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駿 陳寧欣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翻開了歷史新紀元。許多人認為就職典禮一定十分隆重,這在一些文學、繪畫等作品中均有所表現(xiàn)。其實,孫中山就職典禮并非人們所想象的那么隆重。這是由當時特定的歷史氛圍所決定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湖北軍政府成立。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凱赴湖北鎮(zhèn)壓革命。當時革命黨人主張只要清帝退位,共和政府成立,漢人做了大總統(tǒng),就是革命成功,即可與北方停戰(zhàn)議和。11月9日,湖北軍政府總司令黃興致電袁世凱,希望袁直搗黃龍建拿破侖、華盛頓之功,并表示事成后南北各省人民都將拱手聽命。狡猾的袁世凱一方面表現(xiàn)出一副朝廷忠臣的樣子,穩(wěn)住清室,一方面擺出積極的姿態(tài)與革命黨人討價還價。許多革命黨人受到袁世凱的蒙蔽。
南北雙方于12月2日達成停戰(zhàn)協(xié)議,隨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北方議和全權大臣,袁又任命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南方11省革命軍政府公推伍廷芳為民國議和全權代表,汪精衛(wèi)與溫宗堯、王寵惠等人為參贊。黃興電促袁世凱舉事推翻清朝,事后充中華民國大統(tǒng)領,組織完全政府。
南北和談期間,獨立各省代表于12月12日齊集南京,準備選出一個領袖來應對袁世凱。但對領袖的人選卻不能統(tǒng)一,章太炎甚至認為“總統(tǒng)之屬,功則黃興,才則宋教仁,德則汪精衛(wèi)”。黃興則被人譏為“漢陽敗將”。而在黃興自甘退讓、改由黎元洪出任大元帥時,首義地武昌又處于朝不保夕的危險境地,這讓新勝之余的江浙革命黨人頗不以為然。在袁世凱大搖和平橄欖枝的誘惑下,獨立各省代表干脆秘密議定由袁世凱來充當臨時大總統(tǒng),條件是他反戈一擊,推翻清政府。既然如此,領袖一職已成雞肋,不過是起個過渡的作用。
在許多革命黨人以臨時大總統(tǒng)之位誘袁推翻清王朝的政治傾向逐漸形成的同時,也有一些革命黨人擔心袁世凱拖延時間,錯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勢頭。革命者需要自己的代言人。12月21日,中外聞名的革命領袖孫中山抵達香港,4日后,孫中山在胡漢民等一干革命黨人的陪同下來到上海。孫中山的到來,令各省革命黨為之頭痛的領袖人選問題迎刃而解。不可否認,在革命黨內(nèi)部矛盾無法調(diào)和的情況下,只有孫中山具備出任臨時領袖的資格與威望。
孫中山抵達上海的第二天,同盟會干部會議召開,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方案,決定先向各省代表示意選舉臨時大總統(tǒng),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得到各省代表同意。
中國古代對歷法尤為重視,改朝換代之際,新王朝為了表明自己“奉天承運”,必重定“正朔”。自漢武帝開始,皇帝登基即“改元”,數(shù)千年歷史,以此相續(xù)。辛亥革命成功后,湖北軍政府成立,立即宣布“主權屬于人民”,廢除宣統(tǒng)年號,改為黃帝紀元。所有文告都用“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的名義,署“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某月某日”,從而激發(fā)軍民斗志,加速清政府統(tǒng)治的土崩瓦解。黃帝紀年,是以傳說中黃帝降生之年為黃帝紀元元年。
12月27日,孫中山在上海接見各省代表會代表時說:“本月(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三日為陽歷1月1日,如諸君舉我為大總統(tǒng),我就打算在那天就職,同時宣布中國改用陽歷,是日為中華民國元旦?!睂O中山?jīng)Q定學習西洋,采用陽歷,改以民國紀年,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即陰歷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典禮因此定在了1912年1月1日。1912年因此稱為“民國元年”。
各省代表會議通過了黃興傳達的孫中山的三點意見:改正朔用陽歷;改為中華民國紀元;臨時政府采用總統(tǒng)制。12月29日,各省代表舉行選舉會,孫中山毫無懸念地當選為臨時大總統(tǒng)。這一天距就職典禮只有兩天時間,而孫中山當時還在距離南京300多公里的上海。
當時滬寧一線交通遠非現(xiàn)在這么方便。1912年1月1日上午,孫中山從哈同花園出發(fā),到上海北站參加熱烈的歡送儀式。行前,孫中山曾就赴南京之事對陳其美說:“我輩革命黨,全不采儀式,只一車足矣?!?1點,專列才起動前往南京。經(jīng)過數(shù)小時車程,孫中山到達南京下關火車站后作了短暫停留,又坐上城內(nèi)寧省鐵路小火車直抵兩江總督署東箭道車站。在東箭道的車站下車后,孫中山換乘一輛藍色絲綢繡花馬車,直抵兩江總督署,到達時已是晚上10點多了。據(jù)專家最新考證,孫中山就職典禮直到晚上11點才開始舉行。
就職典禮程序如下:奏軍樂→代表報告選舉情況→大總統(tǒng)致辭→代表致歡迎辭并頒發(fā)印綬→總統(tǒng)蓋印宣誓→海陸軍代表致頌辭→大總統(tǒng)致答辭。孫中山一生中的照片還是較多的,但是,就職典禮這么重要的場合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圖片資料。這是因為當時的閃光技術比較落后,并且還有一定危險性,故沒有拍攝。據(jù)同盟會成員袁希洛《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典禮見聞》一書記載:“這莊嚴的典禮以在夜間的緣故,當時攝影記者未有鎂光設備,不能攝一張照片,殊為可惜?!?/p>
儀式由山西代表景耀月主持,風塵仆仆的孫中山身穿中山裝居中站立,用廣東話宣讀就職宣言:“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nèi)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孫文?!睍銮f嚴肅穆,播放激昂的《馬賽曲》,孫中山等人表情嚴肅。
據(jù)革命黨人戢翼翹的回憶,孫中山當晚的就職儀式極其倉促簡單,“中山先生和胡漢民走進來,兩人都穿著大禮服,戴大禮帽,胡漢民手拿文告,站在中山先生的身邊。中山先生宣誓就職后用廣東話演講,我根本就聽不懂。儀式很快就結(jié)束,燈很暗,也沒照什么紀念的相片。我們很奇怪為什么這樣草率,第二天才明白原來是趕在這天改元,用新歷”。
因為沒有影像資料,孫中山臨時大總統(tǒng)就任儀式場景具體是怎樣,留下了許多懸念。經(jīng)多年研究,孫中山就職典禮是在大堂舉行的,而非以前所說的暖閣。
孫中山辦公住宿設施也很簡單。因為財政緊張,孫中山將兩江總督署內(nèi)的西花廳作為“臨時大總統(tǒng)辦公室”,起居室是署內(nèi)不遠處的曾供幕僚居住的兩層小樓。孫中山就職之時,就言解職之約,倉促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給袁世凱施壓。
1912年1月2日,孫中山即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名義發(fā)出《改歷改元通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發(fā)布第一號公報,將《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就職宣言書》等文件全文公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開始正常運行。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