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杰 劉學思
(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開設了多種多樣的網絡課堂以提高學生聽力和閱讀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卻忽視了如何提高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寫作課上結果教學法仍然處于重要的位置[6]。在結果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內容中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只有被動地完成任務和接受教師的反饋。但是,寫作是一項需要交流的活動,學生的作文不僅僅需要教師的評閱,還需要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傳統(tǒng)的教師反饋就忽略了語言交流是寫作中的核心。因此,文章將同伴反饋運用到寫作教學中,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探究同伴反饋對學生的英語寫作成績的影響和學習者對同伴反饋的態(tài)度。
活動理論被認為是社會文化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起源于維果斯基的中介思想,之后的發(fā)展經過了分別由列昂節(jié)夫和恩格斯姆提出的活動層次結構和活動系統(tǒng)“三角模型”三個階段。當前,在教育心理學及語言教育學界應用較廣的是芬蘭學者恩格斯托姆(Engestr?m,1993,1999)提出的活動系統(tǒng)“三角模型”理論,該系統(tǒng)是由六個互相關聯(lián)的成分組成,分別是主體、客體、工具、規(guī)則、共同體和勞動分工[1](見圖1)。
圖1 三角模型活動系統(tǒng)(Engestr?m,1987:78)
如圖1所示,三角模型的頂部是由主體、客體和工具三個成分組成,是該系統(tǒng)的基本單元。主體在內在動機和外在客體的激發(fā)下,利用特定的中介手段,對客體進行操作使其成為成果。由于該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歷史環(huán)境中產生的,即由規(guī)則、共同體和勞動分工組成的三角模型的下半部分(Cole,1996),這些成分都會對活動系統(tǒng)產生影響[2]。
本研究將活動理論應用到二語寫作反饋中,將同伴反饋當作一個活動系統(tǒng),構建以下二語寫作反饋活動系統(tǒng)(見圖2)[4]。該系統(tǒng)將活動系統(tǒng)的六個成分具體化:二語學習者是該系統(tǒng)的主體;同伴的作文及作文中存在的問題等組成其客體;紙筆、反饋表格、網絡等實體工具為中介工具[5]。這三部分在整個系統(tǒng)的上半部分,是同伴反饋的基本成分。該活動的社會環(huán)境包括反饋規(guī)則、學習共同體及勞動分工三個部分。學習者的反饋行為受到社會環(huán)境中四個因素的調節(jié)。成果是作文質量的提高其他能力的變化[7]。(見圖2)。
圖2 二語寫作同伴反饋系統(tǒng)模型
國內外學者對寫作教學中的同伴反饋做了大量研究,研究證實,同伴反饋能夠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寫作(King,1979),還能增強學生的寫作動機和提升寫作的信心(Mittan,1989)[3]。同伴反饋活動將寫作看作是一個學生之間的合作活動,提倡學生將教師和同伴看作是合作者而不僅是評價者(Dheram,1995)??傊?,這種反饋方式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動機,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張英等(2020)提出同伴反饋在學生批改作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激起學生對寫作的閱讀意識和興趣,而且能夠幫助作者和讀者提升加工信息和糾錯的能力。莫俊華(2007)通過研究證實,同伴反饋可以增強學生寫作的動力,也觀察到這些同伴反饋的內容只是在表面,未將同伴反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具體分類,對幫助學生糾正寫作中的錯誤沒有作用。從同伴反饋對英語寫作質量的影響上看,它能夠增強學生寫作質量意識,并能顯著提高學生作文的內容和語言水平(蔡基剛,2011),學生能對同伴的作文提出有效的評價并給出建議(Schunn et al.,2016)。
本研究主要探討基于活動理論的同伴反饋對大學生寫作成績的影響,教師基于文本按照評分要求進行評分,以及在同伴反饋之后對學生進行的訪談,兩者相結合來嘗試回答以下問題:
(1)同伴反饋對學生的英語寫作成績有什么影響?
(2)學生對同伴反饋的態(tài)度如何?
本研究選取非英語專業(yè)大學一年級兩個平行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對照班26人,實驗班22人,在實驗班,參與者被分為11組,每組2人。兩個班的數據都是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產生,最初水平一致,研究重點是比較實驗結束后兩個班級的寫作成績。
文章運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共包括兩個研究工具。
第一個是英語寫作成績測試。控制班的英語寫作成績,以及實驗班同伴互評之后的寫作成績。
第二個是在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班學生的訪談,訪談問題如下:
(1)你認為你的同伴能糾正你的作文嗎?
(2)在你批改作文時,能夠認真地對同伴的作文進行批改嗎?
(3)你覺得同伴反饋對提升英語寫作成績有幫助嗎?
1.同伴反饋培訓
在實驗開始之前,老師向參與者進行了同伴反饋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是以下內容:
(1)教師向學生介紹同伴反饋的意義、目的和反饋中的注意事項。讓學生認識到同伴反饋是一項有益處的活動,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
(2)教師根據大學英語作文評分標準擬定此次研究的作文評分準則(見表1),并對其進行詳細講解。
表1 作文評分標準
(3)教師向學生講授關于反饋的建議。例如,如何就作文中的問題與同伴進行交流;如何對文章給出全面反饋等。
2.實驗過程的實施
實驗班與對照班用的是同一教學大綱及教材,教學課時安排相同??刂瓢嗪蛯嶒灠嗟膶懽魅蝿障嗤?,所選擇的大學英語四級真題作文。在控制班,學生寫完教師指定的作文題目后,交給老師批改。在實驗班,學生寫完作文后,參與者在課上進行同伴反饋。首先教師進行分組,兩個學生組成同伴互評小組。然后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評閱作文,同伴反饋主要針對內容是否切題、語法、句法和單詞,該活動進行30分鐘左右。同伴反饋活動結束之后,參與者根據反饋的內容進行第二稿的撰寫,學生完成之后,交給教師進行評閱。
本次研究結果分為兩個部分:(1)定量研究結果,通過分析控制班和實驗班的寫作成績,探究同伴反饋是否能夠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成績。(2)定性研究結果,通過實驗后對實驗班學生的訪談,探討學生對同伴反饋的態(tài)度。
表2 基本情況
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3),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成績存在顯著差異(t=-3.677,p=0.001<0.05),并且實驗班的成績明顯高于控制班,這說明同伴反饋能夠提升大學生英語寫作成績。
表3 英語寫作成績的組間差異
筆者選取了實驗班的6名學生進行訪談,6名同學都表示“同伴很細心地修改作文,能夠找出作文中的拼寫標點和語法錯誤等,同時可以幫自己復習一下語法知識”。在訪談中,實驗班4名同學認為“寫一篇文章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了”“不再害怕把文章給別人看了”。有些同學還表示“同伴反饋”能夠幫助自己的寫作成績的提高,對寫作更加感興趣了”。
通過對實驗班定量和定性結果的統(tǒng)計分析得出,在同伴反饋活動中,學習者作為主體利用一些中介工具并按照反饋規(guī)則對客體作文進行修改,整個活動是在作者與讀者的勞動分工中進行,教師起著學習共同體的作用。學習者收到反饋之后修改作文,修改后的作文成績與對照班相比有很大的提升,并且接受訪談的學生說道“寫一篇文章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了”“對寫作更加感興趣了”,可以表明同伴反饋可以增強學生寫作文的動機。
文章以“活動理論”為基礎構建的同伴反饋活動模型,通過寫作測試、半結構式訪談等定量定性研究發(fā)現,同伴反饋對大學生英語寫作成績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能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因此,在如今的寫作教學環(huán)境下,同伴反饋能夠幫助提高大學生英語寫作的能力以及英語寫作教學的效果,教師可以將同伴反饋運用在英語寫作教學上。同伴反饋是一項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活動,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此外,本次研究顯示,在同伴反饋中學生只關心單詞和語法錯誤,而忽略了文章內容和結構的整體錯誤,所以同伴反饋之后的教師反饋也非常重要。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文章只討論了同伴反饋對大學生寫作成績的影響,后續(xù)的研究可探討同伴反饋和教師反饋對寫作質量的影響,以及同伴反饋策略和同伴反饋動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