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凡
我是張岱,一個對大千世界無所不好的人。
我出生于萬歷二十五年,我的祖上四代為官,家世顯赫。曾經(jīng),很多人稱我為精于吃喝玩樂的紈绔子弟。不錯,曾經(jīng)的我愛好廣泛,在我的《自為墓志銘》中我這樣寫道:“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總之,所有與繁華、熱鬧有關(guān)的東西,我都喜歡。
在眾多繁華與熱鬧的地方,我最愛的就是西湖。記得少年時,我曾在西湖邊上的岣嶁山房讀書。那時的時光是那樣的美好,清晨,我在西湖周圍漫步,欣賞湖光春色;夜晚,我泛舟湖上,抬頭與西湖的月亮深情對望。后來,我索性定居在西湖畔,與西湖日夜長伴。在我眼中,西湖“雪巘古梅,何遜煙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遜朝花綽約;雨色涳蒙,何遜晴光滟瀲”,無論冬春、日夜、晴雨,在我眼里她都是美的。那時的西湖,繁華熱鬧,美麗非凡。
除此之外,“寫史”也是我的一大愛好,那時“寫史”是知識分子們最高級的愛好。我家有修史背景和史料的積累,且藏書眾多,我從小也耳濡目染。崇禎元年(1628年),我30歲,開始了《石匱書》的撰寫,可我未曾想過,這本史書,我一寫就是50年。
我是張岱,一個被歷史改變命運的人。
崇禎十七年(1644年),我47歲,那年陽春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逼得崇禎自縊,大明亡了。我知道,我的命運也會在這一年被改寫,一瞬間,鮮衣怒馬,熱鬧浮華,全被這場巨變剝?nèi)ァE笥褌兗娂娧彻?jié),我也想隨他們而去,但一想到《石匱書》未成,我猶豫了。我要活下來,我還有事要做,我要將真實的歷史記錄下來。
明亡后,我無國無家,“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駴駴為野人”。我無處可去,只能在白西山中避居。生活清苦,食不果腹,我萬念俱灰,別無他事,只能寫書,這也是我活著的唯一意義。我與“破床碎幾,折鼎病琴”為伴,開始潛心寫史。
除了寫史,便是在做夢。想那過去的“繁華靡麗”,也不過是“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與其說是做夢,不如說是在回憶。我回憶過去的風(fēng)月繁華,不甘心讓這些繁華逝去,我將他們寫進書里,書的名字也叫“夢”(《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也只有在寫書的時候,我才能感覺到那些茶樓酒肆、說書演戲、斗雞養(yǎng)鳥、放燈迎神的浪漫生活仿佛從未離我而去。
我是張岱,一個對西湖一往情深的人。
最讓我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西湖。無論是醒時還是夢時,西湖都在我心間,揮之不去。我寫道:“余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未嘗一日別余也。”
可明亡后的西湖,不復(fù)往日之風(fēng)采,“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樓舞榭,如洪水淹沒,百不存一矣”??粗袢盏奈骱叩[殘存,頹敗蕭瑟,我心痛至極。為了找回我夢中的西湖,我開始將她寫入文中。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我愈發(fā)地思念西湖,我將這種思念化作文字,匯成《湖心亭看雪》。
那是崇禎五年的夜晚,也是這樣的大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备ǎ坝鄴傄恍≈郏瑩黼ヒ聽t火,獨往湖心亭看雪?!睍r隔多年,我再次回憶,一切都恍如隔世。那晚的雪景是那樣的美麗、朦朧、夢幻,我仿佛穿越時光,再次回到那一刻?!办F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碧斓厣n茫,渾然純凈,仿佛一切都靜止了,那是冰與雪的世界。在回憶里,我仿佛在空中俯瞰西湖,她空靈夢幻,除了冰與雪,便只有一點若有若無的影子。細看那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贝藭r,西湖仿佛是一張巨大的白色宣紙,而這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就像水墨的點綴,這些小小的事物給寂靜空曠的西湖增加了一絲靈性。而我,好像也與這西湖融為一體,成為了這畫中的一抹墨色。人之渺小,在蒼茫在天地間,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不知為何,也許是太孤獨的緣故,我將今日之憂傷融入昔日之回憶。在那個雪夜,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我已無從記起。但時間似乎在這一刻流轉(zhuǎn),我?guī)е敖袢罩椤贝┰交亍巴罩场?。后來,總有人問,《湖心亭看雪》寫于崇禎五年,為何會有淡淡的故國之傷。我想,也許就是這個原因。
那一刻,我只想一人靜靜地與西湖獨處,與西湖靜靜訴說我的苦痛,所以我才會選擇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時機,在“擁毳衣爐火”的天氣,在“是日更定”的時間,“獨”往湖心亭“看雪”。我知道明朝已不復(fù)存在,也知道已無法改變,但我也不想接受現(xiàn)實,我無需人理解,無需人分享,無需人打擾,寧愿一輩子活在自己的“夢”里,不再醒來。
可不曾想,在這樣的夜里,竟也會遇見與我一樣“癡”的人。“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他們看見我,驚喜熱情,“拉余同飲”,可我只想與西湖獨處,獨自一人沉浸在這清冷孤絕的世界里。出于對別人的尊重,我“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他們?nèi)鐚嵒卮?,并稱自己是“金陵人”,可在我的記憶里,我已不記得他們姓什么,但對“金陵人”卻印象清晰,或許是因為金陵是明朝故都的緣故,或許我只愿意記起與故國有關(guān)的東西。
再后來,我將對西湖的一往情深化作一篇又一篇散文,共計76篇。
“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我也曾問過自己,曾經(jīng)對大千世界無所不好的我,如今為何卻獨對西湖一往情深。也許是因為西湖的繁華與衰敗,我都一一目睹,一一經(jīng)歷的緣故。如今國破家亡,萬念俱灰,唯有西湖,是我的知己與親人,她見證了我往昔的衣錦繁華,今日的落魄潦倒;她是我無家可歸時心靈的寄托,無國可依時所能固守的最后的夢。
在那個夢里,風(fēng)月繁華、浮光囂艷、鮮衣怒馬,一一俱存。夢醒時分,也只有我一人蕭然獨立于蒼茫的天地間,在雨雪飄灑中追憶前朝往事,重溫故國的繁華與舊夢。如果可以選擇,我愿意用自己一生的快樂去祭奠那個永遠逝去的王朝。
我是張岱,一個活在自己世界里,癡迷西湖,癡守故國舊夢的人。
我是張岱,一個傾盡半生在說“夢”的“癡人”。