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玥
(廈門大學 中文系,福建 廈門 361005)
李綱①與鄧肅②同為南宋時期閩籍愛國文人,一為抗金名臣,一為著名諫官,在愛國情懷方面,二者如明珠璀璨,交相輝映?!度}詩話》評李綱道:“梁溪李忠定公綱忠義勛業(yè)照耀千古。人但知傳其奏疏耳,至其所為詩,氣格渾雄,才情宛至?!盵1]《沙縣志》載鄧肅“少警敏能文,美風儀,善談論”[2],除了政治方面的才能,他們還是頗具詩才的文人。在他們的交往過程中,留下了不少唱和詩,從他們的唱和之作中,可以進一步了解愛國文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內(nèi)核,因此,研究二人的唱和詩就顯得尤為必要。尤其對于李綱而言,其所存與鄧肅的唱和詩數(shù)量大,創(chuàng)作時間特殊,對于研究愛國逐臣的謫居生活和心態(tài)有重要意義。但對于李綱和鄧肅的研究,歷來多關注二人的生平、政治、思想、交游等諸多方面,此類論著如《宋代愛國名臣李綱》[3]《李綱傳》[4]《鄧肅年譜》[5]《鄧肅交游考述》[6]。近年來,學界對于李綱和鄧肅的文學成就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關注,出現(xiàn)了一批研究二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學位論文,如南京師范大學劉義的《李綱詩歌研究》、重慶師范大學劉桂花的《李綱貶謫詩歌研究》、山東師范大學孟丹的《鄧肅詩文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所取得的成就是喜人的,但對于李綱和鄧肅的交游唱和之作尚未有深入的研究,金文凱的《鄧肅與李綱的翰墨交游述略》[7]對李綱和鄧肅的交游之作按年份作了梳理,并對個別作品作了引用和簡單的分析,對詩人的精神內(nèi)涵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有所交代,但并不全面。王兆鵬先生的《鄧肅年譜》對二人交游之作有編年述略,但并未對作品本身進行研究。本文擬以明正德刻本《栟櫚先生文集》[8]和王瑞明點校的《李綱集》[9]為依據(jù),對其中所錄的李綱鄧肅唱和詩進行研究。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六月,李綱因上《論水災事乞?qū)ψ酄睢费跃┏撬疄氖?,被貶南劍州沙縣稅務,于是年十二月到任,次年十月中旬離開沙縣北歸。其時沙縣群星璀璨,文人云集,他們或詩文兼擅,或精通理學,彼此詩詞庚和,寫下大量詩詞歌賦,成沙縣文學歷史上的一段佳話。李綱在沙縣時寓居興國寺,名其曰寓軒,“不以遷謫為意,吟詠自若”[2],他交游唱和的對象主要有鄧肅、鄧密、鄧柞、鄧純彥、鄧成彥、陳淵、陳正式、羅畸等人,其中鄧肅唱和酬答存詩最多。
在中國詩歌史上,唱和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據(jù)鞏本棟先生所言:“所謂唱和,就是以詩詞為形式進行的引發(fā)、應和,稱為詩詞唱和;原唱與因原唱誘導、觸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能夠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與其構(gòu)成相互照應關系的詩詞,稱為唱和詩詞?!盵10]本文以鞏本棟先生所言為基本標準,在此基礎上,對李鄧唱和詩進行嚴格的界定:記錄交游而不引發(fā)唱和的作品,如《吳慎微鄧志宏同游陳氏園》《戲成短歌從志宏求芍藥》等不計入本文研究范圍;對于同一事件所存交游詩有多首,部分記事,部分唱和的作品,如《志宏遺枯梅產(chǎn)芝》《志宏以家所生新芝遺予并以詩來次韻報之》,則前者不計入,后者計入;唱詩不是給對方,但對方有和詩者,如李綱有《羅疇老同游棲云院瞻禮新藏》給羅疇老,鄧肅有和作《次韻李舍人》,則唱詩和和詩都計入李鄧唱和詩。
根據(jù)前文所述,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如趙效宣《宋李天紀先生綱年譜》[11])的基礎上,統(tǒng)計整理得李鄧唱和詩的創(chuàng)作情況如表1:
表1 李綱鄧肅唱和詩一覽表
從表1可以見出,李鄧二人的唱和詩創(chuàng)作時地都較為集中,主要集中在宣和二年的南劍州沙縣(今福建沙縣)。從時間上看,這一年對李綱而言極為特殊。李綱被貶為沙縣監(jiān)稅官,由于沙縣偏遠人少,稅收任務并不繁重,加之沙縣黃縣令心知李綱被貶乃暫時,日后仍有官復原職之機,故給予了李綱諸多關照,使得本就精力充沛的李綱處理起公務來更加得心應手。因此,與鄧肅密集唱和的這一年可以說是李綱一生中難得的清閑時光;從地點上看,二人唱和詩創(chuàng)作集中在沙縣一地,這是由時間之短所限制的,詩人行跡局限,雖被貶謫,但遠離了政治漩渦,外放南方邊地,反倒注意起此前不曾過多留意的人情風物,廣交詩友。李綱在沙縣的創(chuàng)作,也是他一生當中詩文創(chuàng)作的一大高峰,據(jù)統(tǒng)計,“短短數(shù)年時間,李綱就創(chuàng)作詩歌一千五百六十六首,其中寫作于沙縣的詩歌有三百四十三首之多”。[12]因此,從時地兩個方面來看,可以概覽李綱被貶期間的生活狀態(tài),展現(xiàn)一代名相憂國憂民的形象之外閑雅淡然的一面。對于鄧肅而言,李綱的出現(xiàn)則為他的居鄉(xiāng)丁憂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段難忘的友情,為他日后的仕途心態(tài)奠定了基礎。此外,李綱的到來,為沙縣的人文發(fā)展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李鄧的唱和,帶動了沙縣一批文人的相與交游,作詩贈答,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所寫的詩歌極大地豐富了沙縣的文化遺存,為沙縣增添了人文底蘊。
據(jù)表1可窺見李鄧唱和的大致風貌,李綱現(xiàn)存與鄧肅唱和詩44首,其中唱詩9首,和詩35首;鄧肅現(xiàn)存與李綱唱和詩9首,其中唱詩3首,和詩6首。在這五十余首詩中,多數(shù)僅存唱詩或和詩,現(xiàn)在難以一窺他們酬唱往來的全貌,而能夠唱和相應的僅存五組詩,如表2。
表2 唱詩和詩皆存的李鄧唱和詩一覽表
李綱與鄧肅相識于宣和二年(1120),時李綱三十八歲,因建言獻策被冠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而被貶南劍州沙縣,鄧肅三十歲,居鄉(xiāng)丁憂。《宋史》卷三百七十五《鄧肅傳》云:“李綱見而奇之,相倡和,遂為忘年交?!盵13]二人一見如故,互相欣賞,以詩歌為媒介,在平凡的生活中彰顯南宋文人的閑雅生活。
李綱和鄧肅的唱和始于宣和二年。是年初春,鄧肅作有《寒梅上李舍人》開首唱之風,與此同時,李綱有和作《次韻鄧志宏梅花》,二人以高潔的梅花為唱和之始,頗有意味。二人開始交游唱和之后馬上有一次密集的唱和,起因是鄧肅請李綱為他所收藏的畫題跋,李綱《墨戲六首》有序云:“鄧志宏所蓄墨戲凡六,曲盡其妙,求予題跋,各為賦小詩以見意”,根據(jù)二人所存唱和詩推斷,此事引發(fā)的唱和多達四次,所以李綱在最后一首詩題中以“卒章以止之”為題,結(jié)束由為畫題跋引起的這次唱和??上У氖?,鄧肅的原唱不傳,無法重點考察這次密集的唱和。在這一年里,他們有共同的朋友,如丹霞禪師、羅疇,有共同的愛好,如種植荼蘼、芍藥、巖桂,有共同的活動,如凝翠閣之聚、游泛碧齋,這些人事把他們緊密聯(lián)結(jié)在一起,進行了密集的有活動基礎的唱和。
李鄧的唱和詩是二人交游的產(chǎn)物,在二人的人生階段中為這段交游進行定位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李綱而言,沙縣之貶是他人生數(shù)次貶謫中首次較為嚴重的貶謫,由于此前沒有類似的經(jīng)歷,故而這次貶謫無疑是對他人生經(jīng)歷的豐富。宣和二年十月中旬李綱北歸,沙縣謫居不過一年,隨后李綱奉旨歸京都,深夜刺臂揮血書,冒死闖宮留圣駕,直到人生階段后期的孤身獨苦海南島,精心治理潭州府,最后“不辭羸病臥殘陽”(《病?!?,李綱的生活始終圍繞著家國大事,再難找出一段謫居沙縣和眾友暢詩文的閑雅時光。所以,文韜武略的李綱呈現(xiàn)給世人的更多是馬上定乾坤的英勇將領、愛國名臣形象,文人李綱最多鮮活在文學研究者心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沙縣是李綱文學旅途的一個重要坐標,鄧肅是其時最為重要的詩友之一。對鄧肅而言,長年的居鄉(xiāng)生活增長了他的學識,對他的視野和胸懷卻造成了局限,李綱的出現(xiàn),仿佛人生導師,對鄧肅的人生觀價值觀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鄧肅作《花石詩十一章》諷諫,固然有文人天性所致的成分在,但很難說沒有與李綱交游受其忠正耿直的影響。并且,李綱對鄧肅極為賞識,入相后,便向高宗極力推薦鄧肅,靖康元年(1126)三月中旬,鄧肅因李綱等薦召赴闕補承務郎,便是一例,可以說與李綱的結(jié)識是鄧肅人生的轉(zhuǎn)折點。
沙縣之交是李鄧交游之始,在那之后,宣和四年(1122)五月鄧肅因《花石詩十一章》被斥回鄉(xiāng),于次年二度赴京考試途經(jīng)梁溪,拜訪居家丁父憂的李綱,離別時,李綱有《送鄧志宏赴試南省》,詩云:“努力取殊第,自致青云端。春風得意后,期子從茲還?!北磉_了對鄧肅的美好祝愿。欽宗靖康元年(1126)三月,在李綱的推舉下,鄧肅補承務郎一職,隨后鄧肅入京授鴻臚寺主簿,仕途生涯由此開始,李鄧在京城有過短暫的相聚。高宗紹興元年(1131)五月,李綱去潭州任職,鄧肅作詩《送李丞相四路宣撫》為李綱送行,同年五月九日,鄧肅卒于福州,這首送給李綱的詩成為了他的絕筆之作??梢姡晨h之后,李鄧的交游止于短暫的相聚,沒有了初識階段長時間的互動。從生活狀態(tài)而言,也由文人詩文唱和生活轉(zhuǎn)變?yōu)閲卤疾ú賱?。且不論沙縣之后不見二人往來唱和之作,即便有所作,詩歌中也少了文人氣,多了愛國情,情感的轉(zhuǎn)變是鮮明的。
考察李鄧的唱和和交游情況,不難認識到沙縣時期在二人政治生涯和文學生涯中的特殊性。李鄧所作五十余首唱和詩,屬于二人政治生涯早期之作,涉世未深,沒有涉及政治的筆觸,多為文人生活的實錄,這在他們的作品中是難得的,由此可以感受李綱鄧肅朝堂之外作為文人詩家的一面。由于他們的唱和詩散佚頗多,保留下來的這一部分更顯珍貴,為豐富李鄧形象,認識南宋名臣,解讀南宋唱和詩提供了素材。
在對李綱鄧肅二人的唱和詩編年系地和交游情況進行了外部考察之后,再對唱和詩文本進行內(nèi)部分析,方可得李綱謫居沙縣期間的生活狀態(tài)和二人唱和詩的真實面貌。
就內(nèi)容方面而言,李鄧唱和詩多為李綱貶謫期間、鄧肅居鄉(xiāng)期間南宋文人生活的寫照,多記錄文人雅趣之事,主題較為單一,聽不見愛國文人高唱愛國情調(diào)的旋律。由于鄧肅的唱和詩散佚較多,難窺全豹,因此對二人唱和詩內(nèi)容的分析主要以李綱詩為依據(jù)。
在李綱現(xiàn)存的四十余首與鄧肅唱和的詩歌中,雖然主題都是表現(xiàn)閑居文人的生活,但是內(nèi)容豐富,記錄下了李綱與鄧肅的交游。有記錄趣事者,如《次韻志宏獲小偷韻》,其小序記載:“十三夜有小偷迨曉而獲,志宏戲以詩來,次其韻”,中有“夜半偷兒亦可憐”句,尚感嘆小偷不易,以此唱和,頗得其趣;再如《次韻志宏戲興宗耳疾之作》,結(jié)尾云“通以智慧刀,濯以功德水。是病速須除,慎勿聽鄧子”,調(diào)侃鄧肅所言治療耳疾之法不然,應當以“智慧”和“功德”來除病。有談文字寄托者,如《志宏復示<秋意>五篇次韻和之》(其五)“文字驚世人,一日傳萬紙”,《次韻志宏見示<山居>二首》(其二)“溪山勝處陪詩社,文字空中見法王”,其中可見出李綱在謫居生活中對于文字的寄托,展現(xiàn)了李綱具有軍事謀略之外詩人真性情的一面。有言志者,如《志宏復示<秋意>五篇次韻和之》(其五)“又欲歸梁溪,候門有稚子”“攜幼酒盈樽,泛此東籬蕊”,《次韻志宏見示<山居>二首》(其一)“因公錄示山居作,使我歸休意轉(zhuǎn)忙”,表達了李綱的歸隱之心,但李綱本質(zhì)上是牽掛朝政,憂國憂民的,因此他的歸隱之心來得沒有陶淵明那么徹底和強烈。當然,除了以上所列,李鄧唱和詩突出的部分是記錄二人交游的作品,如《志宏以家所生新芝遺予并以詩來次韻報之》《志宏供芍藥且以詩來再賦前韻》《再賦巖桂長篇》等,茲錄《再賦巖桂長篇》全詩如下:
月中有桂光更多,扶疏一輪枝干羅。天風飄下廣寒子,豈與凡種同其科?四時不改碧玉葉,滿庭自擢青銅柯。森然眾木共培植,無異野鶴群雞鵝。秋來隱圃風露冷,噴花香蕊尤婆娑。圃中自有隱君子,心與世遠恬無波。對花度此九秋色,不以物外傷天和。西鄰栟櫚更好古,妙年欲制芰與荷。連墻請謁不知倦,宜爾鬢發(fā)忘其皤。天生逸才當有用,委棄寂寞理則那。吾衰尚有惜花意,零落奈此馨香何!卻思梁溪有小圃,只恐松竹荒寒莎。未能歸去老三徑,且把詩句從公哦。[7]
這首詩作于宣和二年(1120)中秋前后,李綱《梁溪先生文集》卷一二還有《隱圃巖桂盛開興宗屢以為供賦長篇以謝其意并簡志宏》,鄧肅見之,曾有和作一首,可惜已經(jīng)亡佚,此為李綱見鄧肅和詩的再和之作。這些詩記錄下了他們以巖桂為題材唱和的過程,從中透露著他們的價值觀?!疤祜L飄下廣寒子,豈與凡種同其科”一句,贊美巖桂的不同凡種,不落流俗。同時期的詞人李清照也有“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名句,雖為詠桂,實則是自己的抱負和自信。李綱文武雙全,頗有謀略,文才過人,暫時流寓沙縣自是不甘心,借此道出了自己的自信?!捌灾凶杂须[君子,心與世遠恬無波”也是貶謫生活的投射,結(jié)句“未能歸去老三徑,且把詩句從公哦”亦是心聲?!吨竞陱褪?秋意>五篇次韻和之》(其五)有“又欲歸梁溪,候門有稚子”句,這兩首詩分別化用陶淵明“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之句,后者才言歸隱之心,前者就說“未能歸去老三徑”,這才是李綱這位愛國名臣的真實想法。雖然在李鄧唱和詩中見不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樣直抒胸臆的愛國之句,但婉轉(zhuǎn)而明確的不可歸隱之心,正是李綱愛國底色不經(jīng)意、下意識的真情流露。
從藝術方面看,沙縣唱和詩具有體裁以古體為主近體為輔、語言平易而少故實、情感真摯沖淡的特點。
李鄧唱和詩凡五十三首,除十一首七言律詩之外,其余均為五七言古體詩,而不涉及絕句、五言律詩等詩歌史上為廣大詩人所鐘愛的體裁。實際上,不同的體裁各具特色,除了呈現(xiàn)的藝術外貌有所區(qū)別之外,對詩人也有不同的才情和心理要求。絕句短小精悍,表現(xiàn)的是剎那間的心領神會,要求言有盡而意無窮,不宜鋪張不便敘事,對詩人的靈氣有極高的要求,往往適合李白這樣浪漫活躍、發(fā)想無端的詩人表達情思;律詩格律謹嚴,中間兩聯(lián)需要花極大的心力斟酌,力求寫得工整漂亮,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也需把握到位,詩人作律詩,詩歌的情感很難不被格律的要求所分散。而古體詩用韻自由,字數(shù)不限,適宜鋪排,古樸自然,對于詩人作詩的束縛要少許多,雖然在藝術的精巧性上不如近體詩,但是對于交游唱和這種具有私密性、自我性的詩歌而言已然是足夠了。
李綱的詩歌當中,不乏優(yōu)秀的律絕之作,如《夜坐三絕句》:
春夜沉沉氣倍清,殘編讀徹忽三更。金釭挑盡空搔首,又聽檐間雨滴聲。平生最喜夜看書,人靜身閑樂有余。識盡古人興廢事,何如一枕夢華胥!中宵風雨透窗紗,獨坐無聊卻念家。三月浙江無信息,寒燈何事結(jié)成花?[7]
這組律詩寫得才情婉轉(zhuǎn),情感真摯,夜里獨坐的深沉浪漫都表現(xiàn)出來了。這樣優(yōu)秀的律詩絕句還有《嘗新橄欖二絕句》《白鷺》《次韻<種果>絕句》《七夕》《又七夕》等等,足見以李綱的詩才是可以駕馭絕句律詩這樣對藝術要求稍高一些的體裁的。至于與鄧肅的唱和詩中絕少見到律詩和絕句,內(nèi)容決定形式,恐與二人唱和內(nèi)容所造成的對古體詩這種體裁的適應性有關。
李鄧唱和詩幾乎不會單以情感作為貫穿全詩的支柱,而多以寒梅、書畫藏品、春雪、巖桂、芍藥、牡丹、趣事、友人等為媒介展開,或者托物言志寄情,或者記敘人事感懷。這就意味著,所作唱和詩要求有一定的容量,又由于作品出于自娛,不用為示人而作,為著內(nèi)容和情感的真實,不受因為格律的束縛,因此用韻自由、字數(shù)不限、古樸自然的古體詩就成了不二之選,古體詩也就成了二人唱和詩體裁的主體。在古體詩之外,仍有一部分數(shù)量可觀的七言律詩作為調(diào)和,是為李綱鄧肅唱和詩在體裁上的特點。
根據(jù)現(xiàn)存的李鄧唱和詩作品來看,無論是李綱還是鄧肅,在語言的運用方面都體現(xiàn)出平易而少故實的特點。試看一組二人的唱和詩:
窮山觸目紛茅葦,此意昏昏誰可洗。竹間忽破一枝梅,對月嫣然耿寒水。吟詩索酒滿高堂,穿簾的皪射晶光。世上羶?nèi)潄聿坏?,翦翦天風吹冷香。人言百花睡未起,獨冠群花差可喜。那知和羹自有期,未用爭雄壓桃李。但憐雨雪正濛濛,寒意未舒萬象窮。故作選鋒驅(qū)殘臘,挽回天地變春風。(鄧肅《寒梅上李舍人》)[6]
空山極望皆黃葦,欲挽天河聊一洗。溪邊的皪見梅花,冷蕊疏枝淡煙水。安得健步移吾堂,清夜桂魄來孤光。人寰塵土飛不到,鼻觀寂寂聞天香。吾衰文思久不起,見子新詩端可喜。落英坐使笑夭桃,結(jié)實定知非苦李。年來蹤跡墮空蒙,與子追隨邈未窮。琢磨妙句覷天巧,為我一振詩家風。(李綱《次韻鄧志宏<梅花>》)[7]
這是李鄧創(chuàng)作時間最早的一組唱和詩,以寒梅為媒介,一則詠嘆梅花獨冠群芳、力壓桃李,一則向?qū)Ψ奖磉_唱和往來的欣喜和對純粹友情的欣慰。不管是詠贊梅花的“人言百花睡未起,獨冠群花差可喜”“那知和羹自有期,未用爭雄壓桃李”,還是表達見到詩歌喜悅的“吾衰文思久不起,見子新詩端可喜”“琢磨妙句覷天巧,為我一振詩家風”,都明白如話,未見斧鑿痕,字面意思明朗,并無深意可追。此外,兩首詩皆為古體詩,篇幅較律詩絕句大,但通篇卻未見典故,雖厚重不足,然朗暢有余。
李鄧唱和詩語言平易少故實,但偶有化用古人之句的情況,在諸多詩句當中頗為醒目。如“又欲歸梁溪,候門有稚子”“攜幼酒盈樽,泛此東籬蕊”(《志宏復示<秋意>五篇次韻和之》)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稚子候門”“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句,又融入“東籬”意象,讀之自然聯(lián)想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再如“胡馬依風亦比嘶,云鴻隨候正南飛”(《次韻志宏見示二首》)化用《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的“胡馬依北風”句。這樣的詩句巧妙化用古人詩文名句,沒有典故的厚重感,但卻為詩歌增添了文采和內(nèi)涵。
值得一提的是,唱和這一行為在唐宋兩代尤為盛行,唱和容易引起詩人之間的才華比較,賣弄文字、為文造情、故作高深語的情況不少。李鄧時處沙縣,遠離京師,能夠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樸素,付諸文字,平易曉暢,實屬不易。
鄧肅長期居鄉(xiāng),雖然沒有政治上的起伏和波瀾,但是懷才不遇的憤懣必然是少不了的,而李綱方才被貶,政治上遭受了重創(chuàng),不平則鳴,這些情緒當遇到知己,惺惺相惜,在創(chuàng)作中容易有所反映。但實際上,李鄧的唱和詩中卻沒有情感變化大、表達政治失意的作品,總體情感呈現(xiàn)出真摯沖淡的特點。試舉一例:
寸草春未報,秋風樹不停。三年真忽爾,過隙白駒奔。廬墳吾豈敢,北堂有老人。作庵居釋子,佛事勤朝昏。太史憐此意,高額揭顯親。梁間垂玉箸,壁上靄飛云。顧我何為者,傳家空一經(jīng)。棲遲已三十,寒燈尚短檠。北轅將適楚,捩手或翻羹。那能為親顯,只可充添丁。但念我先人,白首困飄零。射策不逢賞,青衫脫王庭。今焉逢太史,發(fā)揮自身名。坐令九泉下,冷骨復生春。顯揚今在此,松楸萬世榮。作詩敢論報,欲為幾上銘。(鄧肅《謝李舍人題額》)[6]
這首詩作于宣和二年七月,鄧肅丁憂期滿,在父親的墳旁筑室,為感謝李綱題額而作此詩。詩中表達的主要意思有二:一則感嘆丁憂時光易逝,懷念父親;二則感謝李綱題額。全詩在這兩重意思中往復兩次,先由寸草、秋風起興,生發(fā)“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追念之情,情感并沒有高潮,對先人的懷念只是點到即止,簡單敘述之后點出李綱為之題額之事,本可就李綱題額之事追述兩人的友情,加以渲染,加深詩歌的情感力量,可是鄧肅也沒有這么寫,馬上又筆鋒一轉(zhuǎn),寫到顯親庵的梁、壁,寫到先人的過往,可加深情感深度時,復又轉(zhuǎn)到李綱題額上,表示李綱的題額使得先人“冷骨復生春”,表達感激之情。在這樣一種沉郁頓挫的情感表達方式之下,所有的情感都被沖淡到每一句詩句當中,挑不出一句熾烈的表白,但字里行間的親情和友情卻絕無掩飾,真摯動人。
李鄧的其他唱和之作,多為文人交游、互贈雅物的產(chǎn)物,有山水、物品、友人為媒介,不是向?qū)Ψ絻A訴情感的直接抒情之作,但又并非無情,只不過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都被分散到每一句簡單的敘述之中,或者在篇幅大的古體詩中以不同的層次來表達,這種沖淡和沉郁頓挫的表達方式類似陶淵明和杜甫,而不似情感噴薄的李太白。李綱和鄧肅這樣的愛國文人,作詩能如此平穩(wěn)內(nèi)斂,不見唐人的外放,可以看出宋調(diào)不同于唐音之處,更可以窺見李綱這樣的大人物在韜光養(yǎng)晦時淡然自適、熱愛生活的一面。
長期以來,李綱在政治、軍事上的才能備受矚目,然其文學成就少有學者涉及。直到20世紀 80 年代以后,學界才開始關注李綱的文學創(chuàng)作,陸續(xù)有學者撰文探討李綱的詩、詞、文、賦,對李綱的文學成就予以較為客觀和公正的評價。[14]但在諸文中,以李綱詩歌思想的分析為重點,少有學者論述李綱某一題材詩歌的風貌。李綱與鄧肅的唱和詩,數(shù)量可觀,時地集中,創(chuàng)作時間特殊。它們是李綱貶謫生活、鄧肅居鄉(xiāng)丁憂生活難得的雅趣反映,是李綱的詩歌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藝術上,它們多用古體詩承載真摯而沖淡的感情,語言平易通俗。李鄧唱和詩亦是南宋唱和詩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唱和者在文學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故對沙縣的人文底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了解沙縣文人文化和南宋唱和詩的一扇窗口。
注釋:
① 李綱(1083-1140),字伯紀,號梁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能詩詞,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
②鄧肅(1091~1132),字志宏,號栟櫚,沙縣八都鄧墩人,唐末崇安鎮(zhèn)將鄧光布將軍的后裔,著名諫官。有《栟櫚先生文集》二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