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 鄧正琴 熊延東 曹俊平
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將平板電腦應用于中學語文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隨著智慧教育方式的出現,越來越多諸如班班通、在線課堂、遠程教育、智慧課堂、線上教學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走進中小學教育教學視域,開啟了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智慧時代。在“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之下,中小學語文教學變得更加智能化、可視化、便捷化。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學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漢字書寫技巧之外,還需要提高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等綜合能力。學生語文基本技巧的掌握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教師利用語文課堂這個平臺來實現。因此,在“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師必須要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技巧和要求,真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深度融合,促進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利用。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平板電腦以其良好的互動性、便攜性以及豐富的應用程序等成為重要的教學和學習工具,推動了移動課堂教學的發(fā)展和改革,為教學賦予了更多新鮮內涵和生機,有效促進了我國中學語文教學的深入改革。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平板電腦這些教育科技的積極作用,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語文教學的最優(yōu)化。
一、利用平板電腦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是依靠教師語言和文字的傳授,往往顯得形式單一,內容枯燥、乏味。使用平板電腦輔助教學能使課堂教學更加形象化、直觀化、智能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通過教師講授這種單一渠道所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結合平板電腦運用多媒體技術中的文字、圖像、動畫等,更容易理解、記憶。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平板電腦具有文字、圖像、聲音兼?zhèn)涞奶攸c,能夠極大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度。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平板電腦,便于課堂及時反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愛蓮說》是七年級語文下冊(2017年部編新版)的一篇古文。對初中學生來說,古人的語言習慣會讓他們產生距離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愛蓮說》一課時,可以利用平板電腦進行。
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使用平板電腦中的電子書功能,搜索《愛蓮說》這篇課文,并要求學生配樂吟誦。在吟誦中,學生會被充滿感染力的誦讀所吸引,從而激發(fā)起對古文的興趣。在自由誦讀環(huán)節(jié),每個學生都讀得有腔有調,饒有趣味。因為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他們的注意力特別集中,課堂效果非常理想,學生對古文的斷句、理解水到渠成。
接著,教師可以布置幾道習題讓學生在各自的平板電腦上作答,以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學生答完習題,系統(tǒng)即刻統(tǒng)計正確率和錯誤率。教師可以在教師機上看到全班學生的完成情況,學生的課前預習效果一目了然,這有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情。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很投入,專注于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專注于系統(tǒng)呈現的正確選項及錯誤原因的分析。因為學生學習專注,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二、利用平板電腦增加有效學習時間,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如何使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內發(fā)揮最大的效益是教育工作者長期以來致力探究的問題。當然,除了提高教師的素質(包括熟悉教材、編寫教案、講課技巧、語速適中、語言精練)外,能借助其他工具來提高教學效率,也是發(fā)揮課堂教學最大效益的有效手段。平板電腦的普及和應用,給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改善空間,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要求大量板書,抄寫字詞、文句和題目,有的難免機械重復,甚至浪費時間。利用平板電腦輔助語文教學,教師可以將相關內容直接推送給學生,省去了板書抄寫時間。這樣教師就有更多時間進行文本的講解與分析,答疑解惑,講課的效率遠遠高于邊板書邊講課。
例如,教學節(jié)選自《紅樓夢》的部編版九年級上冊《劉姥姥進大觀園》?!都t樓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劉姥姥進大觀園》呈現的是一場獨具情態(tài)的“笑劇”,劉姥姥既是榮府興衰的見證人,又是榮府興衰的“對照物”。這些內容如果全部依靠教師課堂講解,在教學時間分配、課堂容量安排、學生接受能力上都是很難達成目標的。但這些內容如果不讓學生知曉又不利于對選文和《紅樓夢》的理解。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是教師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平板電腦在語文課堂的應用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師可以通過平板電腦布置課前預習題、課外拓展題,向學生推送相關資料鏈接,讓學生利用課后的碎片時間查閱,這樣就將教學任務進行了合理分解,將課內內容延伸到課外,既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時間,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又讓學生把拓展任務落到了實處,提高了學習能力。
三、利用平板電腦提供展示平臺,提高學生參與度
中小學的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思想碰撞的過程。語文課堂因為富有彈性和生命張力,更容易產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但從認知角度來審視時下中學語文課堂,卻發(fā)現早已失去了語文課堂應有的那種激情蕩漾的教學情趣,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無意義的“問”,學生有口無心的“答”,甚至于學生表情漠然的聽以及教師從課始到下課不間歇的講述,這樣的語文教學已經走進了“新八股”的怪圈。在“新八股”的課堂中,學生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不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僅僅是聆聽者甚至是局外人。所以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相對較低。在“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下,平板電腦這種智慧化教學手段應用于課堂教學就可以改變這種教學狀態(tài)。教師可以積極開發(fā)平板電腦預設的搶答、抽答、獎勵、評價、查找等功能,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四、利用平板電腦,檢查學生反饋,捕捉課堂生成
一直以來,教學效果的檢查與反饋經常以習題、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試卷等形式表現。這一過程常常以學生做—交、教師批—評的形式呈現。因為時間差的原因,等到教師講評時,學生已經淡忘了自己做題的思維過程,這種狀態(tài)下的講評往往會出現學生做題思維重起爐灶的情況,甚至于教師用自己的教學思維取代學生的學習思維。語文學科與數理化等學科的不同就是練習的閱讀量非常大,這給學生做練習、教師及時反饋檢查結果又增加了難度,平板電腦應用于語文教學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預先設置好練習,然后推送給學生,學生在平板上接收練習并完成,這樣就節(jié)省了學生抄題的時間。學生在平板上完成練習后及時提交。教師接收學生提交的答案及時批改,及時反饋。這樣就使檢查反饋進入良性狀態(tài),課堂教學也就實現了預期目的。
因為課堂教學總是教師事先預設,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也就會有教學生成隨時產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了問題,也可以利用平板電腦的邀請功能反饋給教師。學生的這些反饋就是教學生成。對于這些教學生成,個性的問題需要個別解答,共性的問題需要集中解答。這些個性與共性的解答,教師都可以利用平板電腦來實現。為了解答更有針對性,教師在處理這些教學生成、反饋解答信息時,可以采取兩種辦法。一是對于個性問題,教師利用平板電腦采取一對一形式單獨反饋;二是對于共性問題,教師利用平板投放到大屏幕上,然后統(tǒng)一解答。這樣既捕捉并及時處理了教學生成,又做到了因材施教。
五、利用平板電腦形成開放空間,增加課堂互動
想要什么樣的課堂?這是每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在信息時代,如何借助技術的力量,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在語文課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該是有思想碰撞的。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主體的“一言堂”使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相對較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由“演講者、表演者”轉化為引導者和管理者。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
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平板電腦軟件里的“搶答”和“隨機抽答”兩個功能,學生因為面臨隨時可能會被抽到回答問題的狀態(tài),所以聽課就會更加聚精會神,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這無疑提高了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平板電腦可以支持學生的多種表達方式:可以直接回答、可以將自己的觀點發(fā)送投屏等。多種方式照顧到了不愿意當眾開口等不同性格特征學生的表達需求,激發(fā)了學生深入交流、廣泛交流、持續(xù)交流、多種形式交流的欲望。
平板電腦在教學活動中的使用使得課堂教學互動開放性更強。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互動內容、教師教學思想和觀念更具開放性,即“開放性教學”。
“開放性教學”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指導《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學習中,依托平板電腦中的豐富資源,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紅樓夢》的資料,發(fā)現作者曹雪芹生活于康熙、雍正時期,家族祖孫四代曾掌管江寧織造,曹雪芹年輕時曾享受過錦衣玉食、風流紈绔的生活。后曹家衰敗,流于市井以寫字賣畫求生。家庭的變故為他寫這本書奠定了基礎。學生通過查找作者的生平及背景資料,很快梳理出了《紅樓夢》這部小說的主題思想,明白了劉姥姥這個鄉(xiāng)下人三進大觀園的特殊意義。因為有學生課前的開放式學習,形成了自己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對于課堂教學內容就不再生疏,整個課堂氣氛活躍,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充滿了思維碰撞的火花,教學效果非常明顯。如果沒有前期的開放性學習,學生是很難深入地學習并理解《劉姥姥進大觀園》要表達的內容的。
教師在運用平板電腦進行課堂教學中,還可以自己設計網頁與學生開展交流互動,這種基于平板電腦的開放式語文教學不僅使語文教學課堂更具有開放性,也在無形中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技能。
六、利用平板電腦開展因材施教,實現分層教學
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智慧課堂”的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課前自主先學、課中互動生成、課后個性拓展,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也就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實現學生個性發(fā)展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實施分層教學和分層輔導。隨著平板電腦進入課堂,分層教學和分層輔導就變得更加方便。
還是以教學《愛蓮說》為例,可以分三個層次進行?;A一般的學生,可要求學生找到課文中描寫蓮花品質的幾句話,反復誦讀并了解其意;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要求學生將找到的句子畫出來,并給“濯”“褻”等字注釋,給句子寫旁注;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要求思考“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的?”“賦予了蓮花哪些品格?”等。這樣的分層教學,基礎一般的學生不再是課堂上的看客,他們也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有了成功體驗的他們更愿意聆聽優(yōu)秀學生的獨到見解。優(yōu)秀的學生也不怕“吃”不飽,他們有了更廣闊的發(fā)揮空間。如此一來,大多數學生都能在課堂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持續(xù)保持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針對課后的鞏固和拓展,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是給學生列一些書目,學生自行閱讀,教師很難跟蹤學生的拓展情況和進度。但是利用平板電腦則可以有效改變這種狀況。在平板電腦的加持下,學生的學習和討論可以不受時間、場地等的限制,可以自學,可以小組討論,可以互教互學;可以看視頻、查閱相關資料,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反復看。每個學生都有條件按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情況進行學習,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差異性需求,賦予了學習過程更多的自主性。
總之,在“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下,平板電腦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工具,實現了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平板電腦環(huán)境下的中學語文教學,打破了教師單一的教學模式的束縛,消除了教師課堂容量不足的煩惱,并給予學生大膽發(fā)揮的平臺,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及時溝通互動的橋梁,有效地激活了沉悶的語文課堂,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必將起到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