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玉
(洛陽師范學院公共外語教研部,河南 洛陽 471934)
二語習得的形式既包括在自然環(huán)境下的習得,也包括在課堂教學條件下的習得,即課堂二語習得。自20世紀60年代起,就不斷有學者開展對外語課堂的研究,旨在確認課堂教學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教師實踐其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最主要場所是課堂,因此課堂也成為改革外語教學的策源地之一。[1]國內最初的外語課堂研究多是在心理語言學的相關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對各類教學實踐也產(chǎn)生了較為積極的影響。隨著外語課堂教學研究的增多,基于心理語言學指導下的外語課堂教學研究對教學實踐指導的局限性也漸漸凸顯出來。[2]因此,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社會文化理論的指導下,二語習得及課堂外語教學的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
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影響,維果茨基(1978,1987)建立了社會文化理論,將人的心理機能分為低級和高級。低級心理機能指向生物進化結果,高級心理機能強調社會文化歷史發(fā)展的結果。基于此,維果茨基提出了中介(medi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最近發(fā)展區(qū)(zone ofproximal development,ZPD)三個核心概念。[3-4]
中介作為社會文化理論中最核心的概念,強調個體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間接的、工具中介的。人類低級心理機能受生物學規(guī)律控制,是由客體引起的直接關系,而人類高級心理機能則是通過工具、符號、語言等社會文化因素作為中介建立起來的間接聯(lián)系。由此,搭建起主體和客體之間聯(lián)系的這些工具,包括語言、人造物和符號等都是中介。[5]
基于社會文化理論的ZPD將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fā)展視為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探究的是個人正在發(fā)展中的能力和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的能力之間的關系。[5]基于此,ZPD常被用來分析個體的高級心理機能在中介干預下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
中介和ZPD都涉及外在的中介,強調符號、語言等中介工具與外部的相互關系并最終指向個體的內部心理發(fā)展。而內化則強調個體通過外顯的社會交際活動將社會平臺的行為和思維等轉化到個體的內部心理發(fā)展平臺(Vygotsky,1987)。[4]因此維果茨基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fā)展分為兩次,第一次在社會層面,第二次在個體層面。
維果茨基思想的核心是個體認識的社會發(fā)生?;诖说幕顒永碚摪酥黧w、客體和共同體等核心要素以及包括工具、規(guī)則、勞動分工在內的次要成分。[3]如圖1所示,活動系統(tǒng)中的主體在目標的驅使下,使主體從事指向對客體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主體為了實現(xiàn)其目標,在工具、規(guī)則及分工,也就是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作用下,作用于客體或目標,并最終實現(xiàn)內化。[6]
圖1 活動理論
學習者和教師是大學英語課堂這個復雜動態(tài)系統(tǒng)中最主要的人的因素,其中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師生關系、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生生關系及其規(guī)則制度共同構成了大學英語課堂下的社會環(huán)境,而多媒體設備、教材等構成了物質環(huán)境。因此基于教師、學習者以及課堂環(huán)境的研究是SCT視角下最常見的主題。
自然環(huán)境下的語言學習者是通過直接接觸目的語學習,那么課堂語言學習者與目的語的接觸便是通過人尤其是教師而實現(xiàn)的。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不僅是課堂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構建者,同時也是維護者。除此之外,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重要設計者和課堂效果評價者,是外語課堂學習中的重要中介,也被稱為課堂學習中的重要他者。[7]
通過對本校大學英語課程的課堂教學進行觀摩聽課,可以發(fā)現(xiàn),對外語課堂中的二語學習者來說,教師更有其特殊的中介作用:為不同的學習者選擇適合的語言學習材料,提供并優(yōu)化語言資源;在課堂交際活動中為學習者充當目的語示范者;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營造課堂語言交際環(huán)境讓學習者運用目的語表達思想,并在需要時為學習者提供合適的表達方式。[8]
對一個優(yōu)秀的外語教師來說,語言運用能力是最基本的,這樣才能確保目的語知識輸入的精確性,同時也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言基本功提供范例。以筆者所在高校大學英語日常教學中的一個常見環(huán)節(jié)分析該過程,在一節(jié)大學英語視聽說課上,該節(jié)課的主題為Social Issues,學生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能夠就社會話題進行比較流暢的討論及表達,同時在該過程中使學生增加傳統(tǒng)文化知識,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該話題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在通過視頻對該話題下的常用表達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師將相關常用句型進行展示及示范,之后布置口語話題What do you think of Luoyang?學生根據(jù)教師示范的常用表達,進行口語展示,教師課堂上進行及時的反饋,幫助學生進行自我糾正,完善自己的表現(xiàn),在改進的過程中加深對本節(jié)課新知識的了解。
這個階段,我國國防費增長十分緩慢,遠遠落后于國民經(jīng)濟增長,國防和軍隊建設處于低投入和維持狀態(tài)。據(jù)統(tǒng)計,1979年至1991年,我國GDP平均增長14.85%,國防費平均增長6.45%,低于GDP增長率8.4個百分點。軍隊建設在讓路和忍耐中度過了將近15年,為國家經(jīng)濟建設和發(fā)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這一階段,可稱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忍耐讓路階段”。
除了教師的語言示范外,開放、包容、真實而又積極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也可以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1]以筆者所在高校一名教師的上課片段為例來分析,該教師擅長使用增加停頓時間、向學生的互動致謝、話輪轉換、減少打斷學生、增加學生回應頻率等營造課堂學習空間,并引導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積極參與。以下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互動的情況:
Miss Zhang:What qualities make a good friend?
Student A:...I think,it's friendly and kind.
Miss Zhang:Well,good.What else? How about you?
Student B:Good qualities like hardworking,diligent can make a good friend.
Miss Zhang:Excellent.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friendship?
Student C:A true friend must be a good listener.She can listen to me when I feel sad.
Miss Zhang:Pretty good.Else?
Student C:We can learn together and make progress.
Miss Zhang:Exactly.And that's what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odayA Better Me.
傳統(tǒng)的二語學習動機多是在認知心理學的框架下進行的,并未過多關注語言社會文化環(huán)境,因此缺乏對學習者學習動機的整體性解讀。近些年來,學習者學習動機的社會性、歷史性和發(fā)展性等特征逐漸被納入相關研究范疇,研究者試圖探析學習者個人的具體的學習經(jīng)歷與所處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因此對學習者學習動機的研究逐漸開始轉向社會文化。[1]Salwa(2016)開展的一項對沙特公立中學學生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受到文化、身份及日常生活等影響。[9]因此,基于社會文化理論視角,將學習者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及個體獨特的具體的學習經(jīng)歷都納入研究考量的范圍,才更符合外語學習者的學習環(huán)境。
我們知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師生關系、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生生關系等共同構成了課堂軟環(huán)境,而多媒體設備、教材等構成了課堂硬環(huán)境。對課堂軟環(huán)境的研究更多的是對課堂上不同類型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之間互動或協(xié)商的研究。社會文化理論的研究者認為,除課堂軟環(huán)境之外,教材、課堂多媒體設備、網(wǎng)絡設備等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也都是重要的客體調節(jié)工具,為學習者參與課堂交際活動、實現(xiàn)語言等知識的內化提供了重要條件。除此之外,釘釘、騰訊會議、日志等形式也為學習者提供了有效的學習和反饋方式,為教師實現(xiàn)高級技能發(fā)展提供了條件?;诖?,如何有效地發(fā)揮課堂硬環(huán)境對學習者最大的中介作用、如何通過教材之外的其他學習工具幫助學生內化知識等都是今后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
社會文化理論將學習者的語言學習和發(fā)展與社會文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營造積極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引起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社會文化理論為二語習得和外語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社會文化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仍有許多相關的問題值得研究探析,希望今后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投身社會文化理論在本土外語課堂環(huán)境下的應用研究,以期豐富其本土化的研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