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欣
“預習”這個詞我們耳熟能詳,是指在學習某件事情之前進行自學準備,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更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有的同學認為“預習”僅僅是標出自然段、快速地讀三遍課文、圈畫出生詞就可以了,并沒有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跡。久而久之,同學們就會越來越覺得“預習”意義不大,草率應付或根本不預習。
在小學三到六年級,我們在課前應該如何預習,提高課堂效率呢?我總結了四個循序漸進的方法——
一、“三讀”課文,由“陌生”到“微熟”
預習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讀課文”。別小看這件事,它可是大有講究。課文最少要讀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目的:
第一遍讀課文時,可以放聲朗讀,遇到了不確定的音、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可以用鉛筆先標注出來,比如畫一條短橫線或圈起來。這些“攔路虎”,有的在讀的過程中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在通讀完一遍課文后再來解決。
第二遍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確,把詞意放到句中理解,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什么。
第三遍讀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加上語氣,把課文讀得更加生動。當然,如果讀的時候能把自己的思考及時記錄、批注在相應位置,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與發(fā)現。
在“三讀”時,建議大家在題目旁用自己的符號標注好這三次內容,比如,讀過第一遍畫個“√”,第二遍后畫個“?”,三遍后畫個“☆”,這樣既可以提醒自己讀到哪一步,也是一個養(yǎng)成習慣的好方法。
經過“三讀”,你就和這“陌生”的課文“微熟”起來了。
二、“三查”內容,由“微熟”到“半熟”
想要和課文更加熟悉,在預習時,我們還要趕緊做第二步——課文內容查起來。
都要查什么內容呢?
字可以查字音、部首、筆順、字義;詞可以查詞音、詞義,以及在特定語境下的用法;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課文,試著通過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會對我們幫助很大。
那什么時候查呢?這要根據是否影響了解課文內容而定——
字和詞既可以讀前查,比如可以在通讀文章前先查清認讀字表中的讀音,掃清可能存在的閱讀障礙;也可以邊讀邊查,比如在讀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做上標記隨時查;還可以讀后查,對于不理解的詞語,最好是在讀完一遍課文后再查。在讀通課文后,可以及時查找資料,這樣對理解課文更有幫助。
如在預習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因為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離當時的時代太久遠,所以對文章中描繪的戰(zhàn)火紛飛和老百姓水深火熱的生活無法感同身受,同時對周恩來總理的了解可能較少。這時,如果我們能通過查找文字、圖片或視頻資料去了解當時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的生平,更利于我們初步理解少年周恩來為何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
經過“三查”,你一定能和課文“半熟”了。
三、邊思邊記,由“半熟”到“再熟一步”
然而,我們學習語文時,不能“等、靠、要”,想要更熟悉課文,不能僅僅向他人要成果,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在預習的過程中勤于思考。
在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語中就告訴我們勤于思考的重要性——“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痹谡麄€預習過程中,都要思考和質疑,帶著自己的思考走入課堂,能幫助你提高聽講的效率。
在預習時,邊讀邊問,邊問邊記是非常好的方法。我們可以從課文內容、寫法、帶來的啟發(fā)等方面提問。
例如,我們在讀完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剃頭大師》后,就對課題產生了質疑,在題目旁留下了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我”根本就不會剃頭,怎么還敢稱自己為“大師”?在學習課文后,知道了這個稱號的背后其實是對童年快樂生活的一種追憶。
又如,我們在預習四年級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時提出了問題:生活中還有沒有從動物身上受到啟發(fā)的發(fā)明呢?
通過查找資料,我們驚訝地發(fā)現,原來制造防偽鈔票是從蝴蝶身上受到的啟發(fā):蝴蝶翅膀上有很多很小的下凹的小坑,小坑底是黃色的,而坑的斜坡上是藍色的。當陽光照射在蝴蝶翅膀上的時候,由于發(fā)生光的折射作用,人眼看到的蝴蝶翅膀就是綠色的。根據這個現象,人們在紙幣或信用卡上也設置了許多小坑,這樣,無論假幣有多么逼真,都難逃光學設備的“法眼”。你看,在預習前查找資料,不僅能讓你初步了解課文,還能增長知識呢,可謂一舉兩得呀!
還有的同學在預習五年級下冊《刷子李》時也產生了疑問,為什么全文用大量筆墨描寫曹小三呢?其實,這樣的側面描寫就是為了印證刷子李的技藝高超。
這些思考,都是你獨有的智慧小火花,千萬不要讓它一閃而過,要及時地把自己預習的收獲用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并試著解決。在預習中有自己的思考,你對課文愈發(fā)“熟悉”了。
四、勾畫導圖,由“再熟一步”到“熟透”
在順利地完成前面幾步之后,你還可以嘗試自己概括段意,明確寫作手法,然后展開想象,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畫出自己對文章解讀的過程。尤其是高年級的同學,可以嘗試著用這樣的方法幫助自己充分地感知和了解課文。此時,課文不再只是文字符號,而是線條流暢、色彩多樣的圖式。這一步過后,你和課文一定“熟透”了。
其實,我們在預習時無非就是做好三大類內容:一“讀”,能把課文讀通、讀準,對課文有初步感知;二“查”,掃清閱讀障礙,積累字詞,了解寫作背景,加深對課文的了解;三“思”,在整個的預習過程中,不斷思考和質疑,及時地把自己預習的收獲用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
帶著自己的思考走入課堂,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也一定會更愛上語文課。
(100089 ?北京市海淀區(qū)實驗小學)FF9460B9-7C63-4735-B14D-3862EAEAD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