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旖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科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乳腺癌即為受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乳腺導管、小葉以及上皮細胞發(fā)生癌變現(xiàn)象,屬于女性人群中發(fā)病率極高的一種惡性腫瘤。乳腺腫塊是乳腺癌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臨床有研究表明[1-2],乳腺癌的發(fā)生同月經初潮年齡、絕經年齡、家族病史、內分泌等因素之間有密切關聯(lián)。保乳手術屬于目前臨床治療乳腺癌的一種重要手段,但是癌細胞可經淋巴渠道轉移、擴散,患者術后發(fā)生病癥復發(fā)、遠轉移的風險較高。為保證乳腺癌臨床治療效果,將病癥轉移、復發(fā)率降低,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延長其生存時間,需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開展放療治療[3-4]。全乳外照射和局部瘤床區(qū)域補量方式為目前臨床中保乳手術后常用的放療技術,三維適形放療技術以及調強放療同步補量技術均屬于臨床常用放療技術[5]。本文主要針對保乳手術聯(lián)合放射療法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展開分析,旨在為今后臨床乳腺癌疾病治療方案的制定作參考,詳細內容報道如下。
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1月—2021年6月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接收的40例乳腺癌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8~69歲,平均年齡(42.18±5.56)歲;腫瘤位置:左側11例,右側9例;月經狀態(tài):已絕經患者13例,未絕經患者7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患者14例,浸潤性小葉癌患者3例,黏液癌患者2例,其他患者1例。觀察組患者年齡為30~70歲,平均年齡(42.42±5.61)歲;腫瘤位置:左側13例,右側7例;月經狀態(tài):已絕經患者15例,未絕經患者5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患者13例,浸潤性小葉癌患者5例,黏液癌患者1例,其他患者1例。兩組乳腺癌患者的資料數據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處于保乳手術放療治療階段并經過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癌的患者;②保乳手術后處于pT1-2N0-1M0分期(2010年的第7版AJCC-UICC乳腺癌分期)的患者;③單側患病的患者;④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檢查指標正常,符合放療適應證的患者;⑤對研究知情并且自愿配合治療及隨訪工作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接受過胸壁放療治療的患者;②處于妊娠期的患者;③中途放棄治療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保乳手術治療,實施常規(guī)麻醉以后調整體位為仰臥位,沿Langer線取弧形切口,避免過度牽拉分離皮膚,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需向正常乳腺延伸1 cm,到達胸肌筋膜,取病理樣本實施冰凍切片檢查;對邊緣是否有腫瘤殘留進行觀察,針對切緣陽性的患者,需要將切除范圍擴大,并在此取組織送檢;實施腋淋巴結清掃治療,沿著腋窩下緣取橫切口,切口前端在胸大肌后緣以內,切口后端控制在背闊肌外緣以內。
對照組患者接受三維適形放療技術治療,取6M X線進行治療,前期利用胸部CT準確定位以后,調整源皮距為100 cm,結合靶區(qū)形狀,?。℅E16排螺旋)CT實施掃描工作,調整CT掃描參數為120 kV,電流為200 mA,調整層厚為3 mm,對鎖骨上區(qū)直至乳腺褶皺下2 cm位置實施掃描。利用Eclipse6.5系統(tǒng)對臨床靶體積進行勾畫,體表外輪廓內為計劃靶體積,在臨床靶體積的基礎之上擴容1.5 cm邊界,將內外切線野入射角度確定,將切線野對穿,非共面射野共5個左右,將患側肺體積減小,射野前界同皮膚表面維持1 cm距離,避免因患者放療期間呼吸所致靶區(qū)漏照,劑量控制在50 Gy/25次,每周治療5次,每次治療間隔時間在6 h以上,后期瘤床補量為10 Gy/5次。
觀察組患者給予調強放療同步補量技術治療,調整患者體位為仰臥位,取真空負壓墊、等作體位固定用,取金屬標記點粘貼于體表位置,實施定位CT掃描工作,將層厚調整為5 mm。向計劃系統(tǒng)中傳送掃描圖像,對原發(fā)灶、轉移大體腫瘤靶區(qū)等進行勾畫,大體腫瘤靶區(qū)各方向(前后左右)外擴0.7 cm左右、上下各擴3.0 cm,將大體腫瘤靶區(qū)確定,于臨床靶體積基礎之上,均勻外放0.5~0.7 cm,將計劃靶體積確定。與此同時將脊髓、雙肺和心臟等器官勾畫出,結合劑量體積直方圖、等劑量曲線圖確定治療計劃。利用95%劑量線包繞計劃靶體積,以6MⅤ的X線治療,總劑量為Dt60-66Gy,共實施25~33次,患者共接受5~6周的治療。
①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療效——用臨床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表示,腫瘤在治療以后已無法觸及即為完全緩解;腫瘤直徑和垂直徑在治療以后較治療前減小50%以下,且未有新病灶出現(xiàn)為部分緩解;腫瘤直徑和腫瘤垂直徑乘積較治療前減小25%以下,未有新病灶出現(xiàn)為穩(wěn)定;治療后腫瘤直徑和垂直徑乘積較治療前加大25%以上,且有新病灶出現(xiàn)為進展。
②分析兩組患者的術后3年復發(fā)率、轉移率和術后5年生存率情況。
③統(tǒng)計兩組患者放療后放射性皮膚損傷發(fā)生情況——1級指患者接受放療后皮膚無明顯改變;2級即為放療后患者的皮膚有暗紅色斑點、濾泡等出現(xiàn),且伴隨干性脫皮、出汗少等表現(xiàn);3級指患者接受放療以后,皮膚有鮮紅色斑以及觸痛性斑塊存在,且皮膚出現(xiàn)水腫、片狀濕性脫皮表現(xiàn);4級即為皮膚褶皺以外部位有濕性脫皮表現(xiàn),且有凹陷性水腫癥狀;5級為放療后皮膚發(fā)生出血、潰瘍或壞死等癥狀。
④分析兩組患者的美容效果——患者治療以后,患側乳房的外形同健側乳房相比,無明顯差異,雙乳對稱,乳頭水平間距在2 cm及以下;患者患側乳房和健側乳房觸感相似,且乳房皮膚正常即為優(yōu)良?;紓热榉啃誀钤谥委熞院筝^健側小,但無明顯差別,兩側對稱,乳頭間水平間距在2~3 cm;患側乳房觸感較健側差,皮膚呈淺色、發(fā)亮狀態(tài)為一般?;紓热榉吭谥委熞院竺黠@變形,且顯著小于健側乳房,雙乳不對稱,乳頭間距在3 cm以上,乳房觸摸手感差,皮膚厚且粗糙為較差。
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詳細結果如表1。
表1 對比兩組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療效 單位:例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3年復發(fā)率、術后3年轉移率以及術后5年生存率和對照組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如表2。
表2 比較兩組乳腺癌患者的復發(fā)、轉移和生存情況[n(%)]
觀察組患者的放射性皮膚損傷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結果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乳腺癌患者的放射性皮膚損傷發(fā)生情況[n(%)]
兩組患者的美容效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4。
表4 比較兩組乳腺癌患者的美容效果[n(%)]
乳腺癌是對女性心理、生理健康均存在嚴重威脅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初期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無痛性腫塊以及乳房外形發(fā)生變化,發(fā)展至晚期可出現(xiàn)腫塊固定且合并結節(jié),同時患者有皮膚潰破及感染表現(xiàn)[6-7]。保乳手術為近年來伴隨醫(yī)療美容進步而廣泛應用于乳腺癌臨床治療中的常用措施之一,可極大程度上將腫瘤組織切除,同時盡可能保留正常組織,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瘢痕小且更易為患者接受等優(yōu)勢[8-10]。但是隨著臨床研究逐漸深入,發(fā)現(xiàn)為乳腺癌患者單純實施保乳手術治療極易有癌細胞清除不徹底的情況,增大癌細胞轉移、疾病復發(fā)風險。為保證癌細胞清除效果,在保乳手術基礎之上可實施放射治療[11-12]。
三維適形放療技術、調強放療同步補量技術均為目前臨床常用的放射治療技術,其中三維適形放療技術指的是根據靶區(qū)形態(tài)位置,應用不同射野模式治療,在必要情況下給予補償,存在射野控制難度大、劑量分布不均勻等缺陷[13-14];調強放療同步補量技術指的是在常規(guī)多野照射治療基礎之上,對于患處各方位實施非均一射野通量,使每個射野的照射劑量強度達到適形照射的要求,將正常組織劑量減少的同時,促進靶區(qū)適形度的提升,優(yōu)化計劃靶區(qū)的分布,提升均勻性[15-17]。
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放射性皮膚損傷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臨床總有效率、美容效果以及生存率、轉移率、復發(fā)率相比無顯著差異。說明保乳手術聯(lián)合化放射療法治療可以改善患者預后,提升疾病治療效果,相對而言調強放療同步補量技術治療的皮損反應更小,適用性更強。
綜上所述,保乳手術聯(lián)合放射療法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效果顯著,具有廣泛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