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曉姣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人的標簽。識字教學方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能按筆順規(guī)則寫硬筆字,注意間架結(jié)構(gòu),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學習獨立識字?!睆摹墩Z文課程標準》中的措辭不難看出,“喜歡”是第一位的,是學生學習的開端。
在日常教學中,我不斷探索和豐富識字教學的核心活動,以此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具體方法:一是系統(tǒng)化識字,激發(fā)學習興趣。教給學生成套的識字方法,按規(guī)定的程序識字,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程序“走”過一遍之后,這個字的“音、義、形、書”就在學生頭腦中有了深刻的印象。二是注重歸類,提高識字量。漢字雖然繁多,但是如果找到其中的一些構(gòu)字規(guī)律,識字時就能事半功倍。三是將識字與閱讀有機結(jié)合,保持識字興趣。識字是為了閱讀,而相關閱讀也會促進學生了解漢字的深厚底蘊,同時提升識字量,二者相輔相成。
一、系統(tǒng)化識字,激發(fā)學習興趣
經(jīng)歷了幾輪低年級的教學,經(jīng)過反復實踐以后,筆者總結(jié)出了“七步識字法”。即:讀準音、知字義(組詞、近反義詞等)、記字形、說占格、積累、書寫、評價。
這套識字方法是按漢字“音、義、形、書”的思路設計的。先是利用音節(jié)讀準字音;學習字義這一環(huán)節(jié),對學生要求切勿過高。低段學生了解字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組詞”,通過反義詞、近義詞了解字義也是比較好的辦法;在知字義的基礎上識記字形效率更高。記字形時,我會引導學生用比較記憶方法,根據(jù)漢字的特點找到較為容易、有效的識記法。例如,記憶獨體字,直接書空的方法更好;記憶合體字,常用熟字加一部分、去掉一部分、換一部分等方法;要想在田字格中書寫規(guī)范,就要先觀察范字的占格,田字格就像標尺,有了它,才能寫好漢字。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有序觀察:首先從整體上來觀察,要把漢字寫在田字格的正中間,上下左右都不要頂?shù)竭吘€,依據(jù)漢字的結(jié)構(gòu)來安排其主要部件的位置。再看局部,找到關鍵筆畫的起筆、收筆的位置尤為重要。
漢字是方塊字,書寫時,講究筆畫順序、間架結(jié)構(gòu),整個漢字要寫得連貫,一氣呵成。我認為“評價”即“審美”,最后的評價,可以是教師評價,可以是生生互評,也可以是自我評價。評價的標準是滿分“三顆星”:第一顆是“正確星”,第二顆是“美觀星”,第三顆是“整潔星”,分別對應了課程標準中要求漢字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的三個標準。漢字書寫是一種藝術(shù),寫好漢字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一個漢字寫下來,其實也是“發(fā)現(xiàn)美”的過程,目的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欣賞漢字整體架構(gòu)的方正、勻稱之美,最終喜歡上漢字。
在一、二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漢字時,“七步識字法”的過程講得越細越好,應在課上反復強調(diào),加以強化。在學生完全掌握了各個步驟的任務以及標準,有了初步的興趣后,我在課上會大膽放手讓學生與同伴一起識字,小組成員輪流擔當“主持人”,在集體學習之前大聲提示大家每一步的任務,如第一步:讀準音,大家齊讀字音;第二步:知字義,可以說詞語,每個成員都有機會當學習小組的“老師”,帶領大家學習生字,這樣就增強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另外,教給學生整套識字方法,有助于學生系統(tǒng)化地、高效地識字,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歸類,提高識字量
以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中的《樹之歌》為例,這是一首介紹樹木特征的歸類識字兒歌,描寫了楊樹、榕樹、梧桐樹、楓樹、松柏、木棉、樺樹、銀杏、水杉、金桂10種樹木。本課生字大多是“木字旁”,課上我會引導學生找到這個規(guī)律,并告訴他們帶這個偏旁的字大多與樹木或木制品有關,這些字可以歸為一類——木字族。授課時,在學習完本課的全部生字后,我設計了兩個“拓展環(huán)節(jié)”:一是你還能說出哪些帶“木字旁”的字?二是出示兒歌《客人到家我說請》:青字加言組成請,客人到家我說請;青字加目就是睛,繁星閃閃眨眼睛;青字有心就成情,天天上學好心情;青加三點變成清,小河彎彎水清清。日出東海天氣晴,池塘點水小蜻蜓。這首兒歌韻律感很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非常愿意讀。熟讀之后,我會提示學生,在兒歌中藏著另外一個字族的字,讓大家找一找并圈出來。學生覺得十分有趣,很快就找到了。接著,再將“青字族”的字集體交流并總結(jié)出來,讓學生們讀一讀,結(jié)合兒歌的意思記一記。
以上兩首兒歌成篇的形式類似,都是把漢字獨特的構(gòu)成規(guī)律與適宜兒童朗讀記憶的短小精悍的韻文相結(jié)合,形成字族韻文,給學生快速識字提供了便利條件。作為“字族”的載體,兩篇韻文放在一起學習,一個字族遷移至另外一個字族,如此歸類識字,事半功倍,在遵循識字教學“多認少寫”的基本理念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三、將識字與閱讀有機結(jié)合,保持識字興趣
我選取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兩課內(nèi)容來舉例說明。以部編版一年級上冊中的《畫》一課為例,內(nèi)容是: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在教學讀文的環(huán)節(jié),我先拋出問題:“這首詩也是一則謎語,你們知道謎底嗎?”部分學生能直接給出結(jié)果,可見他們是憑借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在跟我對話。為了照顧那些不太了解古詩的學生,我會讓一名學生結(jié)合文中插圖來解釋一下,不會再過多講解。
接下來,我設計的活動是“猜詩迷”,出示唐朝詩人張打油的詩《詠雪》:江上一籠統(tǒng),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這首詩猜起來是有難度的,我預設了兩種提示方法:一是解釋詩句大意,尤其是第一句,學生如果還是猜不出,我會直接出示圖片(如圖1所示)。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學生會立刻反應過來。
在我看來,《畫》這首詩,每一句都圍繞“畫”來展開,描寫“畫”,卻只字不提“畫”?!对佈吠ㄆ矡o一個“雪”字,兩首詩均是通過描寫人對于事物的認識或感受,把事物特征寫具體,構(gòu)思精妙。在課堂上,我會要求學生背誦這兩首詩,鼓勵學生回去考考家長(實踐作業(yè))。相信在此基礎上,他們一定能體會到“藏字于詩”的韻味和樂趣。
以一年級語文下冊《猜字謎》一課中的兩則謎語為例。第一則: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水來攻。第二則:“言”來互相尊重,“心”到令人感動,“日”出萬里無云,“水”到純凈透明。這兩則謎語在“字形”上都有所提示,學完兩則字謎以后,為了不減學生猜謎識字的興趣,我在課堂尾聲又增加了一個猜字謎的環(huán)節(jié)。先出示字謎:興(興的繁體字)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燒。(打一字)同樣,這個字謎主要說的也是“字形”。我先引導學生說一說這個字共有幾部分,每部分都有什么部件,然后鼓勵學生憑著自己的大膽猜測,嘗試在田字格中寫出來。實踐證明,有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完成,其中有幾個學生還去過此地,很快就寫出來了,立刻端正坐好示意我,至今我都記得當時他們臉上那自信、得意的笑容。有的學生因為沒有見過筆畫如此多的字而心生膽怯,懷疑自己的想法是錯的,因而無從下筆。還有部分學生緊鎖眉頭,一看就是頭腦中疑團重重:這樣復雜的字念什么呢?它是什么意思呢?
見狀,我口述了一個故事:在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有一個依山而建的古村落,叫“爨(cuàn)底下”(如圖2所示),非常有名。“爨”字太難寫了,人們?yōu)榱擞涀∷?,就編了這個字謎(最初只是順口溜,口口相傳至今)。那么這么難寫的字,為什么給村子起名字時還要用它呢?原來,這個村子大多數(shù)人姓韓,“韓”與“寒”同音,“寒”有冷、窮困的意思,韓姓祖先為了使后人生活得更好,就選用了帶有“大”“火”“林”的“爨”字,意思是用大火燒林,火越燒越旺,驅(qū)走寒冷,期待大家豐衣足食。從這個名字中可以看出人們對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生聽完短文后,恍然大悟,同伴間相視一笑,我便知道他們心中的疑問解開了,意識到了原來這個漢字背后還有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故事。
識字教學的初始階段,課上教師教給學生系統(tǒng)化的識字方法,同時將識字與閱讀有機結(jié)合,以“深度剖析漢字文化底蘊的核心活動”為引子,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直指漢字的文化本源,使學生意識到漢字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符號,更是一種文明。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增強其人文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