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丹
摘 要:信息技術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將成為引領教育發(fā)展、變革的基礎和主導。課堂作為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場所,也是進行教學變革的主要陣地?;诖耍e極推進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已經(jīng)成為研究的重點。在開展教學實踐與創(chuàng)新研究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內(nèi)容全面地開展教學分析,從而優(yōu)化教學方式,進一步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信息技術;融合
引言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為語文教學改革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作為語文教師,要積極學習先進的信息化方式,有效地開展教學設計,從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不斷提高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的應用效率[1]。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的必然性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結合能夠產(chǎn)生多種高效的教學模式,并且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技術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本身是一種高度創(chuàng)新的技術模式,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內(nèi)容,并且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提升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積極性,并且主動進行探究和實踐。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整合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也是未來初中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2]。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教學的時候,教師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工作進行輔助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但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融合,不是簡單化地使用多媒體課件或者是視頻內(nèi)容,而是要結合信息技術與教學工作。信息技術同語文的高效性融合,是信息技術、教學資源、教學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化,運用信息技術還可以加工處理語文學科的學習內(nèi)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信息化的教學環(huán)境,促使學生可以使用先進化的信息技術學習,進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融合策略研究
(一)借助信息技術,形成形象記憶
信息技術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它可以通過將圖片、音頻、視頻、文字、符號等信息融為一體,把靜態(tài)化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靈活、形象,而且這種教學模式還能幫助教師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讓語文知識變得立體、生動、直觀化、多樣化,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形象化思維能力,提升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整合式教學模式還能夠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的學習情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沉浸式體驗,在活躍語文課程學習氛圍的同時,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習效率[3]。
在學習《木蘭詩》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制作動畫視頻,讓學生加深對花木蘭的了解,從而提升對詩詞內(nèi)容的理解。《木蘭詩》又稱為《木蘭辭》,是一首北朝民歌,講述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保家衛(wèi)國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巾幗英雄的贊揚。這其中的“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等詩句距離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太過遙遠,他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將其制作成微課,通過具體的影像展示花木蘭對窗織布、翻山越嶺奔赴戰(zhàn)場以及戰(zhàn)后回家對鏡梳妝的情境。學生通過觀看這段視頻,能夠真切感受到花木蘭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以及照顧父母的孝心,從而加深對古詩詞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情感的感悟。
(二)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是每一個學科教學中的精華,也是學生在學習中面臨的最大障礙。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重難點突破效果直接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以往,中學語文教師在突破重難點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采用“反復強調(diào)”“題海訓練”的方式進行的,這種枯燥、乏味的教學手段嚴重制約了語文教學重難點的突破。面對這一現(xiàn)狀,初中語文教師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時,就可充分借助信息技術,將抽象、繁雜的語文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同時,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還可以通過知識鏈接的方式,圍繞重難點知識進行補充和拓展,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重難點知識。
例如,在《黃河頌》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這也是教學的重難點。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給學生準備有關黃河的圖畫、視頻,并輔以一定的音樂背景。學生可在直觀的感知下真正體會黃河的磅礴氣勢,進而更好地感悟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如此,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加深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滿足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民族自豪感、愛國之情也油然而生,契合了語文學科素養(yǎng)下的教學要求。
(三)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復合式教學
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復合式教學模式,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并結合視頻內(nèi)容對每組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討論,從而提升語文學習的效率。
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教師先將班級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設置不同的探究性問題,然后再給學生播放一段桃花源的動畫視頻,這樣既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文章所講述的內(nèi)容,還能讓他們在視頻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提高學習的興趣和質(zhì)量。比如,教師可以讓A組學生找出描寫漁人行蹤的語句,如“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復前行,欲窮其林”等。讓B組學生找出文章描繪了哪些事件,分別標注出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梗概。對C組學生,教師則可以讓他們思考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思想觀念。而對于D組學生,教師要讓他們通過視頻與文章對比,找到多音字、通假字、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的詞匯。復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還能增強他們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從而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育。
結束語
總之,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作為新時期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學習實際,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研究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綜合水平,進一步為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提高提供有效保證。
參考文獻
[1]常春榮.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20(22):146.
[2]孫建.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0(11):29-30.
[3]倪東.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1):128.7DE89CBA-2FA0-4D83-84CA-98C7140337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