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
經(jīng)典人物卡:顏真卿
舊檔案
唐朝名臣、書法家顏真卿生逢中國歷史上的大唐盛世——開元至天寶前期。其時,積聚了唐太宗以來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居安思危治國成果的大唐,大批優(yōu)秀人才涌現(xiàn)出來,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的空前昌盛。然而,在恢弘雄大、高邁飄逸的盛唐氣象背后,卻隱藏著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深刻的社會危機。顏真卿的童年、青年,在盛唐氣象中度過,而他的中年、老年卻處在各種社會矛盾爆發(fā)的時期。無論在盛唐時期,還是在危機大爆發(fā)時期,顏真卿都以“斗士”姿態(tài),確證了自己的魂之“忠”、氣之“正”。
是他,把正沉浸在歌舞升平、縱酒淫樂中的唐玄宗,從迷夢中呼喚醒來。
是他,第一個對安祿山揮動了刀劍,首舉義旗,誓師平叛!
是他,聯(lián)絡(luò)周圍諸郡,于平原與17郡結(jié)盟,被推為盟主,聯(lián)手抗擊叛軍。
是他,與身為常山太守的堂兄顏杲卿暗自策劃,智取土門,致敵首尾難顧,驚慌失措。
是他,力排眾議,借兵于清河,取得了棠邑、魏郡大捷,使敵遭受重創(chuàng),一蹶不振。
還是他,得知劉客奴等3人將背叛安祿山,送去10萬軍資。且為堅定其心,送去不足10歲的獨子顏頗為人質(zhì)。但因劉客奴行動不密,一敗涂地,10歲的顏頗也從此杳無蹤跡。
尤其是,他在被德宗派遣前去勸降叛將李希烈時,明知是權(quán)臣奸計,卻勇赴國難,面對李希烈的利誘威逼,凜然不從,最后被吊死。
顏真卿書法精妙,無論楷、行,無不筋健端莊、雄渾遒勁、氣勢磅礴,豪放逸宕而不逾規(guī)矩,點畫凝重而不見板滯;蓬勃著陽剛之氣,酣暢淋漓,勁挺豁達,奇?zhèn)バ惆?一如其人之斗士豪情,不妥協(xié),不故作姿態(tài)。
常見點:嫉惡如仇;以身許國;文化人格;書法偉力……
常見段
在所有的字體中,我鐘愛顏體,最先學(xué)的便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他的字,是有風(fēng)骨的,兼具“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瀟灑閑散與“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深沉開闊。楷字像人佇立,草字像人奔跑。我愛上了顏真卿的楷字,走起來橫平豎直,大氣磅礴,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jié)體寬而氣勢足,骨力勁道而氣概凜然。臨摹顏真卿的作品讓我感到了心胸開闊,每一筆精到極致,而后埋鋒而下,不留一絲尖銳,每一筆都富有生機,提頓之間盡顯滄桑,讓我聯(lián)想到了李白的名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一考生《沉醉在翰墨留香的世界里》
新典故
清廉為官
顏真卿無論任何職、在何處,無不心系百姓。
早年,任監(jiān)察御史,發(fā)現(xiàn)久旱不雨的五原郡,有冤案多年不得昭雪,民怨沸騰。顏真卿追蹤蛛絲馬跡,終使真相大白,作惡者被繩之以法。此時,甘霖普降,百姓欣喜不盡,高呼為“御史雨”。
貶官于同州時,顏真卿廢寢忘食地救災(zāi)慰民,勸課農(nóng)桑,使同州悄然煥發(fā)了生機。受戰(zhàn)禍更為慘重的蒲州,白骨、餓殍遍野,處處殘垣斷壁、荒草枯木,顏真卿帶領(lǐng)州衙官吏,為饑民搭棚煮粥、發(fā)放口糧和籽種,并貼出安民告示,號召四方逃難百姓回鄉(xiāng)種田,使蒲州當年便面貌一新。
在撫州,洪水泛濫,沖決陂壩,淹沒良田。他親臨工地,指導(dǎo)施工,筑起新陂壩,根除水患。百姓們歡呼雀躍,夸贊刺史顏大人造福于民!
然而,顏真卿被解職歸京時,卻湊不足路途盤費,幸得友人以錢糧相濟。聞名后世的《蔡明遠帖》,便是見證。在長安任刑部尚書時,不得不手書《乞米帖》,求告于好友“惠及少米”;顏夫人久病在身,無力為夫人買藥治病,他只好又寫了《鹿脯帖》,向親友求借。
顏真卿何以潦倒如此?答案只能是:不貪腐,不索賄納賄,不巧取豪奪。
點睛法
提及顏真卿,很多人會立即將其與書法聯(lián)系起來,但只看到人物的一點易于陷入“思維定式”的陷阱。深入細致地了解顏真卿,可以發(fā)掘出他身上更多的亮點——清正、清明、清白、清廉??忌€可以基于此材料作發(fā)散思考,比如對民心展開思考,對為人處世、為官之道作辯證思考,如此,多維度思考,顏真卿的“形象”必定給人煥然一新的感受。
(編輯: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