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庚 徐連峰 崔迪
摘要 通過設置不同基質、不同激素處理等對雞樹條莢蒾(Viburmum sargentii)進行扦插試驗,分析影響該樹種扦插效果的因子。研究表明:
用惡霉靈處理過的基質幾乎沒有霉菌滋生,成活率達94.6%。外源激素的應用會顯著提高嫩枝扦插的效果,扦插成活率最高可達95.2%。在黑龍江省西部地區(qū)7月10日前后扦插成活率最高,是雞樹條莢蒾嫩枝扦插的最佳時間。
關鍵詞 雞樹條莢蒾;嫩枝扦插;影響因子
中圖分類號:S72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2.04.017
Analysis Impact Factors on Twig Cuttage of Viburmum sargentii
Song Jiageng Xu Lianfeng Cui Di
(1.Heilongjiang Forestry Technical Service Center,Harbin 150000,Heilongjiang;2. Qiqihar Branch,Heilongjiang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Qiqihar 161005,Heilongjiang)
AbstractThe cuttage trial of Viburmum sargentii was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trix and hormone 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trix treated with oxazem had almost no mold growth,and the cutting survival rate was 94.6%. The application of exogenous hormone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utting effect,and the cutting survival rate was up to 95.2%,the highest survival rate was around July 10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and it was the best time for the cuttage of V. sargentii.
Key wordsViburmum sargentii;twig cottage;influence factors
雞樹條莢蒾(Viburmum sargentii),又名佛頭花、天目瓊花、雞樹條子,忍冬科莢蒾屬落葉灌木,其花色潔白,果實鮮紅經冬不落,是優(yōu)良的園林綠化樹種[1],在黑龍江省西部地區(qū)生長良好,園林應用廣泛。通過多年的試驗研究,嫩枝扦插是雞樹條莢蒾苗木繁育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過系列試驗,探討影響其嫩枝扦插的關鍵因子。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黑龍江省林業(yè)科學院齊齊哈爾分院試驗基地。試驗場所為陽光溫室內。溫室內有自動換氣裝置、遮陰設施及自動噴霧設備。研究試驗區(qū)位于黑龍江省西部齊齊哈爾市的南郊,屬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5 ℃,≥10 ℃積溫2 726 ℃,無霜期136 d,年平均降水量418.1 mm,年平均蒸發(fā)量1 483 mm,相對濕度63%~68%,植物生長期120 d。平均風速3.1~4.5 m·s,最大風速18~35 m·s。極端最高溫度38.6 ℃,極端最低溫度-41.9 ℃。危害農林生產較大的自然災害主要有干旱、低溫早霜、風蝕、水蝕以及洪澇災害。因受冬、夏季風交替的影響,四季氣候分明,雨熱同季,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形成了該區(qū)的氣候特征,即冬季嚴寒干燥;春季氣溫回升快,而且大風多,易干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降溫快,降水量大。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供試材料采自黑龍江省林業(yè)科學院齊齊哈爾分院試驗基地林木種質資源收集圃10年生雞樹條莢蒾樹木。在清涼的早晨剪取樹冠中上部外圍或基部萌發(fā)的1年生健壯枝條,并在陰涼處將枝條剪成長約10 cm的插穗,徑>0.5 cm,其上保留2~3個飽滿芽,插穗每個體保留 1/4~1/3 [2]。
2.2 方法
2.2.1 多因子處理
試驗基質有4種:①農田土上部鋪5 cm左右細河沙;②珍珠巖+蛭石+草碳土(5∶2∶3);③細河沙+農田土(1∶1);④以農田土對照。將基質裝入10 cm×10 cm的塑料營養(yǎng)杯中,裝杯時基質與杯口相平,并將營養(yǎng)杯緊密擺在苗床內。擺滿床后表面噴淋一遍透水,可將基質下沉的營養(yǎng)杯填滿。
植物激素處理:①萘乙酸( NAA)0.5 mg·mL;②吲哚丁酸 ( IBA)0.5 mg·mL;③ABT1號生根粉100 mg·L;④以清水處理對照。插穗制作完成后用以上激素進行催根處理,將插穗下部3~4 cm浸泡2~10 h。
基質消毒劑:①5‰高錳酸鉀;②500倍液50%多菌靈;③惡霉靈(3-羥基-5-甲基異惡唑)200倍液;④清水對照。在扦插前2~3 d用以上消毒劑噴淋基質,噴勻噴透。
每個試驗因子扦插80株,3次重復。
2.2.2 扦插管理與數據調查
將處理后的插穗輕輕插入基質中,深度5 cm左右,然后用手將插孔處輕輕壓實,使基質與插穗充分接觸無縫隙。每小時噴施1次,每次噴施5~8 min,扦插20 d后適當減少水量。分別在扦插后30、45 d調查扦插成活、生根、生長情況,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土壤消毒劑對扦插效果的影響
2020年7月10日針對不同土壤消毒劑進行扦插試驗。于扦插前2 d用消毒劑噴淋噴透土壤,扦插后針對多菌靈、惡霉靈的試驗每隔7? d分別再噴1次多菌靈、惡霉靈,共噴3次。于30、45 d后調查扦插成活情況及生根情況,結果見表1。
由于嫩枝扦插正值夏季,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特別容易被霉菌污染。研究表明:不同的土壤消毒劑對扦插效果的影響較大,對照處理的基質非常容易引起插穗發(fā)生霉變,扦插15 d內插穗表皮全部腐爛,成活率極低。利用高錳酸鉀消毒的效果也十分不理想,成活率只有4.9%。多菌靈處理過的基質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成活率也不理想。而惡霉靈處理過的基質幾乎沒有霉菌滋生,成活率高達94.6%,在生產上可推廣應用。調查顯示:不同消毒劑對成活的插穗生根沒有差異,30 d根量在4.2左右,45 d根量在20條左右。
3.2 不同基質對扦插效果的影響
2020年7月10日針對不同基質進行扦插試驗,于扦插前2 d用惡霉靈進行消毒。于30、45 d后調查扦插成活情況及生根情況,結果見表2。
從表2中看出,不同的基質對扦插影響也較大。河沙透氣性較好但不持水,而農田土持水相對較好但透氣性差,因此,扦插成活率都不高?;烊牒由车霓r田土增加了透氣性,又保持了一定的持水能力,扦插成活率達到90.8%。珍珠巖蛭石草碳土扦插成活率最高,達到92.5%,與混沙農田土差別不大。由于其成本遠高于混沙農田土,因此,建立生產上用混沙農田土,且田間露天扦插操作也簡單易行[3]。
3.3 不同激素處理對扦插效果的影響
2021年7月12日針對不同激素處理進行扦插試驗,基質采用于混沙農田土,扦插前2 d用惡霉靈進行消毒。于30、45 d后調查扦插成活情況及生根情況,結果見表3。
研究表明,外源激素的應用會顯著提高嫩枝扦插的效果,提高生根數量和質量[4]。在不使用激素的情況下扦插成活率很低,只有22.9%;使用外源激素處理插穗可大大提高扦插成活率,但處理方法和處理時間上效果也大不相同。蘸根的方法基本上不起任何作用。而以NAA處理的效果最好,最佳處理時間為4~8 h,扦插成活率最高達90.4%;IBA次之,最佳處理時間為8~10 h,扦插成活率最高達91.7%;ABT生根粉效果稍差,但也能達到近90%,其優(yōu)勢是處理方法簡單,在生產上也常使用。
3.4 不同扦插時間對扦插效果的影響
2021年6月28日至7月26日,每隔7 d進行不同時間段的扦插試驗,基質采用于混沙農田土,扦插前2 d用惡霉靈進行消毒,插穗用NAA處理4~6 h。于30、45 d后調查扦插成活情況及生根情況,結果見表4。
研究表明,在黑龍江省西部地區(qū)的嫩枝扦插時間是7月上旬,最佳在7月10日前后,此時的新生芽飽滿、插穗木質化程度適中,易于生根。
4 結論
雞樹條莢蒾嫩枝扦插效果受多種因子的影響。不同的土壤消毒劑對扦插效果的影響較大,未進行消毒的對照處理基質非常容易引起插穗發(fā)生霉變,用惡霉靈處理過的基質幾乎沒有霉菌滋生,成活率可達94.6%。不同的基質也會影響扦插效果,珍珠巖蛭石草碳土扦插成活率最高,達到92.5%,混沙農田土與之相差不大,生產上建議首選用混沙農田土作為基質。外源激素的應用會顯著提高嫩枝扦插的效果,用0.5 mg·mLNAA處理插穗4~8 h,扦插成活率最高可達90.4%;而IBA和ABT生根粉則需處理8~10 h。在黑龍江省西部地區(qū)7月10日前后扦插成活率最高,是雞樹條莢蒾嫩枝扦插的最佳時間。
參考文獻:
[1] 馮小璐,陳俊強,游捷,等.莢蒾屬植物研究進展[J].山東林業(yè)科技,2021(1):76-80
[2]? 羅鳳霞,孫健友,尹鳳琴,等.雞樹條莢蒾與大花莢蒾扦插繁殖研究[J].河北林業(yè)科技,2005(3):6-8
[3]? 馬曉華,鄭堅,張旭樂,等.不同扦插基質與激素對莢蒾生根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8,59(5):811-813
[4]? 崔向東,郭國友,史素霞,等.幾種園林綠化樹種嫩枝扦插技術研究[J].北方園藝,2013(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