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玲 閔凡群
[摘 要] 在加快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依法行政”、規(guī)范政府的管理活動十分重要,凸顯了“行政法學”課程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根據(jù)學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及00后學生的學情,結合課程特點,教學團隊從構建“1+N”課堂教學模式(包括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導,案例分析、案例模擬、模擬法庭為輔助)、強化課外實踐訓練(包括編寫練習題庫、充分利用在線教學平臺、指導學生撰寫社會熱點調查報告等)、改革學習評價方式等方面,對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路徑進行了全方位探索。
[關鍵詞] 行政法學;課程教學質量;“1+N”課堂教學模式;課外實踐訓練
[基金項目] 2016年度臨沂大學校級立項“‘憲法與行政法學’優(yōu)秀教學團隊”(50417005);2020年度臨沂大學校級立項“‘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學生學習評價改革課程”(51320087)
[作者簡介] 李文玲(1969—),女,山東平邑人,碩士,臨沂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法律史、行政法學研究;閔凡群(1981—),男,碩士,山東費縣人,臨沂大學法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憲法與行政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D9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9-0097-04 [收稿日期] 2021-11-02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1]、四中全會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2],“建設法治中國,最核心的是執(zhí)法問題,即法律的實施”[3]。按照依法治國的要求,政府的管理活動必須依法進行,而規(guī)范政府的管理活動正是“行政法學”課程的主要任務。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團隊從構建“1+N”的課堂教學模式、強化課外實踐訓練、改革學習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行政法學”課程特點
(一)體系龐雜、理論深奧復雜
“行政法學”課程采用廣義概念,包括行政訴訟法學的內容。該課程體包括行政法基本理論、行政組織、行政行為和行政救濟四大模塊,每一個模塊都包括若干個章節(jié),且章節(jié)間的跳躍性和跨度較大。教師必須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將各部分內容進行系統(tǒng)化概括。課程理論涉及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原則、制度及背后所蘊含的法律理念和法律價值,且學界觀點異彩紛呈,需教師引導學生加以甄別、閱讀相關前沿成果。
(二)法源眾多、效力多元,內容廣泛易變
行政法既有憲法、法律等正式淵源,還有法律解釋、行政判、慣例、法理等非正式淵源。各種法源之間效力多元、位階復雜,不同位階的行政法律規(guī)范發(fā)生沖突時的解決機制也較為復雜。課程內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教育、外交等諸多領域,而且行政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及行政政策等,不斷地經(jīng)歷廢、改、立,課程內容必然隨之及時調整。
(三)與社會實際密切結合、實踐性較強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調整,這就決定了“行政法學”與社會實際密切結合、實踐性較強。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訓練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調查事實、參與訴訟等方面的技巧,為以后進入法律職業(yè)領域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
二、構建“1+N”課堂教學模式
針對傳統(tǒng)教學中重教輕學、重理論輕實踐、重傳統(tǒng)輕現(xiàn)代等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了課堂教學的“1+N”模式,“1”指以教師課堂教授為主導,“N”指案例分析、案例模擬、模擬法庭等多種教學手段。
(一)課堂講授
傳統(tǒng)“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受到質疑,以學生為主導、學生自學教材內容、發(fā)現(xiàn)問題再向教師請教的課堂改革多數(shù)流于形式,因此,離開教師的課堂講授,如同一盤散沙,學生學到的只是知識的碎片。
當前,在課堂講授中,教師要仔細研讀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了解00后學生運用信息化技術的能力、學習心理和需求,充分利用網(wǎng)絡收集各種課程素材(包括各種圖片、官方公布的數(shù)據(jù)、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的法院裁判、庭審直播網(wǎng)上的庭審視頻、眾多的在線公開課程等),精心制作教學課件,根據(jù)課程特點設計課程進度、課堂討論主題等。在課堂講授過程中還應注意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側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團隊成員利用陪審員參與陪審和律師代理的案件,根據(jù)課程需要精選案例。
1.結合課程內容精選案例。首先,盡量選取最新的、與知識點關聯(lián)度最大的、社會影響最廣的典型案例,一般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指導性行政案例,如“林某某訴濟南市住房保障和房產(chǎn)管理局行政管理案”“劉某某訴張家港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案”等。這些案例涉及合法性審查的原則和標準、對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以及行政法的比例原則的理解等,可以驗證說明行政法規(guī)范和解釋行政法規(guī)則、原則,了解法律制度的產(chǎn)生背景和適用。其次,選擇筆者參與陪審的較為復雜、尚未有定論的案例,如“某集團訴臨沂市羅莊區(qū)政府行政強制違法案”,發(fā)生在身邊的案例可以增強學生的熟悉感,增加學生對實際案例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再次,選擇社會熱點案件,如“外籍男打砸防疫人員被處限期出境”“某酒店坍塌”等,這些案件涉及行政法的基礎知識,與自身利益有關,學生往往更感興趣,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分析案例的積極性。
2.改編案例、設計問題。不論是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案例、筆者參與陪審的案例,還是社會熱點案例,材料都十分龐雜,涉及知識點較多,不可能在一次課中都有所涉及,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提煉改編、簡化案情、突出針對性的問題。如“賀某某訴齊齊哈爾市工商管理局鐵鋒分局、齊齊哈爾市房屋征收辦公室工商登記及行政賠償案”,設計討論“什么是行政賠償?行政賠償?shù)闹黧w是誰?行政賠償?shù)某闪⒁鞘裁??多個行政行為違法的賠償責任如何劃分?”,這種帶著問題的案例便于學生在分析案情時抓住重點內容。
3.課前提供適當線索發(fā)給學生。教師提供的案例如果難度較大,又無分析問題的提示性線索,學生就會無從下手、不愿意去分析,進而導致案例分析無法進行。因此,教師在提供案例材料的同時,應當提示需要參考的知識范圍、法律法規(guī)、分析的角度,讓學生有的放矢,能體驗成功的可能。將選好的案例至少提前一周發(fā)給每個學生,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任務和提示線索認真研讀案情,理解教材相關知識,查閱相關資料。
4.及時點評,肯定學生的分析并指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主導課堂,注重課堂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因課時有限,一般采用以問題為導向、區(qū)分觀點的方式,鼓勵學生運用發(fā)散性思維暢所欲言,聽取不同意見,由學生之間進行點評補充。學生的分析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其中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予以鼓勵,指出分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學生留下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三)案例模擬
這種模式主要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行政法領域容易出現(xiàn)的、與課程中的知識點密切聯(lián)系的案件提煉后以情景再現(xiàn)的形式進行。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教學主題,模擬真實場景,引導學生扮演某個角色,按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進行講解和演練。因教室場地有限,只有極少數(shù)簡單案例可以課堂模擬,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提前讓學生制作20分鐘左右的案例短視頻在課堂上播放。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自覺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自身觀察能力、分析歸納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及團隊協(xié)作精神。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觀看實際案例視頻。一般提前兩周將實際案例視頻分享給學生,讓學生提前熟知要學習的內容和選擇案例,為自己模擬案例、制作視頻提供一定的借鑒。實際案例視頻一部分來源于媒體制作,如蘭山法院“小蘭大山來說法”之一的“高速公路上連續(xù)超速能否多次罰款”視頻、臨沂市政務服務中心的“手續(xù)再多也不懵、聯(lián)審聯(lián)辦一窗清”視頻;一部分來源于往屆學生制作的短視頻,如“派出所對賭博者的罰款和拘留”“城管對水果攤販執(zhí)法當場收繳罰款”等。
2.小組分工協(xié)作制作視頻。根據(jù)教學的進度,按照行政行為的種類或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如行政機關的某一個行政處罰、行政征收、行政強制、行政許可等)讓學生提前準備,如城工商局工作人員因私對經(jīng)營百貨商店者的處罰就涉及百貨商店的貨品、工商局的制服、執(zhí)法證、經(jīng)營許可證、營業(yè)執(zhí)照等道具,有些道具學生容易準備,如水果、煙酒、食品等,有些道具如制服等就需要學生借或改裝,甚至為了表明身份,學生制作一個身份牌掛在身上。制作一個較為成熟的短視頻,會涉及導演、演員、場景、道具、拍攝錄像、剪輯、添加文字、解說等復雜過程,還需要同學間的多角色演練、打磨,學生之間的分工協(xié)作就極為重要。
3.課堂播放。在學習到相關知識點時當堂播放,讓其他組的學生討論分析涉及的知識點,指出存在的不足,再由教師進行點評。教師從模擬場景的選擇、角色的分配、學生的表演、視頻的剪輯和制作等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應善用鼓勵性甚至贊賞性的語言肯定學生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績,增強學生自信心與成就感。再結合教材和學界觀點進一步分析所涉及的知識點,指出下一次改進的方向,為案例模擬教學的后續(xù)實施奠定基礎。這種全體學生參與、寓教于樂的教學法,既鍛煉了學生的團體協(xié)作、語言表達和對法律法規(guī)的理解適應能力,也有效地實現(xiàn)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增加了師生感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模擬法庭
模擬法庭通常在學完所有課程內容后進行。先利用筆者擔任人民陪審員的便利,選擇較為復雜些的案件組織學生進行旁聽庭審,增加學生庭審現(xiàn)場的直接感受和經(jīng)驗。然后挑選經(jīng)典案例或者筆者參與陪審過的典型性實例,突出其原始性,在隱藏有關個人隱私的基礎上盡量保持案卷原貌,由學生獨立篩選、運用案卷中的大量信息,同時要具有疑難性,涉及的證據(jù)較多、存在的爭議較大,為模擬法庭上的原被告雙方的辯論預留空間。挑選案例后,一般在學期中間發(fā)給學生,分小組進行,小組長根據(jù)學生的特長和愛好分配角色。在準備過程中需要學生自行搜集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檢索相關課外資料,重溫學過的理論知識,然后對案件進行整理討論,撰寫相關的法律文書,根據(jù)角色需要進行模擬訓練。
三、強化課外輔助教學手段
(一)編寫練習題庫
法學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大多從事法律職業(yè)或進入高校進一步深造,因此,練習題庫盡可能地包含了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和研究生入學考試的真題。精心設計題庫的各部分內容,包括選擇、名詞解釋、判斷說理、簡述、論述、比較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種題型。分行政法基礎理論、行政行為、行政救濟三篇進行編撰,在每篇開始學習之前發(fā)給學生,學完之后進行講解,同時更新學習過程中最新通過的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的內容。
(二)充分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
運用對分易、雨課堂等免費的新型網(wǎng)絡教學平臺,各種網(wǎng)絡教學平臺設計的欄目細致全面,都可以很好地協(xié)助教學。通過“課程資源”欄,向學生及時發(fā)送教學大綱、教學課件、歷屆學生所作的案例模擬視頻、各篇練習題庫及前沿性的學術論文等;通過“作業(yè)”欄及時發(fā)送模擬案例、社會熱點調查、模擬法庭案例的要求等;通過“微信消息”欄及時回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實時了解學生的最新動態(tài)、班級管理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等,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通過“討論區(qū)”欄,就最新調整的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及社會焦點等問題進行行政法方面的理論討論;通過“在線練習”欄進行基礎知識測試,對反映出來的突出性、普遍性問題進行針對性地指導;通過“課堂提問”欄,及時了解學生課堂上出現(xiàn)的疑難問題;通過“調查問卷”欄調查學生利用對分易平臺進行學習的興趣、教學中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社會熱點的關注程度、教師教學方法的可接受程度、課程的最大收獲及對課程教學的建議等。
(三)指導學生撰寫社會熱點調查報告
教師給出具體的社會熱點,如城管執(zhí)法與攤販經(jīng)營的矛盾與沖突、城市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行政收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新冠肺炎疫情下行政行為存在的問題等。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地調查,自擬具體題目,調查目的清楚,調查方案和計劃具有可行性,要有相應的調查問卷;并根據(jù)調查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的建議和對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關注民生、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改革課程學習評價方式
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否主要通過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衡量。本課程針對以往“重期末輕平時”的弊端,改革了課程評價方式,注重過程管理,不再單純以期末考試成績?yōu)闇?,注重考查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加大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將平時成績由30%提高到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并細化平時成績的構成和評分標準。
平時成績由社會熱點調查報告、制作的案例模擬視頻、課堂及模擬法庭表現(xiàn)等部分成績構成,成績由小組長和教師分別評分,小組長根據(jù)小組成員在完成過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貢獻程度分別打分后,教師再根據(jù)各個小組的調查報告分別給每個小組整體打分。
課堂及模擬法庭表現(xiàn)成績在教學過程中及模擬法庭中進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及對模擬法庭進行點評。課堂表現(xiàn)主要是對學生日常學習態(tài)度的考查,包括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等,模擬法庭的表現(xiàn)由參加模擬的表現(xiàn)、參加者及其他學生的點評組成,主要考查學生對所選案例的了解程度、對模擬法庭的觀察和總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綜上,根據(jù)法學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結合“行政法學”課程特點,通過構建“1+N”課堂教學模式、強化課外輔助教學手段、改革課程學習評價方式等途徑,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強化了理論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使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有了很高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九部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三部分“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李麗,翁菁.建設法治中國要向群眾普法還要教官員守法[N].中國青年報,2013-01-08(4).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Administrative Law Course
LI Wen-ling, MIN Fan-qun
(School of Law,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w-based government, it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by law and standardize the government’s management activities, which highlights the position of the course of Administrative Law in leg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post-00s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team has explore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structing the mode of “1+N” classroom teaching (including taking the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leading factor, and taking the case analysis, case simulation and mock court as the auxiliary), strengthen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training (including compiling and establishing exercise database, making full use of the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guiding students to write social hot spot reports, etc.), and reforming the learning evaluation methods.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Law; teaching quality; “1+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