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班祥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yè)學院計算機工程技術學院,廣東 珠海 519090
信息技術綜合應用水平,現已成為評價一個國家公民尤其是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辦公軟件的熟練操作,已經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理工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相繼出臺了《高等職業(yè)教育??菩畔⒓夹g課程標準(2021年版)》《計算機基礎教學若干意見》(白皮書)《高等學校文科類專業(yè)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2003年版)》(藍皮書)等文件,規(guī)定了高職院校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體系結構和信息技術能力要求,高職信息技術公共課課程教學,應從操作技能的訓練轉向運用信息技術基本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1]。
高職信息技術公共課程教學,是為高職院校各專業(yè)學生提供的信息技術的獲取、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和計算機素質等方面的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其他相關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高職院校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專業(yè)相關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學習者的信息技術素質,為將來應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信息技術素質解決本專業(yè)實際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2]。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正在深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在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課堂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為高職課堂教學的一個常態(tài)。超星泛雅平臺是超星集團研發(fā)的全國公開課程平臺,支持在線開放課程的部署和運行,平臺以課程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引領課堂革命。該平臺充分關聯教室已有硬件,覆蓋多種課堂教學模式,老師可以更加便捷地進行簽到、選人、搶答、今日課堂、主題討論等教學活動的發(fā)放和設置。該平臺充分利用前沿技術,把課堂線下教學、平臺線上教學、課程資源下載、課外線上練習與考試有機結合,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高職信息技術公共課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思想,以教育部《高等職業(yè)教育??菩畔⒓夹g課程標準(2021年版)》為行動綱領,緊隨服務國家和省重大戰(zhàn)略部署和產業(yè)發(fā)展布局的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yè),以培養(yǎng)學生適應性為基礎,強化實踐動手能力為手段,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為根本,弘揚信息技術在專業(yè)中的應用為目的,有計劃、分層次地開展網絡課程的建設工作。
堅持立德樹人宗旨,把課程思政與課程建設有機融合,深入探索信息技術公共課課程各模塊包含的育人功能,堅持將信息技術各模塊與育人相結合,把立德樹人作為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主要任務。課程各模塊增加或完善“思政聚焦”立體化資源。
完善和更新涵蓋高職信息技術公共課程標準、導學、教學日歷、電子課件、授課錄像、課程項目、習題試題、經驗技巧、互動交流、在線練習與考試等豐富的課程資源,有效整合教材內容與教學資源,部署在超星泛雅平臺,逐步建成優(yōu)質網絡課程。
以培養(yǎng)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yè)能力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質為基礎、就業(yè)為導向,校企聯手設計本課程,以典型案例為依據,選取教學內容,組織安排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建設一支敬業(yè)精神強,業(yè)務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治學嚴謹,年齡層次合理,校企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
高職信息技術公共課采用項目引導課程的機制,并積極采用“教學做一體化”與案例教學的教學模式,與企業(yè)實現廣泛合作,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網絡素養(yǎng)和信息道德素養(yǎng)為重點展開學習。
本課程以就業(yè)為導向,針對粵港澳新型職業(yè)農民、農民工、退役軍人、產業(yè)工人、職工等群體,以培養(yǎng)學習者職業(yè)能力為重點,與深圳視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yè)校企合作,選取了信息技術的典型應用案例:制作活動策劃書、制作個人簡歷、員工工資表的分析與計算、家鄉(xiāng)文化宣傳稿、隨身聽微信小程序制作、如何成為百事通等近20個案例,對照高職公共計算機課程培養(yǎng)目標,基于項目任務分解信息素養(yǎng)知識結構,課程內容涉及信息技術基礎、Office綜合應用、信息檢索技術、新媒體設計與制作工具、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人工智能應用和區(qū)塊鏈技術及其應用[3]。
信息技術公共課課程將按照課程標準整合課程內容,以真實案例貫穿各內容模塊。分解各真實項目的任務需求、任務目標、任務要求、任務完成步驟等案例要素,精心設計以具體模塊中的工作任務為載體的學習情境,學習情境的設計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的原則。在每個模塊中采用任務驅動,將案例開發(fā)任務轉化為若干個子功能模塊,進而轉化為課程設計的子任務,對應于每個子任務設計相應的實訓任務,讓學生在實現各個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尋找和掌握所應具備的知識。通過科學整合學習任務和工作任務,使每個學習情境中的學習任務和工作任務深度融合。從而實現課程設計的完整性和實踐性。
通過“超星泛雅”“學銀在線”“能手職教”等平臺,把信息技術各模塊的教學內容貫穿整個在線開放課程的教學活動中,結合課程的學習目標,在課程內容編排上重新排序、序化、轉換為學習型工作任務,將“工作過程中的學習”和“課堂上的學習”整合為一個整體。實現教學做一體化項目教學,形成以行動為導向和體驗式學習的新模式。
課程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的原則共設計了10個學習模塊。每個模塊按照課前線上超星平臺預習、課內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結合、課外線上超星平臺復習和提高三大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融入了自主探究、任務導入、任務剖析、聚焦重難、學生實踐、匯報點評、課后提升等七環(huán)節(jié),把“教學做”一體化與項目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通過該平臺,以學習情境的任務引入帶動學習興趣,進而產生實現任務的迫切愿望,然后進行主動探索式的嘗試體驗,先做后學或者邊做邊學,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去掌握相應的技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或者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產生真正的交互式學習。充分考慮了學生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能實現自主、交互式學習,面向學生,服務學生;充分體現了課程設計的開放性[4]。
挖掘從應用層面普及信息素養(yǎng)的落地案例,以職業(yè)活動為導向,以素質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教學做一體化與項目教學方式,同時依托超星泛雅平臺開展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模式,實現線上線下結合、課內課外聯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的獲取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專業(yè)相關問題的實際動手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三階段(課前線上自主學、課中學練評、課后拓展提高)七環(huán)節(jié)(自主探索、任務導入、任務剖析、聚焦重難、學生實戰(zhàn)、匯報點評、課后提升)的教學法,把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
課前:學生用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在學習通上開展自主學習和測試,實現隨時隨地能學;教師在線答疑,學生相互討論,實現師生、生生互動。
課中:教師采用簽到、主題討論、分組任務、實訓操作等方式開展教學,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
課后:教師根據不同學情,通過超星平臺推送拓展資源,學生查漏補缺,鞏固所學知識,預習下次課程。
高職信息技術公共課程,采用期末終結性考核評價和平時過程性考核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客觀地評價。平時過程性考核結果,主要評價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關注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技能、計算機應用能力、數字化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信息社會責任幾個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考核體現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情況,平時過程性考核分值占比40%。
終結性考核應基于學生適應職業(yè)發(fā)展需要的信息能力和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創(chuàng)設基于職業(yè)情境的項目案例,考查學生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水平,以及自我創(chuàng)新和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表現,期末終結性考核分值占比60%,考核形式為機試、開卷。課程考核與評價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考核與評價設計
本課程在電腦端以超星泛雅平臺、移動端以學習通為主要在線學習工具,在課前線上自主學、課中學練評、課后拓展提高三階段充分利用上述平臺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任課教師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日歷為學生提供頭腦風暴、上機作業(yè)、在線測驗與考試、在線答疑、自由討論等教學活動,不定時開展在線指導,給出各項平時成績。課程過程性考核(平時成績)全部在超星平臺進行,各項比例可根據需要自行設置。
在超星泛雅教學平臺,主講教師上傳本課程各種教學資源,主要包括課程宣傳片、各章教學視頻、課內外上機素材、各章案例、課程整體和單元教學設計、各章PPT、課外學習資料、各章練習題庫、單元測驗試卷、期末考試試卷等等。教師管理頁面包括首頁、活動、統計、資料、通知、作業(yè)、考試、分組任務(PBL)、討論、實訓、直播、管理、直播課、見面課等板塊,利用超星平臺設置的各種板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5]。
依據教育部《高等職業(yè)教育專科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21年版)》,與深圳視界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金山WPS Office等企業(yè)聯手開發(fā)真實案例、設計課程體系,對信息技術各知識點進行重新序化,將信息技術知識能力和信息技術技能融入到課程體系。
將真實案例的開發(fā)過程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完成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目標、學習對象、教學重點和難點、案例、教學方法、學習任務等)、教學實施(包括教學方案、課件、教學操作視頻、課外學習資料、各章練習題庫、單元測驗試卷、期末考試試卷、學生作品等)、教學資源素材(上機素材庫、動畫庫、視頻庫等)、參考資料(網絡開源項目、電子書、技術文章等)。
課程團隊將校企合作真實案例、自主開發(fā)案例、網絡開源案例等進行整理和重新分解,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案例資源主要包含操作視頻、提供的素材、操作后的效果圖、文檔等。
課程考核評價采用校內學習、校內實訓、外包開發(fā)考核、企業(yè)實習全方位綜合評價,并與先進的職業(yè)教育機構合作頒發(fā)職業(yè)資格證書。
依托超星泛雅平臺堅持立德樹人宗旨,培養(yǎng)學習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開發(fā)豐富的課程資源,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培養(yǎng)專兼結合教學隊伍;改進課程教學模式,讓教學形式面向學生,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