方面[7~8]。道觀園林吸收地域歷史文化和社會文化,隨著對傳統(tǒng)園林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持續(xù)展開,其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整體觀念、風水趨吉避兇觀念、對稱和諧意識等文化特征也逐漸變成研究的焦點。三元宮作為嶺南道觀園林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嶺南園林的地域特征,是研究嶺南園林和道教宮觀審美文化價值的重要典例和切入點。
1 藏風得水、道法自然的空間格局
道觀園林的空間格局融匯道家美學思想,呈現(xiàn)“藏風得水、道法自然”的審美文化特征。老子云:“自然,道也?!钡婪ㄗ匀坏乃枷敕从车皆靾@手法上為師法自然,在園林中模仿自然又高于現(xiàn)實生活,尊重自然規(guī)律,做到“無為而無不為”,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創(chuàng)造理想環(huán)境, 營造仙界意境[9]。從園林空間藝術(shù)的層面來看,山水格局、建筑布局和空間序列等方面對園林審美文化的地域特征形成具有根源性意義。
1.1 環(huán)境格局
道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是得道成仙,道教宮觀選址歷來對風水環(huán)境要求苛刻[10]。三元宮的環(huán)境格局可以概括為觀山林之秀景、居風水之寶地,云山珠水間,人境仙居外[3]。其坐落在越秀山南麓,坐北朝南,“前臨珠海,后枕白云”,可謂“城市山林,壺中天地”之寶地。山門楹聯(lián)“地接玉山(即越秀山)百粵靈光高北斗,水迎珠海(即珠江)千秋道氣洽南溟”,道出三元宮藏風聚氣、負陰抱陽的理想風水格局。從山脈所屬看,白云、越秀二山皆屬“道教第七洞天”之稱的羅浮山一脈[11],匯集粵地山川靈光,聚斂南溟大道真氣,藏風得水,氣勢恢宏(圖1)。
越秀山鐘靈毓秀,古跡名勝眾多,景色優(yōu)美宜人,雖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歷代代表廣州城市風貌的“羊城八景”都有其身影,如元代的“粵臺秋月”、明代的“粵秀松濤”、清代的“粵秀連峰”。清代中后期,三元宮與其周圍的學海堂、龍王廟、關帝廟、應元宮、應元書院等著名的寺觀書院園林連成一片[12](圖2),成為嶺南文人雅集慕道、避卻塵囂的佳所。然而,當年的這些著名園林在民國后均被損毀,唯剩三元宮“香火始盛千有余年”。
1.2 建筑布局
三元宮作為嶺南山林道觀代表之一,建筑布局隨山形就勢,中軸突出。所謂“道在山林”,道觀園林多選址為上達天聽的仙山寶地,用山形地貌模擬天路歷程,以登山的過程暗喻從人間到達仙境的必由之路。道觀園林軸線對園林的整體布局起到控制作用,主要建筑整齊排列在主軸線上,附屬建筑多對稱布置在兩側(cè)。三元宮雖囿于條件建在城市,但其建設順應周邊環(huán)境,隨形就勢,利用現(xiàn)有山水,形成以臺階連接多層臺地的主軸空間,建筑布局形制隨之突顯出嚴格的等級制度。大殿主次關系明顯,結(jié)合供奉神仙的地位高低進行空間組織和布置,體現(xiàn)出對理想仙境的追求,有“列楹數(shù)間,深廣崇剎”的磅礴氣勢(圖3)。
建筑巧妙的布局形式合理劃分了空間功能。三元宮東西側(cè)各有一條南北向連廊,沿連廊組合不同尺度的空間,將功能劃分為祭祀空間、游賞空間、辦公空間、教化空間。祭祀空間作為三元宮最主要空間,大面積分布在中部和北部,是祭拜、祈福、修煉的活動場所。游賞空間主要包括從牌坊到山門入口、連廊、庭院天井等區(qū)域,起到引導游線和提供停留場所的景觀節(jié)點作用。辦公空間包括遠知堂、道醫(yī)館等集中于南側(cè)和西南側(cè)的建筑空間。教化空間分布在道觀東側(cè),主要包括抱樸書院和道德館。在城市的咫尺山林中,因地制宜地進行建筑和園林空間組織,使三元宮的宗教性內(nèi)涵、教化性功能和世俗性空間得以各自體現(xiàn),自然銜接、劃分和過渡。
1.3 空間序列
主要軸線將三元宮中不同的殿、庭、廊、天井連接,形成大小不同的空間序列,開敞和封閉程度不斷變幻,藏露開合,收放自如。三元宮主軸空間的序列始于牌坊,到達山門前由較開敞的起始段轉(zhuǎn)為較閉塞的發(fā)展段,作為鋪墊。人們在靈官殿得到幽閉昏暗的空間感受后進入轉(zhuǎn)折段,抬頭仰視擺放在高2 m的王靈官神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通過昏暗的靈官殿到達中庭,便來到空間序列高潮段,眼前豁然開朗,三元寶殿矗立在高臺之上、浸于陽光明媚之中,神圣莊重,令人心潮涌動。穿越體量最大的具有一定壓迫感的三元殿,再通過西側(cè)一段狹長的樓梯,空間不甚明朗,心情逐漸平復,轉(zhuǎn)身方見老君殿,主游徑到達尾聲段。由此,三元宮主軸空間序列的敘述邏輯從起始、發(fā)展、轉(zhuǎn)折、高潮再到尾聲,三次開閉空間變化,引導向靈官殿、三元殿、老君殿三級正殿,層層藏露,有開有合,收放自如,使審美主體在情緒的一次次波動中得到宗教精神信仰的升華。
2 時空一體、漸入佳境的景觀營造
審美主體在三元宮的游賞過程中,經(jīng)過前導空間,從外界世俗環(huán)境過渡至宗教膜拜區(qū)域,逐漸醞釀宗教情緒。多樣變化的園林游徑內(nèi)外借勢、迂回曲折,可激發(fā)游客和香客的探索欲望。步移景異的植物造景烘托出道觀園林的宗教氛圍,提升了道觀園林的宗教意境,使審美體驗整體呈現(xiàn)為“時空一體,漸入佳境”的特色。
2.1 前導空間渲染氣氛
道觀是“神仙的場域”,是排他的[13]。嶺南道觀園林的前導空間設置了大高差、路徑轉(zhuǎn)折,是一大特色。道觀園林的前導空間主要包括牌坊、入口踏步、山門的區(qū)域,將嘈雜的城市環(huán)境與幽靜的觀內(nèi)環(huán)境分隔開。常見的牌坊是具有重要文化標識功能的紀念性構(gòu)筑物,如號稱“廣東第一大觀”的羅浮山黃龍觀,將3座牌坊依次立于迂回曲折的山路上,使空間序列得到強化。隨著道路蜿蜒而上,遠道而來的信眾受到感召,愈加向往崇敬,直至到達山門處,視線開闊,眼前景象豁然開朗。
三元宮入口在越秀區(qū)應元路北側(cè),穿越牌坊抬頭望向東北側(cè),高大雄偉的山門映入眼簾。從山腳緩坡上行約30 m,再登上40余級臺階到達山門,象征信眾虔誠的祈福求仙之路。乾隆六十年(1795)蕭光惠撰的《重修門頭三元碑記》云:“羊城三元宮,由山門拾級而登,仰見峻宇,從于虛空,皈奉三官大帝?!鄙介T面闊三間,寬13.5 m,進深14.3 m,硬山頂,人字風火山墻[14]。石門額的橫匾刻有“三元宮”,兩邊楷書石刻“三元古觀,百粵名山”,是清代同治二年(1863)重修時翰林院庶吉士游顯庭所書,從歷時和共時2個角度敘述了三元宮的歷史悠久、影響輻射大和越秀山的聲名遠播。通過入口空間的營造,形成外界的世俗環(huán)境與三元宮之間的分隔與過渡,與牌坊的楹聯(lián)“山門內(nèi)外分清濁,心念正邪定吉兇”相呼應,渲染出濃厚的宗教氛圍。
2.2 園林游徑豐富感受
建筑群的空間序列與園林布局的游賞序列形成相互契合的過渡與連接,實現(xiàn)了游徑的多樣化變幻組織,使人體味到道教仙境的妙趣所在。三元宮主軸組織了空間序列的敘事邏輯,亦形成主要游覽路徑。主軸串聯(lián)的靈官殿、三元殿、老君殿是三進院落的宗教禮制空間,構(gòu)成層層抬高的主要祭祀路線,依據(jù)地形地勢的變化,強調(diào)了宗教的儀式感和等級秩序(圖4)。
東西2條并聯(lián)的附屬游覽路線共同構(gòu)成回轉(zhuǎn)路徑。一條由老君殿西轉(zhuǎn),經(jīng)過關圣殿、天后殿、地母殿、功德堂、月老殿、鮑姑殿等回至山門;另一條由老君殿東轉(zhuǎn)穿過會仙橋,路經(jīng)呂祖殿、抱樸書院、道德館等回至山門。行游其間可悠然眺望越秀山脈一角,借景入園。2條附屬游覽路線亦可串聯(lián)成環(huán),結(jié)合地形的變化,可使人產(chǎn)生豐富的空間體驗。除了確定的主要和附屬游覽路線,各殿之間相互聯(lián)通,游賞者可隨意穿梭徘徊到達任何殿宇。如此行進便形成迂回往復的自由路徑,靈活多樣,引導審美主體通過園林游賞實踐獲得別具特色的審美感受(圖5)。
2.3 植物造景提升意境
明代以后,隨著嶺南造園思想的不斷開放,道觀園林風格與私家園林也越來越相似。道觀不再僅僅關注祭祀空間和教化空間的擴張,而將綠地空間作為重要的一部分進行園林組織和營造[15]。嶺南道觀園林的植物造景注重對宗教意境的烘托,清凈脫俗又簡潔莊重?;趲X南地區(qū)濕熱夏長的氣候特點,道觀園林盡可能減少刻意追求的對稱配植和不必要的整形修剪,提供遮蔭,保持植物自然生長形態(tài)。除實用特性,嶺南道觀園林植物的株冠之形、花果葉之色、動態(tài)之聲、彌散之香、品食之味、象征之意等方面的藝術(shù)特性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表1),能引發(fā)信眾情感的共鳴,產(chǎn)生豐富的審美聯(lián)想,進而領悟宗教內(nèi)涵。如松柏色澤深沉濃重,園中列植或殿前對植以營造端莊肅穆的氛圍;榕樹古樸清幽、遮蔭清涼,是嶺南地區(qū)道觀常用喬木;龍眼、石榴等果木兼具宗教涵義、綠化種植、經(jīng)濟可食、觀花觀果之多層價值。
三元宮踞越秀山南麓,周圍植被環(huán)境優(yōu)越。宮觀雖種植面積有限,卻善用植物配置點景,以宗教空間規(guī)則式栽植為主,營造宗教氛圍,尤以對植最為普遍。游賞空間種植形式自然靈活,花木、盆景多樣變化?!八乱蚰径?,木因寺而神”,三元宮山門前的3棵百年古榕樹根盤踞,翠色聳天,濃蔭匝地,烘托出強烈的歷史厚重感。觀中的種植精細致用,多有木樨、山桃等小喬木與胡椒木、基及樹、九里香等灌木盆栽配植。鮑姑亭盆栽植景集中,山茶、紫薇、葉子花花色點綴其間,賦予道觀神秘的色彩。三元殿前的對植木樨散發(fā)的香氣與敬香氤氳彌散,形成獨特的嗅覺記憶。鮑姑殿狹小前庭空間亦搭配米仔蘭等淡雅清香的灌木,呈現(xiàn)古樸清幽的環(huán)境氛圍,提升了園林的審美文化意境。
3 兼容世俗、追求真趣的文化意蘊
園林文化意蘊的構(gòu)成是以物質(zhì)屬性的把握與經(jīng)營為基礎,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精神境界。受到嶺南文化中務實致用、尋樂享閑思想的影響,三元宮不斷修繕,形成了更加貼近嶺南生活情趣的園林形式,總體表現(xiàn)為園林氛圍有別于傳統(tǒng)道觀的莊嚴肅穆之感,呈現(xiàn)更加多樣化、世俗化的特征,開放融通,促使審美主體實現(xiàn)審美超越。
3.1 趨吉避兇的樸素審美心理
明代嶺南地區(qū)民宅改建佛寺、佛寺改建道觀之風興起,道教信仰亦與民間信仰關系密切,因而道觀內(nèi)儒、道、釋并存現(xiàn)象相較其他地區(qū)更為普遍,神仙體系龐大而復雜[16]。如丹霞山上別傳寺、錦石巖寺、仙居巖道觀并存,道佛兼容表現(xiàn)顯著。同時,嶺南地區(qū)大多河網(wǎng)密集,當?shù)厝松扑?,多以舟楫為家。如道教的真武帝和赤帝信仰傳入后和當?shù)睾Q笪幕蝗?,逐漸演變成水神北帝和南海神,與嶺南地域文化相適應。
三元宮中主祀三元大帝,還有文昌帝君、關圣帝君、斗姥元君等諸多道教神祗(表2)。抱樸書院外石墻浮刻有道德經(jīng)和老子像,提倡忠孝,勸人向善。嶺南道教普遍祭祀的神仙中,關帝、文昌、城隍、媽祖都源于流傳民間的俗信,也被道教逐漸吸納為神祗供奉,呈現(xiàn)兼容并包、趨吉避兇的樸素心理現(xiàn)象。
3.2 見素抱樸的匠心審美情懷
嶺南道觀造園風格形式更接近于嶺南庭園,在建筑工藝技法和園林裝飾上體現(xiàn)尤甚,富有意蘊,獨具藝匠。三元宮建筑整體呈現(xiàn)青灰色調(diào),注重黑色的使用,古樸素雅,大量吸收嶺南地域裝飾的工藝技法,精巧綺麗。園林裝飾工藝多樣結(jié)合,強調(diào)建筑的藝術(shù)美感,烘托道教園林清修的神圣氛圍。三元宮前院的三官大帝圣跡彩瓷壁畫形象生動;木雕裝飾隨處可見,神龕、供桌、木雕畫、門扇、梁架處的木雕精雕細琢,柔潤平滑;石雕多見于壁刻、欄桿,具剛毅力度和質(zhì)感;灰塑主要見于屋脊、墻體、山花等部位,將傳統(tǒng)的生石灰、紙筋、稻草等做成灰膏,再塑造成型,生動活潑,富有嶺南生活氣息;陶塑則常見于建筑屋脊,色澤光鮮,吸引視線。
三元宮的裝飾以弘揚道家思想文化為目標,主題內(nèi)涵豐富多樣,常通過不同的動物、植物和人物形象組成的畫面,輔以文字、數(shù)字和色彩,運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描繪宣揚道教思想文化的神仙故事、展現(xiàn)道德情操的歷史著名人物事跡、民間世代流傳的奇聞異事,以及嶺南當?shù)氐淖匀伙L物和生活場景。動物主題裝飾如瑞獸獅子、鰲魚、龍、龜?shù)?,表達細膩,有的具有神圣的意義和威懾的力量,有的則代表了吉祥和歡樂。植物裝飾紋樣更多,運用也更廣,如常見的垂脊裝飾卷草、云水圖案,還有葫蘆瓶、蓮花等道教元素,松、柏、桃、李、竹、梅、菊、蘭等花草樹木類型更是不計其數(shù)。這些裝飾將道教思想、德行規(guī)誡、自然知識、生活智慧寓教于景,塑造宗教感染力的同時滿足世俗審美需要,激發(fā)審美主體情感的共鳴。
3.3 清靜歸真的崇高審美理想
楹聯(lián)匾額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出現(xiàn)在園林中,歷來追求“意在言外”,其以極具概括力的藝術(shù)效果,成為各座殿宇賴以傳神的點睛之筆,是集歷史價值、文學價值、宗教價值為一體的文化遺產(chǎn)[17]。三元宮現(xiàn)存楹聯(lián)32副,碑刻13通,內(nèi)容廣博,不乏贊頌宮觀秀美勝景、神靈顯圣渡人和教化規(guī)誡箴言的文化內(nèi)涵(表3),融散文氣勢與韻文節(jié)奏于一體,淺貌深衷、意境深遠[18]。如呂祖殿楹聯(lián)“道斷塵緣砍斷塵緣施慧劍,既修功行仙修功行下真心”,教育信眾要清本心,斷塵緣,不為外界所誘惑。正所謂“教人修道,則修心也”,保持率真心性才能修仙成真。萬變歸宗,“見素抱樸,少私寡欲”①是道家歷來崇奉的保守本真和不縈于物欲的審美追求。三元宮自順治以后始終保持著全真教龍門派清修煉養(yǎng)的傳統(tǒng),崇奉邱長春真人所立“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的法派詩,充分體現(xiàn)“清凈歸真”的意蘊:夫道者,欲求玄,必“靜”之又“靜”,才能妙道通玄;而清為圓明,靜為安寧,清靜之極,自然與道方可合真。三元宮的楹聯(lián)匾額、詩詞文賦旨在觸發(fā)審美主體的時空感悟,激勵世人積極進取,擇善而從,無不彰顯著道教文化的思想和靈魂,引向清凈歸真的崇高審美理想。
4 總結(jié)
道觀園林寓宗教與游樂于一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審美文化的獨特性。這種審美文化的最高層次不是對一景一物的工拙妍媸,而是對“意境”的解悟參透。意是寄情,境是遇物。研究結(jié)果表明,嶺南道觀園林是中國道教思想和嶺南地域文化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受道文化思想的影響,三元宮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創(chuàng)造理想環(huán)境,形成了藏風納氣、道法自然的格局特征。中國傳統(tǒng)園林營造的時空一體思想維度和有無相生的營造手法,創(chuàng)造出師法自然、漸入佳境的園林景觀特點?;蛟S在某種程度上三元宮呈現(xiàn)出雜糅、世俗、疏于道教清風傲骨的特質(zhì),但嶺南地區(qū)開放融通的文化背景,讓三元宮呈現(xiàn)出樸素審美心理、匠心審美情懷、崇高審美理想的園林文化特色。正是地域性、時代性、藝術(shù)性以及不囿于樊籬的創(chuàng)新性所在,是對自然、社會、人文的適應與突破,是上承先賢道風,下延時輩杰作,兼容世俗,追求真趣,堪稱“粵中道觀之翹楚,文士必訪之琳宮”的重要表現(xiàn)。
注:圖1改繪底圖來自《(道光)南海縣志》(南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北京:中華書局,2000);圖2改繪底圖來自《(光緒)廣州府志》(戴肇辰,等修. 史澄,等纂. 廣州: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7);圖3改繪底圖來自參考文獻[3];其余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參考文獻:
[1] 仇巨川. 羊城古鈔[M]. 陳憲猷,校.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2] 賀艷軍. 論老子天道觀思想對中國古典園林審美文化的影響[J]. 太原大學學報,2010(1):38-40.
[3] 黎志添. 廣州三元宮志[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
[4] 方興. 廣東寺廟園林發(fā)展脈絡與景觀營建特點研究[J]. 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2019(1):87-93.
[5] 余信昌,黃誠通,鮑靚. 鮑姑與廣州三元宮[J]. 道協(xié)會刊,1984(15):70-74.
[6] 李炯. 百粵名山 三元古觀——廣州三元宮[J]. 中國宗教,2006(4):50-51.
[7] 嚴峻峻. 廣州三元宮醫(yī)史遺跡調(diào)查[J]. 中醫(yī)文獻雜志,2000(3):11-12.
[8] 鄭洪,劉小斌. 廣州三元宮鮑姑殿[J]. 中國民間療法,2008(6):63.
[9] 鄭青青,金荷仙,吳會. 洞天福地中的健康人居思想研究[J]. 風景園林,2020,27(12):110-114.
[10] 鄺雅星. 廣州純陽觀園林景觀審美文化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1.
[11] 廣州市道教協(xié)會. 廣州道教文化[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
[12] 張華寶. 清末廣州書院嬗變與學堂興起的歷史考察[D]. 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
[13]申童,沈旸,賈珺,等. “墻”與“圍”的隱與顯——晉祠祠廟建筑的分界與關聯(lián)[J]. 建筑學報,2020(11):105-111.
[14] 廣州市越秀區(qū)人民政府地方志. 越秀史稿[M]. 廣州:南方出版?zhèn)髅綇V東經(jīng)濟出版社,2015.
[15] 潘偉.? 道觀園林道教特色評價和營造研究[D]. 泰安: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1.
[16] 王麗英. 道教與嶺南俗信關系研究[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7] 廣州市道教協(xié)會. 云山珠水顯仙蹤——廣州道教宮觀[M]. 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
[18] 鄭涵中. 北京大觀園匾額楹聯(lián)與植物景觀寫照性研究[J]. 現(xiàn)代園藝,2015(2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