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園園
摘? 要: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和理論核心。文章在馬克思實踐視域下,對馬克思實踐觀中人的能動性的體現(xiàn)進行闡述,分析得出塞蒂納實驗室研究建構論的主要內(nèi)容,再用馬克思自然觀審視塞蒂納實驗室研究中對自然淡化的不足,達到馬克思實踐觀在當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辯證統(tǒng)一。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觀;塞蒂納;建構論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8-0133-04
科學觀問題在科學哲學研究領域是最基本也是最困難的問題。當今世界,科學是解決現(xiàn)實復雜的問題的首要選擇,而研究科學觀的主要方向是實踐。因此,本文在馬克思實踐觀視域下對塞蒂納的科學知識建構論,即實驗室中知識的建構和科學論文的建構進行研究,有助于準確把握新科學論的實質,實現(xiàn)科學哲學、科技哲學、科技與社會、知識社會學等學科的交流與跨界創(chuàng)新的方法論研究。
一、馬克思實踐觀中人的能動性體現(xiàn)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首次提及“人的感性活動”時,將“實踐”與之相結合,并以此解釋人類歷史存在的價值。馬克思的實踐哲學與一切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他沒有從抽象的視角來分析人的主體性,而是以“現(xiàn)實個人”,即將人放到每一個現(xiàn)實的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去分析。正是因為人生活在具體的社會關系里,所以人是客觀現(xiàn)實的人,人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本質特征在于人的社會屬性,與西方文化傳統(tǒng)理論相比,馬克思的觀點使人的主體性不再是抽象的、靜態(tài)的,而是具有社會和實踐兩個層面,著重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他認為,實踐是人存在的表達方式,人的實踐活動造就了現(xiàn)實生活,由此可知,人的感性活動以及人的實踐活動具有存在的地位。人通過實踐活動,不但突出了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還強調(diào)了物質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客觀存在,既體現(xiàn)了對象性世界的內(nèi)容,還體現(xiàn)了人的價值與社會歷史內(nèi)涵。
二、塞蒂納實驗室研究主要內(nèi)容
一般而言,傳統(tǒng)觀點都把科學知識刻畫為描述性的,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但是,通過觀察和研究,以及對前人理論的總結,塞蒂納認為,科學知識是建構或制造出來的??茖W成果經(jīng)過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的過程,然后被高度地建構出來??茖W知識的建構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實驗室中知識的建構和科學論文的建構。但是這都是在認知因素和社會因素作用下產(chǎn)生的。SSK建構主義科學知識觀的核心思想是:“知識何以被制造以及如何制造”,而這也是塞蒂納實驗室研究的經(jīng)典貢獻。
(一)科學知識的建構
塞蒂納的《知識的制造》高度概括了其經(jīng)驗建構主義認識論思想的主要觀點。知識是通過實驗室人為地生產(chǎn)建構的,這一建構伴隨科學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的全過程。塞蒂納把實驗室稱為“制造知識的作坊”或“現(xiàn)代科學事實的工廠”,是利用專門的儀器、工具及其社會資源對知識進行工具性制造的場所。
首先,實驗室本身是高度人工化的,在實驗室里沒有絕對客觀的真理。實驗室不是通常意義上科學家發(fā)現(xiàn)真理的場所,實驗室與現(xiàn)代工廠有很多共通之處:特殊工作場地?,F(xiàn)代工廠是生產(chǎn)普通產(chǎn)品的場地,只不過實驗室生產(chǎn)的是科學知識。試驗里所用的東西都是通過特殊的方式處理過的,例如,植物和動物是專門準備的,這意味著科學生產(chǎn)本身已經(jīng)被過濾和建構過了,并不是所謂真實的真理。
其次,科學知識的生產(chǎn)需要實驗設備和操作輔助,對自然界生物的觀察同科學家在實驗室的客觀研究以及通過實驗室的工具處理過的結果不同,其不注重事件的自然過程、路線和周期,實質是規(guī)律本身對現(xiàn)象學的選擇性。
最后,科學家是“實踐推理者”,在特殊環(huán)境下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的操作,科學家們總是想方設法地排除環(huán)境的影響,以得到一個相對準確的實驗結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選擇性親和的干擾。所以,科學家在實驗室生產(chǎn)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技術與偶然共存的研究活動,其結果自然難以確定。而且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共同作用下,科學家的研究不可能每一次都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此可知,實驗室行動的基本原則是“科學家對使事物‘運行’的關切,這種關切顯示出成功的原則,而非真理的原則”[1]。
(二)科學論文的建構
如果說,實驗室科學知識的生產(chǎn)過程自然呈現(xiàn)的結果是一種客觀建構的話,那么,科學論文的建構機制的主觀性則非常強。塞蒂納認為:科學論文并不完全是對實驗室研究的真實表達,其中有更多主動的生產(chǎn)預設和建構成分,科學知識是在實驗室里建構出來的,而科學論文則有更加明確的建構性目的,是對實驗室研究的再建構。
具體表現(xiàn)在:其一,科學家論文寫作的目的性和預設性會比較強,比如知識載體的相關性和明確的目的性。其二,科學家在科學論文的撰寫過程中,總是伴隨著來自技術層面以及社會層面的批評,認知因素和社會因素,甚至是文學策略也會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發(fā)揮作用。所有這些都會成為組成科學論文的建構機制一個部分。正因為如此,塞蒂納寫到,“論文的終稿不僅是作者的勞動成果,也凝聚了其他幾位科學家的心血,他們的批評意見已被考慮在內(nèi)?!盵1],而“發(fā)表后的論文的特色,則應當被看作是作者們與批評者們商榷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方面的批評和社會支配性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這意味著發(fā)表后的論文是作者與這一論文的讀者的某些成員共同造就出來的多重混血兒”[1]。這就是說,科學論文的產(chǎn)生過程充滿了建構的色彩,是被人所“制造”出來的。
綜上所述,塞蒂納對于傳統(tǒng)的理論觀點并沒有一味地否定,而是通過轉變方法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來對科學知識的生產(chǎn)過程進行研究。塞蒂納在自己的理論中強調(diào)社會和主觀因素的作用,這與馬克思實踐觀中重視客觀性、承認人的能動性不謀而合。共同合作在科學研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科學知識的不確定性使科學家們更能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這是現(xiàn)代科學十分重要的特點,這也與塞蒂納強調(diào)人的主觀建構在科學研究中產(chǎn)生的作用暗合,二者都強調(diào)了交流產(chǎn)生的作用。
三、用馬克思自然觀審視塞蒂納實驗室研究對自然的淡化
就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來說,馬克思認為自然界始終處于領先的地位?!皼]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勞動者就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2]。而塞蒂納在實驗室研究過程中沒有將自然的作用納為重點是其整個研究的一大缺陷,她認為自然被納入實驗室研究范圍,所有的過程和環(huán)節(jié)都被科學家人為的過濾和建構了,而科學結果不是真實自然的表現(xiàn)。所以,本文將結合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對塞蒂納實驗室研究進行批判式的審視和評價,力圖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以實踐為基礎的全新的自然觀
馬克思的自然觀被學術界稱為“全新的自然觀”,原因在于馬克思指出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是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觀點,而人與自然關系的建立又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馬克思的自然觀和傳統(tǒng)的自然觀之間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馬克思通過實踐的角度來研究自然,發(fā)現(xiàn)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進程中,對自然的理解變得逐漸深入,而非直線式地上升。例如,因為顏料的出現(xiàn),所以才有了這么多五顏六色的衣服,而顏料的發(fā)明則是實踐的結果。從最初由自然物中提取,到現(xiàn)在通過化學方法合成。從單一顏色到五顏六色,都是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實踐的成果?;の廴镜某霈F(xiàn),對化工染料產(chǎn)生了新認識,對實踐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對自然的認識也就深刻了。換句話說,人們通過不斷的改造自然,進而對自然的了解更加深刻。實踐是人類認識自然前提,也是必由之路。
馬克思指出:“只要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會彼此相互制約”[3]。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個部分,不能盲目自信,對自然進行任意改造,否則就會遭到自然的報復。反之,人應該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活動,人類關注自然實際上就是關注人類自己,相對的,人類破壞自然實際就是破壞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
此外,馬克思還通過實踐的角度去研究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性。實踐產(chǎn)品是人的實踐活動與自然相結合的結果,人類作為自然界的某一部分而存在,和實踐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馬克思認為,人類不能憑空創(chuàng)造出物質,人類的實踐活動必須在自然界存在的基礎下完成。如果將人的實踐活動剔除,自然是自然物,但是也因此失去了人類實踐對社會和歷史改造的美麗痕跡的??梢姡匀唤绲目陀^實體性是建立在人類的生產(chǎn)實踐基礎上的,如果自然界消失了,那么人類的實踐活動將無法繼續(xù)進行,也就不會產(chǎn)生所謂的勞動產(chǎn)品;如果人類失去了保障身體機能繼續(xù)發(fā)展的基本要素,人類就會滅亡。由此可見,馬克思實踐觀是非??茖W和客觀的方法論,用它來審視塞蒂納的實驗室研究,能使得該研究更加深入和具有洞察力。
(二)塞蒂納實驗室研究淡化自然的作用
塞蒂納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科學人類學的方法去研究科學知識的產(chǎn)生過程,主張實踐地解釋并參與科學,有力地批判了保守的科學視野,對人們認識重新審視科學的實踐性本質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但是,作為一個把建構看作核心的研究,自然有其不足之處。
一方面,塞蒂納不僅沒有考慮到在科學知識產(chǎn)生時自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沒有考慮到社會因素會產(chǎn)生的作用,而只是考慮到實驗室微觀環(huán)境的作用。塞蒂納認為實驗室是一個“強化了的自然”和“強化了的力量”的居所,自然與社會通過實驗室里的認知文化這種方式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但問題是,實驗室是如何重新塑造自然的新秩序,又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作用的呢?通過在實驗室觀察和研究,塞蒂納認為,由于自然具有可塑性的特點,實驗有效地利用了這個方面。實驗室不會使用從自然直接采集的實物,通常都會通過實驗室來對研究對象進行重新改造,然后進行研究。實驗室所研究的內(nèi)容是通過研究人員處理后得到的,通過真實存在的探討得來的。像這些從自然獲取經(jīng)過處理的事物往往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實驗室的作用在于使那些從自然中獲得的對象能夠經(jīng)受社會文化的影響,使其經(jīng)受考驗,并且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新的研究成果。換句話說,實驗室里所研究的事物與從自然獲取的研究對象差異很大,通過科學家處理過的事物,作為真正的研究對象加大了這種差異。因此,塞蒂納指出“似乎不能在實驗室里找到自然,除非是從一開始自然就被定義為科學研究的成果”[1]。塞蒂納認為在實驗室里的研究對象都是通過人為的處理過的成果。但實際上,作為實踐客體的對象必然帶有主體的特點。所以,在探討科學認知文化的作用時,不應該忽視實驗室的儀器在科學知識生產(chǎn)中所承擔的地位;同樣,也不能對自然因素視而不見,簡單地認為科學知識是不客觀的,完全是社會和文化建構的產(chǎn)物。
另一方面,塞蒂納通過她的理論,表達了科學知識的產(chǎn)生過程會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作用,并且是在其作用下建構出來的。由于這兩種因素的作用,科學的真理性、合理性和客觀性都有待討論。實驗室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也會對科學知識的價值標準產(chǎn)生影響,但很顯然,通過實驗室生產(chǎn)出來的科學知識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比如,實驗室文化會對生產(chǎn)科學知識的方式產(chǎn)生影響,如果將科學知識簡單地認為是社會、文化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不是說明了科學不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顯然,這是值得深思的,但在文章之中,塞蒂納對這些東西也都沒有過多的論述。
雖然馬克思并沒有直接指明具體的實驗室研究和科學生產(chǎn)過程究竟是怎么影響的,但他自始至終強調(diào):“人并沒有創(chuàng)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chuàng)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chǎn)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4]。從這個角度來看,塞蒂納確實沒有考慮到科學本身具有的規(guī)范性特點,因此忽視了科學的客觀性。塞蒂納認為實驗室里的研究對象不是真實的自然事物,是通過人工處理得來的,這本沒什么問題,但是再考慮馬克思上述觀點,很容易理解到,她其實忽視了即使是通過人工處理過的實驗室也是沒有丟棄其本來的客觀屬性的,自然和人工自然都是客觀的。塞蒂納發(fā)現(xiàn)實驗室里有很多人工處理過的影子,科學家每做一次選擇都會為以后的步驟做下鋪墊,而這些科學選擇并不是隨意的選擇,都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這些知識都是實踐結果的產(chǎn)物,實際上也是一種客觀穩(wěn)定的呈現(xiàn),在這種知識的指導下所做的每一次選擇都會考慮材料的性質、實驗方法、選擇標準等方面的客觀性和可行性,沒有以上這些內(nèi)化的實在,實驗室的研究也無法得以繼續(xù)進行,而這些都是歷史的和客觀的[5-7]。
四、結語
通過系統(tǒng)地對馬克思實踐觀的理論進行整理,對塞蒂納實驗室研究的探析,以及對實踐科學觀的發(fā)展歷程和主要內(nèi)容進行分析總結,不難發(fā)現(xiàn),馬克思實踐觀和塞蒂納的實驗室研究有著暗合的哲學邏輯和科學邏輯,也有著顯著的差異性[8-10]。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洞察力和解釋張力為解釋實驗室研究的正確性、科學性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而塞蒂納的微觀實驗室研究也為馬克思實踐觀提供了更多的案例和解釋對象,這些都對當前科學發(fā)展和實踐發(fā)展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11-12]。
綜上所述,馬克思科學認識論和實踐觀為塞蒂納實驗室研究提出了一個更加真實、合理的和科學的分析框架,這使得塞蒂納實驗室研究的實踐科學觀更加合理。同時,塞蒂納的實驗室研究絕不僅僅是對馬克思的實踐哲學的豐富,也在其與馬克思之間發(fā)生碰撞之后,變得更加完善,為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知識產(chǎn)生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行的研究進路。
參考文獻:
[1] 卡琳·諾爾·塞蒂納. 制造知識:建構主義與科學的與境性[M]. 王善博,譯.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2]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3.
[3]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4]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
[5] 陳群. 馬克思的實踐哲學與后SSK的實踐科學觀[J]. 前沿,2009(03):39-42.
[6] 李淑英. 事實與建構——從諾爾·塞蒂納的實驗室研究看理論實體的實在性與非實在性[J].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23(02):49- 51+110-111.
[7] 李榮梅. 馬克思實踐觀之生態(tài)哲學思想內(nèi)蘊[J]. 高校招生(理論研究),2010(03):71-72.
[8] 王善博. 知識的制造與實驗室研究——諾爾的科學建構論研究[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7(08):1-4.
[9] 郭興華,翟源靜. 視角的轉換:從實驗到實驗室——兼論卡琳·諾爾·塞蒂娜的實踐觀[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24(09):51-55.
[10] 蔣紅雨. 從知識論到生存論——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關系研究視角的轉換[J]. 大連大學學報,2005,26(03):23-24.
[11] 夏國軍,苗毅. 規(guī)范的還是描述的——論自然化認識論的承諾[J]. 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58-63.
(薦稿人:袁杰,貴州醫(yī)科大學副教授,貴州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科研管理科副科長)
(責任編輯: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