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前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泥塑教學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交流與傳承,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得到滋養(yǎng),從而學習傳統(tǒng)、發(fā)揚傳統(tǒng),并推陳出新[1]。因此,在泥塑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泥塑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要想實現(xiàn)泥塑課堂的兒童化、有效化、創(chuàng)新化,教師需要研究將創(chuàng)意實踐與“非遺”傳承融合的泥塑教學,文章?lián)诉M行了四個方面的實踐與探索分析。
【關鍵詞】創(chuàng)意實踐;“非遺”傳承;融合
作者簡介:鐘佳(1989—),女,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qū)柏莊實驗小學。
泥塑,是一種受兒童喜愛的藝術活動。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他們的泥塑手工作品往往既有童趣,又有純真的美感,還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萆侥嗳耸菬o錫的本土文化特產之一,泥塑相關的文化就像是一座寶庫,我們能從中獲得許多養(yǎng)分。泥塑教學將安全性、可行性、科學性、趣味性、知識性融為一體,讓人形成注重細節(jié)、追求品質的意識。將泥塑教學引入校園不但可以讓課程得到提升和發(fā)展,而且可以開創(chuàng)藝術教育的新天地,讓學生享受學習,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數(shù)千年來,生肖文化對人們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生肖文化是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新時代也被人們賦予了新的寓意。每一個生肖背后都有動人的傳說,這些故事妙趣橫生,寓意深長,因此生肖被人們視為吉祥物。筆者所在學校將泥塑教學引入校園,創(chuàng)設了校本課程“十二生肖”泥塑教學。在這一校本課程中,低年級孩子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對泥人進行了藝術處理,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可愛、生動、活潑的動物泥塑作品,這些作品稚拙有趣。筆者認為,在校本課程“十二生肖”的泥塑教學中,應當注重以下四方面的實踐。
一、老故事新看法:適度引入民間故事,豐富學生的認知
民間故事從生活本身出發(fā),但又并不局限于現(xiàn)實生活。民間故事之所以有著巨大的魅力,是因為其意象往往能引發(fā)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無限遐想,泥塑教學正需要這樣的想象空間。例如,筆者在開展生肖鼠的泥塑教學時,先跟學生分享了在十二生肖中小小的老鼠居于首位的原因,用小故事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了解生肖文化的興趣。接著,筆者引入“老鼠嫁女”的經典民間故事,這個故事中出現(xiàn)了狀元及第,敲鑼打鼓的喜慶熱鬧場景,深受學生喜愛。
故事分享完后,筆者建議學生圍繞生肖鼠,以黑泥為原料、以故事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造,用手捏塑成形。利用民間故事,教師可以更好地讓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傳統(tǒng)文化內涵,還可以從視覺等方面豐富學生對生肖形象的認知,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從故事中提煉出老鼠的姿態(tài)和特征。民間故事常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十二生肖背后的民間故事傳播廣泛,十二生肖具有“原型”意義,更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后,能夠更好地從故事出發(fā), 發(fā)揮想象力,對于老鼠的塑造思路會更加開闊,審美體驗也會更深刻。
當然,學生在進行具體的動手制作時,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遇到了頭與身體的連接不穩(wěn)固、沒有手部動作創(chuàng)作思路和老鼠表情不夠豐富等問題。面對連接不穩(wěn)固問題,筆者班里的學生學習了惠山泥人技法,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面對沒有手部動作創(chuàng)作思路的問題,筆者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小老鼠或其他小動物的照片,以拓展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路。面對老鼠表情處理不佳的問題,筆者提議學生嘗試將自己當作小老鼠,想象一下,自己在此情此景中會怎么表達自己的情緒,呈現(xiàn)出什么表情,先自己演一演,同學之間看一看,再到卡通片中找一找,在一次次的嘗試中確定不同的表情。
在這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學生不僅有著濃郁的興趣,也充分利用作品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的作品(圖1)中,有的老鼠精神飽滿地吹著喇叭,有的老鼠彎腰背著沉重的轎子,有的老鼠興致勃勃地敲鑼打鼓,有的老鼠手拿嫁妝開心地迎娶……學生們將惠山泥人的傳統(tǒng)制作方法與自己的奇思妙想結合,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做出了姿態(tài)各異的老鼠。學生作品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贊揚,讓每位老師都感嘆與稱贊。這些學生運用傳統(tǒng)方法,塑造出了符合自己年齡特征的創(chuàng)意形象。這樣靈動的作品,不僅承載了寓意豐富的民俗文化,也表現(xiàn)出學生自己在創(chuàng)意實踐中對“非遺”的理解與傳承。
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泥塑教學,給學生帶來理解十二生肖形象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機會,滿足了他們進一步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愿望,也激發(fā)了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學生通過這種深度的文化學習,了解了中國的民俗文化,開拓了自己視野,豐富了認知。
二、老技術新做法:適度滲透傳統(tǒng)技法,深化學生的體驗
“十二生肖”校本課程的核心任務是,引導學生運用無錫惠山泥人的十八技法,塑造出具有個性的生肖形象。要完成這一課程任務,無疑需要美術教師對無錫惠山泥人的技法有深刻的理解,并能通過兒童化的語言將復雜的制作過程簡化,傳授給學生。此外,在課堂上,教師還需要確保學生獲得充分的實踐體驗機會,對學生的自主探究進行有效引導。
在開展十二生肖主題創(chuàng)作活動時,學校邀請惠山泥人傳承人與學生面對面對話、手把手示范。在泥人師傅的手中,搓、捏、揉、拍幾下后,一個個泥團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生肖形象。美術教師則在一旁指導學生怎么搓、搓多大、搓多光滑,讓學生從細節(jié)處加深對惠山泥人技法的感知。比如教授惠山泥人十八技法中的“鑲”這一技法前,筆者注意到,學生若要利用這一技法將動物頭部和身體進行無縫連接,需要先將頭部搓成水滴大小的圓,再用工具在泥塑身體上戳圓孔,并將頭部尖的一頭插入,用碎泥將縫隙處抹平并調整。這樣復雜的手法,低年級學生很難掌握。于是筆者進行了技法的簡化,學生只需要先將頭部與身體進行匹配,再將其間的縫隙用大拇指抹平即可。如此簡化手法,可以使低年級的學生更好地掌握泥塑技法,提高教學效率。
學會傳統(tǒng)技法后,學生可以更加順利地創(chuàng)作自己心目中的生肖形象。這一階段的學生想象力極為豐富,再加上他們對生活有著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于是通過傳統(tǒng)技法塑造了許多千奇百怪、令人贊嘆的生肖形象。例如,學生捏的生肖雞,有各種各樣的雞冠,生動有趣,從小小的細節(jié)就可看出每只生肖雞具有不同的形象特點。有學生化繁為簡,將雞冠捏成一個水滴形,可愛極了;有學生捏出了一朵三個瓣的小花作為雞冠,多有意思;有學生將三個三角形連接在一起當作雞冠,酷極了!學生在進行泥塑創(chuàng)作時經歷了一系列思維活動,如從物象中選擇最代表本質的特點,經過分析進行簡化、抽象處理,再手工捏制成形。
三、老配色新畫法:適度鼓勵創(chuàng)意彩繪,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惠山泥人向來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可見色彩的添加會讓泥人更具生命力。學生對色彩的喜愛重于造型,因此彩繪教學也十分重要。要進行彩繪,首先要在泥胎上涂一層白粉,稱為“打底”,然后才能逐層施彩。惠山泥人非常重視色彩的含蓄與和諧,色彩的搭配是惠山泥人創(chuàng)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手工藝人有“低坯高畫”的說法。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手工藝人積累了豐富的色彩搭配經驗,用來指導彩繪實踐。彩繪口訣說:“紅配綠,一塊玉;紅配紫,一塊死?!庇终f:“紅要紅得鮮,綠要綠得嬌,白要白得凈?!边M行惠山泥人的彩繪時,常用的顏色有大紅、石綠、檸檬黃、玫瑰紅、佛青、翠藍、青蓮紫等。在配色時,手工藝人常將石綠與玫瑰紅配在一起,又有青蓮配明黃、大紅配金粉等搭配,這些顏色關系反映了手工藝人們對色彩學的深刻理解。
然而學生不懂色彩的對比與和諧,因此在教授時,教師只能讓學生辨別色彩的深淺。不過如果僅僅有深淺變化,色彩就沒有力量。在色彩的要素中,冷暖對比最能體現(xiàn)色彩的性質,況且學生對顏色的冷暖對比也最敏感,如紅與綠、橙與藍、黃與紫。學生用色單純、鮮明、強烈,不講求表現(xiàn)真實、細膩的色彩變化。盡管他們還不能準確表現(xiàn)那些微妙的色彩關系,沒法臨摹藝人們精細的裝飾紋樣,但只要經過簡單的引導,學生也可以創(chuàng)作出色彩豐富、多姿多彩的泥塑作品。筆者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彩繪教學時,先是引導學生從外形上分析不同生肖的特點,提示學生生肖動物的哪些部位需要裝飾,哪些部位只需寥寥幾筆就能概括。比如給老鼠上色時,學生可以著重給錐形的身體上色,頭部、耳朵只需幾筆顏色。接著,筆者再從色彩效果上指導學生,告訴他們同類的四腳動物重點彩繪的部位是身體,然后根據(jù)這些動物的外形特點來激發(fā)他們合理的想象,比如,有的學生彩繪的生肖豬,是根據(jù)豬胖乎乎的特點繪成的,學生在它圓滾滾的身體上畫了一朵祥云,祥云寓意吉祥美好,這是學生希望豬能平安喜樂;有的學生把豬擬人化了,給小豬穿上了華麗麗的新衣服,憨態(tài)可掬;有的學生把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大自然意象搬進了生肖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對生活的熱愛;有的學生把自己畫進了生肖作品里,希望能和生肖成為好朋友,表達了動物與人類美好和諧的關系。學生在傳統(tǒng)的配色下自主、創(chuàng)意化地進行彩繪,繪出了生活的多姿,繪出了自己的美好愿望,更繪出了對動物的喜愛和大自然的熱愛。由此,彩繪教學的教育作用已遠不止是讓孩子學習那些與繪畫關系不大的名詞術語和色彩知識,而是讓學生自己成為駕馭色彩的主人。
此外,美術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質量。而學生創(chuàng)作的十二生肖泥人各具特色,難以用一個統(tǒng)一標準進行衡量,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這類彩繪作品時,需要用具有彈性的評價方法,并以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為主進行評價。
四、老課程新說法:適度融合學校德育,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美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氤氳著馥郁的人文氣息,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泥塑教學也應該立足于民間文化,在文化背景的熏陶中開展評價活動,讓學生浸潤在“非遺”文化的長河中,吸取養(yǎng)分,厚積薄發(fā)。正因為美術學科具有綜合性,引導學生傳承文化也應具有綜合性,教師可以在泥塑課程中適度融合德育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為給學生更多的發(fā)展空間和機會,筆者同學校大隊部成立泥文化研究院,將學校德育與美術教育相結合。與此同時,泥文化研究院還尋找泥文化的“代言人”,這位“代言人”不僅要會動手創(chuàng)作泥人,更要會利用語言展示泥塑文化的魅力。筆者所在學校設立了每周一次的泥文化“代言人”口才訓練課程,這一延伸課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有更深的認同感。在接受培訓后,有學生對筆者說:“你看,這是我捏的小狗作品,它有大大的耳朵、胖乎乎的身體、圓圓的腦袋,吐著舌頭正對我笑呢!你看,我還特地給它脖子上戴了一個有福字的鈴鐺,我希望它跟我一樣幸??鞓?。”有學生說:“你看,這是我捏的一對好朋友,它們好像有講不完的悄悄話,頭挨著頭在向對方訴說著一切……”也有學生說:“這是一對母子,雖然老虎看上去很兇,但虎媽媽對自己的寶寶可溫柔了,你們看,虎媽媽還露出了燦爛的微笑,眼神也不再兇巴巴的了……”經過學習,學生不僅能夠自信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全校師生,還能面對校內外的師生、領導,從容、淡定地講述自己在制作過程中發(fā)生的小趣事或作品所呈現(xiàn)的故事。
學校在培養(yǎng)了泥文化“代言人”的基礎上還建成校園泥文化博物館,一批批的泥文化研究院也設立院長,這些院長和泥文化“代言人”一起將校園博物館里學生做的惠山泥人作品講解給游客聽。這些新舉措,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也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涵養(yǎng)。
此外,惠山泥人取材于民間,因此泥塑教學不應局限于三尺講臺、局限于課本教材,教師應該帶著學生走進生活,走向社會,充分利用無錫本土資源的優(yōu)勢,近距離接觸民間藝人,聆聽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的傳統(tǒng)技藝,讓學生開闊視野,充分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只有先看到,才能夠想到,走出課堂的探究活動能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更有興致學習。同樣,教師也可以把民間藝術家請進課堂,擴大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在校園的影響力;還可以通過校校聯(lián)辦學生民間美術作品展等方式,為弘揚我國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文化努力奮斗。
結語
隨著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美術教育理念也應同世界接軌,但同世界接軌的美術教育并不是要一味迎合西方的教育模式,因為“沒有自己的風格,恰恰是沒有國際性的”?;萆侥嗳诉@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優(yōu)秀本土文化的一部分,讓新一代人普遍認識到它的價值和意義還任重道遠。要振興美術教育、振興中國文化,一定要將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育教育從小抓起。相信惠山泥人這門本土的民間藝術,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下,定會于小學美術的課堂中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