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輝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維方法掌握得如何是學生思維能力強弱的重要標志。因此,教學中老師不僅要考慮如何傳授語言文字知識及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要注意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讓學生明白“想什么”和“怎么想”,以避免思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心理學研究表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比較歸類是學生思維最基本的方法。學習字詞句篇,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必須訓練學生掌握這些思維方法。
一、分析綜合
分析是在思想中把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綜合是在思想中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lián)合起來。分析是從整體到部分,綜合是從部分到整體,分析和綜合是彼此相反的過程,同時又是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體。綜合以分析為基礎,沒有分析便無以綜合,分析一綜合過程經常貫穿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理解課文一般應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進行分析,了解各部分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把各個部分的內容綜合起來,從而更深刻的領會課文內容,既采用整體——部分——整體的學習方式。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課文按“總——分——總”的結構安排,先概括介紹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然后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分別具體描寫了各個地方的美麗富饒,最后展望前景結束全文,照應開頭。教學中,應首先指導學生整體感知內容,讓學生弄清楚課文寫的是什么,按什么順序寫,再深入理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體會寫作手法,重視抓詞、理句、講段,引導理解句與句、句與段、段與段的聯(lián)系,最后再實現(xiàn)第二個綜合,明確課文的主題思想,激發(fā)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學會閱讀程序,掌握科學思維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一篇文章中的典型形象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題思想,它是作者精心刻畫的結果,具體地講,它包括人物語言、動作、心理、神態(tài)等內容,它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對這些內容加以分析綜合便會得到一個生動完整的形象?!抖嫒鹕嵘碚ò当ぁ芬徽n,如何表現(xiàn)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呢?課文是分三步來寫的: 一是我軍被敵人火力封鎖了前進道路,董存瑞跑到連長的身邊堅決請求炸掉暗堡的任務。從其主動請戰(zhàn)可以看出其完成任務的決心。二是董存瑞在戰(zhàn)友的掩護下猛沖到橋下的經過,課文寫得詳細而具體。他一會兒躍,一會兒沖,一會兒匍匐前進,一會兒向前滾幾米,尤其是他左腿中彈后繼續(xù)沖向暗堡,其勇猛之狀、舍身之情是可感的。三是董存瑞沖到橋下后又遇到了新的困難:橋一人多高,兩邊是光滑的斜坡,炸藥包既不能放在橋沿上也不能放在河床上。董存瑞是如何對待這一困難的呢?當嘹亮的沖鋒號吹響的時候,當部隊主力由遠而近,情況萬分緊急的關頭,董存瑞毫不猶豫,站在橋底,左手托起炸藥包,頂住橋底拉燃了導火索,這是他“舍身”的直接表現(xiàn)。通過對上述現(xiàn)象進行分析之后,再綜合起來看,我們便可以引導學生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既董薦瑞炸暗堡的確是做到了“舍生忘死。這樣的分析綜合使得董存瑞這一典型形象更為豐滿,有助于學生領會文章的主題思想,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指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舍棄那些個別的、偶然的非本質屬性,抽取普遍的、必然的本質屬性,形成科學概念,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概括是指在認識事物屬性的過程中,把所研究的事物中得到的一般的、本質的屬性聯(lián)系起來,整理推廣到同類的全體事物,從而形成這類事物的普遍概念。抽象所結合的是“本質的屬性”,概括所結合的則是“共同的屬性”。在語文教學中也經常采用到抽象與概括的方法,學習一篇課文,要歸納段落大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提煉中心思想,就離不開概括和抽象。歸納段落大意,必須要分析詞句和自然段所表達的思想、意向,然后用簡潔的文字把它們的共同點加以概括,如“誰,做什么?什么東西,怎么樣?”等方法提取這一段落的大意。在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之后,再概括,這便是課文的主要內容。而后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抽象出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課文的中心思想。歸納段落大意、概括課文內容和提練中心思想的過程,就是概括和抽象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概括概念和總結學習方法,不能為了省事,把預先準備好的答案直接塞給學生,不去引導學生自己去進行抽象、概括的實踐,殊不知學會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比知道并記憶答案重要得多。
三、比較分類
比較、分類在思維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比較,是相關事物之間求同比異的思維方法。比較需要一定的條件,被比較的事物之間必須是同類的事物,因為完全不同的事物不存在任何可比性。比較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非常廣泛,如詞語的比較、句子的比較、人物形象的比較、表現(xiàn)手法的比較等,在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教學“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為了讓學生體會“綠”字的好處,我讓學生將“綠”字和別的字進行替換比較,學生找出了許多答案,如“到,吹,回”等,通過比較,學生自然地體會到了“綠”字所韻含的意境:陽春三月,春風柔柔地吹拂著沿江兩岸,草發(fā)芽了,嫩嫩的,綠綠的。樹木舒展枝葉,迎風起舞,江南大地披上綠色的新裝,充滿生機。多么具體生動啊。
分類,是通過比較,按照事物的異同程度加以分門別類的過程。分類也叫歸類,語文教學中常常將各種知識進行分類,體現(xiàn)在教材方面的有歸類識字、詞語歸類、句型歸類、課文歸類等等。語文歸類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突出同類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系統(tǒng)的掌握知識,簡化他們的學習,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益,培養(yǎng)思維的條理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對教學內容進行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歸類,對本質相同的內容,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掌握規(guī)律,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今天,必須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