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超 黃洪凱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對夯實國家治理根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有著重要意義。近年來,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各方面制度體系更加完善、運行更加有序、成效更加明顯。但是,與黨中央要求的“向基層放權賦能,減輕基層負擔”以及實現(xiàn)“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全面完善,基層政權堅強有力,基層群眾自治充滿活力,基層公共服務精準高效,黨的執(zhí)政基礎更加堅實”[1]的目標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中,模糊性[2]和碎片化治理引發(fā)的基層政府(主要是指鄉(xiāng)鎮(zhèn)和街道辦)負荷運轉、基層干部負擔過重和經常陷入一些無謂事務中的問題尤為突出。
基層治理的模糊性和碎片化相關問題也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關注。許多學者通過實踐調研對基層政府的運作過程做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提煉出“模糊性”“碎片化”“選擇性”“共謀”等概念或理論。有學者將基層政府的治理活動看作是對社會事務的有限性介入,是一種選擇性治理[3]。在政策一統(tǒng)性和執(zhí)行靈活性的情形下,面對上級政府部署的任務和各種檢查考核,地方政府與基層政府之間會逐漸形成一種“共謀”關系。[4]因而,基層治理活動通常忽視任務分殊的序貫特質,容易出現(xiàn)追求短期效益和部門利益進而影響基層社會長遠發(fā)展的問題。[5]同時,政府部門間職責模糊且政策不兼容甚至相互沖突的現(xiàn)象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政府整體治理成效的提升。[6]對于基層政府而言,有限的權力和資源與需要解決的大量問題之間存在矛盾,利益訴求多樣化和碎片化等現(xiàn)象會制約基層政府的治理效能。[7]在決策中,非對稱性信息和權責關系模糊不清的情景下,是非與權利邊界模糊化、層級權責和角色模糊不清[8],指導性的政策意見和整體性的決策命令在通過科層體系傳遞到基層時,基層干部在問責壓力和避責策略的雙重邏輯之間徘徊,存在避責不作為、隱蔽決策議程、偷換決策主體、空轉決策程序、轉變決策形態(tài)等現(xiàn)象。[9]加之上級政府將常規(guī)性政績考核分解化、動態(tài)化、短期化,可能導致對決策的執(zhí)行偏離,出現(xiàn)基層治理行動后果模糊化和政策碎片化執(zhí)行等問題。
關于基層治理模糊性和碎片化的形成機制,學界從制度主義、理性選擇等理論視角,構建了多個解釋框架?;鶎诱霈F(xiàn)模糊行政、碎片化治理及負擔繁重問題的原因在于上級任務下達過程中的“層層加碼”[10],條塊關系的分割失衡,以及各級政府職能、職責和機構設置的高度統(tǒng)一、高度相似。[11]通過對基層政府的政策選擇[12]、“壓力—回應”框架[13]與“結構—過程”范式[14]、行動邏輯[15]以及基層干部避責偏好[16]等方面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基層減負的靶向不是工作量的減少,關鍵是明確邊界和優(yōu)化資源配置,避免形式主義減法下的“加壓式減負”[17]。為走出基層治理模糊性和碎片化的困境,減輕基層政府的負擔,需要重視基層治理事項的任務特征和治理過程的“差序—協(xié)同”關系[18],可以通過適度化排名、合理化指標和精簡化考察破解基層痕跡主義風氣[19],實現(xiàn)從“痕跡管理”走向“分類治理”,[20]從條塊“合作共治”走向“協(xié)作互嵌”,從“剛性約束”走向“彈性融合”。[21]也有學者主張逆碎片化和逆部門化治理,以整體性觀念回應碎片化調整,實現(xiàn)功能銜接和基層整體性建構[22],即從宏觀層面統(tǒng)籌規(guī)劃,通過系統(tǒng)性整合,增強目標手段的精準性,實現(xiàn)“1+1>2”的治理成效。[23]
回顧相關研究的歷程和現(xiàn)狀,在看到進展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到一些有待推進之處: 一是針對基層模糊性和碎片化治理的研究尚未形成整體態(tài)勢,還需要強化基礎性研究工作; 二是描述多、解釋少,就事論事的對策性研究成果多、提出分類治理和差異化治理的研究少。面對治理過程的模糊不清、治理事項的繁雜多變、治理資源和手段的匱乏有限,基層政府有必要將各種治理事項有序分級、分類,從而采取相應的治理手段減少資源浪費,以此避免基層干部不必要的重復勞動。追求治理效能最大化的基層政府必然會遵循一定的邏輯來確定治理議題,需要根據(jù)治理事項的緊迫性,任務的重要性、復雜程度、可實現(xiàn)性及治理收益高低來進行排列組合,進而實施不同的治理方式。
按照黨中央提出的基層治理“分類指導、分層推進、分步實施”的要求,同時參考司托克斯提出的二維象限模型和笛卡爾的幾何學思想,本文嘗試提出基層“象限治理”的理論假設。具體思路是,通過區(qū)分基層治理的強關注度強復雜性象限、強關注度弱復雜性象限、弱關注度弱復雜性象限、弱關注度強復雜性象限,試圖探究如何通過象限治理模式應對基層政府模糊性和碎片化治理情景下負擔過重等問題?!跋笙拗卫怼笔且环N類型學分析下的分類治理,要義是平衡不確定性、復雜性治理環(huán)境同大量治理問題偏好選擇之間的關系,平衡模糊性、碎片化治理與公式化考核、各種任務事項無序下移之間的關系,平衡上級政府放權賦能與基層政府有效承接的關系,進而為提升基層政府治理效能提供參考。
模糊性和碎片化是對基層治理現(xiàn)狀的一種中性評價。模糊性是指在治理實踐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因果關系或意圖性缺乏清晰度或一致性”[24]的狀態(tài);碎片化則是指在治理實踐中缺乏及時溝通和資源共享的一種零散分割狀態(tài)。[25]在大量繁雜事項和加碼任務下沉到基層的治理情景下,基層治理的復雜性隨著事項與任務的繁雜日益增加,而行政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權責不清晰、執(zhí)行不暢通和形式主義,則會使基層治理中的模糊性和碎片化問題愈發(fā)明顯。
掌握大量準確客觀的信息是政府科學決策的基礎?;鶎诱嵘卫硇艿那疤崾窍鄬θ娴孬@取屬地信息,包括及時收集社會需求、吃透上級精神、打破部門信息壁壘等。只有通過對信息的整合與甄別,基層政府才能篩選出有效信息,提升治理過程的清晰和準確程度,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精準施策的治理效果。
信息不對稱是基層治理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也是阻礙政策執(zhí)行、制約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的桎梏。建立在信息基礎上的治理能力是現(xiàn)代性興起的制度性維度之一。[26]若不能充分掌握治理對象的基本情況,在信息不對稱或信息錯誤的因素影響下,治理資源難以得到高效利用,不利于上級政策落地,制度優(yōu)勢難以順利轉化為治理效能。在基層治理語境下,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xiàn)在信息模糊不清和碎片化分布兩個方面:一方面,基層政府需要認真領會和貫徹上級政府的決定,最大程度了解上級政府的決策意圖和相關信息,實現(xiàn)上級決策與屬地情景的有機契合。上級政府為了發(fā)揮基層政府的自主性,有時會模糊部分決策信息,允許基層政府靈活權變?;鶎诱袝r會向上級政府隱瞞部分信息或虛報實情以實現(xiàn)屬地利益,上級政府因此也難以獲取真實全面的屬地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模糊性行為也是一種基于治理復雜性的理性選擇。另一方面,基層政府需要通過各種渠道拉近與社會的距離,傾聽公眾的聲音。其中,以互聯(lián)網技術為載體的信息收集平臺成為重要選擇?;ヂ?lián)網的交互性和開放性打破了傳統(tǒng)社會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層級壁壘,各種信息通過網絡自由流動,傳播速度快,受眾廣泛。政府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直接了解和掌握社會關注點,從而增強政府回應社會的能力。然而,網絡也具有一定的虛擬性和欺騙性,參與門檻低、匿名性強、涉及群體廣泛的特點使得海量信息被傳入互聯(lián)網。大量信息輸入的背后是超載信息的部分失真。若基層政府未能將模糊信息清晰化,做到對海量信息的有效甄別,不僅無法減輕信息不對稱程度,反而會加重基層治理的模糊性狀態(tài)。
黨中央明確要求“要規(guī)范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權責事項,并為權責事項以外委托工作提供相應支持”。條塊權責清晰且通力合作,就能形成上級決策科學、基層執(zhí)行堅決、上下貫通、部門協(xié)同、條塊暢達的局面;反之,協(xié)調不好,就容易出現(xiàn)條條管理權威缺失、基層政府缺乏活力、條塊矛盾突出等現(xiàn)象。受制于長期存在的部門和條塊間的信息鴻溝和部門壁壘,在各部門有職責交叉的邊界地帶和多方牽頭的臨時性工作中,條條之間、條塊之間存在權責脫節(jié)和模糊不清等現(xiàn)象,造成基層政府治理中的條塊矛盾剪不斷、理還亂?!皸l條”作為縱向的代表機關,掌握著治理資源和機會的分配權,在實踐中可能會出現(xiàn)分割“塊塊”的現(xiàn)象。[27]在條塊權責脫節(jié)和模糊狀態(tài)下,條條“屬事責任”與塊塊“屬地責任”難以實現(xiàn)資源互通共享下的合作治理。
在治理重心下移的過程中,各種任務也被打包下放給基層。上級政府及其部門的各種任務被層層加碼,通過制度化權力一級一級向下攤派。[28]面對大大小小的工作任務、下發(fā)的大量文件、各種各樣的會議,“5+2”“白+黑”成為相當一部分基層干部的工作常態(tài)。同時,容易出現(xiàn)規(guī)定職責外的“灰色地帶”[29]?;鶎诱惨虼艘撠煾嗍马棧芰嗽S多不該管也管不好、沒有能力管的事項,承接了超出基層自身能力范圍的任務,難以有效承接和托住上級授權。為督促基層政府做好各種事項,上級政府及其部門通常用的辦法是問責和考核。嚴肅和嚴厲問責在擰緊基層政府責任發(fā)條的同時,也引發(fā)了避責、不愿擔當?shù)饶嫦蚬ぷ鲗?,部分問題被傳來傳去卻難以得到根本性解決,挫傷了基層干部想干事的積極性。
基層政府條塊關系的復雜性主要表現(xiàn)為條塊協(xié)作運轉不暢,上級職能部門與鄉(xiāng)鎮(zhèn)(街道)之間權責、屬地化管理與部門履職之間邊界存在真空地帶,致使條塊協(xié)作運轉不暢和力量分散,基層治理缺乏黏合力。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在有些問題上“頂不住”,在一些工作上“管不了”,在開展互動時“喊不動”。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事務攤派不精準。一些區(qū)縣部門通過責任書、專題會、工作方案和任務分解表、通知、電話等形式將一些本該由部門或部門派駐機構承擔的事務攤派給鄉(xiāng)鎮(zhèn)(街道),沒有考慮鄉(xiāng)鎮(zhèn)(街道)是否具有承接能力。有的區(qū)縣部門為轉嫁風險和強化執(zhí)行力,大部分原本由職能部門負責的工作,都要加上屬地原則,給屬地攤派任務,處理權限則在職能部門,致使屬事部門成了“指揮員”,屬地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成了“戰(zhàn)斗員”。第二,執(zhí)法力量不充足。垂直領導的派駐部門有一定執(zhí)法權,但通常人員力量不足,因而難以切實履行職責。如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管等部分執(zhí)法權限不在街道,工作專業(yè)性強、經費投入大的事項,具體落實任務卻常常落在街道層面。第三,職能部門協(xié)調不暢。有時在解決治理難題需要協(xié)調上級職能部門或派駐機構時,基層常?!笆譄o策”,加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對派駐機構人員的選拔任用、評先評優(yōu)話語權較弱,無法有效引導派駐機構參與基層治理。有些急難險重的工作,多靠鄉(xiāng)鎮(zhèn)領導的協(xié)調能力和私人情感而不是制度化的協(xié)調機制。
廣袤的國土面積和交融互聚的多民族樣態(tài)意味著我國各地區(qū)之間具有較大的區(qū)域性差異,基層黨委政府面對的實際問題各有不同。因而,中央一般會出臺總體性、方向性、宏觀性、原則性政策文件和規(guī)章制度,而且通常又賦予地方和基層政府一定的政策解釋權,以更好適應屬地情況。中央會就某一領域出臺若干份文件,但內容不會細致入微,地方政府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在堅持中央指導思想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開展治理工作。[30]
對于基層政府而言,對標對表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上級黨委政府工作安排的必然要求。基層政府身處原則性強的政策環(huán)境中,若缺乏和基層實際相結合的能力,治理的精準性將大大下降,各種治理問題也會交織而來。從基層治理的實踐來看,部分地方存在著政策缺乏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等問題。一方面表現(xiàn)為變通執(zhí)行政策,即少數(shù)基層政府利用對政策自主性詮釋的制度空間,未能切實結合屬地情況積極落實上級決策部署。這種偏差有時是基層政府主觀理解不到位;有時則是故意將一些問題置于政策考慮范圍之外,致使應及時進入治理議程的事項沒有被關注,從而也就無需采取治理活動;還有時則是在大量自身無法決定的客觀原因下采取的權宜與變通。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機械執(zhí)行政策,即一些基層政府將上級政府的政策“照搬照抄”,致使政策原則性有余而對策性不強,由于缺乏可操作性,難以化解基層實際問題。當政策分散模糊且面臨上級政府嚴格考核、任務簡單向下發(fā)包、壓力層層傳導的情景時,有些任務的確很難完成。這些任務沒有經過充分調研論證,與基層實際相差較遠,甚至有些事項各個考核指標間存在沖突。特別是在面對應急狀態(tài)的緊急行政中,上級政府短時間內難以實現(xiàn)對政策的系統(tǒng)性論證,出臺的決策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不穩(wěn)定性。在這種情況下,上級政府不斷出臺政策要求基層政府“統(tǒng)一整齊”執(zhí)行,基層政府面對變動不定的政策往往不知所措,政策執(zhí)行的精準性也大大下降。
當前,部分基層政府治理存在“內卷”現(xiàn)象。會議多、文件多、表格多、工作留痕多、口號多、督查考核多、責任狀泛濫、問責泛化和簡單化等形式主義問題困擾著基層政府。內卷化的本質是沒有實質性發(fā)展的投入和增長。[31]由于治理事項繁瑣復雜,基層政府動員多方力量參與并投入大量資源。然而,治理結果有時未能實現(xiàn)有效增益,預期治理回報難以真正達成。
在基層治理活動中,要“處處留痕”以備督查考核,存在片面重視本部門利益下“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的現(xiàn)象。當治理事項涉及多個部門時,經常出現(xiàn)部門間的“決策打架”問題,再加上有些決策缺乏公開性和透明度以及政策缺乏穩(wěn)定性,經常被“翻燒餅”等問題長期存在,大量事項和任務常被簡單強硬地壓到基層。在信息分散、權責不清晰、政策多變、能被授權的實質性決定和執(zhí)法權有限等多維因素疊加下,基層政府表現(xiàn)出有限權力和無限責任的矛盾狀態(tài)。由于擔心下級政府糊弄行事,上級政府通常將任務層層加碼,定期不定期地對基層治理工作進行考核監(jiān)督。各種檢查中部分存在著重視顯性痕跡而忽略有效實績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層治理過程中的痕跡主義等形式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基層治理中諸種形式主義的原因正在于治理事項繁瑣復雜,基層政府囿于資源有限往往對每件事只能忙于表面性的應付,雖然其動員了多方力量并投入了大量資源,然而,“形式”往往替代了“效果”、“過程”常常遮蔽了“目標”,其結果呈現(xiàn)出投入增長而邊際效用遞減的“內卷化”狀態(tài)。可以說,基層政府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主義疲于應付各類具體事務以及上級的官僚主義,也使治理本來追求的目標愈發(fā)模糊,基層治理的模糊性和碎片化狀態(tài)也更為明顯。
治理的模糊性和碎片化表明基層政府時常處于目標不確定、對象不明確、任務不清晰、執(zhí)行不精準的情景中,并造成了基層的負擔過重與形式主義。在此情景下,基層政府應在整體治理的觀念下,對其所面臨的事項、目標和任務進行分級分類,通過設置更精準的反應機制和行動議程,破解模糊性和碎片化帶來的低效治理難題。對于該問題,象限治理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1.象限治理的結構生成
模糊性和碎片化構成了基層治理的障礙,卻又難以消除,[32]其癥結既存在于基層政府本身的運作機制和行動方式的不完善,又源于其所處復雜社會環(huán)境和結構的高度不確定性和多變性。就前者而言,部門條塊分割、考核標準不統(tǒng)一、目標責任不明確等問題,會造成基層治理中的相互推諉、選擇性應付和形式主義泛濫。就治理的模糊性和碎片化而言,則表現(xiàn)為治理事項的輕重緩急不分、總體任務分散以及工作重點偏離等,使基層有限的治理資源不能實現(xiàn)最大效率的轉換。每個基層政府治理涉及的地理性范圍和人口雖然有限,但涉及的問題卻十分繁雜廣泛并且具有的高度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以及囿于人的有限理性,基層政府在不確定性和多變性高的社會環(huán)境中,往往難以對每一種公共事項都能及時作出準確判斷和精準應對。例如在面對突發(fā)公共事件時,部分基層干部由于缺乏專業(yè)技能和治理經驗,可能會難以及時作出準確判斷,并造成治理延誤,從而增加了基層干部決策失誤和瀆職失職等風險。因此,破解模糊性和碎片化難題,并提高其在復雜社會結構中應對不確定性和多變性的能力,就亟需整合治理資源、創(chuàng)新治理工具、改變傳統(tǒng)治理方法,實現(xiàn)基層有限資源和權力與復雜的無限治理事項間的平衡。“象限治理”強調基層政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在精準研判的基礎上,將各種治理問題歸屬到相應象限中,將基層繁雜的各項工作擺在適當?shù)奈恢?。要求通過事先健全信息、明確方案、處理好輕重緩急,避免無計劃的“打亂仗”、無原則的“踢皮球”,以及避免根據(jù)上級指示和時間順序“先來后到”的無秩序治理。[33]
2.象限治理的內涵意蘊
象限治理結構的基礎是笛卡爾創(chuàng)建的平面仿射坐標系。相交于原點的兩條數(shù)軸,構成了坐標系的兩個橫縱軸線,將平面分成了四個部分,各部分即稱為“象限”。在具體研究中,象限研究以分類矩陣式樣態(tài)居多,例如安索夫矩陣、道斯矩陣和波士頓矩陣等,其中司托克斯提出的二維象限(巴斯德象限)比較能體現(xiàn)象限分析的價值。司托克斯以實踐價值和理論價值為橫縱坐標,對實踐應用型研究和基礎理論型研究進行分析,從而提出實踐需要驅動理論研究這一研究類型[34],推動了基礎理論研究的發(fā)展。
象限分析的特點是二維度分析法,把研究對象分成四種情況予以分析,根據(jù)不同象限的特征,識別需要重點關注的事項。象限分析在市場監(jiān)管[35]、人才教育[36]、區(qū)域產業(yè)結構設置[37]等領域中被廣泛應用。本文嘗試將象限分析法引入基層治理,并提出“象限治理”結構。所謂“象限治理”是指基層政府在既定范圍內確定參考維度,將不同類型的治理事務劃分到相應的象限區(qū)域內,以明確治理目標、任務、對象和內容等屬性及優(yōu)先級別,實現(xiàn)對治理事項的精準識別、合理分類和有效治理。象限治理是一種類型學分析下的分類治理,強調通過對基層政府面臨的各種治理事項劃分類別、分析屬性、排列有序,來明確政府職責、協(xié)調部門行動、規(guī)范政策執(zhí)行,協(xié)調上下級政府之間、職能部門之間以及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而化解基層治理中的模糊化和碎片化難題。
象限治理結構實際上是一種綜合多因素的分級分類治理體系,基層政府可以依據(jù)治理事項所處的不同象限,實施清晰化的治理方案和統(tǒng)籌式的治理行動。一方面,象限治理結構的核心是精準識別和分類,抓住基層矛盾焦點和問題源頭,確保在承接上級政府治理重心下移事項的同時用好資源和權力,著力化解基層治理中的“牛鼻子”問題。象限治理結構下的精準分類有別于傳統(tǒng)的分類治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分類治理是對某項已然確定的治理事項的分類,此時,該治理活動已經展開,治理內容、目標和工具相對明確,由于該事項本身涉及內容繁雜,因而在此基礎上才選擇進行合理分類,避免“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被動治理。例如,在信訪工作中,上訪群體復雜且訴求涉及廣泛,若缺乏一個有效的分類體系,信訪部門就只能按照案件的先后順序進行處理,可能造成同類事項的反復處理,既浪費了資源,也增加了行政負擔。而象限治理結構則是對基層各類不同性質的事項進行精準分類,分類發(fā)生在治理活動開始之前,即先通過治理象限明確某一事項的劃分,再按照分類結果開展具體的治理活動。另一方面,象限治理結構的關鍵是通過對經驗現(xiàn)實的抽象概括或超驗性分析,找到理想狀態(tài)的維度作為參照坐標,對基層治理現(xiàn)實對象和經驗進行理論剖析與類型解釋,并要求不同政策鏈上的各類主體對照坐標實施相應行動。
3.象限治理的現(xiàn)實功能
在模糊性和碎片化的基層治理情景中,治理對象的復雜性、治理內容的碎片化、治理界限的模糊性和資源的有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制度優(yōu)勢的效能性轉化,阻礙了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進程,因此亟需創(chuàng)新基層治理過程,調整治理策略,理順細碎復雜的基層治理事項,避免為科層制的僵化和“循規(guī)蹈矩”所限制。有干部反映,“屬地責任”是個筐,什么都在往里裝。大量事務被簡單而機械地層層加碼傳遞到基層,容易造成基層治理的低效能。例如鄉(xiāng)鎮(zhèn)(街道)本就存在權小責大的問題,又要推進經濟社會發(fā)展、保障民生福祉、守住安全底線、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抓好基層黨建,還要承擔信訪維穩(wěn)、城市管理、衛(wèi)生保潔、疫情防控、森林防火、防汛減災等各類職責,以及協(xié)助有關部門打擊非法集資、防邪教、反詐騙、禁毒等等,每年各種大大小小的考核數(shù)百項。很多工作領域沒有明確各方責任,一旦出現(xiàn)問題,鄉(xiāng)鎮(zhèn)(街道)都要承擔屬地責任?;鶎诱皇恰叭苷?,基層干部更不是“超人”。在無限任務事項和責任與有限資源權力的格局下,基層政府通過對各種治理問題的關注度和復雜性分析,并將其分配到不同象限中進行資源配置,有助于實現(xiàn)治理效能的提升。
將“象限”概念引入基層治理場域后,不僅能夠對基層模糊繁雜的治理事項實現(xiàn)分類和清晰化處理,更可以明確基層政府治理的目標、任務、內容、界限和資源配置方案,從而破解模糊性治理、隨意性治理、資源低效分配、基層干部無效忙碌等問題,并通過象限治理約束行動限定和引導行為規(guī)范,使治理活動取得預期成果。其具體可表現(xiàn)為:(1)信息整合與共享傳遞。信息資源是基層政府的“軟權力”,對信息數(shù)據(jù)的掌握情況會直接影響基層政府的治理能力。通過象限治理結構,將碎片化信息集約化,整合各部門信息、數(shù)據(jù),實現(xiàn)統(tǒng)一平臺的共享互通。以象限治理結構為基礎,有助于打造基層治理的綜合性智慧平臺,將“上面千條線”通過智慧平臺擰成“一股繩”,實現(xiàn)資源數(shù)據(jù)的統(tǒng)一采集、統(tǒng)一錄入、多方共享。(2)確權定責與條塊互嵌。象限治理的關鍵是對基層各種治理問題的分級分類,通過劃分不同治理象限,明確治理主體,從而確定權責關系,避免多頭領導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面子治理。治理象限的劃分有助于規(guī)范基層政府根據(jù)實際情況接受上級職能部門委托的事項,通過條塊間的協(xié)作互嵌,明確被委托事項的權責,使得“條”上的身份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得以充分運用于“塊”上,解決權責模糊不明,條條管得了、看不見,塊塊看得見、管不了的問題,推進基層治理韌性建設。(3)實事求是與主動創(chuàng)新。“對標對表”找差距、抓落實是推進基層工作的重要方式。對標對表不等于機械對照和照搬照抄。通過象限治理對基層治理事項進行劃分,針對不同治理象限中的具體問題,基層政府在堅持政策原則性的基礎上,可以充分發(fā)揮屬地優(yōu)勢,出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精準施策。(4)提質增效與精準考核。象限治理結構有助于形成科學的績效考核機制。象限治理的類型化價值既可以體現(xiàn)基層工作的全面性,涵蓋基層治理各個方面,又可以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通過治理內容象限化,可以實現(xiàn)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工作,把考核內容與基層治理工作緊密結合,避免“兩張皮”??傊鶎诱ㄟ^象限治理結構,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關鍵問題并作出回應,在短時間內集中治理資源,避免基層矛盾被拖延和擴大化,將問題矛盾遏制在萌芽期。
關注度和復雜性是影響基層政府行為的兩個關鍵性因素,即基層政府應依照事項的被關注度和復雜程度,采取與之相匹配的資源配置與行動方式。關注度主要是指上級政府和社會輿論的關注焦點。重視上級政府關注的問題是滿足基層干部自身政績需求或減輕責任壓力的選擇,重視社會輿論焦點可以避免負面輿論對基層政府的不利影響。基層政府通過網絡等平臺獲得社會近期所關注的重點問題,特別是涉及基層政府的問題,并及時妥善地解決,不僅可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還能獲得公眾認可。只要某一事件受到上級政府或社會輿論的重點關注,基層干部就必須認真對待,并且直接影響基層政府的議程設置。尤其在某些特殊時期,在關注上級政府和社會輿論,以及投入力量解決問題能帶給基層政府更多效益的環(huán)境下,關注度對于基層政府選擇治理資源投入具有關鍵作用。優(yōu)異的政績和公眾的認可是關注度導向下基層治理活動方向選擇的現(xiàn)實結果。這種結果與基層政府治理行為預期契合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下一次治理行為的選擇。正因如此,關注度成為基層政府治理選擇的重要維度。
復雜性大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治理難度,即可行性。治理難度取決于基層政府的治理能力水平和治理事項的復雜程度。治理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融合的產物,治理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實現(xiàn)治理預期。就基層治理過程、結果與治理預期價值的契合度而言,若能夠及時制定有效的政策,通過資源投入取得預期治理效果,即證明該治理方案具有可實現(xiàn)性。反之,不具有可實現(xiàn)性的議題或方案將不會被基層政府率先考慮。二是治理廣度,即涉及范圍和領域的廣泛程度。基層社會中的各種關系、力量等相互交織,治理問題涉及范圍越廣、涉及領域越多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權力。當所需要的治理資源和權力遠遠超過基層政府實際具有的能力時,治理問題將會被推延擱置。基層政府處于科層序列的末端,通常缺乏足夠的權力與資源。尤其是處于邊遠地區(qū)的基層政府,資源的匱乏使其對大量問題看得見但管不了。因而,是否有足以化解某項任務或問題的資源和權力是基層政府治理議程設置的重要依據(jù),否則只能是累倒了干部卻難以解決基層實際問題。
通過基層治理中關注度和復雜性兩個維度的分析,可以劃分出四種類型的治理象限:強關注度強復雜性象限、強關注度弱復雜性象限、弱關注度弱復雜性象限、弱關注度強復雜性象限。各種基層治理事項分布在不同象限中,同一象限中的事項具有某種共同特征,也相應地對應著不同的治理策略。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小矛盾也可能通過各種渠道被放大化,引起上級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關注,簡單的治理事項在某些條件下也可以變得復雜,反之亦然。因而,基層治理象限中各種問題是可以動態(tài)轉換,而非靜態(tài)孤立、固化和彼此獨立的(如圖1所示)。
關注度和復雜性兩種維度為基層政府治理的清晰化和整體性提供了參考標準。兩種維度在基層治理活動中相互影響,基層政府通常要綜合衡量二者。通過將兩種維度進行綜合權衡考慮,有助于對大量基層治理事項進行科學分級分類,找出治理重心。然而,兩種維度對基層政府選擇的影響力存在差別?;鶎诱悠蛴谏霞壵年P注度,通常會將上級政府的偏好視作基層治理活動選擇的首要依據(jù)。
QⅠ.強關注度強復雜性象限
在該象限中,治理事項通常是上級政府重點關注的對象,也是社會公眾輿論聚焦的重點,因而有明確的政策指向。這些治理事項多是基層治理中的重要問題和急難愁盼問題。例如,在脫貧攻堅、掃黑除惡、鄉(xiāng)村振興、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人居環(huán)境整治等事項上,治理過程和結果常面臨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治理難度較大。由于上級政府和社會公眾普遍將上述事項視作必須完成的重點工作,基層政府必須及時作出回應,否則會受到上級的問責和社會輿論的抨擊。這些事項具有較高的治理回報和激勵性,如果能夠在規(guī)定時間內高質量及時完成,將獲得上級政府的肯定和社會公眾的認可?;鶎诱诠ぷ髦型ǔ裱吚茇煹闹卫磉壿?,當面對上級政府問責和社會公眾的輿論監(jiān)督時,若不具備完成該事項的資源和權力,基層政府通常會以提供相關履職證據(jù),來證明盡到了最大努力,因此,容易出現(xiàn)痕跡主義等形式主義的做法。因此,此象限治理的重點在于進一步界定治理責任、強調善治良政目標,在要求基層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基礎上,還需要上級的“突破性”政策進行“力挽狂瀾”,才能使治理成效與預期成果具有較高的契合度。
QⅡ.強關注度弱復雜性象限
在這一象限中,治理事項通常具有上級政府明確的要求、領導的重要指示和明確的政策規(guī)定、社會公眾關注且治理對象清晰明確等特點。解決這類事項能夠帶給基層政府較高的關注度和治理回報。如營商環(huán)境建設工作事項,本身并不復雜,屬于日常業(yè)務性工作?;鶎诱ǔW裱茖又卫磉壿?,集中力量在規(guī)定時間內選擇強制性政策工具解決這些問題。這些治理事項的復雜性較低,治理預期可實現(xiàn)性強且治理回報率較高,會吸引基層政府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治理活動。基層治理活動不僅是基層干部的主動作為,更是基層政府組織化的集體選擇。就此而言,此象限治理應更注重激勵引導,通過上級肯定、嘉獎和社會輿論的積極評價,使基層干部能夠主動作為、積極作為。與此同時還應建立起規(guī)范的治理程序,一方面提升應對該類事務的效率,另一方面避免基層過度投入導致的浪費。
QⅢ.弱關注度弱復雜性象限
弱關注度弱復雜性象限中的治理事項是指尚未能成為上級政府和社會公眾關注的對象,解決起來也相對簡單的事項。例如對一般性歷史文物保護工作、文化旅游管理等相關事項,基層政府通常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自主設置和變更治理議程,運用適應性約束工具進行治理,而非積極主動的政策干預。治理資源和基層干部時間精力的投入是解決治理難題的基礎。若在治理資源投入較少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更高的效能和回報,基層政府將會選擇性地提高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度。如果治理資源的投入所取得的成果同預期治理目標相差過大,甚至出現(xiàn)有限治理資源的重復投入或浪費時,基層政府將傾向于不解決這些治理問題或者選擇積極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治理活動。因此,該象限治理應使基層政府在議程設置上享有更多自主決定權,在遵循社會期待治理邏輯基礎上,根據(jù)治理資源投入—回報比來判斷現(xiàn)階段是否采取治理行動。
QⅣ.弱關注度強復雜性象限
處于這一象限中的治理難題,例如日常性鄰里沖突等類似事項,涉及群體較小,通常不是上級政府的政策傾向點,且不被社會輿論重點關注,未能形成較高的關注點。該象限中的治理問題具有較高的隱蔽性,這些問題通常存在于基層復雜的社會利益或關系網絡中,治理難度較大,難以僅通過強制性政策工具予以解決。在此象限的治理中,由于基層政府的資源和權力有限,能否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資源浪費和基層干部無效行政而增加的各種負擔,以及避免工作失誤造成的問責成為選擇治理事項的內在動機。治理回報率較低意味著這種治理問題和任務難以形成對基層政府的吸引力,致使基層政府對該治理事項的選擇性傾向大大降低。因此,該象限治理應更多借助社會力量,例如通過基層自治吸納更多居民參與,充分激發(fā)社會組織扎根社區(qū)、貼近基層的優(yōu)勢,利用屬地親緣優(yōu)勢,通過柔性勸說、感情教化等途徑,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商的基層治理模式,彌補基層政府資源不足和力量不夠的缺陷,避免矛盾激化引起社會秩序混亂。
實踐中,基層治理常被當作一個“筐”,大量事項、任務和難題都被塞入其中。在高度不確定性和多變性的社會環(huán)境中,缺少實際授權和資源的基層政府難以在規(guī)定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所有任務,因此會陷入日常性的繁雜沉重工作中,經常忙于應對、疲于應付、窮于應酬,基層治理也因此呈現(xiàn)出模糊性和碎片化的狀態(tài)。繁雜事項和高任務量是基層政府長時間內必須面對的問題,要避免將基層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困在會議里、綁在文件上、捆在問責里,就亟需整合治理資源、創(chuàng)新治理工具、改變傳統(tǒng)治理方法,實現(xiàn)基層有限資源和權力與復雜的無限治理事項間的平衡。矛盾有主次之分,事情有輕重之別。基層工作不分主次,各種治理事項都想面面俱到、件件不落是理想狀態(tài)。都想管、都在做也就等于件件都“蜻蜓點水”,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要破解基層治理中的模糊性和碎片化困境,將基層干部從大量無效工作中解脫出來的重要途徑是精準施策?!跋笙拗卫怼本褪菑娬{要在精準研判的基礎上,將各種治理問題歸屬到相應象限中,將基層繁雜的各項工作擺在適當?shù)奈恢?,以明確治理目標、任務、對象和內容等屬性及優(yōu)先級別,實現(xiàn)對治理事項的精準識別、合理分類和有效治理,從而達到基層治理去模糊性和碎片化的目標。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文還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首先,考慮到基層社會的復雜性,對于劃分出的四個治理象限在具體實踐中的作用和問題還有待觀察和驗證。其次,象限治理的分析更側重于規(guī)范研究和理論探討,缺乏進一步的經驗分析框架和實證案例,需要在后期研究中深度挖掘國內基層政府治理實踐同象限治理聯(lián)系的具體案例,通過對經驗現(xiàn)實的考察與分析,不斷更新治理象限的具體坐標和正負特性,探尋可以衡量的量化指標以便進一步驗證。因此,未來的研究需要深化對象限同基層治理活動的嵌入,擴展研究界面,通過調研發(fā)掘四個治理象限各自的特征作用,不斷充實研究成果??傊?,基層問題是在復雜不定的各種因素交織中不斷產生的,解決了一批又會產生一批,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