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日娜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使教育、教學環(huán)境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信息化技術對提初小學科學教學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信息技術和它對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探討了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小學科學;教學融合
前言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在我國的普及,提高了我國目前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質(zhì)量。在小學階段,科學的教學內(nèi)容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而運用信息化技術和小學科學的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文化素質(zhì),增強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從而提初小學科學的教學質(zhì)量。
一、小學科學信息化技術與應用
(一)信息技術的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它在教育和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已經(jīng)成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結合,以微課、翻轉課堂等為代表,利用信息化技術在教育和教學中的實際運用,使教學環(huán)節(jié)得到了數(shù)字化,從而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zhì)量。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就是指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在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各種教學手段,使教學信息化。所以,在實施信息化技術的時候,它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證教學的信息化,而在實施信息化技術的時候,它更注重的是環(huán)境的影響,而在實施信息化技術的同時,又要注重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要注重對信息技術的支持。
(二)小學科學教育與信息化教學
信息化技術和小學科學的結合,最大的特點就是將信息化的資源、技術和方法融入到小學科學的教學中,使小學科學的思想和方法與信息化技術相結合。第二,通過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信息化處理,為學習者提供了有效的學習資源;將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他們鞏固已學的科學知識,并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對小學科學教材與其教學現(xiàn)狀的有效分析
1.小學科學教科書的內(nèi)容不完整
目前的小學科學教科書中,許多內(nèi)容沒有充分反映科學學科的特色,在教材的選用和編排上沒有充分地發(fā)揮出科學性,有些教材的內(nèi)容也不適合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茖W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和學習能力,讓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能掌握科學的基本原理。但是在目前的小學科學教科書中,許多老師因為受教育環(huán)境等因素的制約,難以為學生選用合理的、符合新課標的教材,從而使科學教育難以順利、高效地進行。
2.缺乏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教師
當前小學科學課的教學內(nèi)容還不夠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而當前的中小學科學教學存在著許多不能勝任的老師,許多學校的教學資源也不足。在許多學校,科學課都是小班,學校里有很多班,而且每一班的學生都很多。因為老師的數(shù)量比較少,所以老師們要在不同的水平上進行教學,諸如此類。在這個案例中,老師們的素質(zhì)也是非常高的。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系統(tǒng)的、規(guī)范的初等教育內(nèi)容,導致了教師的總體素質(zhì)不能適應初等教育的需求,影響了教育的整體性。
3.缺乏科學的教學模式
小學科學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缺乏合理的實踐性教學,使學生無法獲得實際操作的機會,從而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僅僅依靠課本上的知識,缺乏對科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把實踐教學和理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又可以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然而,在對小學校園中科學課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調(diào)研后,發(fā)現(xiàn)許多小學的校園不能適應目前的科學教育需求,不能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造成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不全面、不能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從而影響教學的整體水平和質(zhì)量。而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許多學校對此缺乏足夠的關注,致使許多教學器材不足,而學校又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意識來增加科學的教學器材,這不但會影響到課程的教學,而且還會妨礙學生的綜合學習。
4.缺乏教育設施和缺乏科學課程的資源
小學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但目前大多科學校都沒有足夠的儀器,更別提老師在教學中為學生講解所使用的工具了。老師所使用的知識解釋材料僅限于教科書和參考書籍,并沒有將實際經(jīng)驗傳遞給學生。不同的學生,對科學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同一本教科書,會讓學生的成績越來越差,從而產(chǎn)生一種兩極化的結果。學生們在不能理解的情況下,逐漸喪失了對科學的興趣。
三、信息化下的教學策略
1.科學學科與信息技術結合,是對知識系統(tǒng)的構建。
運用計算機技術向學生展示知識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著重于探究科學知識,注重運用科學知識,注重知識的傳遞。它以特定的科學教學任務為目標,自覺地將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它的目標是讓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發(fā)現(xiàn)問題、用科學方法提出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方式和方法來學習同樣的科學知識,是創(chuàng)造科學思維的源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達到了學習與合作的協(xié)調(diào),并通過自主探索來完成知識系統(tǒng)的構建。
2.直觀的展示,豐富的情感。
目前,小學正在從以形象思維為基礎的抽象思維過渡,學生對生動活潑的學習資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資訊科技能使學生在短期內(nèi)獲得大量的、直觀的資料,不但能激發(fā)、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能將學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識運用到形象思維中去,使學生能更好地運用抽象的方法來解決獲得與教學中的重大難題,從而達到對事物的認識上的飛躍。
3.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教學模式
在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結合的過程中,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老師只是起到了引導的作用,而學生則是輔助的。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改變角色,使學生成為主要的參與者,從而使他們的思想更加活躍,從而使他們能夠積極地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從而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很好的控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充當著引導學生思考的角色,教師可以提問,但要經(jīng)過深思熟慮,問題可以有很多種,也可以有不同的標準,比如挖掘學生的潛能,但不能超出學生的知識范圍,問題的開放性并不是要求學生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讓他們理解。
結語
初等教育與信息技術尚處于初級階段,其整合的進程也剛剛開始,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很缺乏。所以,我們必須要經(jīng)常利用這個機會,把科技與資訊科技結合在一起,使我們的理論與實踐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鄭應新.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J].新課程學習,2015(7):1.
[2]陳志貴.小學科學教材與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J].文學教育:中,2017(4):1.
[3]姚蘭.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學科的整合[J].新課程:小學,20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