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彥
產后尿失禁多由尿道組織肌肉松弛誘發(fā),是指女性妊娠結束后不自主的尿液流出無法自我管理小便的疾病。由于孕期和分娩期的生理變化引起腹部壓力增加從而使盆底肌肌力降低、支持組織松弛,是尿失禁的高發(fā)階段[1]。產后尿失禁雖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嚴重的影響了產后婦女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進而誘發(fā)產后抑郁和焦慮等心理問題,已經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威脅婦女健康的5種常見慢性疾病之一。據文獻報道,產婦的尿失禁發(fā)生率為5%~21%[2],以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為主[1,3]。據調查研究顯示,導致產后尿失禁的原因眾多,例如產婦年齡、第二產程時間、分娩方式、分娩次數(shù)、胎兒體質量、既往手術史、藥物使用等[4]。我國有研究證明,年齡、分娩方式及次數(shù)、胎兒體質量、孕期體質量增長、第二產程時間、孕期是否出現(xiàn)尿失禁、尿失禁家族史等是其重要影響因素[5-6]。治療產后尿失禁通常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對于早期就發(fā)現(xiàn)的產后尿失禁或者是有產后尿失禁高危因素的患者來說,非手術治療方法是最常見也是最有用的療法[7]。目前,非手術治療產后尿失禁的主要方法為盆底肌訓練(pelvic floor music training,PFMT)[8],由于盆底肌訓練的療效與患者依從性高度相關,而生物反饋電康復療法具有無創(chuàng)、便捷且操作簡單的特點,故本研究通過觀察分析盆底肌運動結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尿失禁的臨床效果,為今后預防和減少產后尿失禁的發(fā)生和醫(yī)務人員治療產后尿失禁患者提供理論指導。
2018年1月—2020年6月于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佛山市順德區(qū)龍江醫(yī)院)產科門診就診的產后尿失禁患者,共計75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治療組(n=32)和對照組(n=43)。剖宮產婦21例,自然分娩產婦54例。其中,治療組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6.31±3.73)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8.71±1.27)周,新生兒體質量2.7~4.3 kg,平均體質量(3.27±0.41)kg。對照組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7.29±4.12)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02±1.16)周,新生兒體質量2.6~4.3 kg,平均體質量(3.59±0.36)kg。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審核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1)符合《婦產科學》中產后尿失禁的診斷標準[9];(2)意識清醒,能夠正常溝通,無語言障礙;(3)單胎、足月分娩;(4)產后6周以上且惡露排出干凈;(5)無陰道炎及尿路感染情況;(6)無其他產后并發(fā)癥;(7)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1)有盆腔手術史者;(2)泌尿系統(tǒng)感染患者;(3)意識不清,精神障礙患者;(4)重大疾病患者;(5)陰道出血及急性感染期產婦;(6)經產婦、 引產史及多胎妊娠者;(7)患者及家屬不同意參與本研究者。
(1)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盆底肌檢測,測量每位患者盆底肌力。方法:將檢測儀器放入患者陰道,根據儀器指示囑咐患者進行陰道收縮,根據儀器顯示結果評估患者肌力級別并做好記錄。(2)對照組給予盆底肌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在休息的狀態(tài)下,依次從肛門、陰道、尿道進行收縮運動,每個部位保持3 s以上,此為1組,達到20~30次/min,每天鍛煉2~3次,不可間斷。治療組給予盆底肌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增加生物反饋電治療,檢測患者的初始盆底肌張力,給予電療刺激,電力強度從0 mA開始逐漸增加到患者明顯痛感為止,每周2次,每次20 min。根據生物反饋電結果,適當結合盆底肌康復訓練給予治療,對照組與治療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后觀察兩組的療效情況。(3)通過國際尿控協(xié)會(the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推薦的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I-QOL)進行治療前后的評估。一共22個題目,每個題目得分由1~5分,總分110分,最終評分按照(總分-22)/88×100%公式計算[10]。為保證數(shù)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所有參與問卷調查的研究員均進行統(tǒng)一培訓,研究員對所有調查對象詳細講解本項目的研究目的及意義,填寫完畢后現(xiàn)場立即收回并逐一檢查問卷完整度,如有漏填選項現(xiàn)場提示補充。
療效標準:治愈:無尿急、尿頻、漏尿、尿失禁等癥狀,大笑、咳嗽、打噴嚏、運動時無尿液溢出。好轉:排尿間隔和幾次基本正常,尿失禁癥狀已有明顯改善。無效:尿失禁癥狀未得到明顯改善[11]??傆行蕿橹斡屎秃棉D率之和。
為保障數(shù)據質量,錄入前對所有問卷進行完整性和準確性復核并對問卷進行編號,雙人錄入。本研究數(shù)據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本研究中,計量資料采?。ā纒)的形式來描述,統(tǒng)計方法選擇t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n,%),則選擇χ2檢驗進行分析,同樣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3個月的連續(xù)性治療,對照組共治愈9例,占對照組總數(shù)的21.0%,總有效率55.8%;治療組共治愈13例,占治療組總數(shù)的40.6%,總有效率87.5%。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例(%)]
對照組治療前的評分為(76.11±3.27)分,治療組治療前的評分為(75.43±3.92)分,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評分為(85.92±2.77)分,治療組評分為(91.56±4.24)分,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兩組評分比較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與治療組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評分比較分析(分, ±s)
表2 對照組與治療組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評分比較分析(分, ±s)
產后尿失禁因尿液浸濕產生潮濕的環(huán)境,嚴重可引起瘙癢、皮疹、潰爛等,甚至引起陰部的炎癥。輕度的尿失禁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就有可能會發(fā)展成重度,而重度的尿失禁隨時都可能發(fā)生尿失禁?,F(xiàn)代醫(yī)學一般認為該類疾病病理改變在于分娩時胎兒先露部分對于盆底韌帶和肌肉過度擴張,從而導致產后小便無法正常自主約束。嚴重影響了婦女產后身心健康的恢復。目前,產后尿失禁在臨床治療中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盆底康復訓練等非手術治療方法,通過指導產后婦女學會收縮會陰、肛提肌等訓練盆底肌肉張弛力,增強產婦控尿能力,從而減少漏尿的發(fā)生。由于產后尿失禁患者因盆腹協(xié)調性不好,對盆底肌康復訓練的認識不夠等,加上患者很難堅持每天按要求進行自主鍛煉等各種原因,導致患者對盆底肌康復訓練的依從性不高、耐受力差,理解能力與實操能力不足,最終導致治療效果不佳。
有研究[12]表明,生物反饋電刺激通過低頻電刺激可以有效的激發(fā)神經細胞,增強神經細胞功能恢復,促進產婦腹壁、陰道肌肉收縮,提高其興奮性,促進受壓的神經細胞功能恢復。通過神經回路增強括約肌收縮,加強控尿,通過刺激神經和肌肉,抑制膀胱收縮能力,以降低逼尿肌代謝水平,從而增加膀胱容量,并達到加強儲尿能力的效果[13-14]。通過肌電圖反饋肌肉的活動信號,使患者接收到信號進行生物反饋訓練,可以增強括約肌收縮和肌肉收縮活動的準確性,從而達到恢復盆底肌功能的目的[15-18]。王萌瑞等[19-21]多名學者的研究證實,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相對于常規(guī)盆底肌訓練有更明顯的療效,且具有治療周期短、單次治療時間短、患者接受程度高等優(yōu)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盆底肌運動結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對75例出現(xiàn)產后尿失禁的產婦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經過盆底肌運動療法結合生物反饋電刺激療法治療后,有效的鍛煉患者肌肉,積極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加強盆底肌肉力量,產后尿失禁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證實盆底肌運動結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對治療產后尿失禁更加有效果,治療組尿失禁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尿失禁生活質量問卷評分亦高于對照組。本研究通過盆底肌康復運動結合生物反饋電刺激,對盆底肌肉進行有效刺激,增加了血液循環(huán)速度,增強了盆腔基底張力和收縮力,使盆底肌力的控制力得到提升,從而改善產后婦女盆底器官功能障礙,降低產后尿失禁的發(fā)生風險,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升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盆底肌康復訓練是一種主動意識的鍛煉過程,但是在臨床應用中發(fā)現(xiàn),單獨應用盆底肌訓練的產婦很難堅持,效果不佳。在聯(lián)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則可顯著提高盆底肌的收縮能力,從而發(fā)到治療產后尿失禁的目的,進一步證實盆底肌運動結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產后尿失禁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一的盆底肌康復運動,有利于提升治療的有效性,還具有操作便捷、療效快、治療費用低等優(yōu)點,在臨床上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