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外匯管理局江蘇省分局課題組
外匯市場溝通,是指一國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基于一種或多種信息傳導渠道或媒介載體,向所有或特定市場參與者披露外匯政策信息、傳達外匯形勢立場、影響市場預期和情緒,通過市場主體預期變化、信號反饋來引導溝通對象對政策信號的理解認同,使其外匯市場交易行為朝政策意圖方向收斂的動態(tài)過程。外匯市場溝通不僅僅是外匯政策信息的被動披露與透明化,更是為了實現(xiàn)引導協(xié)調市場預期目的而主動進行的雙向溝通反饋過程,金融外匯管理部門正是通過這種信息溝通反饋機制來確保外匯政策透明度及外匯市場操作的有效性。
外匯市場溝通包括溝通主體(金融外匯管理部門)、溝通對象、溝通內容、溝通方式、溝通目標、溝通頻率及時機六個基本要素。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對溝通內容、溝通對象、溝通模式的選擇,構成了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市場溝通策略。信息傳遞的內容、信息傳遞的環(huán)境、周圍的噪音干擾、傳遞媒介的選擇、傳達信息所用的詞匯等,都關系到市場溝通的效果。金融外匯管理部門有效的溝通不僅僅是宣布外匯政策和外匯市場操作,還包括公開(提供信息的數(shù)量和準確性)、清晰(對信息的提示、介紹及說明的程度)、誠實(內部框架與外部溝通的公開版本的一致性程度)和共同理解(金融外匯管理部門與公眾對信息資源共享與理解的一致性程度)等特點。
金融外匯管理部門通過發(fā)布政策信號來引導各類外匯市場主體預期的形成和調整,市場主體預期的變化和信號反饋會影響各類外匯交易行為,進而對外匯市場供求施加壓力。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動直接作用于外匯市場商品的價格上,同時價格的變化又反作用于外匯市場供求關系,進一步影響外匯市場交易行為。
外匯市場溝通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溝通對市場預期的引導上,即預期發(fā)揮外匯市場溝通傳導媒介的作用路徑。市場溝通與市場預期之間,既有關聯(lián)也有差異。溝通是影響外匯市場預期的手段,預期是外匯市場溝通的傳導媒介。兩者都是通過對市場形勢的預測來影響市場交易行為,但外匯市場溝通更側重于市場主體間的雙向互動,而市場預期引導主要是市場主體對市場行為的單向預測傳導過程,外匯市場溝通正是通過預期媒介的中間作用對市場主體交易行為進行引導。
外匯市場溝通的作用路徑主要體現(xiàn)在溝通對外匯市場供求的影響上。外匯市場的商品即外匯,直接受外匯市場供需雙方變化的影響,最終供需力量的對比會體現(xiàn)在外匯市場商品的價格上,即匯率。因此,匯率作為外匯市場商品價格,是外匯市場溝通的主要盯住變量。
在存在價格粘性、商品市場均衡曲線短期內不變、非拋補利率平價成立等假設條件下,構建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市場包含匯率預期因素的IS-LM-BP模型。
根據(jù)三個市場的均衡方程,建立跨境資金凈流入(流出)F與匯率預期ee的表達式,具體如下:
依據(jù)預期和對經(jīng)濟影響的不同,本文將與外匯市場有關的主體i分為金融外匯管理部門、銀行或證券等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企業(yè))。市場主體i的匯率預期受到兩個部分因素的影響:一是其他主體的預期,主體i在當期觀察到上期其他主體j的預期,向其分配一個權重Wij,并對所有其他主體的預期進行加權匯總;二是自身預期,主體i在當期會比較上期的自身預期與實際匯率數(shù)值的差距,從而得出自身預測準確的判斷,并據(jù)此修正本期預期,自身預期權重為Wii。上述三類主體i在t期對未來匯率預測值表述為eeit,其中i=1表示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匯率預期,i=2表示金融機構匯率預期,i=3表示公眾匯率預期。
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對金融機構、企業(yè)或市場公眾的影響權重系數(shù)受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市場溝通的力度(L)及金融機構、企業(yè)或市場公眾接收外匯市場溝通信息的效率(δ)兩類因素的影響,即W=L*δ。由此可得出匯率預期關于外匯市場溝通行為的表達式:
將匯率預期公式與外匯市場溝通行為函數(shù)聯(lián)立,可得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市場溝通行為對外匯市場跨境資金流動的影響表達式,具體如下:
由(3)式可知,外匯市場溝通行為對跨境收支的綜合影響系數(shù)為A、L和δ,即外匯市場溝通行為的影響程度取決于金融外匯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的溝通力度(L)、信息接收效率(δ)、跨境資金流動對境內外利差、匯率預期與實際匯率差的敏感性(β1、β2)及境內外利差對匯率預期與實際匯率差的反應系數(shù)(θ)。
外匯市場溝通模式分為封閉式、半開放式和開放式。其中,封閉式外匯市場溝通模式,是指金融外匯管理部門根據(jù)外匯形勢獨立決定其自身預期,并向金融機構和公眾進行傳導,但對金融機構和公眾的預期不予接收。半開放式外匯市場溝通模式是指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向金融機構和公眾進行匯率預期傳導,同時接收金融機構專家的匯率預期并不斷交流協(xié)商,但是對于公眾的預期不予接收。開放式外匯市場溝通模式是指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向金融機構和公眾進行匯率預期傳導,同時接收金融機構專家和公眾的匯率預期,三類主體不斷互動交流,傳遞并反饋匯率預期并達成一致。
根據(jù)溝通力度和信息接收度對跨境資金流動的影響分析,從外匯市場溝通的有效性、收斂速度、溝通效果以及成本等方面得到以下結論:
一是外匯市場溝通具有有效性,對外匯市場供求均衡產(chǎn)生影響。根據(jù)模型的推演,可以看出通過外匯市場溝通,外匯市場主體接收到對方發(fā)出的信息,不斷修正自身的外匯市場預期,并通過自身的行為向外傳遞外匯市場預期情況或變動。理論上,在沒有外部影響和沖擊的情況下,經(jīng)過多輪溝通,最終將實現(xiàn)預期的一致。
二是不同的溝通模式對市場預期收斂速度影響不一。封閉式市場溝通模式下,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單方面向市場溝通,市場預期收斂速度最慢;半開放式市場溝通模式下,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開展溝通,市場收斂速度相較于封閉式溝通,收斂速度有所加快;開放式市場溝通模式下,三類主體相互充分溝通,市場預期的收斂速度也是最快的。
三是加大市場的溝通力度和提升市場信息接收效率都能增加外匯市場的溝通效果。無論采取何種溝通模式,當增大市場溝通力度或提高信息接收效率時,市場預期收斂速度都會加快(見圖1、圖2、圖3)。但是在不同的溝通策略下,溝通效果具有一定的差異。具體而言:在封閉式溝通模式下,增大市場溝通力度,市場預期的收斂速度明顯快于提高信息接收效率的收斂速度;在半開放或開放式溝通策略下,增大溝通力度的匯率收斂速度和提高信息接收效率的收斂速度一致,且當同時增大市場溝通力度和信息接收效率時,匯率收斂速度明顯加快。
圖1 封閉式模式下不同溝通力度和信息接收度下預期收斂速度比較
圖2 半封閉式模式下不同溝通力度和信息接收度下預期收斂速度比較
圖3 開放模式下不同溝通力度和信息接收度下預期收斂速度比較
四是從市場溝通的成本看,在不同市場溝通策略下,各類主體的相關成本也存在較大差異。在開放式市場溝通模式下,市場溝通成本最低;在半開放式市場溝通模式下,市場溝通成本相對較低;在封閉式市場溝通模式下,市場溝通成本最高。
1.指標的設定
外匯市場溝通指數(shù)G,由金融外匯管理部門溝通指數(shù)G1、金融機構溝通指數(shù)G2和市場公眾溝通指數(shù)G3平均匯總計算得出。每類市場主體的溝通水平由溝通力度(Li)和信息接收率(iδ)組成,考慮到實際情況,為了便于有效測度,在實證中增加溝通方向(iF)變量,通過這三個維度來分別測算金融外匯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企業(yè))溝通指數(shù),具體公式表述為:
2.指標的測算方法
本文選取在2011年至2020年10月的近10年中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較大的36個時間段來分析外匯市場主體間溝通的情況(見附表)。
數(shù)據(jù)采集渠道及篩選方法
3.指標測算結果
分析可見,在溝通方向上,金融外匯管理部門溝通方向更偏向中性,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溝通方向更加明確,并且溝通方向較一致;在溝通力度上,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在人民幣匯率貶值時溝通力度最大,金融機構整體溝通力度整體比較大,市場公眾溝通力度整體較弱;在信息接受效率上,從趨勢上看,整體呈現(xiàn)信息接收效率逐年增長態(tài)勢。具體看各指數(shù)指標:
(1)市場溝通總指數(shù)(G)
從整體情況看,外匯市場溝通指數(shù)與人民幣匯率走勢基本一致。2015年7月之前,外匯形勢相對較為穩(wěn)定,且人民幣匯率呈現(xiàn)小幅升值態(tài)勢,測度的外匯市場溝通指數(shù)也相對較?。?015年8月以來,隨著外匯形勢的復雜性加大,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加強市場溝通,每月定期發(fā)布外匯數(shù)據(jù)并予以解讀,加強公眾號的宣傳,防止因信息不對稱導致預期發(fā)生偏差,外匯市場溝通指數(shù)整體上行。從市場主體情況看,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市場溝通指數(shù)主要在0和負值之間小幅波動,表明金融外匯管理部門溝通偏中性,有時傳遞的溝通信號不一定能被市場接受。
(2)匯率預期方向(F)
從整體情況看,市場主體溝通方向與人民幣實際匯率走勢基本一致,表明溝通能較好地引導市場的預期。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人民幣匯率處于升值期,外匯市場整體匯率預期方向是升值;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人民幣匯率貶值,外匯市場整體匯率預期方向是貶值;2017年1月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較明顯,外匯市場匯率預期整體發(fā)生明顯波動。從市場主體情況看,在人民幣匯率快速貶值期,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匯率預期方向與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的匯率預期方向相反,溝通具有逆周期性。
(3)溝通力度指數(shù)(L)
從整體情況看,外匯市場溝通力度與人民幣匯率走勢相關,在人民幣匯率升值期或波動較小時期,溝通力度適中。2015年8月以來,人民幣匯率較此前有所貶值,但雙向波動態(tài)勢日益明顯,外匯市場溝通力度整體較強。從市場主體情況看,由于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具有宏觀審慎調控能力,市場對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動向關注度極高,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對金融外匯管理部門行為的解讀各不相同,因此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對于每次溝通的內容和方式都偏謹慎,在匯率貶值預期較強烈的時候,溝通力度明顯加大,其余時期溝通力度適中并且比較穩(wěn)定。
(4)信息接收效率(δ)
從整體情況看,外匯市場信息接收效率整體呈現(xiàn)遞增態(tài)勢。在2015年8月之前,人民幣匯率處于穩(wěn)定的升值期,外匯市場主體預期平穩(wěn),市場主體之間溝通的信息量較少,信息接收效率較低;2015年8月之后,人民幣匯率較此前有所貶值,但雙向波動態(tài)勢日益明顯,市場主體預期分化,相互溝通較頻繁,市場信息量明顯增長,信息接收效率有所提高。從市場主體情況看,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信息接收效率較低,金融機構作為盈利性機構,有專業(yè)的分析團隊對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溝通內容進行分析,而市場公眾由于專業(yè)知識和分析能力的限制,其信息接收效率明顯低于金融機構信息接收效率。
1.溝通模式及有效性判斷標準
根據(jù)市場主體之間信息接收效率的不同,本文將外匯市場溝通策略分為三種情況:當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信息接收效率較低時,只有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單方面開展溝通;當金融機構信息接收效率提高,而市場公眾信息接收效率仍然較低時,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之間開展雙向溝通;當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信息接收效率明顯提高時,金融外匯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之間開展互動溝通。具體溝通標準如下:
第一個標準為方向標準。該標準判斷后期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方向是否與市場主體溝通的意圖一致。第二個標準為扭轉標準(逆周期調節(jié))。該標準判斷后期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方向是否與前期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方向相反,且這種變化是否與市場主體溝通的意圖一致。第三個標準為平滑標準。在該標準下,只要通過市場溝通平滑了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即可認為溝通達到目的。
2.不同溝通模式判定及特點
對近10年36個事件進行分析,從有效性看:一是封閉式溝通模式下成功概率較低,半開放式溝通模式下成功概率相對較高,開放式溝通模式下成功概率最高;二是封閉式溝通模式下平滑市場波動效果較好;三是開放式溝通模式下可以有效扭轉市場預期方向。開放式模式下,市場公眾加入溝通,金融外匯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的匯率預期比較透明,信息溝通比較通暢,當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產(chǎn)生持續(xù)性貶值預期時,金融外匯管理部門能迅速發(fā)現(xiàn)并及時溝通,可以有效扭轉市場預期方向,避免市場產(chǎn)生匯兌風險。
從溝通特點看:一是外匯市場溝通方式由書面溝通為主轉為以口頭溝通為主。根據(jù)時間趨勢分析,2011年至2014年6月(封閉式溝通模式),金融外匯管理部門以書面溝通為主,主要通過在《中國金融》《中國外匯》等發(fā)表署名文章,開展外匯形勢分析和政策解讀。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半開放式溝通模式)和2015年8月以后(開放式溝通模式),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在溝通方式上也逐漸轉變?yōu)榭陬^溝通為主,主要通過形勢分析會、答記者問等形式向市場開展溝通。
二是外匯市場的溝通力度和連續(xù)性不斷提高。在2011年至2014年6月(封閉式溝通模式),人民幣匯率處于溫和升值期,外匯市場關注度較低,金融外匯管理部門開展單方面溝通,溝通力度較相對較弱;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半開放式溝通模式),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金融外匯管理部門溝通力度較穩(wěn)定,加強了對匯率發(fā)生的小幅波動分析與預測,并及時向市場發(fā)布信息;2015年8月以后(開放式溝通模式),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態(tài)勢更加明顯,外匯市場預期分化,金融外匯管理部門溝通力度明顯增大并且溝通較頻繁,市場溝通力度和連續(xù)性不斷加大。
三是外匯市場溝通越來越關注溝通的時機。2014年以后,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溝通時點已經(jīng)較此前更為提前。如2015年8月11日,在匯改聲明發(fā)布的同時,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即開展市場溝通,央行官網(wǎng)緊接發(fā)布“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fā)言人就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問題答記者問”的新聞,解讀匯改的背景、分析人民幣匯率短期大幅波動的原因并傳遞下一步改革方向。2015年“8·11”匯改以后,很多情況下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基本能在事件發(fā)生當天就開展外匯市場溝通。
四是金融機構在外匯市場溝通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從數(shù)據(jù)分析看,近年來金融外匯管理部門越來越關注金融機構在市場溝通中的反饋,且金融機構在市場信息傳遞和引導市場公眾預期形成中的作用越來越大。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半開放式溝通模式)和2015年8月以后(開放式溝通模式),金融機構與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溝通力度較2014年6月以前增長近1倍,信息接收效率較2014年6月以前增長61%。尤其在人民幣匯率貶值時,溝通力度較大,對引導外匯市場預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3.溝通有效性判定及特點
根據(jù)溝通有效標準,對近10年36個事件按照溝通事件類型、人民幣匯率走勢以及溝通連續(xù)性、溝通力度、溝通介入時點等維度,分析外匯市場溝通的有效性,可得出:
一是國內宏觀事件溝通成功的概率相對較高,其中貿(mào)易摩擦事件溝通平滑市場預期效果較好,扭轉預期效果較弱。首先,相較于國外宏觀政策事件的溝通,在國內宏觀政策事件的溝通中,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占有信息優(yōu)勢,可以較為準確地對風險進行解讀和預判,因此市場溝通的成功概率相對更高。其次,中美經(jīng)貿(mào)摩擦類事件對外匯市場沖擊較大,尤其在經(jīng)貿(mào)摩擦加劇期間,市場產(chǎn)生貶值預期,金融外匯管理部門通過溝通扭轉市場匯率預期方向的成功概率相對較低,但通過市場溝通平滑市場主體預期效果相對較好。
二是在人民幣匯率階段性貶值時市場溝通效果較好。當外匯市場出現(xiàn)明顯的貶值行情時,市場關注度顯著提高,市場主體信息接收效率明顯提升,溝通意愿顯著增加,且溝通力度更大,更容易扭轉市場主體預期。
三是市場溝通的連續(xù)性、力度和介入時點均對市場溝通效果有影響。從溝通的連續(xù)性看,通過連續(xù)性溝通,可以使市場主體的匯率預期更加明確,市場主體的匯率預期快速收斂一致;從溝通力度看,市場溝通力度與溝通有效性并不成正比,并非溝通力度越強,市場溝通成功概率越高,需要針對不同風險事件和匯率走勢進行細分,開展不同力度的溝通;從溝通的介入時點看,當風險事件發(fā)生時,金融外匯管理部門越早提前介入,及時和金融機構和市場公眾開展溝通,引導市場預期的成功概率越高。
外匯市場溝通框架構建的總體目標為,通過市場溝通,熨平外匯市場的過度波動,維護外匯市場平穩(wěn)運行的良好秩序。主要有以下三項過程目標:一是持續(xù)增強市場主體對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信任,提升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權威性與影響力;二是持續(xù)增強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對市場的了解和把握,準確決策市場溝通的時機、方式、力度等要素;三是通過持續(xù)的市場溝通,培養(yǎng)市場主體的學習能力和理性意識,從而降低市場溝通的成本。
外匯市場溝通框架構建的總體思路主要包括:一是構建以開放式溝通為基礎,有針對性地對金融機構開展半開放式溝通,打破偏重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向市場主體單向傳遞信息的理念;二是常態(tài)化與非常態(tài)化有機結合,其中常態(tài)化溝通是制度性的、連續(xù)性的溝通行為,非常態(tài)化溝通是有針對性的、彈性的溝通行為;三是以調查為基礎,將評估校驗融入事前、事中、事后各環(huán)節(jié),構建動態(tài)漸進的開放式溝通框架。
根據(jù)上述思路,新構建的外匯市場溝通框架可分為常態(tài)化溝通體系和非常態(tài)化溝通體系兩大部分。通過目標式溝通與指導式溝通在宏觀層面對外匯市場中長期大格局演變和外匯管理理念進行溝通;通過平臺式溝通與調查式溝通打造暢通的雙向溝通渠道;通過應急式溝通與解讀式溝通分別針對外生沖擊和內生的政策改革等事項,利用構建好的平臺做出應對溝通,并通過調查機制進行全流程評估校驗(見圖4)。
圖4 外匯市場溝通的政策框架
1.常態(tài)化溝通
其一,目標式溝通。溝通內容主要包括開放式目標、狀態(tài)式目標、路徑式目標等。其中,開放式目標是對政策目標進行概括性、非量化的語言描述;狀態(tài)式目標是給出未來某個時點的諸如通脹率等經(jīng)濟金融指標的期望值;路徑式目標是給出未來某段時期內諸如基準利率等經(jīng)濟金融指標的期望運行路徑。
其二,平臺式溝通。平臺式溝通可以實現(xiàn)實時的雙向互動交流,溝通效率與深度都相對較高。此外,溝通內容較為靈活,可涉及外匯市場相關的全部宏觀、微觀話題。每月或每季度例行新聞發(fā)布會及答記者問等是平臺式溝通最常用的形式。
其三,調查式溝通。調查式溝通主要包括發(fā)布線上市場預期調查或組織線下調研、走訪、座談等,是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在溝通過程中進行評估校驗的重要基礎。調查式溝通以市場主體向金融外匯管理部門傳遞信息為主;但市場主體也可以從各類調查的頻度、內容等觀察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政策導向,因此是以單項溝通為主、兼有雙向溝通的溝通形式。
2.非常態(tài)化溝通
其一,應急式溝通。應急式溝通主要針對我國經(jīng)濟、金融、外匯市場中重要指標出現(xiàn)劇烈波動,或國際經(jīng)濟、金融市場出現(xiàn)重大突發(fā)事件,在常態(tài)化溝通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市場預期回歸理性,平抑市場過度波動。
其二,解讀式溝通。解讀式溝通主要針對我國金融、外匯政策方面的重大深化改革措施,通過溝通平臺對政策要點的解讀確保政策意圖的有效傳遞,促使措施落地后發(fā)揮預想中的效果。
其三,指導式溝通。指導式溝通主要針對我國金融、外匯市場中長期發(fā)展進程中的重大關鍵期或轉折點,由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相關領導通過發(fā)表講話、署名文章等方式對政策改革方向或宏觀形勢走向作出指導。
在建立常態(tài)化和非常態(tài)化溝通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實證分析結果,提出四項外匯市場溝通的基本原則。一是外匯市場主體要多采取開放式溝通模式,金融外匯管理部門要積極釋放信號,及時讓市場主體獲取,同時要積極獲取和關注市場主體行為動態(tài),及時修正溝通策略。二是強化與金融機構的溝通渠道,充分發(fā)揮其交易行為對市場的影響力,以及其信息傳遞對市場公眾預期引導的直接作用。三是注意溝通的及時性,原則上要第一時間介入,積極釋放信息,便于市場主體獲取。四是要根據(jù)外匯形勢及市場主體行為,動態(tài)靈活調節(jié)溝通力度、溝通頻率以及溝通的方向性。在市場溝通的基本原則框架下,再對外匯市場預期狀態(tài)進行劃分,細分不同場景組織實施溝通(見圖5)。
圖5 外匯市場溝通的組織實施流程
1.協(xié)調整合常態(tài)化與非常態(tài)化外匯市場溝通
一是根據(jù)實際情況和需求,可對各類常態(tài)化與非常態(tài)化外匯市場溝通進行靈活地組合使用。當出現(xiàn)影響外匯市場穩(wěn)定的重大事件時,需要對當前市場風險、進行溝通的急迫性進行評估和考量后制定綜合方案,運用常態(tài)化和非常態(tài)化溝通方式加大市場溝通的力度。
二是在某一時段內運用多種市場溝通方式時,應注意導向的一致性。尤其涉及長期與短期、宏觀與微觀等不同層次的溝通內容時,應主要保持口徑的一貫性與合理性,避免向市場主體傳遞噪聲信息并維護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權威性。
三是使用各類市場溝通方式時,應識別各自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區(qū)別運用。如指導性溝通的優(yōu)勢是容易引起市場廣泛關注,局限性是一旦市場走向與溝通導向偏離,則對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負面影響較大,因此不宜頻繁采用。
2.建立統(tǒng)一的外匯政策信息共享平臺和專業(yè)的外匯市場溝通團隊
一是建立外匯政策信息共享平臺,統(tǒng)一發(fā)布市場溝通文稿材料、線上調查和收集市場反饋。通過共享平臺實現(xiàn)市場溝通雙向信息的有效歸集,同時吸引更多社會公眾關注金融外匯管理部門的重要動向。
二是成立專業(yè)的外匯市場溝通團隊,開展前瞻性研究、溝通機制構建與優(yōu)化、相關活動組織策劃與實施、與媒體和各類市場主體進行正式與非正式交流等。
3.將理性市場培育工作融入外匯市場溝通框架
一是在各類市場溝通行為中有意識、有計劃地開展政策宣傳,促進各類市場主體通過學習理解外匯管理政策,理性參與市場活動。
二是緊抓外匯市場中的關鍵主體,即金融機構、專業(yè)市場分析機構和研究院等。此類主體專業(yè)知識豐富、分析能力強,并對其他市場主體的影響力較強,因此金融外匯管理部門應及時關注重要主體的溝通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