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太敏 楊建紅 姚彩霞
摘 要:本文選擇貴州福泉市作為研學地,以“尋訪故里福泉,領略福地風光”為主題設計項目式研學活動方案,并探索在項目式地理研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路徑。主要從研學路線規(guī)劃、主題確定、研學任務驅動和成果及評價等設計環(huán)節(jié)落實德育滲透,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以期為研學旅行德育課程開發(fā)提供參考。
關鍵詞:德育;項目式學習;地理研學;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G63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7-0063-05
一、德育與項目式地理研學
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f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中小學德育工作做出了具體要求,即“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1]。根據(jù)《指南》對落實“立德樹人”任務重要性、緊迫性的解讀,在中學研學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必然趨勢。在德育滲透過程中應體現(xiàn)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簡稱“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互為條件的,是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統(tǒng)一的過程。
項目式地理研學是項目式學習和地理研學的結合,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在其中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在真實情境下為學生設置復雜的、有意義的學習任務[2]。項目式學習的教育理念強調(diào)在真實情境下,學生主動建構體驗、經(jīng)驗和知識體系之間的橋梁,能在師生交流、生生合作中轉變思維方式,提升理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地理研學的基本理念也以真實情境為背景,引導學生探究和學習,感受集體生活,養(yǎng)成價值認同為總目標。地理研學與項目式學習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在地理研學中采用項目式學習模式能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實際問題,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道德的生成是內(nèi)潛的、隱形的,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一種內(nèi)化過程,德育不是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悄聲無息地滲透在學生的潛意識中,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道德品格。項目式地理研學有豐富的育人內(nèi)涵且學習方式多樣,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對于學生內(nèi)化道德認知、外化道德行為、激發(fā)道德情感、增強道德意志有顯著效果。通過研學可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其自我道德的完善[3]。本文通過開展項目式地理研學將德育要素“隱形”地融入研學活動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主動進行道德建構,促進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一致性,將道德知識內(nèi)化于道德認知結構中,表現(xiàn)出“行—知—行”的螺旋式循環(huán)過程[3]。德育滲透下的項目式地理研學可能比思想政治課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避免了理論教育的空洞,突出了研學的育人價值,以期探索地理研學德育課程開發(fā)和實踐的新路徑[4]。
二、項目式地理研學的設計流程與主題確定
1.設計流程
一次完整的地理研學可分為三階段,行前準備階段、行中實施階段和行后評價階段,每個階段的側重點有所不同[5]。行前準備時需選定項目主題、確立項目目標;行中實施時需安排項目任務、項目探索過程;行后評價時需交流項目成果、進行項目反思評價,通過設置研學項目鏈,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基本流程設計中應注意在研學活動中需以任務為線索,強調(diào)問題的生成,以任務、問題、成果為導向串聯(lián)研學過程,讓學生在“情境理解—過程體驗—反思體悟”的學習中培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注重深化道德認知,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使此次研學旅行發(fā)揮最大價值,研學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
2.研學主題
研學點的選擇需綜合考慮代表性、安全性、教育性和距離適中性等,本次研學活動的對象是高二某班的學生,經(jīng)過師生共同討論,選擇貴州素有“文化名城”之稱的福泉市作為研學地,最終確定以7個研學點開展研學旅行。研學路線為福梨生產(chǎn)基地—灑金谷—葛鏡橋—福泉山—蛤蚌河—甕福礦肥基地—古城垣,以“尋訪故里福泉,領略福地風光”為主題,進而拆解出三個分主題,分別是自然篇、文化篇和人文篇,讓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同時培養(yǎng)德育素養(yǎng)。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探究;以學科素養(yǎng)為核心進行整體架構;以自然篇親身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萌生愛國熱情;以文化篇體會道教文化、福文化,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構建文化和諧包容理念;以人文篇將課本知識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崇尚勞動、熱愛勞動,達到化“知”為“行”、化“情”為“行”、化“意”為“行”的德育目標?;诖?,師生共同設計的研學路線(圖2)。
3.行前準備
研學路線確定后,需要對兩天的行程做好詳盡安排,才能使研學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主要進行的研學準備有:①在手機上提前下載好百度地圖、六只腳App、GPS、形色App等軟件,提前配備好地理野外用具,如無人機、放大鏡、羅盤、地質(zhì)錘、多用鏟、水溫計、土壤采樣工具、密封袋等;②強調(diào)研學用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同時讓學生學會在野外識圖和讀圖;③在研學前一天提前將學生分組安排,開展研學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宣傳,對可能發(fā)生的突發(fā)狀況做好應急預案。
三、項目式研學任務設計
項目式研學任務設計如表1所示。
四、項目式研學成果與評價
研學活動結束后,學生展示在研學活動中的所見、所悟和所獲時需重視道德行為的體現(xiàn),可以以福泉英雄人物模范事跡、為古建筑做宣傳名片、以旅游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等為主題開展研學討論,用撰寫研學心得體會、小組PPT匯報、手抄報、展板、演講會等多種方式去呈現(xiàn)研學成果[5]。學生通過親身參與,主動進行道德建構,最終實現(xiàn)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一致性,在展示研學成果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道德教育,力求做到知行合一。在進行研學評價時,注重對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進行評價,需要同時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力求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刹扇W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不同角度的評價可以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基于此特制定德育目標評價量表(表2)。
在地理研學中融合德育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路程中的“拔尖孕穗期”,在研學旅行中進行德育教育可以給學生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學生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和所想,切身體會和深刻認識愛國主義精神,接受先進的思想教育,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此次研學活動中,學生要帶著問題出發(fā),通過野外收集資料和切實體驗,提高民族自豪感,樹立家國情懷,實現(xiàn)在研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8-22)[2020-09-06].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2] 姜海君.基于PBL的研學旅行課程實施模式[J].旅游縱覽,2020(24):120-122,126.
[3] 劉艷.研學旅行:開辟實踐德育新途徑[J].江蘇教育研究,2021(Z4):3-7.
[4] 陳仕濤,張明禮,張志剛,等.地理研學旅行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與實踐[J].地理教學,2021(9):35-37,56.
[5] 張恒會,甘宜軍.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山東蓮青山研學旅行設計[J].地理教育,2021(3):56-59.
通信作者:楊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