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永軍 吳培信 關子連
乙狀結腸癌是一種發(fā)生于乙狀結腸的惡性腫瘤,患者主要表現為上腹痛、背痛、血便、腹部腫塊等[1,2]。針對乙狀結腸癌臨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治療,而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被廣泛應用于乙狀結腸癌治療中,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備受患者歡迎[3]。但就目前而言,進行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后多經腹切口將標本取出,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腹腔鏡的微創(chuàng)優(yōu)勢[4]。近年來,有醫(yī)學者開始嘗試經肛門、陰道等自然腔道完成標本取出,其能更加凸顯微創(chuàng)手術的優(yōu)勢,但現階段對于此類研究較少。對此,為了進一步探究經腹與經肛門取標本對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患者手術指標及肛門功能的影響,本次研究對2018 年5 月~2020 年10 月期間本院接收的84 例乙狀結腸癌患者展開了深入研究?,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5 月~2020 年10 月期間本院收治的84 例乙狀結腸癌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2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8 例;年齡43~75 歲,平均年齡(60.22±6.39)歲;腫瘤直徑1~3 cm,平均腫瘤直徑(1.83±0.85)cm。研究組男22 例,女20 例;年齡45~74 歲,平均年齡(60.20±6.37)歲;腫瘤直徑1~3 cm,平均腫瘤直徑(1.85±0.82)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經結腸鏡檢查確診為乙狀結腸癌者;②具備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適應證者;③患者及其家屬對此次研究均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存在血液系統疾病者;③嚴重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④肛門或直腸狹窄,標本難以取出者;⑤體質量指數(BMI)>30 kg/m2。研究已獲得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正常開展。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兩組均行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指導患者選取頭低足高左傾位,行全身麻醉。建立CO2氣腹,壓力為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在臍部上方作觀察孔,并將Trocar 置入觀察孔,在左右麥氏點相應位置作主操作孔和副操作孔,將超聲刀、操作鉗、腹腔鏡置入操作孔。在腹腔鏡下觀察患者腹腔內器官,并明確腫瘤位置、大小等,使用紗布對近端系膜和腸管扎緊,使用超聲刀切開,并對腸系膜血管進行分離,切斷其根部。隨后,在腫瘤上方使用超聲刀分離乙狀結腸系膜,并分析系膜下血管。
對照組經腹取標本,腹腔鏡引導下使用直線切割縫合器在腫瘤遠端5 cm 位置切斷腸管,于左側腹經腹直肌作4 cm 的切口,將腫瘤和腸管取出,并在腫瘤上緣15 cm 位置將乙狀結腸切斷,移除標本。隨后在近端結腸置入吻合器釘座,并進行荷包縫合,納回腸段,縫合切口后重新建立氣腹,并經肛門置入圓形吻合器進行結直腸端吻合。
研究組經肛門取標本,腹腔鏡引導下在腫瘤組織遠近端2 cm 位置結扎腸管,并使用超聲刀在腫瘤組織遠端5 cm 位置和近端10~15 cm 位置進行裸化,切斷腸管,隨后將標本放于無菌標本袋,并進行擴肛,將標本經肛門拖出,將吻合器釘座置入腹腔。腹腔鏡下在近端腸管殘端進行吻合器釘座包埋,直線切割縫合器,閉合遠端腸管,經肛門置入圓形吻合器進行結直腸端吻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手術指標、肛門功能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肛門功能主要通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首次排便時間進行評估。術后并發(fā)癥包括腹腔感染、腸粘連、切口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肛門功能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肛門功能情況比較 (,h)
2.3 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乙狀結腸癌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而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加劇,乙狀結腸癌的臨床發(fā)病率逐年增加,人們對該疾病的治療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5]。在外科微創(chuàng)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下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已成為乙狀結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在該手術中取出腫瘤組織標本為關鍵環(huán)節(jié),目前臨床主要采用經腹切口取出標本方案,但該方案需在腹部作4 cm 切口,這會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創(chuàng)傷,且在取出標本時也極易接觸其他腸管,對肛門功能有所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采用人體自然腔道完成腹腔鏡術被逐漸應用。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提示,經肛門取標本的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肛門功能,但手術時間較長。究其原因,經肛門取標本主要是利用肛門通道再經其他切口進入腹腔開展手術操作,具有腹壁創(chuàng)傷小、無皮膚瘢痕等優(yōu)點[6]。同時,經肛門取標本能有效避免再次作切口,有利于預防感染,并減少對腹腔腸管的影響,有利于促進肛門功能恢復[7]。而經肛門取標本的手術時間較長,主要與切緣腸管裸化、標本脫出等步驟較為繁瑣有關。在本次研究中還發(fā)現,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提示,經肛門取標本的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不會增加明顯的術后并發(fā)癥。經肛門取標本是“微創(chuàng)中的微創(chuàng)”,其能減輕手術操作對患者機體的影響,故不會出現明顯的術后并發(fā)癥,安全性較高[8,9]。此外,雖然經肛門取標本的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的應用效果較好,但經過本次實踐后建議開展該術式需注意以下幾點[10-12]:①該術式對術者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開展該術式需選擇技術水平高的術者開展;②盡可能在腫瘤直徑≤2 cm 的患者中開展該術式,以降低標本取出難度,避免種植風險;③該術式應在腫瘤組織未侵犯漿膜層、無淋巴轉移等患者中開展,術前需做好腸道準備。
綜上所述,經肛門取標本的腹腔鏡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肛門功能,且無明顯并發(fā)癥增加,但手術時間較長,臨床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經腹或經肛門取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