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梁
唐代詩人賈島的《劍客》一詩中有這樣兩句: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對于同學們而言,十年寒窗,就是為了高考考場上展示霜刃??墒窃谧魑纳?,許多同學卻有種種疑惑:我要怎么做才能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為什么我用了與別人一樣的素材,得分卻比別人少呢?我也意識到了自己寫作上的一些弱點,可是怎么做才能強化呢?
按照閱卷標準,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主要是從內容、表達和特征這三個版塊來評判,但在實際閱卷中,閱卷老師閱一篇作文基本是在一分鐘內,基本無暇細品,在這非常短的時間里,我們必須知道怎么做才能盡可能地多得分。
這里給同學們的對策是:以“四有”,贏“三塊”。
“四有”是:言之有理——邏輯;言之有物——充實;言之有文——文采;言之有序——條理。
“三塊”是:內容、表達和特征。
一、言之有理——邏輯
議論文最重要的是講道理,就是使論證分析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客觀規(guī)律,符合邏輯,而不淪為文字游戲,墮為詭辯。議論文的“講理”要一步步,一層層,這樣才能把一個問題解決,“蠻不講理”地“我說什么就是什么”,并不能解除讀者“為什么”的疑惑。
2021年,張桂梅校長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榮譽稱號,有的同學們在寫作文時把張桂梅的教育成就羅列了一片,濃墨渲染了她多難多苦,贊嘆社會各界對她的諸多稱贊,然后就得出了結論:她獲得這樣的榮譽稱號是實至名歸的,我們要向她學習。
可是,她是女子高中的校長,如果說她獲得的是教育方面的榮譽,大家都能看出來,可她這次獲得的是“全國脫貧攻堅獎”啊,她沒有像毛相林一樣改善貧困地區(qū)的面貌,怎么能獲這個獎呢?因此,上面那些同學的作文就是“言之無理”的,缺乏邏輯性的,是沒有因果關系的。
如果我們這樣議論:
貧窮,是人類文明的痼疾。它像一個揮之不去的幽靈,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的匱乏,還有精神的沮喪和對生命的否定。在經(jīng)歷一輩又一輩艱難卻又無果的抗爭后,貧困者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命運。張桂梅的所做所為,恰恰就是首先從最根本的地方——精神——來重新燃起貧困者改變命運的希望與勇氣,從這個意義上講,張桂梅做的是一件最偉大的脫貧工程!
同學們,這樣議論,是不是就讓人理解了她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榮譽稱號的正當性了呢?所以,寫作文一定要言之有理。
二、言之有物——充實
文章內容要豐富充實,這一點的要求有三:一是不能少,二是不能干,三是不能亂。許多同學對豐富充實的理解就是“素材多”,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豐富應該是不同類型、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有機組合。
比如有同學寫“家國情懷”用了孟晚舟的例子,寫華為被打壓、國人的支持和美國的霸權,用的都是直接從新聞中摘下來的例子,這樣寫真的是豐富充實嗎?這樣的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結合,更像新聞的摘抄拼湊。
作為對比,同學們不妨看看以下例段:
孟晚舟女士曾這樣解讀漢字“燈”:“燈,左‘火右‘丁,火是希望,丁是人本。有你們的地方,就有萬家燈火,熒熒光芒是溫暖,更是方向,總能在黑暗中給予我們信念的力量。親愛的你們,這些溫暖都是照亮我前行的燈塔!”火是希望,丁是人本;萬家燈火,力量之源!這是孟晚舟的個人之幸,更是這個時代之幸!
這樣的文章,有新聞事件,有漢字解讀,有文化淵源,有人文情懷,我們可以讀出屬于中國人的濃濃的文化性格以及溫馨的家國情懷。
三、言之有文——文采
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缺乏文采會讓文章讀來枯燥無味,閱卷老師看到這樣的文字只會一眼掃過,內心除了厭倦就是厭棄,絲毫沒有給高分的沖動。同學們想一想,自己在敘事時,能不能有些波瀾?在寫景時,能不能盡可能有形態(tài)有顏色有聲音有溫度有動作?在抒情時,能不能做到借助景、物、事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在寫下文字時,能不能有意地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
一些同學在寫武漢抗疫成功的時候,只會引用新聞中的各種數(shù)據(jù)、專家的各種訪談、市民的種種反應……這些都沒有問題,但文采有多少呢?
作為對比,請看以下文字:
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浮著夕陽灑下的碎金,幾艘渡輪緩緩地漂著,偶爾發(fā)出悠長的汽笛聲,極目遠眺那片燒了滿天的紅色云霞,像是一團燃燒在長江上的火。雖說是水景,可這里和江南水鄉(xiāng)完全不同,這里是大江大湖,充滿了熱辣瀟灑的江湖氣。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武漢——不屈,不死;武漢——重啟,重生!
這樣的文字,景有形、聲、色、動,情有感染力,理有說服力,更有比喻、對比、通感、引用等修辭手法,讀來讓人感覺文采斐然。
四、言之有序——條理
劉邦評價張良的功勞時說他“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我們說作文也需要運籌帷幄,其實就是要將手中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優(yōu)整合,盡可能地讓它們清晰、嚴謹?shù)乇磉_出作者的觀點和感悟。實際最怕的是,自己明明一肚子東西要寫,寫完了卻覺得要么沒表達好,要么沒表達全,要么沒表達順,總之就是表達辜負了自己的才華。對于閱卷老師來說,最能體現(xiàn)你的才華的,其實就是條理——也就是文章的思路與結構。
許多同學寫“學習”主題的作文時,總是習慣性地講一番“學習令人進步”的道理,基本上是比較籠統(tǒng)的,這樣“一團麻”式的行文結構,常常無法清晰準確地表達作者觀點,但有位同學是這樣做的:
將《論語》中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設為總論點,然后將“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設為第一層,即物質生活不可拖累精神追求;將“敏于事而慎于言”設為第二層,即多實干少空談;將“就有道而正焉”設為第三層,即向他人學習修正提升自己。這樣就將文章寫成了“總分總”式結構,分論點之間體現(xiàn)并列關系。
可以想象,這樣的文章條理清晰,結構嚴謹,閱讀老師讀來一定酣暢淋漓,自然也愿意給高分了!
總之,如果同學們充分做到“四有”,是可以全方位贏得“三塊”的。
(編輯:于智博)BD1B2699-CC34-4C88-A847-997E59DE5E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