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孝忠
(甘肅省岷縣岷峰春蕾小學,甘肅岷縣 748400)
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語文教師關注和研究的焦點之一。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都過度強調對學生知識和技能體系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塑造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在閱讀學習和練習中抱有被動心理,無法實現(xiàn)學習行為的真正內化,進而導致教學成果大打折扣。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小學語文教師要將閱讀教學的維度拓展到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層面上來,采取立體措施來達成有關教學目標,從而為自身工作的優(yōu)化注入強勁助力。
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育的“進行時”,各方面的條件可謂是“一日一變”。同時由于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成長環(huán)境的綜合作用,每個小學生在知識儲備、思維習慣和興趣等方面均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且這種差異必然會影響他們的閱讀綜合情況。以往很多教師采取的是灌輸式的教學形式來進行閱讀教學,這種教學形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成基本的教學內容,但是對學生“喜歡讀什么”則缺乏必要的關心,也沒有通過更多的方式去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因此經(jīng)常會在教學中出現(xiàn)“招不對路”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首先將學生的閱讀興趣納入學情調查體系當中,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既有閱讀趣味,并通過課堂之外的多元途徑對這種認知成果進行印證和補充,從而讓后續(xù)的引導工作能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教師可以在講解不同文體的課文時留意觀察學生的聽講狀態(tài),從中大體判斷出每個學生在文章體裁方面的閱讀偏好;在每次考完試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在不同主題材料題目中的作答表現(xiàn),分析出其對文章主旨的趣味取向;還可以在課下和學生做一些自然交流,分享一下彼此喜歡的書目或作者,從中得知學生的日常閱讀習慣;等等。
任何準備工作的意義都在于為后續(xù)的工作環(huán)節(jié)提供更為科學的指導和有力的保證。在完成對學生閱讀學情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后,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jù)這些工作成果來制定不同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工作方案。在具體執(zhí)行這項工作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首先,要體現(xiàn)出對學生閱讀趣味的迎合性,尊重學生業(yè)已形成的閱讀興趣,在篇目推薦上對學生的主觀愛好做出更大程度的傾斜;其次,要體現(xiàn)出短板補齊效力,即在照顧學生既有閱讀興趣的同時,結合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制訂更為科學系統(tǒng)的閱讀計劃;最后,要體現(xiàn)出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拓展,參照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閱讀基礎為他們補充一些具有新鮮元素的材料,使學生能夠有機會實現(xiàn)個人閱讀興趣的豐富和強化。
比如,對于心思比較細膩且熱衷于散文和現(xiàn)代詩歌閱讀的學生,教師可以多為他們提供這些體裁的作品,讓學生在感受作品中多元情懷的同時獲得更為豐沛的認知成果;而對于偏愛科幻類作品的學生,教師則可將一些科幻小說作為推薦材料,同時在其中加入一些具有說明性色彩的篇目,讓學生在滿足自己獵奇訴求的同時,掌握更多說明技法的應用和作用等。
每一位作者都有著相對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內涵和情感閱歷,這些都會以巧妙的方式體現(xiàn)在他們的作品里,進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風”。很多小學生在讀過一篇自己喜愛的文章后,都會為文章中所具有的個性化元素所深深吸引,進而希望能夠閱讀更多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的其他作品。小學語文教師不妨利用這一點,以作者為紐帶拓展課外閱讀資源,根據(jù)學生的閱讀取向引導他們接觸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并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帶領學生感受這些作品中相同或相似的表達技法及行文結構的作用,同時讓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情感,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從而有效建立起學生的閱讀趣味體系。
例如,在完成《少年閏土》這篇課文的教學后,不少學生會對魯迅先生和他的作品表現(xiàn)出強烈的認知訴求。這時,教師就可以在閱讀課上或單獨拿出一節(jié)拓展課來,利用多媒體等手段和學生一起讀一讀《孔乙己》《阿Q 正傳》《祥林嫂》以及《狂人日記》等魯迅的其他文章或經(jīng)典選段,一邊使學生從中感受“周式”人物刻畫的精妙和趣味,一邊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魯迅“以筆為劍”的抨擊精神。
相對于“文風”來說,一篇文章的主旨立意常常是更為具體且更有情緒帶入感的元素,也最能給學生的感性認知帶來深刻的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將主題作為拓展課外閱讀資源的另一個標準,根據(jù)學生興趣比較集中的情感類型來挑選一些關聯(lián)性的課外篇目,這種教學形式的好處在于讓學生在不斷滿足情感方面的認知需求的同時,也可以實現(xiàn)對文章中人文情懷的深度品讀和靈活融入。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主題偏好的滿足并不是機械迎合,而應在保證情感大方向的前提下適當表現(xiàn)出主題的細節(jié)性差異,這樣才能達成豐富學生閱讀興趣的理想目標。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完《慈母情深》這篇以歌頌“母愛”為主題的課文后,很多學生都會表現(xiàn)出深深的觸動,這時教師就可趁熱打鐵,引入《呵,母親》《我最愛的你》《我的母親》等同樣以對母愛的歌頌為主旨的課外篇目,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品味幾位作者對母愛的贊美。此外,教師還可進一步帶領學生讀一讀《背影》《你曾帶我走過孤獨》《父親》等以表達對父親的感激之情為主旨的文章,將學生對“母愛”的感嘆拓展為對“父母之愛”的感激,進而拓寬學生的學習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體就像文章的骨骼,它是決定文章基本形式和技法應用方向的根本性元素,自然也會對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一部分小學生對一篇文章的喜愛其實并不由作品的寫作風格和情感來決定,而更多地取決于這篇文章在整體表達上的方式和思路—也就是文體的具體影響表現(xiàn)。據(jù)此,小學語文教師就要在引導學生閱讀課外篇目時,有意識地將文體作為推薦拓展材料的核心標準,幫助學生在整體上獲得更多有助于其閱讀體驗滿足和思維認知梳理的素材,繼而讓學生愈發(fā)體會到閱讀某一種或幾種體裁文章時那種別樣的樂趣。當然,這項工作的開展也要注意對“存同求異”原則的體現(xiàn),讓學生多接觸一些不同的文體,使教師的趣味引導工作成果得到有效擴大。
例如,對于《匆匆》這一篇課內散文,不少學生會為其優(yōu)美的語言和自由、灑脫的寫作路數(shù)所吸引,進而對散文這種獨特的文體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那么教師便可從一些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作品中挑選出諸如《黃山一夢》《故鄉(xiāng)的葉》《靜靜的夕陽》等散文佳作來作為學生的課外讀物,使學生更為具體、深刻地感受散文在詞句選用、結構建設和情感表達等方面的特色,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此外,教師還可選擇一些文風秀美的記敘文帶領學生做對照閱讀,幫助學生同步感受這些文章帶給自己的美的享受。
在很多小學生乃至不少小學語文教師的印象中,“閱讀”似乎只能是針對文字材料的識讀和理解,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片面的認識,任何對外界信息的獲取和思維處理過程都可以被稱之為“閱讀”。很多小學生由于自己活潑、好動的天性很難安安靜靜地拿起書本閱讀,這也成為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時所經(jīng)常面臨的一大困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小學語文教師不妨轉換閱讀形式,引入一些根據(jù)名著或其他優(yōu)秀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來組織學生觀看,讓學生通過視聽渠道對其中的故事、人物形成更直觀、生動的認知,激發(fā)學生進一步了解相關作品的興趣,從根本上優(yōu)化學生的閱讀綜合體驗,為教師后面的興趣引導提供良好的鋪墊。
比如,在完成《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課文的講解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利用電子白板觀看根據(jù)這部童話改編成的同名電影,并引導學生結合劇情來找出課文中相對應的段落或人物;也可以欣賞《美女與野獸》《灰姑娘》《海的女兒》等真人童話電影或者其精彩選段,讓學生借助真人演繹的方式來充分體會童話世界的精彩以及作者寄托在這些作品中的深遠情懷。
“閱讀”不僅僅是指對文字的解讀,對于音樂和繪畫藝術作品的品析也可以作為閱讀指導的一種形式。小學語文教師首先可以利用課本中的插圖資源,帶領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著重觀察一下插圖的內容,從圖畫中的人物形象、場景和色彩與線條的搭配中還原出課文文字部分的內容,讓學生的閱讀更有畫面感和直觀性。同時還可引入一些課外繪本資源,借助這種圖文并茂的材料來激發(fā)學生讀文、看圖的閱讀興趣。在完成一些情感內涵比較豐富的材料講解后,小學語文教師還可選擇與之有類似情感寓意的音樂作品,依托音樂強大的精神感染力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心理認知和對文字材料的情感共鳴。
例如,在講解完《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回過頭來帶領學生再次觀察一下課文中的插圖,從滿眼的綠色當中感悟其中的勃勃生機,并可引入《森林之子》《泰山的故事》《綠色的海洋》等包含大量森林美景圖畫的繪本讀物來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借助這些圖像資源進一步調動學生從讀物中了解自然之美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可以和學生欣賞《綠色的地球》《美麗的家園》等以“謳歌自然”為主題的歌曲,用動聽的旋律幫助學生形成解讀自然、感懷自然的內在趣味。
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同樣的,實踐也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愛好的絕佳手段。小學語文教師在注重對課堂教學引導工作的改良之余,也要從實踐角度出發(fā)做好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根據(jù)學生的興趣、能力和課程引導的內容、目標,設計、組織一些富有趣味性、參與感和情懷養(yǎng)成效力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深入體會自己通過圖文閱讀所獲得的多元情感,優(yōu)化自身對這種情感的主觀認知體驗,從而產(chǎn)生繼續(xù)追求和升華的強烈訴求,最終達成形成濃厚閱讀興趣的目標。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小學語文教師對于這些活動的組織務必要體現(xiàn)出一定的主題性,不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否則容易給學生帶來認知上的混亂感,不利于教學效果的順利取得。
比如,在進行《別餓壞了那匹馬》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前,教師可以利用周六日時間組織本班學生來到學校附近的敬老院、孤兒院等社會福利機構,為那里的老人或孩子打掃衛(wèi)生、盥洗衣物,陪老人聊聊天,和孩子們一起做做游戲?;顒咏Y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看一看自己的勞動果實,回味一下老人們贊許的目光、孩子們感激的話語,使學生體會到“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進而讓他們以更為飽滿的狀態(tài)去學習這篇課文和與之相類似的其他篇目。
除了以上幾方面策略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要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過程中加大對家校合作機制的利用力度,鼓勵家長利用閑暇時間多和子女一起閱讀,讓學生能夠獲得一個身邊的閱讀榜樣,并感受到和父母一同探究的樂趣。
濃厚的興趣意味著自覺的意識,自覺的意識代表著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習慣必然會換來可觀的成績,這是亙古不變的至理。小學語文教師要從根本上認識到這一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大對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的力度,圍繞對分層引導理念的落實、拓展對課外閱讀資源的引入,豐富閱讀的具體形式,優(yōu)化對實踐輔助活動的利用,從而進行立體型的課程教學改革,使學生以更加靈活、自主的方式投入到閱讀學習當中,引領學生真正學會閱讀、愛上閱讀,為他們將來更高階段的閱讀學習以及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穩(wěn)步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