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勘查中心遼寧總隊,遼寧 沈陽 110004)
滑石為遼寧省優(yōu)勢礦產資源,廣泛應用于陶瓷、造紙、涂料、塑料、橡膠、防水、建材等領域。本文詳細研究了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礦床特征,通過滑石單礦物同位素、微量元素、石英包體的測試,初步認為該礦床成因類型屬中低溫區(qū)域變質熱液交代礦床。對今后該地區(qū)滑石資源勘查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石廟子滑石礦床大地構造位置位于中朝準地臺膠遼臺隆營口—寬甸臺拱鳳城凸起的東南部[1]。區(qū)域內出露的地層有古元古界遼河群浪子山組、里爾峪組、高家峪組、大石橋組、蓋縣組(表1)。大石橋組三段為滑石礦體的賦存層位,為一套鎂質碳酸鹽建造。礦區(qū)內出露地層為大石橋組三段,厚度385.00m。主要巖性為中厚層夾薄層白云石大理巖,其次為滑石化白云石大理巖、透閃石化白云石大理巖[2]等。地層總體走向北西向,傾向北東向,傾角20°~40°。
表1 遼東地區(qū)遼河群地層簡表
區(qū)域構造形式為褶皺和斷裂。褶皺構造有東西向的營口—草河口緊密線狀的復式向斜褶皺,自北至南依次為:①英洛—草河口—太平哨復向斜、②虎皮峪—紅石砬子復背斜、③蓋縣—岫巖—古樓子復向斜。石廟子滑石礦床位于區(qū)域蓋縣—岫巖—古樓子復向斜中段北翼。斷裂構造主要有東西向太子河盆地南緣斷裂、北東向寒嶺—偏嶺斷裂、北北東向皮口—蘇子溝斷裂帶、北北東向莊河斷裂帶、北西向析木城—岫巖活動斷裂帶。本礦床位于皮口—蘇子溝斷裂帶的西部。
區(qū)域侵入巖發(fā)育,遼河旋回以輝綠巖、輝長巖為主,并伴有少量斜長花崗巖;印支、燕山旋回以二長花崗巖、閃長巖為主。礦區(qū)內巖漿巖不發(fā)育。
礦區(qū)地層呈單斜形態(tài)產出,層間裂隙、層間滑動等次級構造破碎帶發(fā)育。北部發(fā)育有一條斷裂構造(F1),對滑石礦體無影響和破壞。礦區(qū)共發(fā)現(xiàn)4個滑石礦體(圖1),其中②礦體地表出露,其余礦體為隱伏礦體。②號礦體為主礦體,①號礦體次之,其余礦體規(guī)模較小。礦體均呈脈狀,一般走向延長480~1120m,傾向沿深達100~545m,厚1.29~2.68m(表2)。礦體產狀與圍巖基本一致,礦體沿走向的尖滅側現(xiàn)、尖滅再現(xiàn)及隱伏現(xiàn)象較常見。
表2 各礦體規(guī)模、形態(tài)特征表
①、③號礦體:①號礦體控制走向延長920m,傾向延深200m,最大厚度1.61m,最小厚度1.00m,平均1.31m,厚度變化系數(shù)22%,滑石含量50.19%~60.18%,滑石平均含量為52.53%,品位變化系數(shù)4%。埋深19~246m。傾向NE,傾角20°~30°。③號礦體,控制走向延長740m,傾向延深256m,最大厚度2.01m,最小厚度0.84m,平均1.29m,厚度變化系數(shù)33%,滑石含量51.77%~69.26%,滑石平均含量為59.30%,品位變化系數(shù)11%。埋深44~237m。傾向NE,傾角25°~30°。隱伏礦體,脈狀,沿走向不連續(xù)分布(圖2)。
礦石類型為方解石—滑石型。
②、④號礦體:②號礦體控制走向延長1120m,傾向延深545m,最大厚度4.59m,最小厚度0.91m,平均2.07m,厚度變化系數(shù)48%,滑石含量51.08%~69.64%,滑石平均含量為57.58%,品位變化系數(shù)10%。埋深0~327m。傾向NE,傾角20°~25°。脈狀,沿走向連續(xù)分布。④號礦體,控制走向延長480m,傾向延深363m,最大厚度5.52m,最小厚度0.95m,平均2.68m,厚度變化系數(shù)65%,滑石含量50.37%~55.24%,滑石平均含量為52.42%,品位變化系數(shù)4%。埋深68~287m。傾向NE,傾角25°~30°。隱伏礦體,脈狀,沿走向不連續(xù)分布。
礦石類型為白云石—滑石型。
礦體的圍巖主要為白云石大理巖,次為透閃石化白云石大理巖、滑石化白云石大理巖。圍巖蝕變主要為滑石化、透閃石化,其次為硅化、蛇紋石化。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楚,肉眼易于分辨。礦體中夾石主要為滑石化白云石大理巖,一般以交代殘留體的形式存在,在礦體內呈扁豆狀、透鏡狀,產狀與礦體基本一致。
2.2.1 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
根據(jù)脈石礦物種類,礦石類型劃分為方解石—滑石型和白云石—滑石型。其特征分述如下。
(1)方解石—滑石型:礦石呈灰白色,珍珠光澤,滑感強烈,礦石為鱗片、葉片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無色,鱗片狀集合體,正低突起,干涉色二—三級;白云石,無色,自形(菱形)、半自形晶粒狀,粒度一般0.02~0.1mm,具閃突起,干涉色高級白;方解石,無色,他形晶粒狀,粒度0.02~0.07mm,閃突起,干涉色高級白;石英,無色,他形粒狀,粒度0.05~0.20mm,正低突起,干涉色一級黃白。
(2)白云石—滑石型:礦石呈灰白色,珍珠光澤,滑感強烈,礦石為鱗片、葉片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瑹o色,鱗片狀集合體,正低突起,干涉色二—三級;白云石,無色,自形(菱形)、半自形晶粒狀,粒度一般0.02~0.1mm,具閃突起,干涉色高級白。方解石,無色,他形晶粒狀,粒度0.02~0.08mm,閃突起,干涉色高級白;透閃石,無色,長柱狀,集合體呈束狀,橫斷面近菱形,發(fā)育兩組斜交解理,柱長0.2~0.6mm,正中突起,干涉色二級藍綠;石英,無色,他形粒狀,粒度0.05~0.25mm,正低突起,干涉色一級黃白。
2.2.2 礦物成分
(1)方解石—滑石型:主要礦物成分為滑石,含量52.53%~59.30%,次要礦物為方解石28.60%~30.70%,白云石0.25%~0.35%,石英0.80%~2.30%等。
(2)白云石—滑石型:主要礦物成分為滑石,含量52.42%~57.58%,次要礦物為方解石25.80%~27.80%,白云石10.30%~11.70%、透閃石3.20%~6.50%、石英0.60%~2.90%等(表3)。
表3 X射線衍射物相分析(%)
2.2.3 化學成分
①、③號方解石—滑石型礦體CaO 較高,②、④號白云石—滑石型礦體MgO較高。礦石質量較好,滑石含量雖不高,但白度較高,F(xiàn)e2O3的含量較低。礦床滑石含量為55.80%, CaO 含量為22.48%,F(xiàn)e2O3含量為0.17%,白度為90.42%。以滑石含量為標準的工業(yè)指標判定為Ⅲ級品(表4)。
表4 礦石化學成分(%)
根據(jù)區(qū)域地質背景及礦床地質特征,當成礦熱液交代白云石大理巖時,可按以下方程式生成滑石礦體[4-5]:
李馭亞(1987)、陳從喜(2003)通過對該類型礦床滑石單礦物的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滑石的δO18為12.32~15.75,結果表明成礦熱液為區(qū)域變質熱液,微量元素WSr/ WBa 比值為36.4,與圍巖的WSr/WBa 比值(37.1)接近,而與花崗巖(0.50)相差甚遠,說明成礦物質MgO來源于圍巖白云石大理巖,SiO2來源于圍巖二云石英片巖。石英包體測試結果pH 值為9.25,爆裂溫度271℃[6]。
多期次的區(qū)域變質作用,使富鎂質碳酸鹽巖變質形成了白云石大理巖等變質巖巖石組合,并為滑石礦體的形成提供了鎂質來源,富含SiO2的區(qū)域變質熱液交代圍巖形成滑石礦體,受區(qū)域東西向構造影響而產生的層間裂隙、斷裂破碎帶控制了礦體形態(tài)、產狀和空間分布,并為熱液的運移、滲透、交代提供了空間[7-10]。即是容礦構造,也是控礦構造,它控制了礦體的產出。
綜上所述,石廟子滑石礦床成因類型屬中低溫區(qū)域變質熱液交代礦床。
(1)石廟子滑石礦床位于區(qū)域蓋縣—岫巖—古樓子復向斜中段北翼,皮口—蘇子溝斷裂帶的西部。賦存于大石橋組三段鎂質碳酸鹽建造中。
(2)本礦床共圈定4個礦體,礦體均呈脈狀,順層產出。主要礦物成分為滑石,含量55.80%,白度90.42%。礦石為鱗片、葉片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石自然類型為方解石—滑石型、白云石—滑石型,礦石品級為Ⅲ級品。
(3)礦體形態(tài)、產狀和空間分布受層間擠壓破碎帶的控制。層間擠壓破碎帶是成礦物質運移和沉淀的通道和空間,即是主要的容礦構造,也是主要的控礦構造。它控制了礦體的產出。
(4)通過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礦床特征的詳細研究,滑石單礦物的同位素、微量元素的測試,初步認為該礦床成因類型屬中低溫區(qū)域變質熱液交代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