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少楠
在出版工作中,圖書編輯工作是圖書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我國,編輯行業(yè)發(fā)展已久,無論是文化藝術還是科學發(fā)展,都可見其身影。編輯人員在工作時應做到精益求精,認真把握每一個細節(jié),慎重修改。編輯工作的核心內容就是對稿件進行加工。在編輯工作中,由于一些加工環(huán)節(jié)與校對工作在整體上較為相似,導致許多編輯出現了思維混亂的問題,編輯工作者需要正確看待這一問題,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改進編輯工作,從整體上提高編輯工作的質量。
編輯人員在對稿件進行加工時要從稿件的內容出發(fā),保證稿件的內容不偏離主題,內容結構合理。想要做到這幾點需要編輯人員增強自身的評判能力,對稿件進行正確的分析,對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容進行修改,才能保證導向正確。
圖書出版的編輯加工主要是為了提升圖書文字內容的質量,想要編輯出一篇優(yōu)秀的稿件就需要編輯工作人員立足于整體,統籌全局。在對文章進行加工時,編輯人員需要將整篇文章進行通讀,對文章本身的含義進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主旨。在確定了主旨后,認真尋找文中不合理的語段,并對其中的文字和語句進行精加工,從而提升文章的整體質量。除此之外,在編輯加工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還要將稿件傳送給另一位編輯進行二次審讀,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不同的思維來提高文章的質量和水平,還能提高工作效率。作為圖書編輯,除了要樹立全局意識和大局觀之外,還需謹記,只有立足于整體對文章進行編輯才能獲得讓讀者滿意的高質量作品。
通常情況下,編輯加工人員的邏輯性思維直接決定了圖書的質量,許多作者在撰寫文稿時都會出現一些不符合中心思想的語句,其原因可能是長期寫作帶來的疲勞或者一些不確定因素,當這些語句呈現在讀者面前時就會影響其對文章的理解。圖書編輯加工人員需要將這些與原文核心思想不符的語句進行修改和調整,以便更好地將作品呈現在讀者面前。圖書編輯加工人員在對文章進行修改時還需注意不能讓語句脫離原意,以免導致讀者曲解作者的本意。由此可見,邏輯性思維對編輯加工人員有著重要意義。每位作家和編輯都擁有不同的思想,編輯加工人員的責任是對文章中存在漏洞的部分進行補充和修改,從而使文章達到更高水平,絕非與作者的思想背道而馳,使作品不符合原作的中心思想。
圖書編輯加工中的選擇性思維實際上是指編輯人員對優(yōu)秀的段落和語句進行選擇,并淘汰不符合文章核心思想的內容。從更深層次來看,其主要內容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編輯加工人員立足于文章的整體,對文章進行深入分析并細化,仔細斟酌文中的一字一句,使其符合核心思想,并修改或刪除不恰當的語句,進而滿足出版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是指編輯加工人員對病句錯句的判斷能力,許多文章存在書寫贅余冗雜的問題,編輯加工人員需要對其進行適當修改,確保文章通順流暢,語言精煉利落,避免為了篇幅而湊字數的現象出現。
在編輯校對的過程中,編輯人員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方式對稿件進行修改,以便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編輯人員在對稿件進行校對的過程中要把控好每一個細節(jié),除了檢查稿件中是否有錯字和語言邏輯問題外,還要針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逐一修正。下文將細數幾種可以提高編輯人員校對效率的思維方式,以供參考。
對比稿件內容方面的加工,編輯校對工作在細節(jié)方面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編輯人員需要有足夠的微觀思維能力來支撐其找到稿件中的文字錯誤和病句。文章的校對工作對比編輯加工更為繁瑣復雜,需要編輯人員將所有的感官投入到稿件的內容之中,對稿件內容進行全方位分析,甚至對于標點符號都要進行斟酌。編輯人員在發(fā)現問題后需針對問題予以合適的修改,從而保證文章連貫通順、字詞標點使用嚴謹,方便讀者理解其含義。
微觀思維能力絕非一朝一夕形成,編輯人員需要投身于校對工作中積累經驗,提高自身對微觀事物的洞察力,不斷完善自身的不足,才能更高效高質地完成工作,為讀者提供優(yōu)質的作品。
在對稿件內容進行校對時,編輯人員應明白校對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文章的質量,而不是曲解作者的本意。編輯人員應尊重作者的寫作思路和原創(chuàng)性,在符合文章核心思想的前提下僅對錯字、病句以及不恰當的標點符號等細節(jié)部分做出糾正,確保稿件內容的準確性即可。
編輯人員如果在校對過程中加入自身對文章的理解,不僅會歪曲文章的本意,還會違背自身崗位的職責,降低文章的質量。編輯人員必須將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作為校對的底線,堅持以作者的思想為中心,以作者文章結構為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維護作者的本意,提升作品的質量,優(yōu)化民眾的閱讀感受。
編輯校對工作的核心便是修正稿件之中存在的錯誤,編輯人員需要擁有質疑稿件內容的勇氣和能力。對文章內容發(fā)出質疑并不代表文章內容在整體上存在問題,其質疑主要是針對文章內容的準確性。編輯工作人員必須勇于提出疑問,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fā)現文章中一些不易察覺的錯誤,并及時改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之差便可能導致整篇文章的主旨被曲解,許多漢字本身便具有不同的讀音和含義,如果編輯人員在校對過程中沒有及時發(fā)現這些問題,圖書出版后讀者便會對作者的思想產生誤解。正因如此,編輯人員應秉承懷疑的態(tài)度對稿件進行校對,積極指出稿件中存在的不足。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對于圖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圖書編輯校對人員只有打破傳統的校對思維,采用全新的逆向思維,才能提高校對的質量和水平。文章的編輯加工是在內容方面進行精雕細琢,但在加工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形式上的錯誤,這就需要編輯校對人員加以改正。想要獲得更受大眾歡迎的圖書,就需要工作人員認真負責,兢兢業(yè)業(yè),只有這樣才能拓寬市場,為圖書出版行業(yè)帶來新的希望和動力。
從思維上來講,校對的關鍵在于咬文嚼字,斟酌每一處細節(jié),以微觀思維對稿件做出修正,精益求精,以維護作者的核心思想為前提在細節(jié)方面升華稿件,最終為讀者提供更優(yōu)質的閱讀體驗;而稿件的加工則是從宏觀角度出發(fā),以稿件核心思想為主,幫助作者剔除不符合主線的內容或者無關的段落,提升稿件的質量。二者并非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但也存在差異。在實際的工作中,一些編輯認識不到二者的區(qū)別和重點,經?;煜庸ず托ぷ?,用錯誤的思維方式去對待所面臨的問題。因此,想要優(yōu)化圖書質量、提升圖書出版行業(yè)的發(fā)展水平,就需要編輯人員清晰把握二者的區(qū)別與特點,明確各自的職責,各司其職,確保在稿件的審閱過程中發(fā)揮加工和校對的實質作用,盡可能避免在概念上出現混淆從而影響圖書出版的質量和周期。
想要更好地解決圖書出版中編輯加工和編輯校對的思維差異問題,就要把握好二者工作的合理性及工作節(jié)奏、效率。圖書出版加工環(huán)節(jié)要在校對工作之前,編輯加工人員需要先對文章整體進行合理的修飾,在保證文章核心思想不被更改的情況下使文章整體內容符合主題,在此之后將文章交由校對部門,經過細致的校對后交予印刷部門進行印刷。把握圖書編輯加工和編輯校對工作的節(jié)奏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圖書出版產業(yè)鏈的順利推進,共同為出版社的利益做出努力。
縱觀圖書出版工作中編輯加工思維和編輯校對思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編輯加工思維中的整體思維、選擇性思維、邏輯思維,以及編輯校對思維中的逆向思維和細致思維,圖書出版商應正確地認識到這些方面,把握好二者的節(jié)奏,促使圖書出版工作更為有序高效地進行。
編輯加工和校對在過去往往是通過面對面的方式來進行工作交流,由于編輯個人意見不同導致出現分歧的現象時常發(fā)生,雙方溝通出現瓶頸便會對出版效率產生影響?;ヂ摼W技術的不斷提高對圖書出版的編輯工作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編輯人員的工作方式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從原本的校對異同為主,再到后來的是非為主,各種排版軟件也爭相出現,人機結合的編輯方式亦開始普及。人工智能接入編輯工作之中,不僅優(yōu)化了原本的校對流程,還進一步推動了圖書編輯校對工作向無紙化工作模式的轉變。隨著智能化的普及,工作人員可以使用自動排版、自動調整與錯別字篩查來對文章進行編輯,校對的核心工作從咬文嚼字變成了對稿件思維觀念的辨別。
在新技術背景下,作者、編輯、校對可以通過使用專業(yè)軟件同時審閱稿件、互不沖突。編輯的加工、校對工作實現透明化,所有參與稿件編輯的人員都能夠清晰地看到稿件的修改情況,出現意見分歧時可以及時在線上平臺進行交流,商討解決方案。新技術手段的出現促進了編輯人員內部的溝通,縮短了圖書出版工作的整體周期,能更加明確編輯加工和編輯校對的工作內容,避免編輯加工者和校對人員在工作思維和時間上的沖突。
要保證圖書出版工作中編校工作的質量,就要根據現階段編輯加工和編輯校對的關系、特點以及區(qū)別進行整合,建立一種合理的、科學有效的溝通合作方式。首先,在編校工作開始之前,根據圖書出版的需求和行業(yè)標準提前進行合理溝通,確保雙方明確整體思路和各自的分工。其次,編輯人員可以保留修改痕跡,對初審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提出質疑,做出批注,從而讓編輯加工者和校對人員雙方都能清晰地看到彼此的疑問點。同時,在人工智能系統模塊中建立同一份稿件的編校溝通板塊,利用專門的渠道進行線上溝通來處理稿件編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實現即時通訊。有必要時,還可對存疑的部分展開專門的討論會議,排查、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最終根據雙方的溝通結果調整稿件的修改方向,從而提高編校工作的質量,保證稿件的加工和校對合理有效、符合專業(yè)、通俗易懂。
同時,想要健全圖書出版行業(yè)的內部制度,還可以使用三校一讀的方法,在圖書出版校對環(huán)節(jié)對稿件進行三輪校對,最后通讀以對稿件整體進行審閱。針對存疑過多或者較為困難的稿件可以增加校對次數,或增加人員參與校對,用大量的閱讀次數來排查可能存在的細節(jié)問題,以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去規(guī)范編輯人員的工作標準和工作流程,促使從業(yè)人員能高效、有序地參與編輯工作,保證每一次編輯工作有理可依。
作為編輯工作者需要尊重作者的思想意圖,尊重其稿件所順應的時代背景。在編校過程中,要以原作品的風格為主,不能為了美化稿件,豐富其內容和提升文學質量而篡改、歪曲原作者的思想。編輯人員需要主動閱讀專業(yè)的參考資料,理解不同行業(yè)的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反復思考如何才能讓作品更好地體現出原本的主線脈絡,從而高效高質地完成圖書編輯工作,準確地傳達出作者的思想,保證圖書內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給閱讀者更完美的閱讀體驗。
綜上所述,編輯加工和編輯校對自古便是一家,二者相輔相成,無論是哪一部分缺失都會導致圖書質量的下降。盡管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圖書編輯行業(yè)有了技術上的進步,但在今后的工作之中,圖書編輯工作人員仍需把握編輯加工與校對的思維差異,尊重作者的所思所想,在保留原作品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從而提高書籍的整體品質,為讀者帶來更優(yōu)秀的作品。
新聞漫畫《可防可治》 徐駿/作(新華社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