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化瑞
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前人給我們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古詩文財富,其中一些詩文具有相當?shù)氖妨蟽r值,是學生學習歷史的有效輔助,古詩文與歷史教學融合的原則和策略入手,探討古詩文與歷史教學的融合,以期對提升歷史教學有所助益。
關鍵詞:古詩文;歷史教學;融合
詩文是人類歷史發(fā)展在文學領域的體現(xiàn),“詩文不僅涵蓋個人遭際和家國情懷的抒發(fā),也間接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社會狀況,如杜甫之詩作即被譽為‘詩史’”[1]。通過詩文,可以折射歷史圖景,反映社會生活,因為史與詩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中國的古詩文與之有機結合,落實以詩證史的教學手段。
一、古詩文與歷史教學融合的原則
詩文能夠反映社會現(xiàn)實,但它不等于歷史,以詩證史需要謹慎運用,可秉持以下原則。
(一)詩文具備時代性
中國古代文學最發(fā)達處即詩歌,從春秋時期的《詩經(jīng)》算起,我國古代詩歌文化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詩經(jīng)》之后,楚辭、漢賦、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代表性的詩歌體裁。歷史教師在采用以詩證史教學法時,要注意詩歌的時代性,盡量不要用一個時代的詩歌來證另一個時代的歷史,比如有些教師采用宋人寫的詞來講述唐朝的歷史,雖然用后來的詩歌講述前朝歷史并不違背史料運用的原則,但是這樣容易讓學生有一種時空錯覺。因此比較合適的做法是用同時代的詩文最好是當時流傳下來的詩文來印證歷史,這樣不僅使學生易于進入具體的歷史情境中,還體現(xiàn)了一手史料的獨特價值。
(二)詩文具備史料價值
從史料的定義來看,一切過去的資料都可算史料,因此所有的詩文都是史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詩文都具備史料價值,史料價值指的是“史料作為史學研究中介物所發(fā)揮的橋梁作用,作為信息和載體的屬性上和作為中介物的功用上?!笨梢?,所謂史料價值,是要體現(xiàn)史料作為歷史研究載體所體現(xiàn)的價值,從本文角度而言,就是詩文作為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古詩文千千萬,將其運用于歷史教學中首先要從歷史教科書入手,教師在反復備課的基礎上,思考何處可以運用詩文,如何運用詩文。再來搜尋相關時代的詩歌,將其有機融入歷史教學中。
(三)詩歌具備通俗性
在每年的高考歷史試卷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xiàn)古詩文,如2019年全國Ⅰ卷第26題,唐玄宗《觀拔河俗戲》詩云:“壯徒恒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020年全國Ⅲ卷第26題:“始吾聞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后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021年全國甲卷有:“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亂。”不難看出,這些古文比較通俗易懂,沒有生僻字,難解字,學生一看便知其含義。這指示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采用以詩證史教學方法時,選擇的詩歌要通俗易懂,不應有生僻字出現(xiàn)。
(四)詩歌具備常見性
高中生的詩歌積累應有百首以上,中國各朝各代多有他們學習過或熟悉的詩歌,這些詩歌一旦出現(xiàn)在歷史課堂上,立刻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他們被一種熟悉感所吸引,從熟悉的詩歌開始,他們更有意愿思考接下來的歷史問題,因此教師呈現(xiàn)常見的詩歌有助于推進歷史教學,達成教學目標。需要指出的是,以詩證史應以歷史為出發(fā)點,不一定都能尋找到學生熟悉的詩歌,因此此項原則有則錦上添花,無也不傷大局。
(五)解析具備歷史性
無論如何貫徹以詩證史的教學方法,歷史課顯然不等同于文學課,講詩歌不能進入詩歌鑒賞課的窠臼,在歷史課上用語文教師的教法來教授詩歌,筆者就曾犯過此類錯誤,幸好教研員及時點撥,此后才避免犯同類錯誤。在歷史課堂上,詩歌是認識和理解歷史的工具,詩歌作為史料因其虛構性、夸張性,有其局限性,因此教師在解析詩歌時,要注意剔除詩歌中主觀方面的內容,注重解析詩歌所反映的歷史背景、社會風貌和人物活動,通過學習詩歌讓學生感同身受地去體悟歷史。
二、古詩文與歷史教學融合的策略
(一)借助古詩文創(chuàng)設歷史課堂情境
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以生為本的學習情境。 以《中外歷史綱要》的課堂學習為例,首先要正確理解課程設計中的歷史事實、歷史線索、歷史(階段)特征,堅持歷史認知的“多維度建構”。其次要堅持從大到小的主題式教學,圍繞主題,確定教學主線。 再次是圍繞核心史事,講好歷史故事?;谝陨先c,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每節(jié)課均應通過創(chuàng)設具有線索性功能的歷史情境來展開教學內容,通過故事引領設問。
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為真實的歷史情境,在中國古代史的教學中,引入歷史人物自己的詩作是一個較為直觀有效的方法。 因為這些詩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看作該人物當時真實心境的反映。 在執(zhí)教《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第五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時,教師首先朗誦曹操的《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片段:“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辈懿僖源藖硇稳葑约弘m然年邁,但仍然懷有雄心壯志。 可在引入此詩句后,設問:“曹操一生有何心志呢?他又開創(chuàng)了怎樣的偉業(yè)?他所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對于他所處的時代有怎樣的影響?”以此為魏晉時期歷史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既真實又有吸引力的課堂情境。
(二)巧用教材中的詩文
我們之所以能夠了解和認識歷史,依靠的是史料,其中大多數(shù)是文獻史料,古詩文作為中國古文思想的結晶,具備特殊的史料價值,因此在教學中,要擅于利用古詩文來印證歷史,尤其是運用教材中已有的詩文,因為這些詩文是編者千挑萬選出來的,極其契合教學內容,對它們視而不見是對教學資源的浪費?!吨型鈿v史綱要(上)》第二單元第六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這一課第一目主要講隋朝的盛世局面及衰亡,在歷史縱橫中有皮日休的一首詩:“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苯處熢趯@一目內容進行講解時,可以圍繞這首詩展開。首先提問“此河指什么”,學生通過初中知識回答出指京杭大運河。接著教師呈現(xiàn)隋朝大運河修建所費人力、物力相關史料,結合教材內容,問道:“隋煬帝時,隋朝為何有能力開展如此浩大的工程?”學生通過教材文本的閱讀,可以回答出因為在隋文帝時期,國力昌盛,為隋煬帝的統(tǒng)治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教師補充道:“的確如此,因此唐人也不禁感慨道:‘(隋代)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痆2]詩句中說道‘盡道隋亡為此河’,果真如此嗎?大運河的修建對隋朝及今后的中國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學生通過觀察大運河示意圖,思考后不難答出:大運河溝通了南北,促進了中國古代運河沿線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因此隋朝的滅亡并不能歸罪于大運河。正因為大運河修建的巨大作用,因此詩句中有“共禹論功不較多”。通過詩句的“若無水殿龍舟事”,可知隋朝的滅亡與隋煬帝的好大喜功,奢靡腐化,享樂至上有關。
教師以教材中的詩文為中心,通過層層設問的方式,學生不僅了解到了隋朝興盛的表現(xiàn),還認識到了隋朝滅亡的原因。
(三)叩問詩歌所反映的時代風貌
每一首詩歌都是作者個人經(jīng)歷與時代風貌相結合的產(chǎn)物,因此詩歌能夠反映社會現(xiàn)實,透過詩歌我們能夠了解當時的時代風貌。尤其如杜甫,他的很多詩直接反映了時代風貌,是分析史事的重要依據(jù)?!吨型鈿v史綱要(上)》第六課除了涉及隋朝興亡,還論及唐朝的興亡,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性事件為“安史之亂”,教師很有必要對“安史之亂”的“亂”進行講解,正因其亂,才致使唐朝由盛轉衰。為此教師可通過杜甫的《石壕吏》這首學生非常熟悉的詩歌為資料,來分析相關史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呈現(xiàn)詩文后,教師提問: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社會亂象。從詩文可以看出,此時的唐朝衙役胡亂抓人,成年男子都被抓去服兵役,百姓苦不堪言,社會動亂不安。結合史學知識,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造成這種亂象的根源是“安史之亂”,從此之后,唐王朝再也不復社會繁榮安定、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盛世局面,而是從此由盛轉衰,國家兵災不斷,百姓流離失所。
從對《石壕吏》的文本解讀,可以看出詩歌可以形象地反映社會風貌,以此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
“以詩證史”是近些年來歷史教學的新趨向,它不僅是對新高考古文閱讀能力要求的回應,同時踐行了“文史不分家”的古訓,更重要的是此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揭示時代風貌,反映社會現(xiàn)實,是落實歷史教學本質要求的重要舉措。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日常要多研讀古詩文,時刻思考所研讀的古詩文與歷史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思索如何在教學中應用這些古詩文。
參考文獻:
[1]馬闡果.高中歷史教學中“以詩證史”教學法的應用及反思[J].歷史教學問題,2018(6).
[2]吳兢.貞觀政要[M].北京:中華書局,2011:3.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重點課題“學科融合視閾下的高中古詩文教學策略研究”(JJB1320041)研究成果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