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市奉賢區(qū)南閘綠化景觀工程為例"/>
閆紅麗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城市形象通過人們對于城市形態(tài)的觀察來實現,而城市形態(tài)主要表現在道路、邊界、區(qū)域、節(jié)點和標志物5 類城市環(huán)境形體、環(huán)境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上。城市帶狀綠地的特點是狹長、總體連貫,一般分布在海、湖、河、道路或城垣等一側或者兩側,用作區(qū)域之間的分隔或連接,是城市開放空間中重要的邊界空間。城市帶狀綠地在城市綠地系統(tǒng)中連接各個面狀的綠地,構成城市綠地系統(tǒng)網絡,在城市整體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起著骨架和編織的作用;城市帶狀綠地將相鄰的城市用地分隔開來,成為生態(tài)防護的彈性帶,同時提供了打造美好生活和健康生活的公共綠色活動空間。
目前,城市建成區(qū)存在大量的亟待更新的帶狀綠地。這些綠地普遍存在植物品種單一、視覺形象呆板、功能空間使用低效或不合理等問題。有步驟地逐步更新重要的帶狀綠地,盤活閑置的帶狀綠地,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城市健康生活空間,提高碳匯,構建更加健全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依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 85—2017)中對于城市綠地類型的界定,城市綠地因性質、功能和特點不同可分為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綠地、附屬綠地和區(qū)域綠地5 大類,其中包括15 個中類和11 個小類。筆者所討論的帶狀綠地主要分布在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和附屬綠地三大類中。根據帶狀綠地所在位置和周邊用地的關系,筆者將帶狀綠地歸納為濱水型帶狀綠地、交通型帶狀綠地、街區(qū)(或園區(qū))附屬型帶狀綠地,同時選取典型的設計案例探討不同類別帶狀綠地的設計要點。
濱水型帶狀綠地包括濱海、濱湖、濱河等帶狀綠地。濱海帶狀綠地設計在深圳、廈門、天津、威海等城市中已有很多優(yōu)秀的案例。城市濱海帶狀綠地是開發(fā)建設的熱門區(qū)域,在設計中應更加注重生態(tài)性,盡可能保持濱海岸線生態(tài)系統(tǒng)連貫。濱湖綠帶往往環(huán)繞湖面而建,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形成貫通成環(huán)的綠道系統(tǒng),避免過多的臨湖開發(fā)建設工程。如山西省太原市的晉陽湖環(huán)湖綠帶。濱水綠帶在城市重要的人員活動區(qū)域可形成濱水公園,但是在很多街區(qū)中因其寬度限制,所以以貫穿綠帶和防護綠帶為主。在濱水綠帶設計中應注重水體在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位置和關系,以更好地發(fā)揮綠地的價值。
交通型帶狀綠地與城市道路緊密相連。如上海市楊浦區(qū)新江灣城道路綠化改造項目,其改造范圍為淞滬路以西、江灣機場留用土地內的殷行路、殷高東路、三門路等12 條道路,以“一路一品一色”為理念,打造林蔭式社區(qū)空間。自海綿城市理念提出以來,以海綿城市技術應用為目標的區(qū)域型交通型帶狀綠地綠網設計在杭州、廈門等城市涌現出來。交通型帶狀綠地一般在有限的紅線寬度里置入最大化寬度的道路,人行道路往往僅以行道樹為伴。
筆者把街區(qū)(或園區(qū))附屬型帶狀綠地單列一類,因為位于住宅區(qū)(或園區(qū))之間或住宅區(qū)(或園區(qū))旁的帶狀綠地空間往往在區(qū)域內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對其進行改造更新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例如,近幾年在上海市徐匯區(qū)建設的跑道公園、楊浦區(qū)蘇家屯路的帶狀綠地等,都讓原本灰暗的帶狀空間“活”了起來;2021 來,上海市普陀區(qū)新建成的百禧公園由原農貿市場和綜合市場改建而成,成為普陀區(qū)城市更新和社區(qū)有機更新的亮點。
在城市帶狀綠地的綠化更新設計中,相關設計人員應充分理解國家層面的相關政策和發(fā)展理念,認真研讀地方綠化建設相關的規(guī)范和指南,并與上位規(guī)劃和相關規(guī)劃高效銜接,局部服從全局。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出海綿城市、公園城市、人民城市等建設和管理理念,推動了城市帶狀綠地的建設和改造步伐。例如,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等增加綠地的海綿體功能。2018 年,公園城市作為全新理念和城市發(fā)展新范式在成都市天府新區(qū)首提,其中提出了布局高品質的綠色空間體系,將城市全部景觀組成一幅疏密有致、氣韻生動的詩意城市新畫卷,優(yōu)化綠色服務供給等意見。2019 年,人民城市的概念在上海市楊浦濱江首次提出,其中提出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tài)空間,努力擴大公共空間等。
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也根據當地特點發(fā)布相關的技術導則和指導意見。例如,2021 年底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印發(fā)了《上海市口袋公園建設技術導則》,在驗收評定中強調了色葉植物、開花植物、新優(yōu)植物的應用;2021 年,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印發(fā)的《上海市“四化”木本植物第一批重點應用及第二批推薦名錄》中強調,要注重“四化”木本植物在公園綠地、街心花園、綠道、造林等項目中的應用。
與帶狀綠地更新設計直接相關的規(guī)劃主要為《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此外,上海市發(fā)布了《上海市生態(tài)空間專項規(guī)劃(2021—2035)》,各區(qū)也有相應的規(guī)劃形成,如普陀區(qū)組織編制了《上海市普陀區(qū)行道樹專項規(guī)劃》。帶狀綠地更新設計應有效對接上位規(guī)劃與相關規(guī)劃,使單獨的項目符合城市和片區(qū)生態(tài)發(fā)展的總體要求。
南閘綠化景觀工程位于上海市奉賢區(qū)南部的海灣旅游區(qū)。該區(qū)域濱臨杭州灣,內部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市政道路系統(tǒng)。該綠化景觀工程包括金匯港兩岸的帶狀綠地,范圍北至團結塘河,南抵金匯港南閘,東含海佳路東側及金匯港以北的帶狀綠地,西以海鷗路為界。該項目帶狀綠地因道路分隔成多個板塊,總面積約10 hm。
基地原為河塘閑置地,被周邊居民種植一些蔬菜,生態(tài)價值較低,作為城市公共空間沒有起到服務市民的作用(見圖1)。該綠化景觀更新項目于2018年啟動,旨在對河塘兩側的帶狀綠地做整體改造,將這片帶狀綠地打造成周邊居民休閑健身的樂活之地,同時成為提升濱海旅游區(qū)環(huán)境形象的開放綠地。
圖1 項目改造前樣貌
該綠化景觀更新項目提出了“一路、一帶、兩核、多節(jié)點”的設計框架。其中,“一路”為海濱藝術星云路,以濱河兩岸為骨架,以星光道路、場地、藝術裝置、燈光營造等為線索,打造串聯(lián)濱河兩岸的海濱藝術星云路;“一帶”為城市形象景觀帶,沿金匯塘東路綠帶,以海浪、貝殼為設計元素,以植物造景為主,建設具有海洋氣息的城市形象景觀帶;“兩核”指的是在基地北部形成以宇宙冥想為主題的宇宙冥想探索核,以及在基地東部形成以鯨、海星為主題,滿足兒童戶外體驗的活力海洋體驗核;主要節(jié)點均勻分布,疏密有致、遙相呼應,豐富地塊空間形象與游憩方式。該項目帶狀綠地景觀更新設計效果如圖2和圖3 所示。
圖2 設計總平面圖
圖3 設計結構圖
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場地鋪裝、土方地形、綠化種植、景觀小品、夜景照明和場地給排水工程。金匯港北接黃浦江、南通杭州灣,在通航、排澇及調蓄水位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僅在駁岸方面進行了少量的破損段修復;且基于安全性考慮,沒有設置親水臺階和親水平臺等。該工程的重點聚焦于地形設計、綠道設計和綠化設計3 個方面。
3.2.1 地形設計工程?;卦匦螐膬蓚鹊缆窐烁叩綆罹G地河堤界面標高相差較大,帶狀綠地平均標高比周邊道路跌落約為3 m。從基地內部來看,綠地寬度在40 ~200 m,金匯港兩岸地塊寬度平均為40 m,濱河側地塊較為平整。最初的設計想法是盡可能順應原地形,采用臺階結合無障礙坡道的形式對高差進行處理。但這樣一來,道路進入帶狀綠地的口徑受限,且?guī)罹G地缺乏地形變化。加之場地北部三角地塊地形較高,最高處為8 m。最終綜合各方面因素,將場地北部的土方調整到沿河兩岸,塑造了沿河兩岸與道路的緩坡。這種處理方式具有3 個好處:①地塊之間連接度更高,由道路界面直接隨時多方進入綠地;②在綠地中活動的人不再受到3 m 高差所帶來的壓迫感;③從整體空間角度來看,河堤的綠道與城市道路之間形成層層跌落的綠化景觀,可以看到一個連續(xù)的綠色圖景。
3.2.2 綠道設計工程。在項目設計和建設階段,對周邊地塊尚未進行系統(tǒng)的綠道規(guī)劃,所以在綠道設計中主要考慮項目范圍以內的適用性。根據場地條件,設計者創(chuàng)造性地打造3 種模式的綠道空間,分別為健身跑模式、健身走模式和游園模式綠道。
健身跑模式綠道:根據河道水利防洪的需求,結合現狀駁岸,設計將金匯港兩側駁岸進行景觀提升與功能優(yōu)化,將現狀混凝土堤岸進行加寬,改造成寬2 m的步行道路,并采用塑膠材質,堤岸綠道坡度較小適合跑步。健身走模式綠道:在兩岸的綠帶內設置曲線游徑,游徑起伏變化穿梭在綠化帶中間,適合漫步和健身走。游園模式綠道:在基地北部和東部較寬區(qū)域,結合地形設置游園特色綠道環(huán)線,環(huán)線在區(qū)域內閉合成環(huán)、步移景異。
3.2.3 綠化設計工程。南閘帶狀綠地區(qū)位條件特殊,在植物選擇中以耐鹽堿植物為主,避免大面積使用淺根系植物。植物設計以“生態(tài)性、地域性、空間性”為總體思路和原則,通過不同樹種的合理搭配,營造生態(tài)豐富的植物群落;以鄉(xiāng)土植物為主,契合場地文化,選用凸顯地域特色的主題植物,形成鮮明的植物文化特征;根據空間氛圍與植物主題推出多種植物組合,營造空間的動態(tài)變化。項目以“空間形態(tài)、色彩感受、四季變化”為植物設計的主要目標,將帶狀綠地整體分為8 個植物主題分區(qū)(見圖4)。①春花林帶。沿水岸坡列植,群植以海棠、櫻花為主的各類春花植物,在基調樹種的襯托下形成花滿兩岸的景色,主要樹種有垂柳、垂絲海棠、北美海棠、西府海棠、日本晚櫻、河津櫻花、女貞、香樟、四季桂和連子桂等。②秋葉林帶。分布于兩岸地勢較高處,通過秋葉樹種的叢植,群樹形成秋葉斑斕的特色景觀帶,植物主要選用楓香、烏桕、刺槐、櫸樹、香樟、女貞、丹桂和金桂等植物。③立體花園。通過對地形的合理塑造,搭配四季觀賞植物,采用孤植、對植、叢植等多種方式形成立體的植物景觀效果,植物主要選用河津櫻花、連子桂、櫸樹、銀杏、水杉、白玉蘭、紫玉蘭和蠟梅等。④波浪林帶。沿著曲折婉轉的步道成排種植多層林蔭花帶,形成如波浪般起伏變幻的植物景觀,植物主要選用水杉、無患子紫葉李、紅楓、金森女貞、常夏石竹和八角金盤等。⑤螺旋林帶。以螺旋上升的地形為基底,以多層次的花灌木種植為主,形成特色螺旋花帶景觀,植物主要選用杜鵑、黃金菊、金絲桃、美人蕉 、月季、鳶尾、羽衣甘藍、紫荊、刺槐、櫸樹和紫羅蘭等。⑥金葉廣場。以銀杏為主,列植高大挺拔大喬木,形成疏朗大氣的廣場植物景觀效果,主要樹種有銀杏、香樟、櫸樹等。⑦生態(tài)花園。配合穿插曲折的棧道,搭配以芒草類為主的植物,使游人置身于生態(tài)野趣的情境中,植物主要選用蒲葦、鳶尾、狼尾草、矮蒲葦、花葉芒、蜘蛛蘭、美人蕉和水杉等。⑧碧草護坡。多種地被類植物的合理搭配形成自然的護坡景觀,植物主要選用蘭花、三七、狹葉十大功勞、韭蘭和沿階草等。
圖4 植物設計主題分區(qū)圖
3.3.1 厘清脈絡,明確定位。設計者充分研究了金匯港在上海市河湖系統(tǒng)的位置和功能,并深入了解了海灣旅游區(qū)的定位和未來發(fā)展構想,綜合場地現狀條件,形成了這10 hm帶狀綠地的形象和功能定位,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帶狀銀河與點狀星辰交織、平直大地與蜿蜒星河互動”的理念。同時,將項目定位為以“濱海星光、燈火游園”為主題的上海濱海星空體驗地和海灣旅游區(qū)的流動地景。
3.3.2 研讀場地信息,聚焦關鍵技術問題。在多次現狀調研和相關資料的整體分析中,南閘綠化工程項目擬解決的關鍵問題逐漸清晰。一方面,整個綠地與周邊新建的城市道路有較大的高差,導致整個綠地難以進入,加之受道路分隔影響,幾塊綠地像一個一個“盆子”,無法形成連續(xù)的空間關系。另一方面,植物物種單一,除了行道樹外,場地內部只有少量水杉。在項目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對這兩個技術問題進行了多次探討,并咨詢了當地綠化主管部門的意見。
3.3.3 立足本土,積極創(chuàng)新。城市帶狀綠地因空間狹長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設計中往往不被重視,常采用標準化綠化方式,導致所呈現的帶狀綠地空間呆板、單調乏味且使用率較低。在此次設計中,對金匯港兩岸的綠地從空間上做了大膽的突破,打破了原來兩個板塊的僵硬格局,利用場地的高差創(chuàng)造了多層次流動的場地空間,同時修復、改良土壤,創(chuàng)造更好的植物生存環(huán)境。
作為城市的邊界空間,城市帶狀綠地在視覺形象、健康生活、生態(tài)保護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上海市在城市更新、街區(qū)更新方面加強探索,出現了許多優(yōu)秀的帶狀綠地更新設計案例,同時結合綠道建設、水體治理,濱水帶狀綠地更新也越來越受重視。另外,關于帶狀綠地的科學研究也逐漸深入,聚焦帶狀綠地產生的溫濕效應、降噪效應、空氣質量影響等問題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在此背景下,景觀規(guī)劃設計師需放眼全局、立足當下,在帶狀綠地的更新設計中不斷開拓、勇于創(chuàng)新,在規(guī)劃、設計、建設及后期維護方面積跬步至千里,打造生機勃勃的綠色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