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雪婷
(合肥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合肥 230601)
琵琶,作為一種彈撥樂器,在我國的發(fā)展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進入20世紀后,琵琶的技術革新推動了琵琶藝術再一次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少數民族不同的語言、音樂、文化、風俗人情等逐漸形成各自獨特的民族特征,作曲家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將這些民族特征融入到了音樂創(chuàng)作中,由此涌現出大量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的、流傳甚廣的優(yōu)秀琵琶音樂作品,包括不少彝族題材琵琶曲,如《火把節(jié)之夜》《彝家新歌》《紅河夜景》《撒尼跳樂》,等等。其中,王惠然先生創(chuàng)作的《彝族舞曲》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和濃郁的民族色彩,自首演以來深受好評,本文以這首曲目為例對彝族題材琵琶曲的藝術特征進行分析研究。
彝族是我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云、貴、川三省,原稱“古夷人”。彝族支系繁多,分布較廣,因地區(qū)不同,其在生活、文化方面也略有差異。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石屏縣是彝族尼蘇支系的聚居地,也是彝族“四大腔”和“煙盒舞”的發(fā)源地。
王惠然是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家、琵琶演奏家。他在1956年隨部隊深入滇南地區(qū),對在云南廣泛分布的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和音樂進行采風和學習。他選取彝族民間音樂“四大腔”之一的“海菜腔”和“煙盒舞”的伴奏音樂為素材,經過數年醞釀創(chuàng)作出《彝族舞曲》的主題音樂,于1960年正式發(fā)表《彝族舞曲》。音樂素材作為一部樂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作曲家思想情感的集中體現。[1]許多民族民間的音樂活動不是為了審美或某種社會功能,而是因為本身就是生活。[2]此作品極富彝族民族特色,旋律優(yōu)美抒情,節(jié)奏歡快強烈,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彝族山寨的優(yōu)美景色和青年男女歡樂歌舞的場面?!兑妥逦枨肥钱敶靡魳穭?chuàng)作中具有深遠影響的曲目之一。
《彝族舞曲》樂曲共有九段,采用西方的三部曲式結構,融合了傳統民族器樂曲中常用的多段體手法進行展開,使得段落間的連接平穩(wěn)、自然,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見表1)。全曲以“海菜腔”和“煙盒舞曲”為創(chuàng)作素材,構成兩個不同的主題旋律,并由這兩個主題交替進行音樂的發(fā)展。以五聲音階為骨干的A羽七聲調式貫穿全曲,強調了作品中強烈的彝族音樂風格特征。
表1 《彝族舞曲》曲式結構圖
1.3.1 海菜腔主題
海菜腔是流行于云南省石屏縣彝族尼蘇支系的一種民間音樂,被譽為彝族四大腔之首。海菜腔這個名字來源于石屏縣內的天然淡水湖異龍湖,湖在當地被稱為“海子”,湖內生長著一種可食用的水生植物“海菜”,因此當地人在異龍湖上搖船采撈海菜或打漁時演唱的歌曲就稱為“海菜腔”。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海菜腔逐漸演變?yōu)榻Y構形式較龐大的大型聲樂套曲,形成了嚴格的腔體和句格。歌曲多為以五聲音階為骨干音的七聲羽調式,主要由拘腔、正曲、白話和用于連接的四六句等部分構成,《彝族舞曲》各段落中的海菜腔主題素材的發(fā)展也基本按照海菜腔的音樂結構進行展開。
《彝族舞曲》的【引子】段落包含了樂曲的引子和第一主題旋律部分,以海菜腔的拘腔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拘腔是海菜腔的開始部分,“拘”在滇南方言中是表示謙讓、客氣的社交用語。在“玩場”上唱曲前,男女雙方要互相推讓、贊美對方。因此,拘腔一般是對唱的形式,開腔高亢,旋律以五度以上的大跳和平穩(wěn)的級進為主,節(jié)奏平緩。第1—7小節(jié),圍繞主音A,使用半輪加挑的右手組合技法反復演奏跳進的裝飾音,速度慢起漸快,力度逐漸增強,開啟全曲。第1—14小節(jié)既是《彝族舞曲》的引子,集中展現了作品中彝族海菜腔素材的音樂風格,也是拘腔開始演唱的一方以“尼哎”起頭后對對方演唱的自謙唱詞。第15—26小節(jié)直接沿用了海菜腔的原有旋律,成為全曲的第一個主題旋律。四句級進的小樂句由弱漸強再漸弱,速度多次由慢漸快再漸慢反復,是對前一樂句拘腔唱詞的謙虛回應。演奏時右手使用雙弦滾奏,旋律線在柔和的二弦上進行,保持一弦空弦的主音低音A,模仿巴烏低聲吹奏的柔美音色?!疽印慷温渫怀隽撕2饲辉谘莩拈_端大量使用裝飾音的特點,同時拘腔的對唱形式表現和大跳、級進的旋律進行,都集中展現了作品中彝族海菜腔素材的音樂風格。
海菜腔素材在《彝族舞曲》中的第二次出現位于段落【一】的第44—55小節(jié),它模仿了海菜腔基本結構中的四六句,既連接了段落【一】中反復的兩個“煙盒舞曲”主題樂句,也是全曲中海菜腔素材結構由拘腔到正曲的過渡。這里屬于四六句中的前四六,用于連接正曲和白話的后四六位出現在尾聲前的段落【六】第186—197小節(jié),使用了同一音樂主題的變奏反復。
段落【四】第101—112小節(jié)在第一主題旋律“海菜腔”上展開,右手運用“四指輪”技法輪奏主旋律,伴奏聲部由大指勾、挑空弦構成,兩個聲部的音量變化處理相反,使這段旋律與前兩個舞蹈段落形成鮮明對比,用抒情悠揚的旋律表現了熱烈、充滿陽剛之氣的舞步中流露出的柔情一面,也具有四六句的結構屬性。
段落【六】第175—185小節(jié)是第一主題旋律“海菜腔”的進一步展開,它的創(chuàng)作基礎是海菜腔的正曲。正曲是在“玩場”唱海菜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的唱詞一般是七言四句詩,用點字眼的方式將28字以“6、1、5、2、7、4、3”的字數分成七腔唱完。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部分時,使用了三連音、八分音、二全音的多種音值組合來表現點字眼的特征。
正曲的旋律以拘腔音調為主題,反復加花變化,歌唱性與敘述性相結合[3],在演唱中一般為一領眾和的舍腔形式,因此,全段落運用了支聲復調的手法對海菜腔主題旋律進行處理。在中國當代琵琶曲的創(chuàng)作中,以傳統中國音樂的旋律為主,配以西方音樂的和聲、復調等創(chuàng)作技法的方式十分常用。琵琶由于其四根弦、使用五指彈奏的特性,可以靈活組合,演奏單聲部或多聲部音樂。王惠然首創(chuàng)的“四指輪”技法在保持外弦連續(xù)長輪的同時解放了大指,大指可以對里弦進行交替勾、挑,大大方便了用琵琶演奏多聲部音樂,為琵琶曲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彝族舞曲》中使用右手四指輪奏一弦優(yōu)美的旋律線條,大指挑奏三弦的復調聲部的旋律,將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復調創(chuàng)作手法融合。這種復調織體的演奏方法將點性音響與線性音響相結合,使音樂富有流動感。[4]
段落【七】是引子中“海菜腔”主題旋律的再現,音樂開始進入尾聲,屬于海菜腔結構中的白話部分。右手雙弦輪奏一、二弦空弦,大指挑奏四弦的旋律聲部,音樂更加悠揚、自由。旋律聲部是【引子】第15—25小節(jié)旋律的低八度完美再現,前后呼應,仿佛在“玩場”熱烈的歌舞活動結束后,彝族男女坐在一起自由閑聊,活動漸漸落幕。
1.3.2 煙盒舞曲主題
《彝族舞曲》這個主題表明音樂的主體是跳某種彝族舞蹈時伴奏或演唱的音樂,這種舞蹈是起源于紅河石屏建水等地、流行于滇南和滇中地區(qū)的煙盒舞,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彝族群眾性民間舞蹈。分為只跳不唱的“正弦”和載歌載舞的“子弦”,主要伴奏樂器是彝族四弦,“玩場”上的彝族男女在四弦的伴奏下,手持木制的煙盒進行舞蹈。正弦是煙盒舞的核心,又稱“三步弦”,每組動作由三步組成并進行三次變化,它的伴奏音樂在短小的樂匯基礎上進行擴展豐富。段落【一】第27—35小節(jié)以此為音樂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是全曲的第二個主題旋律,也是最為人熟知的一段旋律,貫穿全曲始終。每個小節(jié)的第一音分弦彈奏第四弦空弦的倍低音A,強調重節(jié)拍,模仿煙盒舞中標志性的指彈煙盒的動作,同時利用琵琶四弦渾厚的音色,模擬彝族四弦的音色。主旋律位于琵琶最明亮的音區(qū),大量使用推、拉、揉等左手演奏技巧,描繪了彝族姑娘略帶羞澀的動人舞姿。第40—43小節(jié)和第56—62小節(jié)的旋律是兩次“煙盒舞曲”主題旋律的擴展創(chuàng)作,使用的演奏技法與第27—35小節(jié)完全相同,展現了彝族姑娘的正弦舞蹈場景。
樂章間主題材料互為借鑒,使得音響上具有內在統一性,在較大規(guī)模的音樂作品中,材料相對集中統一。[5]段落【二】【三】【四】是彝族青年的舞蹈場面,以第二主題旋律為素材加以變奏和發(fā)展,三次主題變奏保持了正弦的風格特征。
第63—78小節(jié)以A為主音,節(jié)奏型為X XX X X│X X X X│,右手使用激烈的掃弦和靈活的半輪等演奏技巧。從第79小節(jié)起整體的音樂速度加快到196,將每兩樂句的最后一拍由八分音符拓展為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型變?yōu)閄 XX X X│X X X X│X XX X X│X X XXXX│,使旋律感更加緊湊,舞步逐漸加快。第113—120小節(jié)重復了第79小節(jié)的開頭部分,是青年跳正弦的第三次變化。右手在弱拍上強調掃弦技法的應用,使樂曲聽起來更加粗獷、豪放,旋律的起伏更加明顯,表現了彝族男青年強悍的性格和矯健的舞蹈。
雜弦由正弦派生而來,舞蹈時一般配有唱詞。其表演內容多樣、技巧繁雜,舞蹈形式也豐富多彩,有雙人或四人的穿花對舞,也有多人的集體圓圈舞。段落【五】就是模擬跳子弦的場景創(chuàng)作的,由三個樂句組成。第一樂句為第121—128小節(jié),旋律在相把位的第三、四弦上演奏,音色短促、渾厚、粗壯,模仿彝族四弦的音色,表現出彝族男青年強悍的舞姿。第129—136小節(jié)是這個樂段的第二樂句,音調比第一樂句提高八度,是第一樂句的對比性樂句。由一弦的第一把位演奏得到明亮的音色,模仿了彝族小三弦的音色,同時運用十六分音符和附點節(jié)奏,使音樂輕快活潑,是彝族姑娘跳子弦回應青年的場面。第137—144小節(jié),旋律再次提高八度演奏,右手加入掃弦,演奏出強而有力的節(jié)奏和短促的音調,使旋律更加緊湊,表現彝族男女齊跳圓圈舞的熱烈場面。從第145小節(jié)起,旋律由中音區(qū)向高音區(qū)級進,通過連續(xù)四小節(jié)的十六分音符,速度不斷加快、音量逐漸變強,右手運用拂加半輪、掃加長輪兩種組合技法奏出強烈的音響效果,使音樂的發(fā)展到達整首樂曲的最高峰,迎來了“玩場”活動最熱鬧的時刻。樂段最后以越來越急促的掃、拂收尾,結束整個快板。
段落【八】是全曲的尾聲。第210—220小節(jié)是第二個主題旋律“煙盒舞曲”的完全再現,與第28—35、40—42小節(jié)完全相同,音樂漸弱、漸慢,演奏更加柔美、抒情,為聽者描繪了優(yōu)美的月下景色。最后四小節(jié),旋律圍繞著主音A,分別為主和弦的分解和弦的快起漸慢“彈”、兩次以主音為基礎的四弦泛音琶音、主音四弦琶音連接由弱漸強后減弱的長輪,走向曲終。最后,全曲以極弱的兩個主和弦的分弦泛音結束,音響逐漸遠去、消失,留給聽眾回味的空間。
隨著現代琵琶曲創(chuàng)作的成熟,作曲家在作品中對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融入更加巧妙,避免大段使用素材原型來陳述音樂,旋律發(fā)展的手法豐富多變,使得器樂化的語言運用更貼切。[6]彝族音樂素材在《彝族舞曲》中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呈現。
作曲家整理了在滇南采風中收集到的“海菜腔”和“煙盒舞曲”后,分別選取其中最為精彩的樂匯,完整移植到《彝族舞曲》中,形成了兩個不同風格的主題旋律。全曲以這兩個主題旋律為中心進行多次變奏與展開,演奏者在彈奏時要注意根據不同變奏樂段的速度和節(jié)拍等變換演奏處理方式,表現音樂情緒和故事場景的轉換。
彝族音樂特別是石屏、建水地區(qū)的民間音樂主要是以五聲音階為骨干音的七聲調式,多為羽調式?!兑妥逦枨芬訟羽七聲調式貫穿全曲,通過多種演奏技法與和弦、旋律相結合,反復強調這一調性特點,如第15-26小節(jié)中雙輪保持主音低音A,第27-35小節(jié)中每小節(jié)第一音彈奏四弦倍低音A,第221小節(jié)起的終止式圍繞A羽調試主和弦的分解和弦與主音的四弦泛音琶音和雙弦泛音進行,結束全曲。
由于石屏、建水一帶的彝語方言受到了漢語的較大影響,形成了一定的分句和停頓習慣。在演唱海菜腔時,這種語言習慣與音樂的抒情性、即興性相結合,使得海菜腔中常出現混合拍子的節(jié)奏。第8-10小節(jié),譜面上的拍號發(fā)生變化,由原來的2/4拍轉為3/4拍后再回到2/4拍,這種變換拍子的使用對應了海菜腔中常使用混合拍子的音樂風格。
圖1
六度音程到五度音程的進行也是彝族音樂中極具代表性的旋律進行方式。第36-39小節(jié)左手按雙音構成六度到五度的旋律進行,以勾加雙輪的組合技法演奏,增強旋律了歌唱性,雙輪要快速勾四弦低音、保持不間斷的長輪,以宏大的氣勢與前后兩個樂句形成對比。
圖2
除此之外,《彝族舞曲》中兩個音樂主題的結構與發(fā)展都較完整地再現了原素材的音樂特征。海菜腔主題段落的發(fā)展嚴格遵循了海菜腔“拘腔——前四六——正曲——后四六——白話”的結構,煙盒舞曲主題的三句式結構則是以煙盒舞的“三步弦”為模版的。
由于器樂語言的相似性,除上述呈現方式外,《彝族舞曲》還使用琵琶模仿了大量彝族聲樂演唱的唱腔和民族樂器的音色、演奏法。演唱海菜腔時常常以“尼哎”“啊哎”這樣的虛詞起頭,并且由于其唱腔的即興性和表演性,海菜腔音樂中大量使用了裝飾音?!兑妥逦枨返暮2饲恢黝}段落中通過滑音和半輪等指法演奏裝飾音,對音樂旋律進行加花。此外,樂曲中煙盒舞曲主題旋律主要集中在中高音區(qū),利用琵琶一弦和高把位演奏的效果模仿為煙盒舞伴奏的彈撥樂器四弦和小三弦的明亮音色,海菜腔主題中用左手綽、注等技法模仿彝族吹管樂器巴烏演奏打音的效果,都是對彝族特色樂器的模仿。
以上三種呈現方式在樂曲中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織的。樂曲通過這些彝族音樂素材的使用,極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民族韻味,充分體現了彝族音樂的特色與美感。
彝族音樂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進程和彝族人民的勞動生活中積累沉淀下來的,形成了多元化的音樂形式和體裁,彝族題材琵琶曲就植根于此?!兑妥逦枨访枥L的故事場景發(fā)生在彝族男女談情說愛的“玩場”上,他們以彝族獨有的“吃火草煙”進行社交活動,唱海菜腔、跳煙盒舞?;鸢压?jié)是彝族的傳統節(jié)日,它起源于彝族先民對火的崇拜,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痘鸢压?jié)之夜》以琵琶音樂的形式,完整地呈現了彝族人民舉行火把節(jié)的所有流程?!度瞿崽鴺贰愤x取了彝族撒尼支系的代表舞蹈形式跳樂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琵琶的演奏技巧和音樂旋律表現跳樂的舞蹈特點。琵琶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民族性,以琵琶演奏彝族題材音樂,充分展現彝族的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和藝術文化,使得音樂中的民族性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20 世紀被稱為音色與節(jié)奏的時代,隨著大小調式功能的解體,調式、調性的復雜化,作曲家、演奏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藝術的追求和實踐必然會帶動創(chuàng)作手法的發(fā)展。[7]當代琵琶的音樂形態(tài)中既有創(chuàng)作手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也有演奏技法的極限拓展,這樣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完全反映在了彝族題材琵琶曲中。當今的作曲家們大多都接受過系統的西方作曲理論體系的學習,因此對琵琶曲的創(chuàng)作在保留傳統的民族音樂審美特性的同時,常與西方作曲的曲式結構、調式調性等兼容并蓄,形成了傳統與創(chuàng)新的融合美?!兑妥逦枨芬灾袊鴤鹘y的多段體結構為基礎,在整體結構布局中又能看到西方三部曲式的框架;《火把節(jié)之夜》突破了以往的琵琶定弦方式,首創(chuàng)E、A、D、G的四度定弦法,對傳統琵琶的音程關系進行解構,產生了獨特的音樂風格。創(chuàng)作手法的融合創(chuàng)新與演奏技法的快速發(fā)展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如《彝族舞曲》中開發(fā)出新的“四指輪”技法用于演奏支聲復調的旋律;《紅河夜景》中將摘和雙彈的技法結合,產生主旋律和打擊樂的雙聲部重奏的聽覺感受。
20世紀50至70年代是琵琶音樂史上的第四個發(fā)展高峰,產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琵琶作品。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集中體現在琵琶音樂中,頌揚成為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這一歷史階段彝族題材琵琶曲的主要內容就是歌唱贊美新生活。建國初期社會穩(wěn)定,音樂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良好,王惠然創(chuàng)作的《彝族舞曲》成為彝族題材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作為最經典的琵琶曲之一,流傳至今?!兑图倚赂琛贰痘鸢压?jié)之夜》《紅河夜景》等彝族題材琵琶曲都創(chuàng)作于改革開放前后,在經歷了文革的動亂后,文化藝術恢復發(fā)展,作曲家們重新回到云貴川等地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動進行采風,選取各地彝族不同支系的特色音樂素材,展現出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歡樂場面和彝族分布地域內優(yōu)美壯麗的自然風光,都是對當時彝族社會生活的直接反映。但是,毫無疑問,這種創(chuàng)作主旋律使得這一時期琵琶曲的內容相對單一,結構也比較簡單。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社會經濟加速發(fā)展,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融合,琵琶音樂呈現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彝族題材琵琶曲的創(chuàng)作也更加豐富多彩。
隨著我國音樂藝術的不斷發(fā)展,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手段的融合逐漸成為趨勢,為琵琶音樂的發(fā)展與革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彝族舞曲》以優(yōu)美的旋律、創(chuàng)新的演奏技法和極具代表性的彝族音樂文化特色,成為彝族題材琵琶曲的經典之作。通過對曲中彝族音樂素材的運用和呈現方式進行細致分析,能夠加深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豐富音樂的表現力,提升演奏水平。同時,進一步提煉彝族題材琵琶曲的藝術特征,對音樂創(chuàng)作者進行彝族題材琵琶曲及其他民族民間題材琵琶曲的創(chuàng)作,能夠產生一定的借鑒作用。彝族題材琵琶曲是琵琶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少數民族音樂在相關音樂領域的延伸,對繼承和發(fā)展少數民族音樂可以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